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存亡 二线品牌路在何方?

互联网 | 编辑: 2005-07-30 00:00:00转载 返回原文

[文章导读] 在一线主板厂“丧心病狂”的血战中,品牌、技术、产品和成本都不占优势的二线厂受伤最深,却几乎没有还手的余地。

第一页

引子一:佰钰,折戟沉沙第三家
2005年1月,新的一年刚刚开始,正是辞旧迎新的时候,一些事情刚刚开始,一些事情即将结束,还有一些事情则出现了突如其来的变故。 1月10日,我国台湾省股市传出消息,台湾两大股票交易机构之一的台湾证券柜台买卖中心(Over-the-Counter Securities Exchange,OTC)决定自1月11日起将二线主板厂商佰钰电子(Acorp Electronics)的交易等级下调至全额交割—也就是说,投资人在买卖该股票之前,必须预先交付价款或股票,而不能空买空卖。

  “全额交割”是证券主管机关对重整公司或发生重大问题的上市公司的股票,特别制定的买卖交割立法,简而言之,一旦某公司的股票被列入全额交割的行列,就一定意味着该公司出现了重大问题。 那么,最近一年以来几乎已经淡出主板市场、转战消费电子、堪称“默默无闻”的佰钰,到底出现了什么重大问题呢?

   佰钰科技在流言传出之后,董事会的1名董事以及3名监察人,相继以个人诉讼、学业或移民为由辞职,因此公司决定召开临时董事会,进行董事和监察人的补选。佰钰公司的签证会计师也和公司达成协议,如果OTC接受佰钰对整个欺诈案的说明,会计师将继续留任。至于拖欠员工工资的事情,佰钰也表示会尽快解决。

  事情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由于财务流程方面的一些“疏忽”,佰钰公司被以谢志德为首的“盛渊”、丽科和鸿齐等公司诈骗了价值新台币2.5亿元的票据,其中1亿元已经兑现,还有1.5亿元正通过法律手段中止兑现,能否成功尚未可知,而涉及这桩诈骗案的,除了董事长曾文华大呼“上当”外,佰钰公司的其他员工普遍不知情,指示遵照董事长的吩咐办事。至于一家股票上柜公司何以在财务流程方面出现如此致命的“疏忽”,个中原因恐怕只有等检察机关调查结束后才有分晓了。

   当然,出现这样情况的,佰钰公司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仅仅是我国台湾省的主板厂商,最近半年以来就有连续3家因为财务问题被证券交易机构列入“全额交割”的名单,在佰钰之前,是我们DIYer耳熟能详的梅捷(Soyo)和升技(Abit),分别于2004年8月23日和12月16日被打入全额交割。至于原因,梅捷是由于股票净值长期低于新台币5元,而升技则涉及到侵吞公司资产的金融犯罪。

第二页
引子二:美达年底跑路,开内地主板厂倒闭先河

   就在佰钰“诈骗案”在海峡对岸的台湾股市闹得人心惶惶之际,内地主板厂也爆出了背负巨额债务、公司“人间蒸发”的惊人消息。

   最近国内媒体陆续披露,内地知名光电、主板厂商深圳元美达科技(MIDA、美达)可能已经倒闭,总公司下落不明,管理层“人间蒸发”,只剩下不知所措的各地分公司、经销商和广大用户。有报道称,经前美达工作人员证实,元美达科技已经倒闭。据分析,2004年美达主板为压缩成本导致返修率急剧上升、直接亏损逾2000万元,所欠银行贷款高达3亿元,是导致元美达科技倒闭的直接诱因。


美达绝唱,双8速DVD刻录机

  相信最近几天还会有更多的后续报道深入追踪元美达倒闭事件。尽管受害者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但是在我们看来,结果只有一个—美达完了。继则灵之后,又一家曾经做得有声有色的内地知名主板厂商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和则灵因涉嫌走私被查封不同,元美达可以算是“经营不善”导致关门大吉,因此堪称国内主板厂商倒闭“第一人”。

   作为在IT硬件领域摸爬滚打近10年的厂商,(元)美达也算得上是国内光电和主板领域的“老字号”了,如此资历和规模的公司尚且难以为继,的确足以说明问题。

在主板市场的惨败据说是导致美达消失的直接原因

  尽管原因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2004年是二线主板厂商艰难生存的一年,即便在市场上轰轰烈烈如升技这样的厂商,最终还是暴露出公司营运方面的危机,而内地主板“领导品牌”之一的美达干脆直接灰飞烟灭,其他二线主板厂的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

