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八个核心关系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8-08-22 16:42:00转载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制造业企业开始逐步应用CAD软件。90年代初,国家启动“甩图板”工程和CIMS工程。2002年,国家科技部启动“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中国制造业信息化一路前行近三十年,“十五”、“十一五”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更把应用水平推到新的高度。与此同时,世界、亚洲及中国都发生着一系列巨大变化:世界经济重心从欧美转移到亚洲,世界市场重心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亚洲经济“领头羊”从日本转移到中国,中国从“世界制造大国”开始向“世界制造强国”转型。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除了上述大背景和机遇外,更离不开内部发展环境的和谐,离不开各参与方的共同努力。制造业信息化涉及面广,参与方多,包括:制造企业、IT厂商、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媒体六个主要方面。

本文主要围绕这六大参与方的八个主要核心关系展开:

核心关系一:制造企业与IT厂商

制造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应用主体,IT厂商是技术、服务提供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主导与配合关系。主导与配合都是分阶段而不同的,如:系统上线前由IT厂商主导,企业配合,系统上线后则由企业主导,IT厂商配合。企业不只是简单的系统应用者,更多时候需要自己提需求、做规划、选系统,如果企业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就需要IT厂商或第三方机构来协助。

信息化往往会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甚至对原有流程进行变革。因此,制造企业与IT厂商的合作绝不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应该进一步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企业内部的中高层领导、部门主管、关键岗位都能就实施信息化的流程、意义和决心达成共识并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另一方面,IT厂商除提供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系统之外,还能够提供持续、优质的服务。

实际操作中,制造企业要么是对信息化完全不了解,将“身家性命”完全托付给IT厂商,要么一知半解,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占绝对主导和强势地位。这两种类型的企业都极容易导致信息化的失败!前者成功的前提是正好碰上一家在乎口碑、负责任的IT厂商。后者虽然对信息化有少许了解,但实际上对系统的建设缺乏了解和全面认识,企业的强势反而导致IT厂商参与积极性的降低,忽略了IT厂商作为外部信息化专家的价值,增加了信息化实施的难度。

核心关系二:制造业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

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政府主管部门往往会对企业日常经营有一定的干预,信息化建设也是如此。所以,早期的信息化都是以“运动”方式开展的,比如:甩图板、甩帐表等。“十五”开始,各级政府逐步转变管理方式,提升政府的政策指导功能,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减少对企业市场化运作的行政干预与管理。在信息化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比如:科技部门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专项”、经委部门的“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信息产业部门的“企业信息化示范”等等。大都由政府出资引导,企业配套,政府占小头,企业占大头。

政府的各项政策在制定层面是值得称道的,但往往到了实施层面就会因为具体操作流程的原因,浮于表面,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某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项目,申报流程采取的是各地市摊派名额的做法。上交一份还过得去的项目申报书,即可获得资金,至于企业拿到资金后的使用情况,既不跟踪,也不验收。导致真正有信息化需求的企业拿不到专项资金,拿到专项资金的企业却不搞信息化。个别企业连年申报,以项目申报大量专项资金,甚至某些中介机构还以确保项目申报成功为由向企业收取一定比例的“申报佣金”。

也有不少地方政府在项目申报上严格把关。采取IT厂商与地市主管部门共同推荐的方式,确保申报企业有真实信息化需求。同时,采取先立项,再组织专家组验收,验收合格后财政拨款的流程。还有的地方采取不直接拨款,而是给予资助额度,政府集中采购,再拨付给企业的方式。

核心关系三:制造企业与专家

制造业信息化专家主要包括长期从事信息化理论研究的高校专家和从事信息化应用的企业专家两类。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曾经有一段时间迷信高校专家,甚至把信息化建设整体包给高校专家来定制开发,结果是专家们带着一群学生,忙碌了好长时间之后,也没看到一个成型的系统。有些企业即使系统上线,也因为原设计开发人员毕业离校,系统无法拓展和升级,导致系统被废弃也是迟早的事。

