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GPU战场一样,2008年的CPU战场格局事实上在2007年甚至2006年底就已经铺好了一道可预见的发展路线。整个2008年对于AMD和INTEL双方来说其实都是增强技术储备的一年,相对于2005年至2007年双方在市场中拼的火热的局面,相对显得平稳。
全线扩张 45nm接过接力棒
纵观整个2008年,Intel方面在传统的桌面,服务器,移动领域为用户准备了许多优秀的产品,得益于45nm产品线的快速转换,广大用户在2008年年初就可以面对市场中诸多45nm处理器的选择,其中包括广受欢迎的E8XXX双核处理器,Q9XXX四核处理器。二季度开始,经过精简的E7XXX开始面向市场,45nm处理器迈向了千元以下市场。下半年开始,面向低端市场的E5200发布,同时,Q8XXX系列低端双核处理器也进入了市场,整个45nm产品线得以扩展开来。
首先迈入千元内的45nm处理器
而在极端注重能耗比,电池续航力的移动市场上,Intel的45nm技术发挥了更显著的效果,并且作为迅驰2的平台的核心组建问世,唯一的美中不足,是Intel当前的集成GPU表现依然有待加强。
而在服务器领域,至强系列与竞争对手AMD的皓龙系列正面碰撞,但受限于传统架构的影响,在多路服务器平台中,至强系列依然未能撼动皓龙固守的关键市场。不过在此处我们也看到了Intel方面的决心,由于在多路市场中原有的至强型号并未能占得上风,在面向多路市场的Nehalem架构即将问世的前几个月,Intel方面断然决定推出6核心的策略性产品:“至强7400系列”,基于三块至强双核心产品,添加了高达16M的三级缓存,拉开架势要与竞争对手贴身肉搏。
Nehalem架构的Core i7处理器
2008年的11月,我们终于等来了基于Nehalem架构研发的Core i7处理器,在Intel的Tick-Tock处理器发展规划中,Nehelem架构的地位相当重要。这是Intel放弃了传统FSB总线架构后的第一款直连架构产品,基于QPI传输总线的直连架构弥补了Intel多年来面对竞争对手挑战的一大劣势,从此进军多路市场的先天性劣势从此不复存在。而面向桌面领域的Core i7处理器也展现出了相当的实力,得益于内存控制器的整合,超线程技术的回归,Core i7处理器在面对多线程,重负载的应用上展现了不俗的实力,但由于设计的变动相当大,与现有的部分应用还需要时间进行磨合,因此在即将到来的2009年,Intel方面的市场格局,还将是现有的Penryn架构的E5、E7、,E8、Q8、Q9系列处理器与Nehalem架构的Core i7处理器并存的格局,i7处理器诞生的象征意义依然大于实际价值。
或许我们在Intel方面的回顾中花费了太多的篇幅,接下来就该轮到AMD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