  按照月出货量划分,二线主板厂中月出货量在10万—30万片的厂商目前仍有望赢利,但作为二线主板厂龙头的升技因财务问题面临运营困境,也让我们感到即使二线大厂前途也未必一定光明,至于月出货量在10万片以下的二线小厂,亏损已经无可避免,长此以往,生存也将成为问题,一旦残酷的淘汰赛开始,这些厂商将会最先出局。

  为什么?经过一番归纳和分析,我们认为二线主板厂的压力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线大厂的迅速膨胀、代工巨头涉足品牌市场、上游芯片(组)供应商向下游拓展,毫不夸张地说,来自这三方面的压力已经将二线主板厂逼到了生死边缘,可以预见,2005年将是二线主板厂生死攸关的一年,生存还是死亡,在这一年之后将不再是问题,而怎样才能生存,将是二线主板厂在这一年里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页

威胁一:巨狮血口,吞噬全球四成市场

   2004年是主板领域竞争极其惨烈的一年。在华硕以“巨狮策略”为指引,不惜一切代价疯狂扩张产能和市占率的逼迫下,微星、技嘉和精英等一线主板厂商被迫展开自救,纷纷跟进价格战或第二品牌策略,在拉低主流产品价格的同时,更以超低价的第二品牌血洗低端市场,力图确保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对于华硕的对手们来说,当务之急是设法让自己留在竞争的舞台上,有了市占率才有和华硕对话的资本,也才有未来谋求获利的希望。


2005年华硕主板出货量挑战5000万片大关

  在一线主板厂“丧心病狂”的血战中,品牌、技术、产品和成本都不占优势的二线厂受伤最深,却几乎没有还手的余地。一线品牌拉低主流产品报价,很大程度上侵蚀了二线主板厂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而价格更低的入门市场,原本是二线厂商确保出货量和市占率的乐土,如今却成了一线大厂第二品牌的杀戮战场。

  二线业者苦心经营才积累下来的市场、渠道、用户基础,转眼之间就被“第二品牌”超低价的铁拳击得粉碎。 2004年,台湾省一线主板厂商中,微星(MSI)的出货量约为1400万—1450万片、技嘉(Gigabyte)约为1450万片、精英(ECS)约1650万片,而龙头大厂华硕(Asus)则高达4100万片,几乎达到了其余3家一线主板厂出货量的总和。

面对华硕的“进犯”,其他一线厂开始筹备市场保卫战

        毫无疑问,华硕的崛起令其他一线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哪怕是出于生存的考虑,他们也不会坐视华硕继续扩张而不理。因此,当华硕提出2005年主板出货量挑战5000万片以上的目标时,其余的3大巨头也纷纷制定了出货量增长10%以上的目标。微星和技嘉预计将达1600万片,精英则表示要突破2000万片,总经理陈明村并声称,“2005年全年主板出货量达不到2000万片门槛的厂商会很难玩”。

   按照一些台湾省媒体的说法,2005年一线主板厂将面临“生存保卫战”。可以想像,一线大厂尚且如此,二线厂的命运势必将更加悲惨。

第四页

华硕发动低价攻势,给二线主板厂造成巨大压力

  从一线主板厂公布的2005年出货目标来看,最低10%的成长率都远远超出2005年全球PC出货量成长率的预期值,也就是说,一线主板厂2005年出货量的成长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来自新增的市场,而剩下的大部分,则主要来自于在现有市场份额中的进一步扩张,而在一线大厂全体膨胀的情况下,二线主板厂的市场份额将被持续压缩,直接导致出货规模的萎缩。市场份额和出货规模萎缩将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二线主板厂的成本优势将荡然无存,想要依靠主板产品维持获利也越来越难。

威胁二:代工巨头,“幕后黑手”伸向品牌市场

   长期以来,在主板的世界里,除了在台前风光无限的一线厂商外,一些依靠OEM代工起家,掌握Dell、HP等国际PC巨头大量主板OEM订单的代工厂商也是在暗中左右市场走向的“幕后黑手”,精英可以算是比较“知名”的一家,鸿海(Foxconn)、光宝(Lite-ON,建兴)和广达(Quanta)等则是其中“默默无闻”的佼佼者。

  从2003年开始,伴随PC低价化风潮的来袭,国际PC大厂越来越倾向于将OEM订单交给规模巨大、拥有成本优势的代工大厂,也正是在PC巨头的扶持下,以鸿海为首的代工厂在主板领域开始迅速崛起,不仅手中PC大厂的主板OEM订单越来越庞大,甚至已经开始承接一些丧失成本优势的二线主板厂商的代工业务。

