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7年晶体管发明迄今,科技进步的速度惊人,催生了功能更为先进强大,又能兼顾成本效益和耗电量的产品。虽然科技进展迅速,但晶体管产生的废热和漏电,仍是缩小设计及延续摩尔定律 (Moore ' s Law) 的最大障碍,因此业界必须以新材料取代过去40年来制作晶体管的材料。
第四页
直到了1983年,Intel首次推出了新型处理器286,它含有13.4万个晶体管,频率为6MHz、8MHz、10MHz和12.5MHz。随后1985年,推出了386处理器,含27.5万个晶体管,频率为16~33MHz,具备初级多任务处理能力)等处理器。1989年,Intel发布了486处理器。这款经过4年开发和3亿美金投入的处理器首次突破了100万个晶体管大关,主频也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40MHz、50MHz、66MHz,此时,处理器工艺已经全面采用了1微米工艺,并且在芯片内集成了125万个晶体管,这时芯片内的晶体管数量已经超过了Intel 4004处理器内晶体管数量的五百倍。
Pentium让CPU工艺从微米时代跨入了纳米
随后的一段时期里,CPU制程开始向更高水平迈进。直到1993年,采用800纳米的奔腾(Pentium)的出世,让CPU全面从微米时代跨入了纳米时代。奔腾含有310万个晶体管,代表型号有Pentium 60(60MHz)和Pentium 66(66MHz)。此后,Intel又推出了奔腾75MHz~120MHz,制造工艺则提高到500纳米,此后CPU发展直接就跳转至350nm工艺时代。
未完,请翻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