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om前任CEO克劳斯:痛失产业转型机会

互联网 | 编辑: 杨雪姣 2009-03-17 11:21: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在惠普学“道”

3Com前任CEO比尔·克劳斯

硅谷是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又是众多技术创新的策源地。这里诞生了众多传奇的创业者和CEO,正是他们不断推动着相关产业向前发展。作为《Entrepreneur》杂志的中国独家授权合作伙伴,《创业邦》杂志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全球视野,利用自身的独特资源优势,将最前沿的资讯带给中国的创业者。我们将持续寻访硅谷的著名创业者及CEO,呈现出他们的思想精华。本期我们邀请3Com前任CEO克劳斯来讲述他的故事和心得。由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并购整合行动将会在市场上频繁出现,下一期我们将推出对原普华永道旗下并购业务负责人Mark Feldman的专访。

3Com为何能从一家创业企业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而后又犯下错误一蹶不振?

当中国的华为公司在2007年要联合贝恩资本收购3Com时,曾引起了各方关注和争辩,外界大多将着眼点放在华为能否突破美国政府的限制上,而业内人士更多则在感叹3Com的命运变迁。这家曾在1980年代引领网络通信技术发展的先锋企业,在20余年历史中进行了一连串并购,大概没想到自身会成为一家中国公司的收购目标,尽管这一交易最终夭折。

3Com核心创始人鲍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被称为“以太网(Ethernet)之父”,在施乐公司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工作期间,他和同事伯吉斯(David Boggs)于1973年发明了以太网。在以太网逐渐趋向成熟的1970年代末期,鲍勃离开施乐创立了3Com,此时市场上已有包括MCA、ARCnet、Omninet等在内的数十种局域网技术,以太网并无明显优势。

以太网最终顺利实现商业化,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比尔·克劳斯(Bill Krause),1980年他在朋友的介绍下与鲍勃一拍即合,出任CEO一职,带领3Com迅速发展起来。之前他曾在惠普服务多年,担任PC部门总经理。然而在克劳斯任职长达10年后,3Com却在产业转型浪潮中犯下错误而一蹶不振。

作为这一兴衰过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克劳斯究竟有何反思?如今已将帮助新创业者作为自己最重要目标的他,在硅谷向《创业邦》讲述了3Com的成败得失及前因后果。

在惠普学“道”

《创业邦》:从惠普到3Com,再到Storm、Caspian等公司,您都能带领着公司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您觉得帮助这些公司快速成为行业领头羊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克劳斯:我认为快速发展主要依靠两种特质。

第一个是,要为客户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的产品。比如,我在惠普时,工程师们研发出了第一款带有仪表和用于数据采集的微电脑,这对工程师类型的客户,非常有用。

第二点就是强大的领导力。在惠普,大卫·帕卡德(David Packard,编者注:惠普联合创始人,1964~1993年任惠普董事长)与其合伙人的领导力是硅谷的传奇,并且他们还有一支强大的管理团队,比如约翰·杨(John Young,编者注:1978~1992年任惠普CEO)等非常有才能的人。微软和苹果公司的团队也都很强。幸运的是,我在3Com时同样有一支很强的领导团队,包括创始人鲍勃、切尼(Howard Charney)在内。

《创业邦》:您在惠普工作了14年,这段工作经历对您以后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和帮助?

克劳斯:惠普确实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我第一天去上班,就专门有人领着我去见各部门的同事,把我介绍给大家,减少陌生感。到了中午,我们去惠普的咖啡厅享用午餐,走进去坐下之后,发现对面坐着的居然是惠普的联合创始人比尔·休利特(Bill Hewlett)。这正是让人兴奋的地方:我第一天上班,就能和创始人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这种感觉太棒了!

从惠普的经历中,我学到了最重要的三点技能:第一,即公司要有基本的、可操作的计划和执行战略。惠普是一个管理高度分散化的公司(各产品线相对独立),但有非常清晰的公司计划和执行策略供大家参考。

第二,我从中学到了如何运营管理一家小公司的经验。在惠普,我很快就升职到管理层,我担任PC部门总经理时,就像管理着一家小公司,包括工程技术、营销、制造、财务以及人力资源,都是自己运作。

第三,公司内部要有共同的价值体系和原则。我们称之为基本信念,与客户、财务目标和产品设计等相关。比如惠普有自己的“惠普之道”(HP Way),有共同努力的目标,这也帮助每个人都建立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和原则,可以让较为分散的组织为了同一目标而努力。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3 页123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