  也正是在低价化趋势的侵蚀下,传统代工大厂越来越感到单纯OEM业务的利润日益单薄,出于获利的考虑,“纯”OEM厂进军自有品牌市场的趋势也逐渐明显。在上个世纪末,广达曾经推出过自有品牌的主板,而鸿海旗下的富士康集团也于2002年推出富本(Hoxtek)试水自有品牌。虽然这两次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毕竟让代工厂累积了一些品牌经营和渠道掌控的经验。

   2004年,鸿海集团再度出手,面向零售市场正式推出富士康(Foxconn)自有品牌主板,以一线大厂的品质和二线品牌的价格为卖点吸引消费者,在主板行业引发了强烈的震撼。

富士康几乎和Intel同步推出了i925XE主板

        主板代工大厂进军品牌市场,经验不足和品牌意志力薄弱是其最致命的弱点,但稳定的品质和极其低廉的成本对目前这个市场而言可谓“投其所好”,辅以相应的策略,在短时间内站稳脚跟应当不成问题,这就意味着经过一线大厂鲸吞之后所剩无几的主板市场份额,又将被代工大厂的自有品牌瓜分掉一部分,到了这一步,剩下的那点市场空间是绝对不足以养活数十家二、三、四线主板厂商的。

第五页

  面对代工大厂的入侵,二线主板厂除了俯首称臣之外大概没有更好的办法—连自己产品的制造乃至研发都掌握在了“对手”的手中,二线主板厂除了苦心经营积累下来的一些品牌和渠道之外,根本已经没有了和一线厂以及代工厂对话的资本。

威胁三:Intel软硬兼施,自有品牌主板迅速崛起

   作为掌握主板核心零件—芯片组研发、制造和供应的上游厂商,Intel对主板产业格局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芯片组报价或者库存的每一次调整,都会给下游的主板市场造成相当的影响,甚至直接决定了一些主板厂的获利状况。但是,除了上游芯片组供应商这个角色之外,Intel和主板厂商之间还存在着竞争关系—Intel同时也在销售自有品牌的主板。

Intel自有品牌主板越来越频繁地在媒体上露面

  尽管Intel品牌主板出现在内地市场已经颇有些历史,但一直以来,无论从品牌知名度还是市场占有率来看,Intel都算不上强势的主板品牌,给人的感觉Intel自有品牌主板更多的是为了填补其他厂商在新产品导入期的市场空白,或者作为其他厂商参考的样板。

  但是,从2003年开始,Intel却一反常态,加强了对自有品牌主板的推广力度,不仅针对零售市场,更通过与CPU的捆绑销售,大举进军SI(系统集成)领域,在二、三级PC整机市场攻城掠地。有消息表明,2004年Intel主板在内地市场的出货量已经逼近100万片大关,而华硕、精英、技嘉、微星这些一线大厂也不过130万~150万片,低价主板第一品牌华擎为85万片,而号称二线厂龙头的升技则只有65万片。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2005年Intel将很可能成为改变内地主板市场格局的重要力量。

  Intel“从上到下”的入侵,不仅让一线大厂如坐针毡,更令二线厂有“灭顶之灾”的感觉。一方面Intel自身掌握芯片组供应,提供给自家兄弟的芯片组报价自然会比较优惠;另一方面Intel主板主要由鸿海、光宝等OEM大厂代工,成本得到进一步控制;再次,作为芯片组研发和制造商的Intel通常会向主板厂商提供新产品的工程样板作为参考,以便主板厂在Intel“公版”的基础上自行改进,如此一来,Intel在自有品牌主板的研发和上市进度方面显然也要比二线主板厂领先一步;最后,通过捆绑CPU或者显卡进行销售,财大气粗的Intel在SI领域拉拢那些实力并不雄厚的区域PC厂商可谓易如反掌,别说二线主板厂商,就连一线品牌也未必能是他的对手。

  以上因素综合起来,Intel在主板市场的崛起,是对一线品牌的挑战,更是对二线主板厂商生存空间的进一步压缩。

出路何在?浅析二线主板厂求生之道

   就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二线主板厂面临的上述3大威胁,在2005年基本不可能有好转的情况,反而只会变本加厉。尤其是一线大厂通过出货量的进一步膨胀,能够从零组件采购中获得更多的成本空间,相对地就会压缩二线主板厂零组件采购的议价能力,导致二线厂主板成本居高不下。

