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度张亚勤:后盖茨时代的微软中国董事长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8-08-20 00:30:00转载 返回原文

一个神童

8月16日,张亚勤获悉一个消息:办公软件开发商永中软件公司CEO曹参对外宣称,计划根据8月1日生效的《反垄断法》起诉微软。

这位刚刚在6月最后一个周末,欢送他的导师加老板比尔-盖茨退休的微软中国董事长明白,他额外的工作量来了。

一个神童

张亚勤,1966年生于山西太原。

很不幸,张亚勤5岁的时候获悉父亲在文革中去世了,他回忆:然后我自己呢,就有一种很不稳定的感觉,但是呢,我又觉得就是没有什么更难的了。

他无疑是一个早慧的人,3岁开始识字,5岁上学,11岁的时候已经上初中三年级。这个时间恰好是1977年,高考恢复了。当年,江西一个13岁的孩子叫宁铂,被中国科技大学入取。这件事情同当时全社会追赶世界潮流的急迫情绪呼应,成为影响全国的新闻。

张亚勤也有了类似的愿望。他的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于是去询问中学校长,张亚勤是否可以直接上高中两年级,以便参加1978年的高考。校长则回答,如果张亚勤能通过一个月后“尖子班”的考试,即校内选拔准备高考的班,那么他就可以直接就读高中两年级。结果,张亚勤用一个月的时间准备,通过了考试。

对此,张亚勤有一个解释:文革之中功课也比较简单一些……这一个月呢,可能是我一生最用功的这一个月,每天可能学习差不多20个小时。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距离高考两个月的时候,他得了急性肝炎。半个月后出院,母亲建议他放弃算了,但是他仍然决定尝试一下。1978年7月,12岁的张亚勤同当年600万考生一起步入考场……最终结果出来之后,他的成绩距中科大在山西的录取分数线差了10分。

不过,失望之余,张亚勤很快获悉一个新的信息。1978年3月,在李政道倡导下,中国科技大学创建了少年班。关于少年班这一举措,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实际上,少年班还是涌现了众多的人才。比如说,83级的陈晓薇,现在是第九城市的总裁;84级的蒋继宁,网大中国的总裁;87级的李俊凌,之前担任过中国雅虎的副总裁。

当时,对张亚勤有意义的是,中科大少年班是独立招生的。这一次张亚勤顺利通过了考试,数学得了满分,包括附加题。但是张亚勤强调,也有运气的成分,其中一道特勒米定理的证明,需要很长时间求证,不过他恰好看过这道题目。这样,1978年,张亚勤成为中国当年最年轻的大学生。

1978年10月,12岁的张亚勤坐火车来到中科大所在的安徽合肥,一下火车,来接站的是一个男孩,意外的是,这个人就是激励张亚勤的宁铂。

2008年7月,张亚勤在台湾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神童这个话题展开:1977年中国刚开放高考,教育逐渐普及,我只是很幸运跟上那个时间点,不觉得自己是神童。至于学习密诀,我在读书时集中精神,总结一些问题,另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全心投入。

情商

情商

李开复出版过一本书《做最好的自己》,书中提及了宁铂和张亚勤在少年班之后的人生经历:张亚勤在挑战面前勇于进取,不怕失败,而宁铂则因为自己身上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期望,反而觉得无法承受,甚至没有勇气去争取自己渴望的东西。

2002年,宁铂在五台山出家,随后被学校领回去,不过在一年后,在坚持下,他“成功”了。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又称情绪智力,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大学毕业后,宁铂强烈地希望报考研究生,但是他再三放弃了自己的愿望,第三次是在走进考场前的那一刻。人们认为他是在巨大外界期待下过分恐惧失败。张亚勤则没有丝毫犹豫的,毕业后考上了中科大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

这个阶段,17岁的张亚勤已经确立了自己的方向,即高速信息采集和处理,在撰写论文的时候,他同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皮克-霍兹教授通信,以探讨相关问题。

1986年,在皮克-霍兹教授的鼓动下,20岁的张亚勤远赴美国,就读于乔治-华盛顿大学(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isty简称GWU)。的确,它是根据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遗愿所建立,不过,最初在1821年建立的时候,取名哥伦比亚学院,1904年,更名为乔治-华盛顿大学。杰奎琳-肯尼迪、玛格丽特-杜鲁门、戴维-艾森豪威尔早年都就读于该校。实际上,校友名单还包括,三星集团前董事长李健熙、第一个私人女性太空旅行者安萨里。

