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限制电信业失衡进一步加剧考验着新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移动市场开放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的号码携带因而备受关注,当前来看,政府更倾向采取非对称管制的原则进行单向号码携带,即只允许用户从主导运营商转出,而限制或不许可用户从弱势运营商转向强势运营商。这是第三次电信业重组后备受业界期待,同时也让监管难以抉择的一大重点。
分析人士表示,对新进入的运营商来说,号码携带尤其是单向号码携带的意义要大于单纯的资费优惠。然而主导强势运营商凭借其现有的庞大用户市场和网络资源优势,成为监管政策难以收到实效的症结。如何寻求国家、企业和用户三方利益平衡点,成为号码携带的难题破题的关键。
技术桎梏已解,三方利益如何平衡?
实施号码携带可谓势在必行。我国移动市场2007年普及率已超过了号码携带实施标准,再加上全球范围内的携号转网已不具技术障碍,为何中国至今迟迟未能展开这一业务?
刨根究底,号码携带在市场推广中将不可避免地遭遇企业利益和用户利益的抉择和权衡,因此单一的市场手段不足以调节。在国家利益的大前提下,这无疑留给监管部门一大考验。
从国家角度来看,号码携带是解决第三次重组后市场全业务发展的一剂良药,在移动用户市场份额中,中国移动独占70.3%,新进入运营商恐难单纯依靠市场自我调节与其抗衡。因此,政府应重点扶持弱势运营商尽快进入移动领域,从而提高移动市场的竞争性和改变整个电信业失衡格局,同时还需要调整转出者、转入者的计费系统,这在短时间内确实是一大难题。
从运营企业的角度来看,号码携带要牵扯多个电信运营商。比之运营商内部的携号问题,跨运营商之间的转网显然并非轻而易举便能解决。除了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协调,号码携带相关政策所引发的网络成本和应用技术也不容小视。数据库、增加联网、信令、广告费用等成本负担和携号转网引起的相应用户流失都是运营商不愿承担的。
从用户角度来说,号码携带转网给其以网络使用的更多选择,但对已有号码的依赖性和转网选择的自主性成为用户最大的心声。
三方利益如何取舍和平衡,成为携号转网不可逾越的破题关口。
强势运营商庞大的用户基础成当前监管最大拦路虎
从国家利益的大前提出发,业界普遍认同在短期内实行单向号码携带转网措施。这固然不失为限制强势运营商,扶持弱势新进入者尽快进军移动市场的最佳对策,然而在实际操作上却不可避免地遭遇强势运营商现有的市场资源和用户利益诉求的双重阻滞。
第二页相关人士坦言:“实现号码携带首先是主导强势运营商和新进入弱势运营商间的利益互搏。强势运营商不愿分流自己的用户市场拱手让人,弱势运营商势单力薄难以一力独行。同时,每家运营商的用户资料都是企业的商业机密。由谁来承担这个携带责任是一大难题。”
对用户而言,如果双向进入,但二次带号转网实行单向限制,显然有失公平。不久前一项调查表明,表示希望在电信重组后携号转网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七成左右,其中表示愿意转网到新移动用户的占比超过47%。这至少说明在短期内,用户利益诉求将成为单向号码携带恐难奏效的一大障碍,相关人士甚至担忧中国移动可能因此出现用户流入大于流出的现象。归根结底,除了其已有的庞大用户基础外,中移动作为强势运营商的一大法宝就在于其良好的网络信号覆盖。目前,中移动的网络无可争议地优于原中联通的GSM和CDMA网络。同时,中移动在全国的基站数量已经超过30万,而原中联通C网仅有8万多,差距不言而喻。
在此情况下,用户选择转网的首要前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号的稳定性,再加上资费下调大趋势下价格战愈演愈烈,中国移动还可借助其庞大的用户基础,通过网内用户间的优惠组合(如家庭套餐),吸引更多的外网用户。可以说,纵使有了单向号码携带,用户的利益诉求却未必“顺道而行”。
新进入者需加快移动网建设,推单向号码携带优惠套餐
如何权衡三方利益同时最大限度地化解实际上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关键并不在于号码携带,尤其是单向号码携带该不该实行,而在于政府相关部门以怎样的手段去推动这一非对称管制真正落到实处。
从长期来看,实现号码携带的影响至少要待两年后方能显现。即使单向号码携带方案获通过,也需要一年的时间予以推动,且先要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随着新联通新电信的资本支出加大,移动网络质量提升,三大运营商的移动客户流向或将持平。因此,利用有限的时间切实加快新联通和新电信移动网络的建设工作至关重要。
从短期来看,相关人士表示:“应该由政府认证的第三方机构来解决。所有电信运营商把资料交给第三方机构,由它来承担号码携带的义务。第三方机构根据用户量等信息同运营商进行利润分成。”政府监管部门可谓任重道远,如何有倾向性地推出利好用户向弱势新运营商转网举措将成为号码携带能否奏效的现实保障。
作者:翁佳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