   而一线大厂成本的降低又势必会体现在产品售价上,在成本上升、售价下跌的“前后夹击”之下,二线主板厂想在一线大厂横行的市场生存,几率大概趋向于零。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怎样才能在2005年存活下来?面对这个问题,二线主板厂商也正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效果不尽相同。

第六页

● 多元化与自有品牌,一线主板厂的成败得失

  IT厂商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尝试已经成为趋势,这一点在台湾省主板厂商中尤其明显。至于多元化的方向,不同的厂商有不同的走法,但从本质上来看,不外乎两类:一、通过多元化代工制造能力寻求新的利润空间;二、通过丰富产品线来支撑自有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提高获利。

  第一条路需要相当大的前期投入,因此对厂商的决策、经营能力是不小的考验,目前看来,尝试多元化制造的主板厂以一线大厂居多,而其中一些厂商如华硕、微星,最终的目标还是自有品牌。

   对于四大一线主板厂而言,多元化的尝试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华硕在上世纪末推出自有品牌的显卡和光驱,后来拓展到网络通信、笔记本电脑、手持设备、台式机、数码产品直至最近的LCD显示器;微星靠显卡代工起家迅速成为全球最大显卡制造商,近年来积极拓展网络通信和消费电子业务,在MEGA PC准系统、MP3、移动存储、无线周边和笔记本电脑方面小有所成;技嘉则在显卡业务方面几经风雨,先后试水G-MAX准系统、网络通信、笔记本电脑、光存储、液晶显示器、机箱散热和周边设备等领域,GeCube(精星)成为最早出现的显卡第二品牌;至于精英,早期也曾经推出自有品牌显卡,后来靠移动PC一战成名,如今则全力打造笔记本电脑代工事业。

   到目前为止,四大一线主板厂中,多元化最成功的非华硕莫属。在2004年,华硕成功实现了两大超越:笔记本电脑业务收入超越主板本业、自有品牌业务收入超过总营收的50%,可以说,无论是多元化制造还是自有品牌经营,华硕都已经取得突破并且发展势头很好。相对来说,微星、技嘉和精英的表现并不突出,因此也纷纷规划在2005年调整复杂的产品线,集中资源,以提升获利为目标。

出路一:多元化拓展,打造自有品牌

   在二线主板厂中,多元化经营“名声在外”的当属浩鑫(Shuttle)。2002年,凭借迷你准系统XPC的推出,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二线主板厂浩鑫科技一下成为媒体、厂商和市场关注的焦点,“准系统”也从此成了家喻户晓的新玩意儿。在其他主板厂商的陆续跟进下,准系统热也不温不火地“烧”了近两年的时间。但由于标准不统一、市场不成熟以及强势领导者的缺席,准系统从最近半年开始又进入了“地下”发展的阶段,仍然坚持主打准系统的厂商也越来越少。

浩鑫借准系统一炮打响,成功走上转型之路

  作为品牌准系统的“创始人”,浩鑫也在探索准系统发展的出路,并且在2004年开始了新的尝试——通过搭配自有品牌LCD显示器、光存储以及周边外设,打造“浩鑫”迷你准系统品牌机。浩鑫预计,2004年XPC销量将达到65万台,2005年将继续成长23%,达到80万台,基本完成从主板厂向XPC系统厂的角色转换。

   而另一家积极投身准系统领域的则是以产品线超级齐全著称的建基(AOpen)。建基的配件产品线大到显示器、主板、光存储,小到键盘、鼠标、内存条,几乎无所不包,号称“建基有一套”,并且在2003年下半年强势进军准系统领域,连续推出造型别致的新品,引起高度的关注。然而,“有一套”的建基却在2004年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运营困境,上半年因光存储权利金和库存跌价损失新台币6.6亿元,生存能力都遭到质疑。

   痛定思痛,建基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改变经营策略,将原本零零散散的“一套”真正整合起来,淡化零组件品牌,以白牌迷你PC和白牌笔记本电脑的形态重出江湖,并力求在2005年迷你PC出货量增长一倍,达到40万台,与Intel和微软等业界巨人联手打造白牌PC全球版图。但是,建基的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始,能否成功还有待观察,一旦转型失败,恐怕AOpen这个品牌也将从我们视野中消失。

