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中国研究中心十周年庆典

互联网 | 编辑: 2005-08-31 10:23:00 返回原文

(北京2005年8月30日)今天,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IBM下属IBM中国研究中心(CRL)在京举办盛大仪式,隆重庆祝该中心成立10周年、及中心新址落成。

蓝色巨人在华研究中心迎来10周年庆典

[PChome.net北京消息](北京2005年8月30日)今天,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IBM下属IBM中国研究中心(CRL)在京举办盛大仪式,隆重庆祝该中心成立10周年、及中心新址落成。IBM研究部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研究机构,IBM中国研究中心则是跨国公司最早在华设立的研究机构,也是IBM全球八大研究中心之一。因此,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以及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商务部等中央部委、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以及中关村管委会的相关领导也到会祝贺,并与IBM公司高级副总裁及全球研究部总裁保罗·霍恩 (Paul M. Horn) 博士、IBM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叶天正博士以及来自企业、学术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各界来宾共同庆祝这一IT产业的盛事。

   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首先发表讲话,在对IBM中国研究中心和全球研究部表示祝贺的同时,高度赞扬了IBM率跨国公司之先在中国设立研究机构的远见卓识、以及IBM在推动中国和全球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成就。他还充分肯定了IBM研究中心对中国信息产业前进和转型方面的开拓性作用、以及发明和运用最尖端信息技术帮助中国各行业、企业转型的重要贡献。北京市和中关村管委会的相关领导也对IBM中国研究中心带动地区科技水平的提高、为北京地区保持信息技术的全国领先地位表示了衷心感谢,并希望通过各界努力,继续保持这一良好势头。

   随后,IBM高级副总裁及全球研究部总裁保罗·霍恩(Paul M. Horn) 博士、IBM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叶天正博士先后发表重要演讲,与各界分享IBM对产业发展的看法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展望。

一甲子创新缔造蓝色巨人

   IBM高级副总裁及全球研究部总裁保罗·霍恩博士管理着全球最大、拥有最丰硕成果的信息技术机构,同时作为IBM的科研舵手,承袭并发扬着IBM在领导IT行业及至推动工业进程和影响人类生活方式上的巨大荣耀,他本人也以其在科研领域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享有极高荣誉。霍恩博士将IBM的成功归之于对“创新”的领悟和实践,重申IBM对于创新的领悟即为创新是一种社会的---而不是技术的---现象,它源于发明与洞察力的交叉点。“可以说IBM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他说。

   霍恩博士介绍说,早在IBM研究部成立之前,“创新”就已成为IBM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奠定了IBM的成功基石。从上世纪初推出当时大受欢迎的打卡机、计量器、制表仪等产品,到1932年投入巨资建立第一个企业实验室进行研究和开发,都凝结着IBM实践和摸索创新的智慧、勇气和远见。

   他说,IBM自1945年正式成立研究机构以来,更以前所未有的开拓精神,实现着人类历史上的飞跃和梦想,也缔造和延续着蓝色巨人的领袖辉煌。从利用IBM技术帮助人类首次实现登月梦想,到上个世纪60年代发布System36开启大机时代,直至80年代发布世界第一台PC和笔记本电脑掀开个人电脑的新纪元,90年代带动全球产业向着服务和软件转型,和2002年提出“随需应变”,无一不凝聚着IBM研究机构的创新成果,并使“洞察”与“发明”相结合所产生的能量得到极至发挥。正是凭借长期以来在研发领域“永不停顿”的巨大投入和成果,IBM得以在各个业务领域保持了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

   今天的IBM每年投资50亿美元用于技术研发。在过去连续12年中,IBM是全球产生专利最多的企业,共获得了超过28000项美国专利。仅以2004年为例,IBM获得了3248项美国专利,在美国专利榜排名上遥遥领先。IBM的许多创新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例如,2004年IBM收到了数十个与残疾人相关的专利,包括语音识别技术、无线盲文装置、互联网站点访问和为色盲人士准备的便携式色度计,为残疾人社区参与社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IBM还承诺面向开源软件工业公开其 500 件软件专利,倡导以开放标准推动行业进步。

   他表示,这一切都离不开IBM所拥有的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创新载体:人才,其中包括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枚美国国家技术奖章获得者、5枚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4项图灵奖和2项日本奖获得者。目前,IBM在全球的8个实验室共汇聚了代表全球最高水平的3000多名科学家,他们通力合作继续创造和改变着历史。

   霍恩博士同时简要介绍了IBM研究目前所专注的四大领域,即:计算科学,即为计算、数据管理和互联网应用提供各种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包括高级数据库解决方案、知识管理中间件系统和技术、人机交互用户设计、Web技术、内容管理、面向服务的架构和电子交易、电子公用设施和计算机科学原理与方法;数学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各种理论和应用课题、与IBM及其客户合作寻找使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全新方法、以及与其它IBM领域的研究人员合作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提供解决方案;物理科学,目前,IBM正在研究生命科学和探索计算机物理学,寻求加深对网络动态的理解和提高模式识别的准确度;服务科学,IBM随需应变创新服务(ODIS)作为IBM研究机构的服务机构,主要负责将咨询人员和研究人员组合在一起,为客户提供业务转型服务,新兴的对服务科学的研究正在成为IBM全球研究机构的战略重点。

十年倾情携手中国,随需而动

   中国研究中心是IBM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的第一个研究中心,作为对中国长期承诺的一部分,它自成立之初就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创造推动人类前进的世界级的信息技术和基础科学;关注与中国 IT 产业及其它新兴市场相关的技术和需求;努力成为凝结IBM全球研究开发技术的窗口,连接世界与中国的桥梁,以及培养本土人才和技术的典范;积极推进与国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长期科研合作。

   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叶天正博士总结过去,认为CRL的成绩源于中国市场的洞察被最终转化成服务中国和全球客户的创新发明。通过对市场需求和前景的分析,IBM中国研究中心将它的研究重点确立在5大技术领域:关于人、信息、语言和文化如何交互的研究;关于未来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关于信息技术如何普及使用以及如何可靠地服务于关键任务的研究;关于改善企业运作的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究;关于提升价值的服务方法的研究。10 年中,中国研究中心已经取得了 100 多项首创成果,涉及分析算法、理论基础、新产品特性、新方法、新的行业解决方案以及开创新市场等众多领域。