在经历了这些惨痛的教训之后,企业逐步看清了理论研究与企业应用的距离。专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角色也发生改变,从以前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的身份转变为单纯裁判身份。比如,被政府主管部门聘到专家组,参与信息化知识普及培训、推动信息化应用、验收政府资助信息化项目等。

还有一些专家也积极参与到企业信息化建设咨询、规划、监理等过程。比如,某省行业协会组织了一个“企业信息化专家巡诊”活动,以各政府主管领导为龙头,召集一大批高校专家、企业专家、IT厂商,组成专家组,给有需求的企业提供免费的信息化咨询、规划等服务。该活动还与各主管部门信息化项目申报相结合,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利于发现好的信息化项目,并对项目进行跟踪和验收。

核心关系四:IT厂商与政府主管部门

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IT厂商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一直没有梳理得很清楚。很多人包括IT厂商和政府主管部门自己都认为,IT厂商是下级,政府主管部门是上级,IT厂商要从属于政府主管部门。其实,本质上两者的关系是合作者,双方都致力于为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服务。

正是对这种关系的不清楚认识,导致IT厂商与政府主管部门在合作上存在欠缺。比如,某地政府组织一次制造业信息化培训,邀请了专家组讲课,及应用企业交流成功经验,并给专家讲课费。而对于同时被邀请的IT厂商专家,不仅没有讲课费,反要收取一定的赞助费。主办方认为IT厂商是在利用政府组织培训这个平台做市场推广,而忽视了IT厂商客观上也在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其实,很多IT厂商专家在培训中讲的是理念、思路及解决方案,并不涉及具体产品,只是希望通过类似培训活动,提升个人及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得到企业的认同后,最后才会落脚到产品销售。

IT厂商会组织各种推广活动,甚至超过了政府主管部门的积极性。某位政府主管领导曾对神州数码ERP领导说,“你们举办的活动是很好的交流培训平台,本来应该由政府来组织,你们做了政府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感谢你们!”IT厂商与政府主管部门关系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得不提,即政府攻关项目。政府攻关项目对很多IT厂商而言是块诱人的蛋糕。自然而然,政府主管部门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管理权和游戏规则制定权,而IT厂商“沦落”成心甘情愿的下属。

攻关项目类型主要有三种,包括IT厂商独立完成的研发项目,IT厂商与企业联合的应用项目,还有IT厂商、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完成的产学研项目。

从国家各部委到省市地方政府,攻关项目大多情况下被有高校背景的IT厂商垄断。原因是这些IT厂商更本土化,更能体现当地政府的政绩。很多时候,政府主管部门不再考虑某IT厂商是否有能力顺利完成该攻关项目。当实在找不到合适项目承担单位时,政府主管部门会主动把攻关项目划拨给一个本地IT厂商。当然,也有不少地方的攻关项目开始采用公开招投标形式,政府主管部门在逐渐抛弃“本土保护主义”,让所有IT厂商有同等机会来申报。

核心关系五:IT厂商与专家

前面介绍过,制造业信息化专家主要包括长期从事信息化理论研究的高校专家和从事信息化应用的企业专家两类。实际上,IT厂商也有不少顾问在项目实践中获得丰富的行业和案例积累,比高校专家、企业专家接触的项目更多,面更广。但因为厂商身份,企业大多认为他们只会站在自己厂商立场,受利益驱使而缺少公正性。

如何改变IT厂商专家级顾问的尴尬境遇?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IT厂商专家级顾问更多地参与到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的专家组,既能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出谋划策,也能在组织中保证一定的中立性。从专家组角度,也应该主动多吸纳这些实战经验更丰富的IT厂商专家参与,当然,厂商专家应该首先保持其公正与中立性,而不是推销自己的产品。