第七页

建基要把“一套”集中起来,发挥最大威力

  除了向整机领域拓展外,一些二线主板厂同时也在尝试向层次更低,但竞争相对平缓、利润也较有保障的工控机(Industry PC,IPC)及相关组件领域,以“钻石主板”闻名的友通(DFI)就是典型代表。友通从1999年开始进入IPC领域,到2004年,尽管公司全年营收只有新台币26亿元,比2003年的28亿元略有下滑,但由于IPC业务营收占据了总体营收的45%,使得毛利率得以大幅度提升,从上半年的约15%提升到了下半年的20%。

   另一家我们熟悉的二线主板厂捷波(Jetway)则积极开拓液晶显示器业务。2004年捷波共出货110万片主板和63.9万台液晶显示器,其中12月份液晶显示器出货量创造了18.7万台的新高,已经达到台湾省二线显示器厂的水平,比上半年平均每月4000台的出货量显著成长。正是得益于液晶显示器事业的增长,捷波2004年全年营收创造了历史新高,达到新台币47.5亿元,比2003年提升31%,超越公司预期10%。

捷波的液晶显示器初具规模

  由于公司规模的限制,二线主板厂往往无法像华硕、微星等一线大厂那样同时拓展多项业务,因此一般都会选择比较看好的一个方向,集中资源做深做强,例如迷你PC之于浩鑫、建基,工控机之于友通,液晶显示器之于捷波等等。除了制造能力的充实之外,在特定领域树立品牌知名度也是这些二线主板厂能够“一招鲜,吃遍天”的原因所在。

出路二:合纵连横,以规模求生存

   业务定位相近的企业通过合并或者收购,整合资源,发挥规模优势,以期在日益艰难的市场环境下生存发展,这是近来IT业界常见的“生存之道”,尤其在PC、光存储和显示器等领域,而在主板和显卡行业,类似情形暂时还没有出现。

   但是,不出现不等于不可能出现。事实上,在强敌环伺、危机“三”伏的主板领域,2005年将很有可能兴起一股并购的浪潮——毕竟对于那些步履维艰的二线主板厂来说,无论是“弱弱联手”做大做强还是依附豪门“一步登天”,都比无以为继黯然退出要更容易接受。

   事实上,2004年浩腾入主梅捷可以算是二线主板厂被并购的一个实例,只是梅捷的新东家并非主板领域的同行,而是两家投资公司,更名为浩腾科技之后的新公司也将业务从主板转移到了电子零组件和工业塑料制品等—但市场传言浩腾科技真正的大老板其实是精英集团旗下生产接插件的龙腾企业,如果传言属实,这多少也能算是主板业同行并购的实例之一了。

  其实,在和主板高度类似的显卡领域,厂商之间合纵连横的趋势已经相当明显,依此类推,主板领域的合并/收购也在情理之中,而目前看来最有可能成为并购案中心的,还是全球第一大PC代工厂鸿海精密(Foxconn)。

第八页


富士康主板初入市场就选择了与丽台显卡捆绑销售

  相比主板产业而言,显卡的成本结构更加简单,因此受低价化的冲击也更直接。为了降低成本,维持市场竞争力,我国台湾省著名的显卡厂商撼讯(Tul)和丽台(Leadtek)先后将部分显卡产品线交给鸿海代工,随着低价化竞争的加剧,撼讯、丽台与鸿海的合作关系也更加密切。2003年鸿海投资撼讯进入显卡领域,2004年丽台由鸿海代工的比重已经超过50%,并且有消息称鸿海已经开始采用“WinFast”品牌在零售市场推出品牌主板,形成Intel平台Foxconn、AMD平台WinFast的双品牌格局。

  至于主板领域,目前集中掌握二线主板厂代工订单的主要是精英和鸿海,前者的客户包括佰钰、(前)梅捷、映泰(Biostar)、浩鑫和磐英(EPoX)等,后者则有技嘉(部分)、丽台、撼讯、青云(Albatron)等。

  以鸿海为首的代工大厂对自有品牌市场垂涎已久,而通过并购主板厂商切入这一领域无疑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2005年,一些产品线集中在主板、品牌知名度较高但生存困难的二线主板厂将很可能成为鸿海这条代工巨鳄的嘴边肥肉……2005年1月12日,已经陷入财务困境的升技出现股票异动,当日成交量高达10080万股,占升技全部流通股票的12.07%,说明有买家正在趁低价大量吸纳升技股份,而市场传言这个买家正是鸿海。尽管鸿海立刻予以否认,但升技表示目前确实在与一些IT公司探讨合作事宜,包括一些非主板业者,由此看来,二线主板厂的并购风潮在新年伊始就已经初见端倪。