   IBM中国研究中心的创新成果被大量应用到IBM的产品和服务中,从而被誉为IBM的业务创新引擎,和推动中国信息产业的创新源泉。这其中包括全球第一个中文大词汇量连续语音识别系统ViaVoice,世界上第一台全中文掌上电脑“中文WorkPad”,全球第一套用于互联网的交互式多媒体应用平台,成为IBM电子商务转型重要里程碑的网上电子采购解决方案,帮助中国真正实现普及运算应用的服务交付平台,中国市场上第一套完整的中文知识管理工具集合,第一套智能市场情报门户系统等。在此过程中,中国研究中心不断地与包括高校在内的各领域和机构的专家进行交流、完善和扩展研究议程、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并进行检验,例如联合各方力量成立IBM全球首个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工商企业创新中心”。所有这些成果被广泛地应用到各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帮助它们成功应对转型中的难题,甚至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科技人才的蓝色摇篮”是外界对IBM中国研究中心的另一赞誉,这也恰恰是它取得这些成果的最终法宝所在。叶天正指出,IBM中国研究中心秉承IBM的人才培养理念,即把自身对人才的需求依托于广范性地、对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因而最终获得了企业、产业、市场和社会的多方效益。在此思路的指引下,IBM中国研究中心配合大学合作部同教育部开展了长达10年的高校合作项目。

   据了解,迄今IBM已与55所中国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中国高校合作已经成立了25个IBM技术中心、29个PIE(IBM服务器教育伙伴合作)实验室、21个联合实验室、与全国22所高校开展了50个联合研究项目。30万人次学生参加了IBM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训,3.7万人次学生获得IBM全球专业技术认证证书,3000人次教师参加了IBM组织的不同形式的师资培训。IBM研究中心直接面向高校学生开展的“青出于蓝”暑期实习项目更是在广大高校学生中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叶天正表示,对于中国高校人才的长期培养和投入最终也为IBM中国研究中心和整个中国科技产业提供了丰富和高质的创新人才储备。中心以每年超过 20 %的增长速度吸收来自中国各顶尖大学的数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和工商管理等不同专业的新人才,进而为之提供最为开阔和前沿的科技视野和最为完备的发展机制,目前已拥有超过150名代表当今科技界最高水平的科学家。

创新启迪未来

   长期以来,IBM对未来科研方向的探索始终影响着信息产业发展的进程并为世人所瞩目。庆典上,霍恩博士和叶天正博士共同畅谈蓝色巨人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洞察和在中国开展科研工作的部署。

   霍恩博士认为,21世纪将不仅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而且是企业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发展的时代。顺应这种发展趋势,IBM研究部将与采用信息技术的客户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集中精力扩展全新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工作,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创新技术。他认为未来十年将出现三大发展趋势:

   首先,创新将前所未有地成为企业差异化的关键。通过支持全新产品和服务交付渠道以及全新业务模型,信息技术将大大推动创新活动的发展;

   其次,信息技术供应商将与客户、合作伙伴和其它供应商以及学术团体、政府和其它机构进行“开放”合作,共同构建创新的服务场景,最终转变成为创新技术供应商;

最后,企业转型需要全新的技能驱动学术活动和保持竞争能力。

   他表示,解决企业和行业面临的复杂挑战,长期和短期的科学研究两者缺一不可,未来IBM在这两方面的努力都将锲而不舍。
叶天正博士表示:“作为一个杰出的公司研究机构意味着不仅要具有探索尖端科学、实现突破的能力,还要有制定与公司和客户价值息息相关的主要研究议程的组织能力。”基于这一理念,IBM中国研究中心将通过与教育部和高校的不断深化合作为中国科技和信息产业培养出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及领导型的创新科技人才和领袖;致力于将研究重点建立在对市场需求和前景的洞察之上,加大实现创新成果的产品化和可应用性;加强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高校等各方的密切合作,推动以服务科学为代表的符合未来产业需求的重点科研领域的创新突破。

IBM中国研究中心十周年庆典(会场速记)

   周子明:各位尊敬的来宾、媒体朋友们和IBM的同仁们,大家下午好!金秋时节是收获的季节,十年前也是在这样的季节,IBM中国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了,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庆祝IBM中国研究中心十周年庆典,共同回顾IBM中国研究中心十年来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我是来自IBM中国研究中心的周子明,请允许我代表IBM中国研究中心感谢大家的光临!
感谢十年来你们对我们一直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非常荣幸介绍今天到场的嘉宾,科技部马颂德马部长;北京市范伯元范市长;马俊如院士;杨芙清院士;IBM高级副总裁及研究部门总裁Paul Horn博士;IBM系统部副总裁王玮博士;IBM中国公司首席代表任培善先生;IBM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叶天正博士;IBM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实恭博士;中关村软件园李保欣董事长;以及来自国信办、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和北京市政府各部门的领导们,同时到场的还有来自各个高校的校方领导们和业界同行,以及合作伙伴公司的各位贵宾,以及来自IBM各部门的领导和同仁们,同时在座的还有一直都十分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媒体朋友们。感谢大家的光临!

   IBM中国研究中心和中国共同走过十年,十个不平凡春秋,这十年也是中国腾飞的十年,IBM中国研究中心今天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支持和关心。下面由请科技部马部长给我们致辞。

   马颂德:谢谢大家!今天非常高兴能参加IBM中国研究中心十周年的庆典活动,首先我代表科技部向IBM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也代表科技部向IBM研究中心十年来取得的丰硕的成果表示热烈的祝贺!

   十年以前IBM在中国成立的研究中心,那个时候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成立的研究中心是非常非常少的,十年以后,在中国已经有七百多个外国公司的研究中心,这表示了IBM在十年以前就有非常长远的战略目光。我想十年以来,不仅IBM本身在这个研究中心当中取得丰硕的成果,而且也给中国IT行业,IT的研究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成果。同时,IBM研究中心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非常优秀的年轻的研究人员。我相信IBM研究中心通过这些工作,在中国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IBM十年以来,无论在制造方面,还是在软件服务方面,在软件的提供方面,在中国具有越来越大的市场和越来越大的影响。我相信IBM研究中心的杰出工作是有密切联系的。中国科技部现在正在进行下一个五年的研究计划的制定,我们正在制定今后二十年的中长期的规划,也在制定下一个五年的研究计划。我希望IBM研究中心不仅是IBM的,而且是中国的。我希望我们中国的研究人员,大学研究所进一步加强和IBM研究中心的联系和合作研究,来共同推动我们今后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IT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我祝贺IBM研究中心在今后的十年当中,甚至更长时间中,取得更大的成绩,谢谢大家!

