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摘牌“退隐”爱立信捂“中国棉衣”能否渡寒流

互联网 | 编辑: 张蓉 2008-04-15 11:30:00转载 返回原文
第一页

当年的GSM市场冠军爱立信,再也没有缓过劲来,现正远远地落在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后面。爱立信真的有些老了?个中原由颇引人深思。

日前,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提供商爱立信表示,其已申请将其B股股票从伦敦证券交易所摘牌以节省开支。

此外,英国Unite工会日前透露,爱立信计划关闭位于英国诺丁汉郡Beeston地区的一个工厂,该厂拥有350名雇员。爱立信随后表示,依据公司先前制定的缩支计划,爱立信拟在德国及英国地区裁员500余人。

两次发布财务预警、裁员频频、股票退市,今年可谓是爱立信对通信业“寒流”最有切肤之感的一年。

爱立信总裁兼CEO思文凯表示,尽管爱立信在全球范围正面临暂时的困难。但中国市场仍将作为重中之重,其销售中枢的地位不会改变。

有专家称,缩减成本已经成为爱立信无奈的选择。不过,随着中国在全球通信行业内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爱立信无疑瞄准了这一金矿。更有人指出,爱立信能否捂紧中国这件“棉衣”,渡过“寒流”,已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战略:精兵简政

“爱立信的全球经营危机是情有可原的,爱立信也一直把经营的困境归咎于此。但相比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在中国大陆的成功,爱立信如此严重的衰落,却令人深省。”业界一资深人士告诉记者。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爱立信2007年的业绩陷入了窘境,特别是两次发布财务预警,在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资料显示,第一次财务预警使爱立信股价大跌,公司市值在几个小时内损失高达150亿美元。此后的2007年11月,爱立信再次发布财报预警。

据此前的计划,爱立信将在2008年削减40亿瑞典克朗的年度成本。这些措施将在2009年产生全面效果。因此,爱立信业务的所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主要包括销售、管理和其他综合性成本、采购、供应及业务交付。

本刊记者获悉,此次退市的B股于1960年开始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但最近几年,爱立信B股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额不足公司B股总交易额的1%,与其上市成本很不相称,爱立信认为没有必要再继续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伦敦交易所的上市程序与香港类似,而且筹资成本较低。据悉,在伦敦交易所的上市成本占企业筹资额的4%,而美国纳斯达克则占7%。爱立信此次申请摘牌是因为其普通股在伦敦证交所的交易量有限,以及为了减少多重上市所产生的管理成本。

摘牌后,爱立信B股的全部交易将集中在斯德哥尔摩的北欧证券交易所OMX和纳斯达克。早在2002年,爱立信股票就曾从巴黎、苏黎士以及德国的三家证券交易所摘牌。另外,由于利润下滑,爱立信的股价在一年里竟缩水了一半左右。

遭遇:持续低迷

内部结构的频频调整,令爱立信一直处于震荡中。

爱立信大中华区副总裁曾诗渊就表示:“未来是多媒体的世界。”为了推动多媒体应用市场,去年爱立信内部进行了重组,将多媒体业务从原来的网络系统设备业务里分离出来成立了单独的事业部,并且花了相当多的投资并购了一些在多媒体应用方面具有特色和领先技术的公司,包括IPTV领域的领先厂商Tandberg公司。

今年2月21日,爱立信签署转让协议,将企业PBX解决方案业务剥离出爱立信,实现了从收购多媒体业务到出售非多媒体业务,标志其战略中心的真正转变。

实际上,爱立信几年来一直在推动业务组合的改变,但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网络的扩容、升级业务份额降低,以及新交换技术的递进,造成了利润的大缩水,给爱立信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爱立信2007年第四季度利润创下了2003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与此同时,由于网络开支增长,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色彩日益淡薄。在此大环境下,缩减成本成了爱立信的无奈选择。

显而易见,通信行业无线基础设施建设热潮退去,全球业务需求量萎缩,设备商处境艰难也就不可避免,就连爱立信这样的行业老大都感受到了压力。爱立信CEO思文凯近日公开表示:“展望2008年,移动基础设施市场仍将平缓,需要谨慎计划。我们将强化卓越运营,降低成本,以确保我们的竞争优势。”

“在可预见的未来,爱立信的低利润率还将持续”,有分析师称,即使发展中国家的运营商继续加强移动网络的建设,也无法消除发达国家市场低迷对爱立信利润率的深重影响。

另外,市场的盘子在缩小,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并没有因为竞争者数量的减少而减弱,反而因为出现了华为、中兴的“全球扩张”而变得更加激烈。业内通信专家认为,华为和中兴这两家“中国制造”企业,不再只是充当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的“鲶鱼”,而是传统通信制造巨头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第二页