出路三:转移阵地,拓展新兴地区市场

  经过多年的耕耘和开发,内地、西欧、北美、日本等市场早已成为主板厂商的“一级战区”,从一线大厂到四线小厂,几乎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在这些市场。因此,二线主板厂在这些市场与一线“巨无霸”硬碰硬,无异于“与狼共舞”,不仅销售成本大幅度上升,销量和售价上也占不到便宜。

  因此,从2003年开始我们注意到,一些以往在内地市场颇有些声势的主板品牌已经渐渐销声匿迹了。那么,淡出内地市场之后,这些主板品牌又去了哪里?答案是东欧、南美、南亚、中东和澳洲等新兴市场。

  最近一两年间,随着政治形势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东欧市场开始呈现勃勃生机,其中又以版图最大的俄罗斯为重点。去年年底,时任磐英科技(EPoX)总经理的冯健忠先生来到内地与媒体进行了沟通,据他介绍,EPoX前几年就已经着手开发俄罗斯市场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已经是俄罗斯主板市场排名第一的DIY品牌,俄罗斯的业务份额占据了EPoX主板总营业额的大约25%~30%。

  此外,南美和澳洲等地的DIY市场也在最近几年迅速成长,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关注这些新兴市场,这也为在成熟市场几乎已经没有活路的二线主板厂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


磐英科技EPoX在俄罗斯市场活得很不错

第九页

  但是,新兴市场并不是保命仙丹—市场在那里摆着,二线主板厂看得见,一线大厂也不是瞎子,这些希望在2005年主板出货量增长10%以上的主板巨兽,对新的市场空间的渴求程度恐怕并不亚于那些走投无路的二线主板厂。

   一线主板厂之一的精英就相当看重欧洲市场。到2003年为止,欧洲的主板业务已经占据精英30%~40%的份额,但由于2004年精英在欧洲的渠道出现内耗,打乱了产品市场格局,让华擎等竞争对手有机可乘,导致精英主板欧洲市场的营收比重从原来的30%骤降到10%,并直接导致精英2004年全年主板出货量比2003年出现下滑,甚至有被技嘉和微星赶上的危险。因此,精英也表示已经对欧洲市场进行整顿,希望通过努力逐步夺回原有市占率,并且预计将于2005年第一季度看到成果。既然精英已经表示要发飙,看来2005年的欧洲市场也不会太好过,二线主板厂的西进之路就显得更加凶险莫测。

结语:2005,为二线主板厂默哀

  2005年,将是华硕和鸿海在板卡领域正面交锋的一年。为了避免被这两大巨无霸的剑气所伤,其他一线主板厂苦练内功大举扩张以求自保也是在所难免。一线大厂的膨胀会给二线主板厂带来空前巨大的压力,因此为自己找一条生路就是二线主板厂2005年的头等大事。

   遗憾的是,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生存之路却是寥寥无几,尽管消费类电子也许能为二线主板厂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但是在本业竞争激烈、性命难保的情况下,要想全力拓展景气还不甚明朗的消费电子市场,除了需要二线主板厂拿出“背水一战”的勇气之外,更需要有冷静的判断、果敢的执行和高超的经营技巧,并且还要能忍受剧烈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对于二线主板厂来说,转型一旦成功就是海阔天空的另一片乐土,而一旦失败,恐怕再没有机会东山再起。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因此,在2005年,我们将看到一些已经开始转型并小有所成的二线主板厂加快步伐,力图从主板的血腥沙场“全身而退”,也许从此就不再有“主板厂”的烙印。而另外一些仍然严重依赖主板业务的二线厂,或者在2005年痛苦地开始艰难的全面转型之旅,或者继续坚守主板阵地—假如是这样,等待他们的恐怕只有并购或者倒闭两条道路,而无论走哪一条路,原来的“二线主板厂”这个概念都将不复存在,从而为IT产业“大者恒大,赢家通吃”的老生常谈写下新的注脚。

   当然,也许市场的竞争并没有我们所估计的这么惨烈,因此我们的预言在这一年里未必能够全部成真。但是,主板产业的竞争态势已经明朗,惨烈的发展趋势也无可逆转,在一线大厂激烈厮杀的硝烟中,最先倒下的总是那些体力不支的二线主板厂。“二线主板厂”这个群体的彻底消亡,也许需要两年或者三年的时间,但无论如何,在2005年,请和我们一起,开始为二线主板厂默哀。

   【重要声明】: 天极myhard网站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代表天极Myhard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络hardware@chinabyte.com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