霍兹认为,除去准备必要的功课之外,张亚勤可以直接参与他的一些研究项目,如解决通信卫星的加密问题。之后,张亚勤在医学信息系统的图像压缩和增强上也作出了成绩。

1989年在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之后,张亚勤进入美国通用电信公司GTE实验室,之后担任高级研究员。这期间,张亚勤致力于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领域的研究,发表了100余篇有关视频压缩、数字电视、数字电话等电子工程方面的论文。部分成果被国际标准(MPEG1,MPEG2及H.261/H.263)所采用。

1994年之后他受聘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桑纳福研究院,前身即RCA中央研究院。美国正在开发下一带电视技术,核心的就是解决图像视频信号的压缩处理和高速传输。张亚勤最初时担任项目经理,之后是部门主管。

当然,这其中存在一个角色的转换,从独立的研究者转变为带队开发。张亚勤事后说,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一方面是技术领导,一方面和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年龄没有成为障碍,张亚勤领导的部门迅速成长,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业务部门,即桑纳福多媒体实验室,顺理成章,他也成为实验室主任。

1988年,GE收购了RCA公司,桑纳福研究院与斯坦福研究院合并,之后的新政策是,研究院需要市场化,张亚勤们开始自己找水喝,开发技术然后转让给企业,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张亚勤摆脱了纯粹技术人员的局限。

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当选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简称IEEE,该组织在计算机、电信、消费电子产品等众多领域中都是技术权威。当然,张亚勤同时成为IEEE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

就成功这个话题,张亚勤后来说:“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失败?大家的标准不一样。我们这些人才30多岁40出头,这个年龄很难讲是成功还是失败。如果宁铂以后成为一位高僧呢?”

导师比尔-盖茨

 导师比尔-盖茨

1998年,盖茨决定在中国建立研究院,这个工作交给李开复主持,9月的时候,通过猎头公司,李开复与张亚勤联系上了。两人沟通得很顺畅,之后,张亚勤通过了比尔-盖茨进行的面试。

事后张亚勤回忆说:我觉得他有一股把事情抽象、简化的超能力……他对技术的热情,是驱动微软不断创新开发的重要来源。

11月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之后,张亚勤出任该院首席科学家兼副院长。一年多之后,鲍尔默调李开复回微软总部接受新任命,至于研究院的工作则交给张亚勤。随后,2000年7月张亚勤成为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第二任院长。

微软中国研究院于2001年11月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李开复对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定义是:我们的目标是将微软中国研究院建设成为计算机领域世界一流的、亚洲最高水准的基础性研究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公司在美国本土之外开设的第二家基础科研机构。科研的方向包括:自然用户界面、新一代多媒体、互联网搜索与在线广告,以及计算机科学基础。

2004年张亚勤回到微软总部,同时升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每个人进微软都可以选择一个“导师”,微软中国的员工喜欢称之为“馒头”,即mentor。让有经验的前辈成为后来者的教练,在技术、职业发展等各方面遇到疑惑时可以随时请教。于是张亚勤问盖茨是否愿意担任他的导师,盖茨同意了。

2004年7月比尔-盖茨在北京参加“2004微软新技术展望大会”,之后问答环节,就有关记者询问张亚勤提升一事回答:他负责的领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一个成长的领域。我们的确会在移动方面增加我们的份额……我们在美国有一些开发公司,我们在中国也有一些开发公司,亚勤会进行一些协调的工作,中国当地的市场非常重大的。

张亚勤回到美国后发现,许多同事使用的是Palm或者黑莓(blackberry)手机。不过盖茨已经意识到了移动终端市场对于微软的战略意义了,而这正是张亚勤的工作。张亚勤担任副总裁后,执掌微软移动通信及嵌入式系统部门,主要负责Pocket PC和智能手机平台Windows Mobile软件和Windows 嵌入式操作系统,无疑也包括Windows CE的开发。

到盖茨退休的时候,在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张亚勤总结他的导师:盖茨是一个技术的天才、商业的天才,也是一个十分幽默、善良的人。他是我碰到最聪明的人,技术功底相当深厚,另外他对商业的洞察力也很厉害,超过了我所碰到的所有人。

盖茨退休之后,张亚勤与盖茨一些交流上的故事被作为名人轶事流传,这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比尔-盖茨。盖茨对中国问题的了解,每每让人吃惊。

在得知张亚勤成为北京奥运火炬手后,盖茨就一直向张亚勤询问“是如何成为奥运火炬手的?”之后是细节问题,“在什么地方跑?哪个时间跑?能跑多久?”媒体演绎的标题是,《盖茨羡慕又嫉妒张亚勤》。

柳传志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就盖茨印象的时候说:我跟盖茨接触过几次,实话实说,我对他不是什么好印象。他跟外面人打交道,不会让人很舒服。但是,他做了让全人类最舒服的事情,所以,别的就不计较了。张亚勤成功地同盖茨打交道,部分可能是高情商的体现。