   周子明:感谢马部长的致辞,下面由请尊重的范伯元范市长致辞。

   范伯元: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参加IBMCRL十周年庆典活动,IBM研发中心在北京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为优化北京的创新环境,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做了非常大的贡献。在此,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对IBM中国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

   IBM研究中心是最早落户北京的跨国公司的研究机构,也是IBM在全球的五大技术开发中心之一。在IBM研发全球化战略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年,IBM选择北京作为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充分表明了IBM是有战略眼光的,也表明北京丰富的科技和人才的资源,对跨国公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IBM的这个决定对其他跨国公司在今设立研发机构,起到了非常强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十年来,到现在我们看到的成果是IBM研究中发通过十年的发展,不仅聚集了一批IT领域的高端人才,也在一系列IT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并且与国内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北京市政府鼓励和支持IBM研发中心的发展方向,也非常赞成IBM中国研发中心在总结自己的经验当中的一个提法,那就是你们是IBM全球研究开发技术的窗口。也是连接世界和中国的桥梁。最近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就是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国家。北京市政府也提出将在北京建成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且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中的一个重要措施,那就是要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造的能力。在这方面,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应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希望IBM中国研发中心积极的参与到提高北京创新能力的进程当中,继续探索与中国企业联合创新合作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进程当中,我们非常欢迎IBM成为重要的一员,我们也深信IBM在这个进程当中,将会发生巨大的作用。最后,再次祝IBM中国研发中心在今后取得更大的发展,谢谢你们!

   周子明:感谢范市长的精彩致辞,再次感谢各级政府机构及社会各界十年来对我们的支持和关心,IBM中国研究中心自1995年成立是IBM全球八个实验室之一,也是IBM在发展中国家成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今天,IBM研究部门的掌门人Paul Horn博士从美国飞越重洋过来,下面我们请Paul Horn博士为我们致辞。

   Paul Horn:大家下午好!我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在这里参加这个庆典活动,庆祝IBM中国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同时也是IBM全球研究机构成立六十周年的一个庆典。IBM是全球最大的信息产业公司,IBM的研发部门是领先的研发部门,在过去的60年中,IBM研发部门有很长的历史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很多媒体的朋友和社会各界看到IBM研发部门一些重大的发明,比如说数据库,比如说我们的最新推出的高性能计算机器,各种各样的新的研究。很多研究人员获得了重大的奖项,比如像诺贝尔奖这样重大的科技奖项。在过去的十年中,IBM中国研究中心已经成为了八大实验室中的一个皇冠上的一个明星。IBM中国研究中心和IBM开发中心和中国共同成长,会给IBM和中国带来更大的发展。下面的十年是会更加精彩更加让我们期待,让我们共同期待今后的十年有更丰硕的成果,我们可以指望IBM中国研究中心替IBM的转型带来重大的贡献。再次让我对IBM中国研究中心的生日表示祝贺!对你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谢谢大家!

   周子明:首先对大家表示歉意,今天的空调系统可能有一些问题。今天为大家安排一个比较轻松的节目,这是一个IBM员工自编自演的节目,唱出的员工对CRL的一个衷心的祝愿,下面请大家欣赏《CRL之歌》,下面有请指挥。

   (IBM员工合唱《CRL之歌》)假如是经理对我讲,这里是创新的地方,全球协作设备强,发挥无限量,CRL CRL是我成长的地方,主意多,辩论长,晨昏电话是家常,CRLCRL,是我贡献的地方,定标准,写文章,申请专利,脑激荡……CRL、CRL祝你成功辉煌!

   周子明:感谢合唱队同事们的精彩演唱,主意多,辩论长,晨昏电话是家常,这样的歌词是我们日常工作的写照,请允许我介绍这首歌的词作者和指挥,IBM中国研究院院长叶天正博士。我听说叶博士写这个歌词一气呵成,在这样重大的日子,我想叶博士一定有很多重大的事情要和我们分享。下面由请叶天正给我们致辞。

   叶天正:尊敬的马部长、范伯元市长,媒体朋友们,以及IBM的同仁。刚才这首歌大家都会唱的,我只是在上面填了一个词,把CRL的祝愿的心声填在里面,下面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十周年中国研究中心的回顾和前瞻。

   刚才我们的领导Paul Horn先生已经提到了,我们中国的研究中心是全球研究机构里面的八个研究中心之一,我们最早的研究部是在1945年在美国的哥伦比比亚大学校区里成立的,这么多年来,事实上是我们整个IBM全球研究部一个甲指的创新历史。打破了很多世界记录的创新成果,在这个多年来专利上,我们也采取的领先12年的领先地位。我们同时也来看看,我们中国研究中心创新的十年,我们从几年以前,五年以前,我们在昊海的大厦人员不是特别多,所以整个地区发展也没有非常快,所以我们还有办法我们的成员能够在大马路上横过马路,没有被车子撞倒。今天,我们搬到了一个中关村软件园,我们的环境更好,待会儿大家可以去参观。中国的研究中心成立在1995年以来,我们经历了非常多非常多的成长,在这里借这个机会,我们请几位IBM的同仁在十年以前来创办中国研究中心的时候,他们的心路历程,请几位IBM同仁上场,第一位要请的是王玮王博士。第二位想请的是唐大兰唐博士;第三位要请的是沈丽琴,沈博士。

   王玮,王博士是IBM中国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在1994年就不辞辛苦从美国跑到这里来,接受到我们国家还有北京市各式各样的支持,在95年我们成立了中国研究中心,我们唐大兰唐博士,当初开始的时候的一个管理经理之一,我们的沈丽琴沈博士是IBM中国研究中心的第一位员工。在这里我想请他们每一个人,向大家分享几句当初的情景,我事先没有对过口,不知道他们要说什么。所以我们来回忆一下十年以前,我们先请王玮王博士。

   王玮:大家下午好!刚才马部长说今天在中国有七百多家外企的研发中心,可是早在1994年,11年以前IBM研究部门决定在中国成立研究中心,充分表现了IBM的远见和我们对中国最重大的承诺。我个人非常幸运的得到了这个任命,来中国成立外企在中国的第一家研究中心。我还很清楚地记得,1994年到北京来策划中国研究中心的兴奋,最让我感激的是国家领导的支持。电子部的杨司长还有马局长,当时的国家科委,国家教委都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建议。

