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中国研究中心十周年庆典

互联网 | 编辑: 2005-08-31 10:23:00 一键看全文

(北京2005年8月30日)今天,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IBM下属IBM中国研究中心(CRL)在京举办盛大仪式,隆重庆祝该中心成立10周年、及中心新址落成。

IBM中国研究中心十周年庆典(新闻发布会会场速记)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各位来参加我们CRL的十周年庆典,今天有幸请到三位CRL资深领导人和科学家和大家一起分享CRL在过去十年的一些经验,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坐在我身边的首先是叶天正博士,他是CRL的研究院院长,坐在他旁边的是李实恭副院长,这边是沈丽琴沈博士。

   记者:叶博士您好!今天这样一个庆典,刚才楼上的典礼也有老的员工介绍当初刚刚创建的时候遇到的种种困难,这个是当时时代的特征,事隔十年以后,您觉得现在的情况下,面临的主要挑战还有其他的是什么。

   叶天正:我相信挑战是怎么样能更突飞猛进,当外在的环境更充分更好的时候,我们怎么样能更提升我们内在心理的环境。这里不是说只有我们把研究的项目做得更充实之外,我相信更多的还有怎么样加速人才的培养。怎么样能够加速我们对IBM其他的单位的一些影响,以及我们怎么样能够和国内的学校,甚至于企业伙伴能够更紧密的结合,我想这个变成多元化了,现在这个网络是人的网络,是知识的网络,这个要接通起来,多元化要接通,我相信这个比接通硬件的网络难度要大得多。

   记者:我是程序员杂志的记者,是这样,我们不久之前做了IBM软件十年特别策划,我们知道IBM软件集团成立也是今年十周年,IBM中国研究中心也是成立十周年,在做研究中心的过程中,与软件相关的这部分怎么看,我们知道研究中心做了服务方面的研究,您如何看待IBM中国研究中心跟IBM整体大的策略是怎么去跟随这样的策略,怎么体现的。

   叶天正:从软件这一块,我想这个题目,我请李博士来回答一下。因为软件跟服务现在都是我们研究中心里面,非常积极的研究方向,我们跟我们软件部以及服务部都有很多的联系。

   李实恭:我们除了针对软件现有的产品,来做更进一步的提升以外,我们有很多的服务项目,研究项目针对软件开设,事实上从更大的角度来看,软件究竟应该怎么样被使用,软件究竟应该怎么样创造对使用者更高的价值,我们会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在服务项目方面,我想服务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必须要跟真正被服务的对象有一个结合。所以我们在我们中国研究中心针对服务项目的研究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做法,就是我们除了是在我们内部做研究以外,我们有直接跟客户,跟我们服务部门的同事一起来在针对特定的题目,做研究,这一点跟纸上谈兵,或者闭门造车的做法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这两方面,都是从一个比较大的角度来看。

   记者:过去十年看到IBM中国研究中心跟国内很多高校进行很多项目的合作,国内科研院所的合作好像非常少,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另外在后面的时间,会不会在这方面有一些突破。

   叶天正:在我们做合作的时候,通常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也就是说项目合作的时候,每次讲到合作,绝对不是上面领导来命令的,怎么说呢?你跟他去合作,不见得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出来,而合作一定要真正的合作的人,他们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他们两个配对的时候,或者跟合作伙伴一起的时候,相互能够觉得对方跟他合作是一个互益的,这样合作才会继续成长持续下去,我们的员工大多数是从学校里来,在学校里,我相信所有的员工都是高校来,他们在学校里本来有很多既有的关系,在学校里的一些项目,有一些很多自然的想法,所以很自然在高校里建立了很多研究的项目。不是有什么偏好。

   记者:我听说您是双喜临门,一个是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另一方面您高升了做CTO,您到了新的岗位有哪些计划。

   叶天正:事实上没有高升,因为这个新的任务还没有开始,所以我今天还是作为研究中心的主任。对这个题目来说,也就是说,如果大家对这个题目有兴趣的话,我相信第一个我们可能安排另外一个时间,我们仔细的来讨论,今天我希望你们关注你们的报道,在我们中国研究中心的十周年上报道,不要在我个人的任务上来报道。我相信我们可以另外找一个时间来安排跟大家探讨这个问题,这里可以特别提一下,在中国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IBM怎么样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能够让我们公司在中国能够成长,让中国在IT行业更能够成长呢?需要一个长期的看法。像这一个角色会有助于这样的一个任务。

   记者:我想请教两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嘉宾也说了,在94年的时候,我们IBM应该是在中国选择了北京上地这边进行这种研究中心的建立,我想请您能否谈一下,当时基于一个什么样的远见卓识,第二个问题,我看到我们的研究课题其中有一个服务科学这个方向,提到ODRS主要是将咨询人员和研究人员整合在一起,两种人员组合在一起,为客户提供这种转型的服务,它的困难在什么地方?

