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司和一个国家的智慧握手

互联网 | 编辑: 邹震 2008-07-08 15:30:00转载-投稿 一键看全文

第六页

  微软给的不仅是钱
  “这样绝对不行!”
  2006年5月,集团战略合作部资深总监申元庆直接将下属递交的计划书扔到垃圾桶里。这是一份关于召开外包CEO峰会的计划书,计划花8万元在一个五星级饭店,用半天时间举办。但是,申元庆认为,匆匆的半天会议不能起什么作用,微软需要与中国的外包企业作深入研讨。
  申元庆大笔一挥,会议经费增加到10万美元,时间定为2天1夜,他还特别将会议地点选到手机信号不好的长城脚下的公社酒店,以便与会者少受外界干扰。大会的第一天大雾弥漫,就这样,神州数码的CEO郭为、浪潮的CEO孙丕恕等17家国内著名外包公司的头头悉数到场,会议成果和效率远超策划预期。
  不过,在交往中,申元庆注意到中国外包企业存在明显弱点。比如,中国外包企业对自己的实力以及微软的项目都不够了解,为了拿到微软的外包项目,他们会不加分析地就说“好”。但如果同样的谈判发生在印度,印度公司会非常清楚地告诉微软,项目会怎么进展,在哪个阶段可能遇到怎样的困难或者需要的帮助。
  于是,申元庆改变了角色,他不厌其烦地教导国内软件业的谈判代表该怎么做,该如何对项目核心了解得更深刻,如何分工,如何操作等细节。对此,许多外包企业代表都笑称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作为微软在国内的首家战略合作伙伴,中软国际就从中获益颇丰。中软国际高级副总裁孙秀芳在回忆自己与微软的合作经历时,告诉《IT时代周刊》:“我们跟微软的合作,得到的不仅仅是钱。”
  现在,中软国际与微软的合作项目中,派驻开发和自己内部开发大约是3:7。而且,中软国际的工作人员可以与微软员工一起参加培训,把培训对方的录像带录下来反复使用。公司内部还建起了经过微软认证的软件开发办公区,有微软的安全保障措施。
  此外,为了更好地与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打成一片,从2007年开始,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开始举办 “中国商务交流日”,让国内公司的管理者到微软总部“推销自己”。“作为发包的‘甲方’,微软组织我们去美国总部推介自己实属少有。”孙秀芳为微软的诚意所感动。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微软带动了中国软件生态圈的发展。近期,张亚勤在大连参加软交会时给出最新数据,2007年,微软给中国软件公司的外包金额高达1亿美元。另据IDC的数据,微软在中国赚1美元,合作伙伴赚16美元,整个IT行业的1/3的收入及1/3的就业岗位是由微软及其生态圈创造的。
  不仅外包企业,连中关村都能从微软身上受益。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夏颖奇就谈起一件逸事:有一位在IT行业举足轻重的跨国公司老总来中关村参观,当他听说微软在这里设立了研发中心时,脸立刻沉下来,直接质问随从:“微软都选择了这里,为什么我们没来?”随后不久,这家公司就进驻了中关村。“微软提升了中关村的价值。”夏颖奇说。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