   北京市政府介绍我们来到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大的杨老师、清华大学周老师,上海交大、复旦都给了我们非常热烈的响应。唐大兰先生是我成立中国研究中心最重要的助手,给了我很多的忠告,唐先生,还有已经过去的杨海涛先生是创立中国研究中心的开国元老,最重要的开国元老。我想最令我们兴奋的是IBM研究部门的声望,我们能够招聘到中国最顶尖的人才和高手,这些十年前,九年前加入我们的英才今天都成了中国研究中心的领导和中坚分子,所以我特别感谢马局长、杨司长,我感谢唐先生,沈丽琴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没有他们创建中国研究中心的任务就没有办法达成,我今天非常高兴兴奋能够有机会来参加这个盛典。我恭贺每一位中国研究中心的同仁,祝贺你们这些年来非常重大的成就。我为你们的成就感到非常骄傲,我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和你们同事,向你们学习,我觉得我真兴奋能够成为中国研究中心的一名分子,我预祝你们以后能够有更大的成功,谢谢!
叶天正:唐博士在当年中国研究中心的时候,环境不是特别好,不像今天网络带宽都非常通畅,那个时候有很多艰难的地方,表示出我们十年来在北京的基础设施进步突飞猛进。我相信唐先生会有很多很多的感想,作为一个经理来带领一些从国内高校最优秀的人才,心里那个时候的想法是怎么样。

   唐大兰:首先让我谢谢叶院长,邀请我回来参加这个盛典,我非常的荣幸,而且非常感觉高兴和兴奋,尤其看到很多年轻的同仁,在这个地方做研究工作,做的成绩也非常好,我们感觉到当时的耕耘算是没有浪费,我们的力量跟我们的心力。从我们招到一个沈丽琴开始,我们就觉得非常兴奋,假如没有第一个,哪里有第二个。现在有一百多个同仁在做研究,我想我们至少可以说是开始的一个功劳。还有我们除了要谢谢各位政府方面的长官跟领导,应该说领导对我们的支持,各方面我们觉得虽然是很困难,但是我们开始的时候,也是好像很受到重视,因为打一个电话,上地来的电话,大家都听了。

   开始的时候我是记得很多的困难,比如说各种计算机方面,设备、网络方面,我记得那个时候网络还没有接上去,有三个月我们要打电话,有两条线可以打出去上网络,而且不是很好的网络,而且那个时候上网络的机会好像沈丽琴资深的人士在那里,别的人没有机会上。那个时候非常艰苦,我们在庆祝我们开幕的时候,实际开幕迟一两个月的样子,那个时候21号开幕,20号大家演习操练,演习操练到一半的时候,电停了,大家吓的冷汗直流,不知道第二天的情况怎样。后来几个钟头之后,打了多少电话终于修好了,把准备工作继续做下去。第二天我记得我们请了谢军来下国际象棋,我们用电脑深蓝色一个小的跟他下,下平手了,大家皆大欢喜,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我们很高兴。我们慢慢的从三五个人,到七八个人,到十几个人,到后来有二十几个人,就是这是那一段历史,我自己很高兴有机会跟年轻人做研究,摸索我们应该走的道路,我们今天看到有这样的成就,有这样的大家的群策群力的这种精神,刚才唱歌的时候,我觉得叶天正的这个表演也非常的精彩。我觉得这个真正是好像大家的精神之所在,所以特别在这里祝贺大家十年的光阴不算长,我们度过这个十月,可以说最困难的时候度过去,以后更加应该有我们表现新的展现我们新的创新的有达到我们新的高度或者新的高原,这样我们就更加可以为自己,最好的就是大家几年以后可以为自己的成就骄傲,这是我们最最可以自豪的地方,谢谢!

   叶天正:沈丽琴是我们IBM中国研究中心的第一位员工,也是女性。我不知道她那个时候怎么样做决定来中国研究中心。说不定王玮说了很多好话,来了之后也有了很多的成就,2004年也得到中国第一届IT女性的一个荣誉奖,我想请沈博士谈谈她十年来的心路历程。

   沈丽琴:谢谢大家!我想讲几个SORRY,第一个Sorry,是95年一月份没有加入IBM,那个时候写论文,出了车祸,被送到医院,当时我挺紧张,一方面准备论文时间不够了,还在哭鼻子,另一方面又在担心自己能不能,就是IBM会不会因为我出了这些工作,因为身体的缘故有一些其他的考虑,正在这个时候是王玮博士还有唐先生,还有当时的杨海涛先生,他们就从北京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打到我的病房里,同时还请邮局送了一束花给我,在我的病房里,当时我特别感动,因为我自己感觉好像还没有变成IBM的员工,但是我们的经理和我们的管理层我们的IBM就已经特别特别的关心它的员工。我想这是当时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而且在当时有另外一家外企公司也是给了我机会要到国外工作。这件事情对我后来做决定也起了很大的因素,我觉得这么一个公司爱护员工的公司,是应该我选择的公司,直到现在,我相信我们很多的员工都感受到IBM对人的关怀,对员工的关怀,包括员工的生活和员工的成长都有非常深的关怀这是一个Sorry。

   还有一个Sorry,因为当时我4月份参加,我们研究中心9月成立,所以没有地方去工作,王玮和唐先生就把我送到美国的研究中心,我记得当时是唐先生和唐太太亲自开着车去找了很多地方,帮我找到了一个住的地方,因为我要在那住的时间比较长,如果住在饭店他们会有很多的考虑,比较孤单,也不利于我学习语言。所以给我找了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可以跟美国的其他的人住在一起,可以有一个交流的机会。而且我到了美国之后,是唐先生亲自开的车去机场接我,我一下飞机就感到挺想家的,有唐先生接我,我感到好多了。这都是我们IBM公司对员工的关怀和我们经理对员工的关怀。

   还有一个是我到了美国研究中心之后,那个时候我看到了很多原来都是在报纸上和书本上特别敬仰的那些科学家。我到了那之后面对他们,跟他们去谈,那边的经理也非常的热情把我介绍给他们,我听了他们的名字,这就是我一直在报纸上看到的人,这个领域特别顶尖的人物,所以我记得有一个科学家,他当时跟我谈话,我第一次跟他谈话,因为当时我就觉得我英语在学校里应该是非常出色的,结果我在那儿的时候,我听他讲了半天,我基本上什么都没有听懂,我就在想,这个就是我原来一直特别敬仰的一位科学家。所以我相信,就是直到现在,我们还是有很多的合作项目和美国的各个研究中心和世界上我们的其他的研究中心有合作,我们现在的每一位同事,基本上都是还有很多的合作项目和我们的美国和其他研究中心的同事,所以我想我们有很多的机会和世界上IBM里面顶尖的这些科学家工作在一起,所以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也能够带来对我们基础的发展和个人得发展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第三个Sorry,我想那个时候上地非常非常偏僻和荒凉,我那个时候因为家还在上海,我丈夫还在上海,所以我一个人先到了北京,经常会加班加到很晚,那个时候上地连打车都打不到,从办公室走很远走到上地环岛,要等很久。如果幸运可能等半个钟头,一个小时才能等到车,在那个时候,我们研究中心就有一个大家非常努力工作的习惯和这种气氛,直到现在我并没有觉得我们这种努力和勤奋比原来更弱了,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所有的员工都比原来更勤奋了,现在新的员工我都看到了他们的冲劲,那种对工作的热情,都比我当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我们看到上地这些年的发展,从那个时候连车都打不到,到现在连房子都要七千多一平米了,所以我们也看到了,上地的发展,也同时看到了IBM中国研究中心这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IBM中国研究中心和中国一样,在这十年当中都有飞速的发展,所以我们也可以,我们完全是能够有信心在未来十年能够发展更好更快,谢谢!