   叶天正:第一个问题,事实上我没有办法回答你,因为十年前我不在这里,你们可能也听到王博士、唐博士跟沈博士那个时候描述的各种不同的场景。我相信唯一可以说的,就是我们在94年做策划的时候,这个故事我已经说了很多遍,如果有些记者朋友已经听过了就再忍耐一下,就是在1994年2月的时候,IBM股票是13.36元,今天我们的股票是80多块,那个时候是IBM最艰苦的时候,有人说这个已经不行了。我们怎么样能够起死回生,可是同时也佩服我们那个时候的领导在我们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在中国做了一个很重要的承诺,在中国做研究中心。我相信很多公司在好日子的时候可以做很多事情,可是在最艰难的时候要做这个事情需要非常大的魄力,我只是用这样的一个例子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当时公司里的领导看IBM一定要在中国,成为中国的一员,这是那个时候我们做的一个动作。

   接下来谈到人员以及技术服务科学,从服务科学这方面,我们下两个星期我们会跟学校高校的很多教授们,我们一起分享一下服务科学,事实上我们不是只有讲服务科学,而是服务的科学管理以及工程。所以以后,你们把服务科学给除掉,把服务科学管理以及工程把它合在一起,这样的一个题目,我可以跟学校里的老师们会有更多的探讨。换句话说,我们在以前没有计算机科系,那个时候有一些教授,有一些专家,把数学系、物理系,以及电机系等等一些交叉科系的课程,拼在一起,慢慢逐渐形成今天每一个大学都有的计算机系,或者计算机学院或者信息学院。这么多年的一个发展,事实上不是一天就达到了,同样我们看到一个社会品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一部分会在逐步前进,就像你卖了一个产品,这个产品还要售后服务,没有售后服务别人不会买的,所以服务这个题目,会在各种形式上呈现出来,甚至于你卖产品也会呈现出来,不是只有服务而已。换句话说,我们不管是对我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或者说是对技术品质的提高,服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中间怎样能做好,这个里面是有管理方法、工程在里面,这个话题如果大家感兴趣,以后会有更多的探讨。

   记者:十年前,IBM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之后,跨国公司都在加大中国本土的研发投入,但是一个最新的趋势,有很多技术型公司,现在用风险基金,可以说技术性的一种基金来支持中国合作伙伴的研发,我们看到在未来IBM除了在本土,加强我们研发中心这一块的技术研发之外,您觉得对于IBM来说有没有可能成立一个技术科技型的研发基金在中国,谢谢!

   叶天正:是这样,IBM向来都对风险投资有一个方法,至少现在的做法是说我们会有一笔资金,我们会跟一些做风险投资的这些大的公司,我们会跟大家合作。IBM有时候会出钱或者不一定出钱会出人力,我们会提供技术,当这些风险投资公司跟其他的他们所投资的公司来抚养他们的时候,我们会帮助这些风险公司帮助它的客户,所以我们今天有这样的一个做法。将来我们会怎么做,从来不会说,一定会说将来怎么样,最后不怎么做,至少现在的做法是这样的。

   记者:叶博士您好!Paul Horn博士认为未来十年创新将前所未有的成为企业差异化的关键,我们都知道,IBM是擅长为企业提供创新以及服务这些,未来IBM在开展创新服务方面有什么具体运作,还有一个问题,您表示说,作为一个杰出的公司研究机构,还要制定公司和客户息息相关的组织能力,制定这种能力,在帮助企业开拓创新保持竞争力有什么必然联系,IBM会怎么帮助公司运作。

   叶天正: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了,不创新就没有了。就消失了,所以创新是一个必要的事情。不但是说技术的创新,企业的模式也在创新,做事的方法也在创新,创新是一个必然的现象,所以,我们会有什么特别的动作,我想事实上做任何的研究,就是如何实践这些创新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这个答案非常简单,就是创新跑不了的。

记者:IBM未来会开展哪些具体的活动呢?