中国策

中国策

2005年9月张亚勤的岗位再次变动,回到微软中国担任副董事长,负责微软在中国的科研及产品开发的整体布局和研发战略。

从后面看,这个调动颇有深意,2006年1月,微软宣布将所有在华研发机构重新整合,组建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张亚勤担任总裁。

随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亚勤表示:现在在中国,微软的研发机构有将近800人。今后的发展,在团队的实力上我们将追随摩尔定律,将会有非常大的增长速度。我个人预计,在3到5年之内将超过3千人。

关于整体架构,张亚勤释疑:整体还是微软中国,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和微软中国都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他主管研究和开发,陈永正则主管业务和市场。至于研发方向:重点在3个方面,一是移动和嵌入式系统,二是互联网技术和服务,三是数字娱乐,如IPTV、游戏、多媒体、XBOX等方面。

现在可以认识到,微软的中国策略在发生根本的变化。之前,一切困惑都围绕在销售上,但是,PC在整个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已经下降了,这项业务,越来越成为一项现金牛业务,与此同时,微软开始渗透到诸多领域,而在新的领域,市场优势是获取现金流的前提。另一方面,今天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讯市场,同时也拥有最多互联网用户,第二大个人电脑市场和第三大消费电子市场。

中国市场的规模已经大到对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起到决定性影响。无论是诺基亚、还是英特尔,现在最大的市场都在中国,对其他跨国公司来说,也可能是第二大市场、第三市场。这个阶段,即便是起到战略协同,意义也是重大的。

2007年6月张亚勤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就全球化,有一段话:很多人都认为全球都是一样的……在美国做好就好了,到别的国家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就够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世界可能1/4是平的,另外3/4不是平的……这时候包括原创的技术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2007年9月传出消息,微软大中华区CEO陈永正定于10月12日正式离职,其新工作极富吸引力,当然体现了一定的跨度,是NBA大中华区CEO。张亚勤接任陈永正,“临时”掌管微软中国。之后微软中国传出消息,微软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大中华区CEO的合适人选,预计将在2008年年初到位。

业内普遍认为,陈永正离开微软应当不是因为业绩问题。目前,微软在中国属于最好的时期。2007年11月《经济导刊》刊载《陈永正改变了微软中国战略》文中指出:2004年初,陈永正承诺,微软绝不会成为一个靠打击盗版来维持业务的公司。其战略调整为寻找那些买得起微软产品的大客户,同时为这些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微软在政府采购方面颇为顺利,在已经完成的20多个城市政府采购订单中都会有微软的名字。

一年之后微软中国新的CEO并没有出现。《中国经营报》指出:微软中国董事长张亚勤已经成为微软中国的真正领导者,张亚勤成为微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一位管理者,将微软的双核管理变形为真正的单核。

云端

 云端

有关微软在后PC时代市场定位的问题,接任盖茨“首席软件架构设计师”的雷-奥兹发表过《互联网服务巨变》的备忘录,兼顾了微软在软件开发上已经形成的优势,并且同软件服务化的趋势相联系。而到张亚勤这一层,有更接近操作策层面的理解,即所谓的“云端”。

张亚勤认为,完全基于 “云”的服务并不能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云服务平台+客户终端”的计算架构更可靠,同时也更为灵活,代表了产业的发展方向。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云计算就是利用互联网上的软件和数据的能力。李开复比喻:最早人们只是把钱放在枕头底下,后来有了钱庄,很安全,不过兑现起来比较麻烦。现在发展到在任何一个网点取钱。他的另一个比喻是:就像用电不需要家家装备发电机,直接从电力公司购买一样。

2008年7月张亚勤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强调:.NET当初就是“软件即服务”的一种思想。我们做了这么多年,是客户告诉我们这种想法太天真了。目前带宽不能免费的情况下,软件要完全变成服务不大可能。“现在云计算被炒得很热,其实没有太多的新东西,而在云计算领域,微软也并不落后。”

早在2002年3月张亚勤受聘同济大学软件学院顾问院长时,他作了名为《展望下一代信息技术》:PC的定义也更加广泛,不仅是指个人电脑,还包括手机、智能家电、厨房设备、汽车等等,无所不在。而且它的功能也不再只是一种计算工具,而是一种通讯工具、控制工具。PC正在“升级”为PC+。

这个概念实际上来源于盖茨,计算无所不在,有计算的地方都有智能,有智能的地方均可以连接上网。

2008年7月28日张亚勤在台湾宣布将成立硬件创新中心(Hardware Innovation Center简称HIC),涉及数字家庭、媒体中心家庭剧院电脑,多媒体及智能装置。这也是继微软技术中心、微软创新中心之后,微软在台湾第三个研发中心。一切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沟通台湾的IT厂商。