   叶天正:谢谢王博士、沈博士、唐博士跟我们分享他们过去的经历和想法,接下来我再继续我这边的介绍,从1995年成立以来,我们现在有150多位研究的人员,其他的多数人都拥有中国一流大学的博士和硕士的学位,我们的使命是创造推动人类前进的世界级的信息技术和基础的科学,关注与中国IT产业及其他新兴市场相关的技术和需求,我们了解IBM全球技术开发的窗口,连接世界与中国的桥梁,以及成为培养本土人才和技术的典范,我们更要积极推进与国内一流大学研究机构长期科研合作,研究的领域,我们涵盖了关于人,信息、语言和文化如何交流的研究,我们涵盖了关于未来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我们更涵盖了关于信息技术怎么样能够普及的使用以及怎么样能够可靠的服务于关键任务的研究。除此之外,这是我们过去几年做的,这一两年前,我们的研究领域更加的拓宽,我们甚至于涵盖了关于改善企业运作的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究。我们更涵盖了关于提升价值的服务方法研究,也就是说,服务科学是我们新的领域之一。

   这么多年,我们有非常多的创新成果,在这里不一一向大家来解释,只是说,我们在这张表里,从95年成立,96年开始,我们就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技术,这些技术在当时,在那个年代,绝对是在全世界上都是最领先的。而且是第一的。这些成绩,这些成果,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形式,可能是在我们的产品当中呈现,可能是在我们的解决方案中呈现,可能是在我们的服务工具中呈现。大家可能看到,这张图怎么跑了,只有到2003年,后面就没有了,事实上2004年、2005年我们的成绩更是突飞猛进,有非常多的项目今天都是非常有意思,而且是在我们科技的前沿的。事实上这些创新的成果,是从技术的成果,我们可以用一个方法来衡量,可是我们除了超过百项领先技术进入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的工具之外,我们有数百项发明的提交以及两百项专利申请,我们培养了二十多位研究管理经理的人才,也有超过了50位项目的管理的领导,也有超过25%的女性研究员和经理,更提供近千名实习学生 和企业的伙伴的工作机会和实习机会相信这些学生的实习,将来一定会把我们研究的文化和研究的方法,带到整个广大的中国信息产业。

   所以,我在这里很简要的说,只要我们有创新的一个环境,我们在中国就可以做世界顶级的研究,只要有创造的环境,我们在中国可以产生世界顶级的人才。所以今天我们IBM的中国研究中心,我们是以在中国为荣,将来的十年,我们继续要定下更新的目标,我们要成为卓越的研究成果,培养的卓越的人才推动科技前沿的进展,以及给工业的客户创造成功的价值。所以,我们希望将来中国能够以我们为荣,IBM也以我们为荣。

   最后想趁这个机会,来感谢各级政府,中央、北京市各级的领导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尤其这么多年来,从我们的创办这个研究中心开始,一直到今天,我们一直都是接受到你们对我们非常大的支持和鼓励,同时要感谢学校和教育界的领导老师对我们的合作和联合的研究,我们更要感谢合作伙伴和先进的客户给我们很多的指导和督促,我们更要感谢广大媒体朋友这么多年来,对我们的关爱和关注。也同时感谢所有IBM的同仁,多年来,给我们的信任帮助和协作,最后我要感谢中关村软件园对我们这次乔迁新址的帮忙以及很多的贡献,谢谢!

   周子明:为了适应更快的发展,IBM中国研究中心于8月迁至中关村研究院,下面有请Paul Horn博士中关村软件园董事长李保欣先生,IBM中国研究中心叶天正博士,共同揭幕IBM迁址仪式。请三位把手放在水晶球上,请所有的来宾和我一起跟着大屏幕倒数,5、4、3、2、1。

   大家从这个画面上,可以看到IBM中国研究中心的新址,我们期待着更好的环境,将孕育更大的发展。

IBM中国研究中心十周年庆典(新闻发布会会场速记)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各位来参加我们CRL的十周年庆典,今天有幸请到三位CRL资深领导人和科学家和大家一起分享CRL在过去十年的一些经验,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坐在我身边的首先是叶天正博士,他是CRL的研究院院长,坐在他旁边的是李实恭副院长,这边是沈丽琴沈博士。

   记者:叶博士您好!今天这样一个庆典,刚才楼上的典礼也有老的员工介绍当初刚刚创建的时候遇到的种种困难,这个是当时时代的特征,事隔十年以后,您觉得现在的情况下,面临的主要挑战还有其他的是什么。

   叶天正:我相信挑战是怎么样能更突飞猛进,当外在的环境更充分更好的时候,我们怎么样能更提升我们内在心理的环境。这里不是说只有我们把研究的项目做得更充实之外,我相信更多的还有怎么样加速人才的培养。怎么样能够加速我们对IBM其他的单位的一些影响,以及我们怎么样能够和国内的学校,甚至于企业伙伴能够更紧密的结合,我想这个变成多元化了,现在这个网络是人的网络,是知识的网络,这个要接通起来,多元化要接通,我相信这个比接通硬件的网络难度要大得多。

   记者:我是程序员杂志的记者,是这样,我们不久之前做了IBM软件十年特别策划,我们知道IBM软件集团成立也是今年十周年,IBM中国研究中心也是成立十周年,在做研究中心的过程中,与软件相关的这部分怎么看,我们知道研究中心做了服务方面的研究,您如何看待IBM中国研究中心跟IBM整体大的策略是怎么去跟随这样的策略,怎么体现的。

