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贝瑞特:无冕之王

互联网 | 编辑: 杨雪姣 2009-06-03 12:12: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耐心

耐心

1998年5月继任时,贝瑞特接手的是一家已经持续获得30%的增长,称霸一方市场的公司。

但正如每个人都会自问的:在三个传奇CEO之后,自己可以给这家公司打上怎样的烙印?或者,作为一家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公司的第四任掌门人,你的历史使命会是什么?

贝瑞特的答案是多元化。毕竟,此前的30年里,英特尔(博客)几乎全部心力集中于打造PC产业中央处理器的领导力。在此之外,世界仍然宽广。

但英特尔一直是一家极度聚焦的公司。早在1970年代末,一名叫做约翰·杜尔的员工曾向安迪·格鲁夫建言应该考察新兴的个人电脑市场,遭拒绝。后来杜尔加盟风投业,投资出了康柏、亚马逊和谷歌这样的基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明星公司。

事实上,即使到了1990年代末期,贝瑞特让这家公司扩展“带宽”依然是件颇为辛苦的事情。

他上任之初,曾试图展开一起大收购而进军互联网交换机市场,事实上,在格鲁夫退任前,他们两任已经属意于位于匹茨堡的Fore Systems。但当他把收购意向提交到董事会,他所迎接的是狂风暴雨般的反对:公司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直言“我没看出其中有何意义”,其它董事则顺势展开了批评。

虽然具体到这次收购的价值,已经无法通过假设还原,但它展现的一个问题是:英特尔的老男孩儿们是伴随半导体产业成长的,对他们而言,电信、互联网是颇为陌生的疆界。

必须承认,贝瑞特所扮演的承前启后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在为英特尔补课:一家在某个领域极为成功的公司,进入其它行业,若想取得同样量级的成功,势必需要漫长的学习——只是,在商业史上,为这些新领域交学费者通常很容易被遗忘,甚至绝大多数人在短期的尝试后就宣告彻底放弃。

“很多时候,事情比你预期的更晚来到。我们这个行业的一大教益就是你必须非常耐心,你不可能把所有事在一、两年内做完。”贝瑞特对《环球企业家》说。的确,虽然至今不能算回报丰厚,但英特尔对于其战略的坚持显然依托于某种非常坚定的人格力量。

这一路颇是崎岖。

上任第二年,贝瑞特特意成立了一个业务投资组,让架构实验室(IAL)与投资组合力,开发新领域。比如,英特尔会以架构实验室中大家一致认为最好的技术,业务投资组会为这些新项目提供资金,投资期一般为6个月,并且在300万到800万美元之间。

当时他们所看重的市场包括网络设备、视频会议和移动业务。据彭博公司统计的数据显示,英特尔在2000年进行了18次收购,在2001年进行了6次收购。从1998年到2001年的四年中,英特尔用于新业务的兼并收购资金高达数百亿美元。但这些收购很多时候都被英特尔再次卖掉或者关掉。

有一些东西是资金无法买来的。比如,英特尔希望在视频会议系统领域一展拳脚,但它并未认识到他们正在触及的是通信市场,而这个行业的标准不同于微处理器的行业标准,它不接受由一群公司聚在一起建立起来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专门的标准制定者“国际电信联盟”。而这些行业制定标准通常要花费10年的时间——一个在英特尔的时间概念里很难接纳的数字。

虽然这次进取受挫,但英特尔终于意识到,自己必须放低姿态:通信市场里,它是不可能像当年的Wintel联盟横扫电脑产业一样,靠自己的力量掌控一切的。它不可能再在每台终端产品上贴上“Intel Inside”,也必须与通信产业的标准委员会更多看到自己的价值。

但它很快遇到了第二个挫折:2003年,英特尔推出Manitoba芯片,这是其第一款数字信号处理器,这意味着英特尔拥有了一款有机会打进手机市场的芯片。那个时候,全球生产的手机数量大概在4.5亿部,英特尔期待这个市场可以为其带来新的增长。

刚开始推出Manitoba时,英特尔将闪速存储器的价格提高了20%-40%,但此后的第一个季度就丢失了7%的市场。最坏的消息是,价格的提升让手机生产商们想去寻找更加便宜的替代产品,最终,他们选择了三星的NAND,这使三星的手机芯片市场超过了50%。

诸如此类的挫折并没有让已经明确看到3C(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类电子)融合趋势的贝瑞特选择放弃。事实上,他的团队在每个阶段中都变得更有雄心了:他们先试图参与到Home RF市场(将各种家用电器网络连接),随后转而进入Wi-Fi市场(无线宽带),最终试图在WiMax通讯标准上大做文章——当年英特尔乐观的预期,如果这种可以覆盖30英里范围的无线技术实现,它很可能成为3G的替代技术,而今天看来,这仍有可能成真。

从中也不难看出,英特尔在尝试着改变打法:以前那种将自己的产品内嵌入其它公司的产品的思路虽然仍旧可行,但它同时寻求方法,构造更大规模的平台。

关于贝瑞特,人们注定不会以某一句话,或某一家公司的成绩而将其一生功过奠定。如果他最终会被记住,很可能因为这样分别代表荣誉与羞辱的两件事:

1994年,英特尔推出奔腾芯片而席卷全球时,有专家指出这款产品的浮点运算存在缺陷:在它上面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824633702441×1/824633702441,结果并非1,而是一个18位的小数。当时,连安迪·格鲁夫也还认为,这并不足以影响全球热销的奔腾品牌,无需理会,是贝瑞特坚持应该给所有客户更换芯片——身为执行副总裁的他是公司内为数不多反对格鲁夫的人。

但在当时刚刚主流化的互联网上,一波又一波的反对英特尔的声音淹没了格鲁夫的自信——《华尔街日报》资深的科技记者沃尔特·莫斯伯格直言,英特尔的掩饰手法比水门事件更拙劣。而当偏执的格鲁夫被整件事情气的暴跳如雷时,贝瑞特冷静的执行了全球召回等善后工作。这帮他奠定了接班人的身份。

不过,在贝瑞特成为CEO之后,或许人们最难忘记的镜头是2004年他在Gartner赞助、6500位技术人员参加的大会上单膝跪地,双手合十称:“我们未履行对客户的承诺,深感愧疚”。当时,因为4GHz主频的奔腾4处理器未能解决散热问题,英特尔必须转入多核阵营,并向所有利益相关方请求谅解。

虽然不乏有人将这一举动视为精心策划的公关手段,但得承认,全世界愿意如此承认错误的CEO绝无仅有。至少在贝瑞特下定决心采取此姿态寻求外界谅解时,他的内心显然充盈着一种力量:虽然自己可能从此再无法跻身传奇领袖的名单,但他坦然面对客户的方式让英特尔由此无所畏惧。

一年后,英特尔创造了赢利历史纪录。(环球企业家网站 www.gemag.com.cn 王文静)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 上一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