   叶天正:我们从来不会说将来一定会做什么的,只能告诉你,创新上会加倍努力。因为,比如说今天我们的庆祝晚会一个做IT人跑去做指挥,是不是一个创新的方法。创新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呈现。

   记者:我是科学时报的记者,我叫刘英兰,有两个问题,首先从技术的层面切入,关于语音识别的技术,沈博士当时回答国外市场相对比较完善,现在CRL走过十年,作为中国第一位员工,沈博士现在一个是您自己在这个方面的考虑和在这个研究院本身的思考和支持的力度方面,您觉得这个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的技术,在中国怎么样来继续加强研究,然后怎么样来扩大它的市场,然后推出一系列的产品,创造出很好的业绩。

   第二个问题想请教两位院长,现在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院已经达到700多家了,从战略层面考虑,CRL怎么来确定自己的战略和其他的这些公司的研究中心有一个区别,怎么样来保证它发展的更好,为IBM和中国和世界的其他的业界和人们使用的便利性来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沈丽琴:关于语音技术这方面,一方面我们是从十年前开始语音技术的研究,开始是语音识别,后来到语音合成,和自然语音处理的研究,这么多年从无到有,从技术可能是零达到90%,比如语音识别我们可以达到90%以上的识别率,语音合成从没有到现在,能够有非常人性化自然度非常高的机器合成的声音,我们一方面,会从技术的创新来说,这个难度越来越高了,特别把技术真正推向市场的时候,会发现在市场上,比如说我们怎么去结合不同人的口音,在不同的特别手机很普遍的时候,会在商场,在飞机场,在各种噪音非常大的情况下,会有应用。在这样的真实应用底下,也就是说从实验室走到真正应用,这是我们原来在从无到有之后的这个新的方面,我们研究中心是集中了我们最精华的力量,同时和开发部门合作,就是在IBM开发中心把语音的技术,主要的任务拿到IBM中国开发中心来做,这样也有助于我们更快的把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变成到产品,推到中国市场,以前开发的任务,大部分的任务都是在美国做的,特别是语音技术的开发。从今年开始,都拿到中国,主要的开发任务都拿到中国,这样更能够让我们很快把技术转换成产品,推到中国市场上去,从语音合成上说,我们原来只是简单追求把一个声音用机器合成出来,比较自然的像人的声音,现在我们更追求的是说,合成起来听起来像人的声音,能不能听起来更有感情,激动的时候能够有不同的语调,悲伤的时候有悲伤的语调,另外我们希望有个性化的语音合成,原来可能找一个播音员,说非常标准的普通话,现在每个人都有这种需求,特别人机交互的时候,你希望这种是个性化的交互方式,我们就会注重针对不同人的个性和需求,能够产生个性化的语音合成技术,这些技术都会通过IBM开发中心这个很好的,我们跟他们的合作关系,尽快推到中国市场上去。

   叶天正:第二个问题是说现在国内几百家国内国外的公司成立的研究开发机构,我觉得至少从跨国公司来讲,我们第一个在十年前,中国人喜欢说谁先吃螃蟹,不管这个吃螃蟹不管是不是好的比喻,我们至少开创一个先河,今天你也听到了十年以前有很多艰苦的环境,我们都等于克服,从而我们能够在这边做起来,也是给其他公司很多借鉴的地方,今天我们很多工业的生态能够这么样的蓬勃,当然我们也可以自己来邀功一番,不管怎样,从跨国公司来讲我们是第一个。所以我个人感觉,整个一个工业的生态一定要非常的蓬勃,如果只有一个孤军奋斗做起来的事情也没有意思,一个科技不可能,所有的科技都是从一个公司出来,一定是要非常丰富的生态,今天有这么多的公司,我相信这么多也不见得都是IT公司,很多都是做化学的,做采油的各种不同的公司,今天在中国以研究的方式来中国,这个是对中国非常好的认可,也是对我们大家的很好的鼓励。

   记者:一个现代的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我想了解IBM中国研究中心对高校的学生有什么样的期望?