   叶天正:从软件这一块,我想这个题目,我请李博士来回答一下。因为软件跟服务现在都是我们研究中心里面,非常积极的研究方向,我们跟我们软件部以及服务部都有很多的联系。

   李实恭:我们除了针对软件现有的产品,来做更进一步的提升以外,我们有很多的服务项目,研究项目针对软件开设,事实上从更大的角度来看,软件究竟应该怎么样被使用,软件究竟应该怎么样创造对使用者更高的价值,我们会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在服务项目方面,我想服务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必须要跟真正被服务的对象有一个结合。所以我们在我们中国研究中心针对服务项目的研究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做法,就是我们除了是在我们内部做研究以外,我们有直接跟客户,跟我们服务部门的同事一起来在针对特定的题目,做研究,这一点跟纸上谈兵,或者闭门造车的做法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这两方面,都是从一个比较大的角度来看。

   记者:过去十年看到IBM中国研究中心跟国内很多高校进行很多项目的合作,国内科研院所的合作好像非常少,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另外在后面的时间,会不会在这方面有一些突破。

   叶天正:在我们做合作的时候,通常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也就是说项目合作的时候,每次讲到合作,绝对不是上面领导来命令的,怎么说呢?你跟他去合作,不见得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出来,而合作一定要真正的合作的人,他们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他们两个配对的时候,或者跟合作伙伴一起的时候,相互能够觉得对方跟他合作是一个互益的,这样合作才会继续成长持续下去,我们的员工大多数是从学校里来,在学校里,我相信所有的员工都是高校来,他们在学校里本来有很多既有的关系,在学校里的一些项目,有一些很多自然的想法,所以很自然在高校里建立了很多研究的项目。不是有什么偏好。

   记者:我听说您是双喜临门,一个是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另一方面您高升了做CTO,您到了新的岗位有哪些计划。

   叶天正:事实上没有高升,因为这个新的任务还没有开始,所以我今天还是作为研究中心的主任。对这个题目来说,也就是说,如果大家对这个题目有兴趣的话,我相信第一个我们可能安排另外一个时间,我们仔细的来讨论,今天我希望你们关注你们的报道,在我们中国研究中心的十周年上报道,不要在我个人的任务上来报道。我相信我们可以另外找一个时间来安排跟大家探讨这个问题,这里可以特别提一下,在中国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IBM怎么样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能够让我们公司在中国能够成长,让中国在IT行业更能够成长呢?需要一个长期的看法。像这一个角色会有助于这样的一个任务。

   记者:我想请教两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嘉宾也说了,在94年的时候,我们IBM应该是在中国选择了北京上地这边进行这种研究中心的建立,我想请您能否谈一下,当时基于一个什么样的远见卓识,第二个问题,我看到我们的研究课题其中有一个服务科学这个方向,提到ODRS主要是将咨询人员和研究人员整合在一起,两种人员组合在一起,为客户提供这种转型的服务,它的困难在什么地方?

   叶天正:第一个问题,事实上我没有办法回答你,因为十年前我不在这里,你们可能也听到王博士、唐博士跟沈博士那个时候描述的各种不同的场景。我相信唯一可以说的,就是我们在94年做策划的时候,这个故事我已经说了很多遍,如果有些记者朋友已经听过了就再忍耐一下,就是在1994年2月的时候,IBM股票是13.36元,今天我们的股票是80多块,那个时候是IBM最艰苦的时候,有人说这个已经不行了。我们怎么样能够起死回生,可是同时也佩服我们那个时候的领导在我们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在中国做了一个很重要的承诺,在中国做研究中心。我相信很多公司在好日子的时候可以做很多事情,可是在最艰难的时候要做这个事情需要非常大的魄力,我只是用这样的一个例子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当时公司里的领导看IBM一定要在中国,成为中国的一员,这是那个时候我们做的一个动作。

   接下来谈到人员以及技术服务科学,从服务科学这方面,我们下两个星期我们会跟学校高校的很多教授们,我们一起分享一下服务科学,事实上我们不是只有讲服务科学,而是服务的科学管理以及工程。所以以后,你们把服务科学给除掉,把服务科学管理以及工程把它合在一起,这样的一个题目,我可以跟学校里的老师们会有更多的探讨。换句话说,我们在以前没有计算机科系,那个时候有一些教授,有一些专家,把数学系、物理系,以及电机系等等一些交叉科系的课程,拼在一起,慢慢逐渐形成今天每一个大学都有的计算机系,或者计算机学院或者信息学院。这么多年的一个发展,事实上不是一天就达到了,同样我们看到一个社会品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一部分会在逐步前进,就像你卖了一个产品,这个产品还要售后服务,没有售后服务别人不会买的,所以服务这个题目,会在各种形式上呈现出来,甚至于你卖产品也会呈现出来,不是只有服务而已。换句话说,我们不管是对我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或者说是对技术品质的提高,服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中间怎样能做好,这个里面是有管理方法、工程在里面,这个话题如果大家感兴趣,以后会有更多的探讨。

   记者:十年前,IBM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之后,跨国公司都在加大中国本土的研发投入,但是一个最新的趋势,有很多技术型公司,现在用风险基金,可以说技术性的一种基金来支持中国合作伙伴的研发,我们看到在未来IBM除了在本土,加强我们研发中心这一块的技术研发之外,您觉得对于IBM来说有没有可能成立一个技术科技型的研发基金在中国,谢谢!

   叶天正:是这样,IBM向来都对风险投资有一个方法,至少现在的做法是说我们会有一笔资金,我们会跟一些做风险投资的这些大的公司,我们会跟大家合作。IBM有时候会出钱或者不一定出钱会出人力,我们会提供技术,当这些风险投资公司跟其他的他们所投资的公司来抚养他们的时候,我们会帮助这些风险公司帮助它的客户,所以我们今天有这样的一个做法。将来我们会怎么做,从来不会说,一定会说将来怎么样,最后不怎么做,至少现在的做法是这样的。

   记者:叶博士您好!Paul Horn博士认为未来十年创新将前所未有的成为企业差异化的关键,我们都知道,IBM是擅长为企业提供创新以及服务这些,未来IBM在开展创新服务方面有什么具体运作,还有一个问题,您表示说,作为一个杰出的公司研究机构,还要制定公司和客户息息相关的组织能力,制定这种能力,在帮助企业开拓创新保持竞争力有什么必然联系,IBM会怎么帮助公司运作。

   叶天正: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了,不创新就没有了。就消失了,所以创新是一个必要的事情。不但是说技术的创新,企业的模式也在创新,做事的方法也在创新,创新是一个必然的现象,所以,我们会有什么特别的动作,我想事实上做任何的研究,就是如何实践这些创新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这个答案非常简单,就是创新跑不了的。

记者:IBM未来会开展哪些具体的活动呢?