另外,IT厂商在企业信息化咨询、规划、实施中,也可以多邀请一些外部专家共同来参与。外部专家一方面会更中立地站在制造企业角度,避免IT厂商的急功近利,另一方面他们也拥有更多行业信息化建设经验,弥补IT厂商在某些行业经验方面的缺失。尽管很多IT厂商的顾问之前都从业于各行业企业,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但在离开制造企业这个系统内部一段时间之后,仍无法掌握企业最新的变化和需求。

核心关系六:IT厂商与专业媒体

国内专注制造业信息化的媒体并不多,多是隶属各地科技部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网站和机械设计研究院的杂志,再就是部分大众IT媒体,兼着刊发一些制造业信息化的内容。受众范围上,能覆盖全国的媒体更少,且集中驻扎在北京。

除少数运作成熟的媒体能够采取从读者、会员处获利的运营方式外,大部分媒体维系正常运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IT厂商的广告投入。俗话讲“拿人手软、吃人嘴软”,这些媒体不可避免地会某种程度降低报道的客观、公正性。不少媒体编辑和记者时不时跳出来公开为某些厂商的概念炒作而“摇旗呐喊”,或换个“马甲”指桑骂槐,或沦为“御用文人”。

有一个业界流传的真实故事:某国内知名制造业信息化网站受邀参加某IT厂商的活动,因该厂商较长时间未在网站上投放广告,该网站总编特别授意手下工作人员在刊登现场活动新闻时“精挑细选”一张“好照片”。其实,所谓的好照片就是现场抓拍的听众在台下打瞌睡,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媒体的一切出发点应该是读者。如果媒体不能首先得到读者的认可,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同时也失去了广告投放的基础。只有当媒体把注意力从广告转移到读者时,才进入一个正向循环,即读者满意?关注度提高?广告投放效果好?广告投放收入增加-更多的读者数量。

核心关系七:政府主管部门与专家

目前,各地专家组的成立与运作都隶属各地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专家组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策略、举办培训活动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应用、直接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专家咨询、监理、项目验收等。

专家组的作用是明显的。在有些省份,对专家组中各位专家又做了明确分工,每位专家分管不同的地市,全面负责该地区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以及项目申报和组织项目验收。但有些地方的专家组也存在一些问题。比较典型的两个问题是:一、专家组中的专家并非是制造业信息化的专业领域,而是电信、财务等专业出身;二、专家组组长和成员本职工作忙,很难抽时间参与专家组工作。比如,有一个地方为提高专家组影响力,请某知名高校校长、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这些人却一次相关活动也未参加过。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些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因长时间接触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同时自身也有这方面的专业兴趣,就逐步在行政管理的同时往专家方向发展,成为专家型主管领导。

核心关系八:政府主管部门与专业媒体

专业媒体是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这个平台,政府的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策略能够快速下达到企业;企业能够通过媒体学习,逐步提高信息化认识,激发需求的同时也提高成功的保障,企业相互之间由能够交流,到从各自的成功和失败中获取经验。

政府主管部门一方面应加大对媒体在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尽量减少媒体对厂商广告的依赖度,使之真正能够成为公正、中立的第三方媒体。另一方面也要与媒体展开多方位合作,积极利用媒体“喉舌”达到推动企业信息化的作用。比如:共同举办专题培训、案例交流和信息化论坛等活动。

政府提供给媒体的某些资源,也不应无限制地被利用,成为向IT厂商收取赞助费的工具,导致人为提高信息化推广的门槛。比如,某媒体经常打着政府主办活动的旗帜,向厂商收取大量演讲赞助,远超出其活动成本,收入颇丰。

总之,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谁都离不开谁,也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单独取得成功。把这个系统内六大参与方的八大核心关系挑出来做以上分析,其目的也是为了各方都能更好地和谐相处。如果大家都明白了“和谐”的道理,真正的“制造业信息化战略联盟”就指日可待,制造业信息化的事业就能长久地推进下去!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