2
“摸着石头过河”
“非公有制医院都是民营医院的范畴,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私立医院。但由于中国私立医院门槛较低,与日本、欧洲等国的医疗体制比较成熟条件下的私立医院有一定差别。国外私立医院为高端客户提供医疗需求,目前中国正在出现这样一批私立医院,但是要真正承担国外私立医院的社会职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民营医院分会秘书长赵淳告诉《嘹望东方周刊》。
2001年卫生部等四部委青岛会议上提出,中国医院将逐渐分成“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营利性医院可以分红,而非营利性医院只能用于再建设。国家财政只负担非营利性医院的补贴,由其承担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功能,而营利性医院均走向市场,在竞争中求生存。
“作为一种改革的探索,博爱医院成为上海第一家转制的营利性医院,也是惟一一家。”杨国贤表示,由于当时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是空白,因此“营利性”的界定,让他们遇到了一道又一道的难题,也使得此后转制的医院都是非营利性质的。
第一道难题是登记问题。医院登记本应归卫生局管理,但由于是营利性的,就需要到工商局去登记,但工商局只能注册公司,不能注册医院,因此上海博爱医院的登记名称为上海市博爱股份有限公司,“使用公司发票,而开出是医药费,国外的保险公司都看不懂。协调了很多次,最后登记还是有限公司,对外公章、发票可以用上海博爱医院。” 杨国贤苦笑着说。
其次就是土地转让金,如果是非营利医院,那么土地可以无偿使用,而作为营利性医院,按国家土地法规,必须收取土地转让金。但是怎么收取,收取多少,开始了拉锯战式的谈判,在2005年底才最后确定下来,比商业用地低,但只能作为医院使用。
而税收问题到目前为止都没能谈妥。营利性医院到底该按什么标准收税,如果按照服务性行业的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但国家税法也是根本大法,虽然到现在都没有交税,但是我们承诺补交,只要有一个合理的标准。”杨国贤为难地说,“国家政策法规滞后,造成的许多问题,使得整个医疗体制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想退回去,变成非营利性医院,但是退不回去了。”杨国贤说,不仅是遇到这三大问题,连添置大型医疗仪器,如CT机,必须要有卫生规划,不然就买不到,申请两年才得以购买,卫生规划,本来是为了控制公立医院预算的,但对民营医院的限制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最初的设想是打造上海大剧场式的医院,医院只是一个平台,而医生才是主角,把医生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至少高级医生是社会人,他们的行为由行业协会来规范。医生如果为自己的名誉而工作,那么他对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杨国贤院长表示,在许多国家,医生自己购买大量的医疗事故保险,如一个妇产科医生可能拿出薪水的三分之一来购买保险,当出现医疗事故时,不是由医院来赔付。
医院分层是医改方向
200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提出,要求各地建立平价医院。平价医院运行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当地政府投入,服务对象主要是低收入人群。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平价的名称只是暂时性的,将来就是公立医院。
通常来说,公益性医疗机构,是代表政府提供最低医疗需求的供给,一切运营成本由政府支付,主要面对低收入群体、贫困人群和特殊人群,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而营利性机构则是要满足高端需求,提供多元化的供给,主要面向对医疗服务有更高需求的高端客户。
这是国际上对营利性医院的标准解释。但现在只要提到民营医院,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常做广告的医院,它们一般专治不孕不育、男女性病、糖尿病、肿瘤等“疑难杂症”,其共同特点是想治但难以医治,也无人可以确定疗效和治愈率,而患者需要大量持续的经济投入。
业内人士表示,这类医院多数脱胎于“一级医院”(即社区医院),按医疗机构划分标准,这是所有医疗机构中诊疗水平最低、技术力量最弱、设备最简陋的。来这种小医院就诊的患者,绝大多数是外地人,是慕广告之名而来。
“靠广告来成为名医,是不符合医疗规律的,也是不能带来长期利润的。民营医院的真正出路在于规范,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等,重点还是实力。” 赵淳表示。
杨国贤说,医院赢利从哪里来?有三种方式:从病人身上来,从规模效益来,从资本市场来。老百姓口碑好,有形无形资产不断涨价,这才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必须兼顾平时收益和长远效益。
2005年11月10日,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全国卫生厅局长专题培训班上表示:实行真正意义的医院分类管理。目前对医疗机构实际上是按照所有制分类,把公立医院都定为非营利性,把社会办医院定为营利性。应该考虑通过改革将一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由社会力量举办,为群众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
来源:嘹望东方周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