   叶天正:我们从来不会说将来一定会做什么的,只能告诉你,创新上会加倍努力。因为,比如说今天我们的庆祝晚会一个做IT人跑去做指挥,是不是一个创新的方法。创新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呈现。

   记者:我是科学时报的记者,我叫刘英兰,有两个问题,首先从技术的层面切入,关于语音识别的技术,沈博士当时回答国外市场相对比较完善,现在CRL走过十年,作为中国第一位员工,沈博士现在一个是您自己在这个方面的考虑和在这个研究院本身的思考和支持的力度方面,您觉得这个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的技术,在中国怎么样来继续加强研究,然后怎么样来扩大它的市场,然后推出一系列的产品,创造出很好的业绩。

   第二个问题想请教两位院长,现在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院已经达到700多家了,从战略层面考虑,CRL怎么来确定自己的战略和其他的这些公司的研究中心有一个区别,怎么样来保证它发展的更好,为IBM和中国和世界的其他的业界和人们使用的便利性来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沈丽琴:关于语音技术这方面,一方面我们是从十年前开始语音技术的研究,开始是语音识别,后来到语音合成,和自然语音处理的研究,这么多年从无到有,从技术可能是零达到90%,比如语音识别我们可以达到90%以上的识别率,语音合成从没有到现在,能够有非常人性化自然度非常高的机器合成的声音,我们一方面,会从技术的创新来说,这个难度越来越高了,特别把技术真正推向市场的时候,会发现在市场上,比如说我们怎么去结合不同人的口音,在不同的特别手机很普遍的时候,会在商场,在飞机场,在各种噪音非常大的情况下,会有应用。在这样的真实应用底下,也就是说从实验室走到真正应用,这是我们原来在从无到有之后的这个新的方面,我们研究中心是集中了我们最精华的力量,同时和开发部门合作,就是在IBM开发中心把语音的技术,主要的任务拿到IBM中国开发中心来做,这样也有助于我们更快的把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变成到产品,推到中国市场,以前开发的任务,大部分的任务都是在美国做的,特别是语音技术的开发。从今年开始,都拿到中国,主要的开发任务都拿到中国,这样更能够让我们很快把技术转换成产品,推到中国市场上去,从语音合成上说,我们原来只是简单追求把一个声音用机器合成出来,比较自然的像人的声音,现在我们更追求的是说,合成起来听起来像人的声音,能不能听起来更有感情,激动的时候能够有不同的语调,悲伤的时候有悲伤的语调,另外我们希望有个性化的语音合成,原来可能找一个播音员,说非常标准的普通话,现在每个人都有这种需求,特别人机交互的时候,你希望这种是个性化的交互方式,我们就会注重针对不同人的个性和需求,能够产生个性化的语音合成技术,这些技术都会通过IBM开发中心这个很好的,我们跟他们的合作关系,尽快推到中国市场上去。

   叶天正:第二个问题是说现在国内几百家国内国外的公司成立的研究开发机构,我觉得至少从跨国公司来讲,我们第一个在十年前,中国人喜欢说谁先吃螃蟹,不管这个吃螃蟹不管是不是好的比喻,我们至少开创一个先河,今天你也听到了十年以前有很多艰苦的环境,我们都等于克服,从而我们能够在这边做起来,也是给其他公司很多借鉴的地方,今天我们很多工业的生态能够这么样的蓬勃,当然我们也可以自己来邀功一番,不管怎样,从跨国公司来讲我们是第一个。所以我个人感觉,整个一个工业的生态一定要非常的蓬勃,如果只有一个孤军奋斗做起来的事情也没有意思,一个科技不可能,所有的科技都是从一个公司出来,一定是要非常丰富的生态,今天有这么多的公司,我相信这么多也不见得都是IT公司,很多都是做化学的,做采油的各种不同的公司,今天在中国以研究的方式来中国,这个是对中国非常好的认可,也是对我们大家的很好的鼓励。

   记者:一个现代的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我想了解IBM中国研究中心对高校的学生有什么样的期望?

   李实恭:我想我们对高校学生的期望,第一个我们期望他们为他们所做研究的题目,不管是将来要研究的题目还是要从事的题目,要下工夫扎实地学习,所有的这些创新也好,成为人才也好,没有耕耘就没有好的收获,我们对高校的同学期望是在学习的阶段,能够把好好的学习的习惯,成为一个很好的习惯来养成,至于人才分为哪几种类,这个是见仁见智的说法,人才不外乎统归来讲就是一类,就是能够为别人创造价值的人,就是人才。不能够为别人创造价值的,再有再高的才华也不能是人才,所以我们希望在学校的同学能够培养出一种人文的情怀,能够为社会为其他的人来提出有贡献的做法,有这样的胸襟。

   第三个我们觉得是要能够有开创性的做法,以及有愿景的人,他是能够帮助别人成长,他就是人才,所以我们不觉得人才有所谓什么型,什么型,一身就是我的见解。

   记者:IBM每年用于研发的资金是50亿,我想问全球IBM研发资金是多少,研发占的比例是多少,另外IBM研究中心现在有多少个,中国的资金投入量大约是多少,还有一个问题,IBM和风险投资曾经有过合作,是否可以方便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叶天正:第一个IBM研发投入是在50到51亿美元之间,这个数字要查一下IBM每年业绩一除就会得到这个数字,很简单,不需要我帮你计算。第二,我们CRL投入,我们现在正式员工超过150位,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实习学生,比如我们这个大楼网络也要付给中国电信的钱,这些全部加起来,自己可以估算,整个业界的数字也差不太多,到底数字多少不是特别重要,而是当你做研发的时候,真正得到什么样的研究环境,今天钱丢下去,说不定什么结果没有,如果今天有很好的环境,可以得到很高的回报,从这一点说,光算数字不是特别有意义的,尤其我相信您在前面也听到,我们跟全球的各个不同的合作,合作的时候,有不同的信息,我们跟美国的一位同事打电话,它的几分钟怎么算钱的。所以你这样算起来没有办法算的。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说,我觉得做研发,一个非常稳定的环境,能够有一个创新的环境,这样能够得到最高的效果。

   记者:我们都知道上个世纪末IBM完成了自己著名的那次转型,我们现在看到IBM对外输出转型技术,变成自己的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所以我们想请问IBM如何对外输出这个转型技术,如何帮助企业完成转型。还有一个就是CRL在中国有没有与中国本土企业之间有类似的实践案例,可不可以有一些简单的介绍。