   李实恭:我想我们对高校学生的期望,第一个我们期望他们为他们所做研究的题目,不管是将来要研究的题目还是要从事的题目,要下工夫扎实地学习,所有的这些创新也好,成为人才也好,没有耕耘就没有好的收获,我们对高校的同学期望是在学习的阶段,能够把好好的学习的习惯,成为一个很好的习惯来养成,至于人才分为哪几种类,这个是见仁见智的说法,人才不外乎统归来讲就是一类,就是能够为别人创造价值的人,就是人才。不能够为别人创造价值的,再有再高的才华也不能是人才,所以我们希望在学校的同学能够培养出一种人文的情怀,能够为社会为其他的人来提出有贡献的做法,有这样的胸襟。

   第三个我们觉得是要能够有开创性的做法,以及有愿景的人,他是能够帮助别人成长,他就是人才,所以我们不觉得人才有所谓什么型,什么型,一身就是我的见解。

   记者:IBM每年用于研发的资金是50亿,我想问全球IBM研发资金是多少,研发占的比例是多少,另外IBM研究中心现在有多少个,中国的资金投入量大约是多少,还有一个问题,IBM和风险投资曾经有过合作,是否可以方便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叶天正:第一个IBM研发投入是在50到51亿美元之间,这个数字要查一下IBM每年业绩一除就会得到这个数字,很简单,不需要我帮你计算。第二,我们CRL投入,我们现在正式员工超过150位,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实习学生,比如我们这个大楼网络也要付给中国电信的钱,这些全部加起来,自己可以估算,整个业界的数字也差不太多,到底数字多少不是特别重要,而是当你做研发的时候,真正得到什么样的研究环境,今天钱丢下去,说不定什么结果没有,如果今天有很好的环境,可以得到很高的回报,从这一点说,光算数字不是特别有意义的,尤其我相信您在前面也听到,我们跟全球的各个不同的合作,合作的时候,有不同的信息,我们跟美国的一位同事打电话,它的几分钟怎么算钱的。所以你这样算起来没有办法算的。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说,我觉得做研发,一个非常稳定的环境,能够有一个创新的环境,这样能够得到最高的效果。

   记者:我们都知道上个世纪末IBM完成了自己著名的那次转型,我们现在看到IBM对外输出转型技术,变成自己的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所以我们想请问IBM如何对外输出这个转型技术,如何帮助企业完成转型。还有一个就是CRL在中国有没有与中国本土企业之间有类似的实践案例,可不可以有一些简单的介绍。

   李实恭:第一点IBM能够成功的把自己转型,这个可能在整个从工业革命以后,历史看起来,就是少有的现象,所以我们能够成功的把自己转型,应该把好东西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所以我们才会提出来,这个就是希望协助其他的公司能够来做这方面的转型准备,以及转型中间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技术和所需要的人才,也当然包含IBM可以为大家能够多做什么方面的事情。我们在IBM大中华地区,我们有好几个跟国内的企业合作转型的例子,我们中间有一些还正在进行中,所以我想也不方便提出他们的名字,IBM我们是成就客户为主,也以客户为优先,所以我们要取得他们的同意,才能够发表这些内容。但是我可以跟他们提一些例子,就是说有一些转型的过程,是属于它的组织结构方面,在这方面IBM除了有我们提到的BCS这个部门,我们也有研究部门跟BCS合起来做这个ODRS,我们不只从商业咨询的角度,看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如何改变,事实上我们IBM提出来值跟量上做分析基础,事实上看转型的问题,如何界定一个转型是成功还是不成功,因为很多事情不能重新再做一次,所以没有办法做这么明确的比较。所以它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事情,但是可以用比较理性的,就是合理化的做法来做,我们在值跟量上提出优化分析的办法,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来做决定。这是我们在这方面的有一些案例。

   另外一些案例,就是你在企业本身结构和策略方面定案以后,如何在IT的整个架构以及解决方案上能够来快速的符合这方面的需要。我们这方面有很多的案例,在属于银行业,属于电信业,属于中小企业方面我们都有很多的案例,这两个就是我们看到是属于转型的过程,转型所需要的技术上的两大支撑。

   记者:我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我看到大家都了解大家的研发实力很强,中国一直比较偏重于应用型研究,我想现在有没有获奖可能的前沿技术和研究计划,请叶博士能不能给我们透露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第二,这些年来,自从微软研究院还有IBM研究院大的企业在中国设立研究院以后,人们关注企业研发和学院研发,这些年来的结果让人看到好像这些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做的看上去要比中国这些学术机构研发的效果更好,您怎么看待以后这两种不同的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就像您说的跟中国高校的合作。

   第三,在未来十年,刚才Paul Horn博士也介绍了,未来十年是非常让人激动的十年,您对未来十年中国研究院这边的规模有一个什么样的预测呢?就是大概要扩到多大,然后要在八个研究院里担负哪些重要任务。我还想问一个可能大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研究院选择人才方面,哪种方面的人才是你目前最希望想要的呢?