寄望:中国市场

有人说,从整个市场的角度看,爱立信最大的销售中枢在中国。

近年来,中国的移动通讯市场一直在高速发展、需求旺盛。但遗憾的是,虽然爱立信中国公司依然赢利,其市场份额却在不断减少。

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中国手机市场完全是摩托罗拉的天下,无人能出其右。到了1997年底,爱立信看准了中国手机市场从模拟到GSM转换所带来的市场机遇,并以其纤巧的手机机型赢得了许多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37%,成为中国GSM手机市场名噪一时的新霸主。

然而“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不到一年,爱立信就迅速被诺基亚赶超。1998年末,爱立信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到25%,到1999年8月,又下降到10%。

2000年是爱立信衰退最快的一年,市场占有率跌至5%。 此后,当年的GSM市场冠军爱立信,再也没有缓过劲来,现在则更远远地落在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后面。

据了解,爱立信2006年至2010年间对中国投入10亿美元的计划正在进行中。从中国市场的单个省份看,爱立信与广东移动的合作可看作是爱立信在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缩影。

思文凯表示,在过去20年中,爱立信与广东移动的设备贸易总额已超过400亿元人民币,为广东移动培训技术人员超过5000人次。2007年,双方已签署的GSM网络扩容工程设备采购合同总值近25亿元。爱立信与广东移动的合作还在继续前进。

他表示, 爱立信中国今年的营收将比去年增长10%,可以保证35%的通信设备市场份额。

此外,爱立信还宣布与中兴通讯签署战略联盟协议,在TD领域展开技术合作。思文凯也表示,在中国3G牌照发放以及TD网络正式投用以后,爱立信将成为TD以及WCDMA两种技术的主要供应商。对于未来,思文凯满怀信心。但业内资深人士认为,中国市场良好的发展前景无疑为爱立信提供了机遇,但面临的本土和外来压力也不容忽视。

有专家认为,去年第三季度手机市场报告显示,索尼爱立信全球手机销量环比下降20.3%,市场份额仅为4.1%,比2007年第二季度市场份额下降1.4%。中国国内手机销售总量达到了3743万部,其中GSM手机为3497万部,CDMA手机为246万部。而联想表现突出,以6.1%的市场份额成为国产手机的老大,并且成功超越了索爱。

此外,除了国产手机的竞争压力外,诺基亚、摩托罗拉和三星三大洋品牌的手机销量总和占到了国内手机总体销量的60.3%。

美国分析师、Needham公司的奎因·博尔顿(Quinn Bolton)称,造成索尼爱立信手机在国内市场销量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其低端手机销量急剧下滑;货源供给不及时以及新品上市速度缓慢;外观设计缺乏竞争力等。反观诺基亚,其去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份额进一步增长到了35.1%,低端机型的畅销正是推动其销量增长的主要动力。

“爱立信以技术起家,技术崇拜的工程师情结在其企业文化中占有相当分量。先进技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爱立信过于迷恋技术了,巨额的研发投入使得爱立信的研发较同行领先3~10年,但超前的研发也使爱立信负担过重。”奎因·博尔顿认为,由于“技术崇拜”对其影响太深,大多数的爱立信广告意在推广新的手机技术,另一些广告则显得有些抽象、暧昧,无意之中拉开了和消费者的距离。此外,爱立信手机外包后,其手机市场占有率迅速下滑到2%左右。品牌形象又一次黯淡了许多。

美国投资顾问公司Fool的分析师罗杰-弗里德曼(Roger Friedman)认为,市场不变的法则是永远在变。爱立信的GSM37第一次实现了手机的小型化,自此后,爱立信为数不多的几款手机却总跟不上手机产品及营销特性的变化,把握不住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

他认为,售后服务不当、漠视消费者的投诉、从厂商到消费者之间的路径太长,以及环节太多,利益主体由此十分分散,中间消耗的利润过多。由于渠道利益的冲突,爱立信的售后服务是两张皮。简单的售后服务外包制,很难形成售后服务的专业化经营。

“爱立信在手机业务上的失利,根源不在技术,也不在市场,而在于营销。”

一业内资深人士称,但愿爱立信能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早日走出低潮,度过寒冬。毕竟是爱立信曾第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手机的纤巧与灵便。

记者/杨阡陌(发自北京)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