   李实恭:第一点IBM能够成功的把自己转型,这个可能在整个从工业革命以后,历史看起来,就是少有的现象,所以我们能够成功的把自己转型,应该把好东西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所以我们才会提出来,这个就是希望协助其他的公司能够来做这方面的转型准备,以及转型中间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技术和所需要的人才,也当然包含IBM可以为大家能够多做什么方面的事情。我们在IBM大中华地区,我们有好几个跟国内的企业合作转型的例子,我们中间有一些还正在进行中,所以我想也不方便提出他们的名字,IBM我们是成就客户为主,也以客户为优先,所以我们要取得他们的同意,才能够发表这些内容。但是我可以跟他们提一些例子,就是说有一些转型的过程,是属于它的组织结构方面,在这方面IBM除了有我们提到的BCS这个部门,我们也有研究部门跟BCS合起来做这个ODRS,我们不只从商业咨询的角度,看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如何改变,事实上我们IBM提出来值跟量上做分析基础,事实上看转型的问题,如何界定一个转型是成功还是不成功,因为很多事情不能重新再做一次,所以没有办法做这么明确的比较。所以它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事情,但是可以用比较理性的,就是合理化的做法来做,我们在值跟量上提出优化分析的办法,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来做决定。这是我们在这方面的有一些案例。

   另外一些案例,就是你在企业本身结构和策略方面定案以后,如何在IT的整个架构以及解决方案上能够来快速的符合这方面的需要。我们这方面有很多的案例,在属于银行业,属于电信业,属于中小企业方面我们都有很多的案例,这两个就是我们看到是属于转型的过程,转型所需要的技术上的两大支撑。

   记者:我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我看到大家都了解大家的研发实力很强,中国一直比较偏重于应用型研究,我想现在有没有获奖可能的前沿技术和研究计划,请叶博士能不能给我们透露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第二,这些年来,自从微软研究院还有IBM研究院大的企业在中国设立研究院以后,人们关注企业研发和学院研发,这些年来的结果让人看到好像这些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做的看上去要比中国这些学术机构研发的效果更好,您怎么看待以后这两种不同的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就像您说的跟中国高校的合作。

   第三,在未来十年,刚才Paul Horn博士也介绍了,未来十年是非常让人激动的十年,您对未来十年中国研究院这边的规模有一个什么样的预测呢?就是大概要扩到多大,然后要在八个研究院里担负哪些重要任务。我还想问一个可能大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研究院选择人才方面,哪种方面的人才是你目前最希望想要的呢?

   叶天正:你说问我三个问题,结果问了五个问题。我倒过来说,从人才这一块,我相信李博士已经谈到了,我们在人才我们希望他们在学校里,一开始就有很好的学习做研究的方法,这是他的一个基本功要做好的,除此以外,要对他的工作他的研究的一些目标要有很高的热诚跟热情。我相信这两个不可缺的。我常常还在校园招聘的时候,我还说过一些笑话,身体要好,并不是说通过体检,而是要能够熬夜,能够撑得住,半夜三点打电话,很可能半夜三点跟我们其他的团队,在美国的团队,欧洲的团队可能要打电话,有时候他们晚上打,有时候我们晚上打,你得熬得下去,身体不好也不行,当然这虽然是一个笑话,如果你这样做,与人沟通能力也要非常好,否则你说话人家听不懂。所以这些很多东西,都是大学生要具备的基本条件。至于说,我们十年以后会增长到什么样的规模,今天你也听到了,包括我们总裁说,我们会在这边继续会成长,可是我们永远不会说长到什么规模,这里有很多东西决定,比如市场对我们研究的题目有什么样的需要,我们怎么样为我们客户,为我们的公司能够贡献更多的力量。反过来说,你说跟研发这个题目,我不知道你的说法是说我们工业界的成绩跟其他的研发成绩不一样,我没有完全听懂。
企业研发的表现好像比学校好,我想这个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事实上企业的研发跟学校的研发完全不同的性质,学校的研发真正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能够在工业上,商业上的人才,可是培养一个人才并不是说只有上课就可以了,如果这个人才将来是要能够做研究的人才,所以早早就给他做研究的训练,所以在学校里,就要养成这种方法。所以在学校,他的目的并不是说一定要非得做出一个特别精彩的项目,或者研发的项目能够达到培养人才的一个方法,目标目的是不一样的。在企业里,我们的目标性比较高,我们哪一年要做什么产品,或者要做什么决定,这个目标性比较高,目标性高的时候,可能会比较更有效,但是不一定在企业界做得比较好,我想主要是两个研究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谈到的对于得奖,从得奖来讲,很多的奖项都是需要在某个领域有相当程度的累积,尤其这个奖并不是说人家随便颁发给你,同时你在这个领域里要有相当的贡献,并不是说科技的贡献,还要对领域里的比如说一个科学的组织,你去帮他办年会,甚至还有心力上的贡献都要能够表现出来,最后人家才会赏识你这方面的贡献,这个需要相当程度的累积,我想我们中国研究中心有非常多的精彩的题目,我们现在可以证明我们都是走在很多领域的前面,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我相信我们自然会被别人赏识的。

   记者:我问了您一个风险投资的问题,您的回答IBM有专门的公司和风险投资合作,中国有没有什么先例,这个资金运作成功的案例,再一个我还想问,这笔资金的分配方式,到底是怎么样的。谢谢!

   叶天正:个人没有主管这个项目,所以说对风险投资真正的了解并不是非常的清楚,所以我跟您说到的,只是我知道我们公司这样子的一个做法,可是细节不是很清楚,没有办法回答你。

   记者:您刚刚发言中,提到一个结论,就是说只要有创新的环境,就可以做最先进的技术,最优秀的人才。我想知道您所说的创新的环境包括哪些要素。

   李实恭:我想创新的环境,第一个是建立大家对创新的认识,然后培养一个创新的文化,IBM在这方面是经过很多年的耕耘,包括IBM的研究部门,今年已经成立一甲子,就是60年,我们如果追求创新的话,要创立这样的环境文化,它不是一个速成,它要经过很多生根累积,很多人的贡献。所以创新的环境,我想不是在此说,我们有没有富丽堂皇的办公室,我们有没有跑的最快的电脑,当然这些方面,IBM不是十分注意,但是最重要的创新环境是我们对创新的鼓励,以及对创新的人才从很早开始就注重对他们的培养。以及对他们的照顾。我想这个是最关键的,人是创新的根本。所以它不是我们可以借着这个硬件的设备,以及外在的环境来改变。这个是需要多年的累积。

   主持人:时间关系,今天的媒体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来参加我们的活动。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