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奥林巴斯E-3数码单反最真实评价!

互联网 | 编辑: 胡斌 2007-11-15 00:30:00原创 一键看全文

由于不是什么评测报告,所以你在这篇文字里面看不到说明书时的技术功能详解,你也不太会看到纯粹数据式的量化指标(1800线和1850线的分辨率差异对你真的很重要么?)。如果你想要了解这些东西,我建议你不妨去奥林巴斯官网找份技术文档或者用户手册来看更加方便。

对于奥林巴斯E-3的总结评价

除了前文追加的样张和上次日本之旅的样张外,实际上我在本站E-3样张库内还加入了一些周末扫街时拍摄的样张,请访问:

http://product.pchome.net/digital_dc_olympus_e_3/sample_pic_91094_1.html

这里还有一组使用E-3的连续对焦+连拍功能(11点自由对焦)拍摄的运动中的人像照片。周日下午我带着E-3和150MM F2路过淮海路陕西路口,正好看到一对外国夫妇将要穿越马路。该组照片从这对夫妇起步开始按下快门连拍到他们穿过马路的一半。这短短几秒内被摄者不段靠近并经历了光线的明暗变化。点击下图能够看到局部的对焦展示。整组作品中只有第三张的焦点移动到女主人公的上衣部分,其它照片焦点则始终落在女士的脸部——这种效果是以往的E系统相机较难实现的。由于奥林巴斯在周一突然要求将各地样机回笼到北京组织网友活动,因此我没有能够对这个部分做更多的测试,希望能够在未来补上这一篇。

经过了这两篇文字,我想现在应该可以对奥林巴斯E-3相机做一个初步评价。

从全金属三防机身角度来看,本机的确是E-1的正统延续,同时又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其中全新的全双十字11点对焦系统、可翻转取景的LCD是本机的两个最大亮点。对焦区域宽广,对焦速度敏捷,对焦精度极高是E-3的新AF系统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该系统和带有SWD超声波马达镜头的组合(尤其是12-60MM)不但一举颠覆了以往“奥林巴斯光学部分强悍,电气性能薄弱”的观点,更是将对焦系统这个奥林巴斯的传统弱项变为强项,能够与C/N这样的大家进行正面交锋;可翻转取景的LCD屏幕则在当年E-330“首款可以LCD取景的DSLR”基础上更进一步,把原本锦上添花的功能变为了必不可少的全新摄影体验(创作角度),相信这个功能肯定会被其它厂商迅速效仿。

在机身功能设置和操作性方面,奥林巴斯做的不过不失,一方面延续了E-1良好手感、除尘系统,一方面又加入了类似高弹出式内闪、明亮宽广的取景器、可前后两张照片对比回放等人性化功能。程序更新版本的IS系统同样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大幅度提升了瑞光系列镜头以及整个4/3系统镜头群的性价比,给了用户更高的拍摄成功率。

相比机身上的巨大进步,本机在画面上的进步则相对平缓一些。本机的千万像素LIVEMOS感光元件尽管表现已经非常出色,但还并不能完全释放类似ZD 12-60MM这种镜头的惊人解析力,同时面对已经成为市场主流的1200万像素规格,这块千万像素感光元件让人多少有些轻微的遗憾。

在色彩方面,我觉得E-3完全可以和当年广受好评的E-1相提并论。或许E-3没有E-1那种很讨人喜欢的偏暖的,浓郁的色彩取向,但是新旗舰的色彩同样可以说是艳丽细腻且层次丰富,正代表着目前主流的色彩取向。不过需要再次提醒用户的是,想要获得这种出色的色彩表现,请您务必把E-3设置到ADOBE RGB色彩空间!

在曝光宽容度方面,新款感光元件和灰度自动选项的软硬结合使得本机的摆脱了E-410留下的曝光宽容度不足的尾巴。尽管我并没有看出E-3在这方面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但也应该不再会成为E系统的软肋;

在中高感光度的噪点控制问题上,E-3的表现相对其它品牌的同级产品显得比较平庸,我只能说这款旗舰的表现实际与中级的E-510相当。这是否是4/3规格感光元件尺寸较小所带来的限制?引申开来,我也不禁要问4/3规格的像素极限在哪里?如果觉得这个问题有些大而无当的话,那么请问到2009年的PMA,如果奥林巴斯还要推出更新一代旗舰时候,像素能达到什么高度?对于噪点的控制能有什么样的进步? 这一切,看来要期待感光元件的技术进步了。

奥林巴斯一直坚持画质的关键在于镜头,意思是镜头够好感光元件就能有所发挥。这句话其实是有所指的,事实上目前佳能1DS MARK3就遇到了感光元件像素过高的“问题”。2000多万像素的CMOS感光元件反而充分暴露了一些老镜头解析力不高的弊病——换言之就是像素高了镜头跟不上也是白搭。

但问题是眼前E-3能用的各种瑞光镜头(银圈级)以及由适马松下产的4/3镜头(中高级)总体来说品质都很高,至少还没有到这块千万像素LIVEMOS就能榨干镜头最后一丝解析力的地步,所以奥林巴斯和整个4/3系统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造一块能配的上这些镜头的感光元件”。

——这句话很耳熟是不是?^_^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