顺便同厂商接触,推广了WindowsMobile,张亚勤大谈平台的开放特性,强调大家都可以在平台上开发各式应用,并且与PC互通性强。微软只提供平台,台湾厂商可以生产硬件,之后透过微软的影响力同全球的电信运营商合作,创造出新的运营模式。“对于同诺基亚的竞争相当有信心。”

在此之前的6月,诺基亚成功收购了Symbian平台,随后宣布它计划把Symbian这个市场份额第一的智能移动操作系统变成一个开源软件计划。换句话说,软件是免费的。

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微软Live Search于2005年10月在北京联合创建了搜索技术中心。其介绍中描述:目标是致力于提高当前搜索技术水平,并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的在线搜索体验。

2006年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则向媒体表示:搜索确实是微软未来的重中之重。由于互联网Live战略目前主要是搜索业务,因此,微软搜索的研发投入将占整个研发投入的近1/3。2006年9月张亚勤表示,微软在搜索领域发展非常迅速,在明、后年会推出具体的搜索业务,未来会超过市场领先者。

2008年5月6日,微软中国总部奠基仪式在中关村广场举行。建筑规划呈“吕”字状,计划容纳8,000名微软工程师。业内人士吕本富指出:外资企业的惯例是只租不买,以买代租则相对少见,这意味着微软有了更加深远的打算。

不要低估,这家全球市值最大的IT企业的潜力,既然他们确实目光长远。

反垄断

反垄断

8月1日,中国《反垄断法》正式实施。很少有一个公司,如同微软这样,舆论始终集中在“垄断”这一话题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三条指出,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微软和(一)关系不大,这一条主要指卡特尔协议,而微软可以强调,份额是竞争的结果。(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比如说,燃气公司规定只能购买他们指定的灶具,就可以归于这一类。微软在其操作系统中捆绑浏览器一直是存有争议的,就中国市场的具体来说,关于操作系统中捆绑笔输入的问题,汉王一直有不同的看法。而(三)涉及一个比较宽泛的认识。

7月张亚勤接受凤凰卫视《金石财经》采访,就反垄断法实施对微软影响回答:微软在中国垄断的前提不存在,因为我们和国内的企业和政府和学术界都有很多的合作,最近IDC有一个调查,有这么一个市场的研究报告,“我们每赚一块钱,我们的合作伙伴赚16块钱。”

随后张亚勤表示:另一方面的话,我们当然是十分的欢迎,十分的愿意和更多的企业去合作。“我们也欢迎反垄断法能鼓励创新,给用户更多的选择,这个其实也是微软的宗旨。”这反映了微软的真实想法,对PC之外的领域,诸如手机,基于微软目前的竞争地位,实际上,微软强调一个更有利于后来者的环境。

前面提到的,永中软件公司CEO曹参表示:Office和Windows的“紧密整合”使得其它厂商很难开发与Windows有较高互操作性的产品。永中专业版办公软件的售价是1198元,微软相似版本Office的售价是3920元。他认为,微软实施高价,实际上相当于迫使中国人使用盗版产品。

在价格上,微软中国已经有了灵活性。2007年9月微软与联想宣布,合作推广微软Office2007家庭和学生版。用户可以按照899元的价格购买微软Office2007家庭和学生版产品,或者在购买联想电脑、享受60天免费试用后再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的永久授权,价格也为899元。

张亚勤努力表述地,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微软对发展起推动意义的方面。“人员规模上万的软件公司不超过5个,很多还是作坊式的,缺少开发大型软件产品平台和系统。”

微软2007年向国内公司软件外包金额近1亿美元。张亚勤表示,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希望在未来5年后,微软每年在中国市场的软件外包金额超过微软在中国的研发投入。目前浪潮集团旗下的浪潮世科是微软在中国最大的外包服务商,事实上微软向浪潮集团投资了2500万美元。

虽然许多跨国公司都宣称在中国的地区公司就是中国公司,但是IT业的全球特征使得这一领域较少那么直白。

张亚勤则坚持这种说法:比如说联想是哪个国家的企业?联想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因为现在整个的资源分配优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的,它有强的人才,整个分配是全球性的……所以微软是全球性的企业,不是美国企业。微软一半的人员在国外,一半的收入在国外。所以微软在中国就是中国公司。

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脉络,位于西雅图雷蒙德的微软总部同微软中国公司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如果同本世纪之初的情况对照来看,则似乎是谈两家公司的故事。

经理人更好地沟通两边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微软对中国市场的认识在发生着变化,其实不是认识变化,而是市场变化了。这很好理解,当人群中的某人变得重要的时候,我们的态度也都发生了改变。(郦晓)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