   叶天正:你说问我三个问题,结果问了五个问题。我倒过来说,从人才这一块,我相信李博士已经谈到了,我们在人才我们希望他们在学校里,一开始就有很好的学习做研究的方法,这是他的一个基本功要做好的,除此以外,要对他的工作他的研究的一些目标要有很高的热诚跟热情。我相信这两个不可缺的。我常常还在校园招聘的时候,我还说过一些笑话,身体要好,并不是说通过体检,而是要能够熬夜,能够撑得住,半夜三点打电话,很可能半夜三点跟我们其他的团队,在美国的团队,欧洲的团队可能要打电话,有时候他们晚上打,有时候我们晚上打,你得熬得下去,身体不好也不行,当然这虽然是一个笑话,如果你这样做,与人沟通能力也要非常好,否则你说话人家听不懂。所以这些很多东西,都是大学生要具备的基本条件。至于说,我们十年以后会增长到什么样的规模,今天你也听到了,包括我们总裁说,我们会在这边继续会成长,可是我们永远不会说长到什么规模,这里有很多东西决定,比如市场对我们研究的题目有什么样的需要,我们怎么样为我们客户,为我们的公司能够贡献更多的力量。反过来说,你说跟研发这个题目,我不知道你的说法是说我们工业界的成绩跟其他的研发成绩不一样,我没有完全听懂。
企业研发的表现好像比学校好,我想这个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事实上企业的研发跟学校的研发完全不同的性质,学校的研发真正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能够在工业上,商业上的人才,可是培养一个人才并不是说只有上课就可以了,如果这个人才将来是要能够做研究的人才,所以早早就给他做研究的训练,所以在学校里,就要养成这种方法。所以在学校,他的目的并不是说一定要非得做出一个特别精彩的项目,或者研发的项目能够达到培养人才的一个方法,目标目的是不一样的。在企业里,我们的目标性比较高,我们哪一年要做什么产品,或者要做什么决定,这个目标性比较高,目标性高的时候,可能会比较更有效,但是不一定在企业界做得比较好,我想主要是两个研究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谈到的对于得奖,从得奖来讲,很多的奖项都是需要在某个领域有相当程度的累积,尤其这个奖并不是说人家随便颁发给你,同时你在这个领域里要有相当的贡献,并不是说科技的贡献,还要对领域里的比如说一个科学的组织,你去帮他办年会,甚至还有心力上的贡献都要能够表现出来,最后人家才会赏识你这方面的贡献,这个需要相当程度的累积,我想我们中国研究中心有非常多的精彩的题目,我们现在可以证明我们都是走在很多领域的前面,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我相信我们自然会被别人赏识的。

   记者:我问了您一个风险投资的问题,您的回答IBM有专门的公司和风险投资合作,中国有没有什么先例,这个资金运作成功的案例,再一个我还想问,这笔资金的分配方式,到底是怎么样的。谢谢!

   叶天正:个人没有主管这个项目,所以说对风险投资真正的了解并不是非常的清楚,所以我跟您说到的,只是我知道我们公司这样子的一个做法,可是细节不是很清楚,没有办法回答你。

   记者:您刚刚发言中,提到一个结论,就是说只要有创新的环境,就可以做最先进的技术,最优秀的人才。我想知道您所说的创新的环境包括哪些要素。

   李实恭:我想创新的环境,第一个是建立大家对创新的认识,然后培养一个创新的文化,IBM在这方面是经过很多年的耕耘,包括IBM的研究部门,今年已经成立一甲子,就是60年,我们如果追求创新的话,要创立这样的环境文化,它不是一个速成,它要经过很多生根累积,很多人的贡献。所以创新的环境,我想不是在此说,我们有没有富丽堂皇的办公室,我们有没有跑的最快的电脑,当然这些方面,IBM不是十分注意,但是最重要的创新环境是我们对创新的鼓励,以及对创新的人才从很早开始就注重对他们的培养。以及对他们的照顾。我想这个是最关键的,人是创新的根本。所以它不是我们可以借着这个硬件的设备,以及外在的环境来改变。这个是需要多年的累积。

   主持人:时间关系,今天的媒体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来参加我们的活动。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3 页< 上一页123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最新快讯

热门文章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