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转型 势在必行
根据WTO协议,中国将于今年底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对外资银行开放中国居民个人的人民币业务。与此同时,银监会放开了原来每家外资银行每年只批准开设1家分支机构的规定,外资银行在中国开设网点的进程开始大大加快。
截至2005年9月,已有325家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了238家营业性机构。其中,138家可以开办人民币业务,15家获准网上银行业务,41家获准经办衍生品业务,5家获准QFII(境外机构投资者)业务。目前,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已经达到25个。即便如此,外资银行依然深受网点不足的掣肘,纷纷选择了入股中资银行,在中国市场抢占制高点。目前,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引进的海外战略投资者外,汇丰、花旗、德意志、渣打也分别入股交通、浦发、华夏、渤海等股份制银行。通过入股中资银行,外资银行不仅获得了品牌资源、网点资源、客户资源等,也获得了巨额利润。
外资银行在经营上有明晰的市场定位,它们将产品资源主要集中在为经过选择的客户群服务上,而中资银行一般都面向所有阶层提供服务,产品资源使用分散。如此发展下去,要么失去对外资银行锁定的优质客户群的服务优势,从而失去客户,要么总体资源使用的回报降低,失去长远的竞争力。
竞争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行进行业务转型和收入结构优化的动力。1948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银行数量由原来人民银行1家已经发展到1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2家政策性银行,117家城市商业银行以及5万余家农村信用社,银行的总资产规模从当初的近1万亿元发展到今天的28万亿元。加上外资银行的进入,如此数量众多的银行依靠同质业务模式和相对单一的收入结构越来越感到生计维艰。
除了被动接受挑战之外,中国的银行开始主动走入国际资本市场,迎接挑战。中国银行计划于今年6月初在香港上市,募资额约为60亿美元。这将是内地第二家赴海外上市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此前,建设银行于去年10月在香港上市,集资额高达80亿美元,为2001年至今全球最大的首次上市集资金额。除中行外,作为内地资产最多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可能于9月赴港上市,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也都有意在年内登陆香港市场。
面对股东价值持续的增长和长久保持资产质量优秀的严峻问题,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在“2005(中国)银行家论坛”上指出,通过改制,商业银行每一项资产都要讲收益,每一项负债要讲成本,每一项投资要讲回报,每一项创新要讲投入和产出,每一个网点要讲利润。
中国商业银行将经历国际市场的考验,由国内银行走向国际性的银行。
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中资银行不仅面临发展的问题,甚至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业务创新成为银行生存、发展的根本,银行转型势在必行。
转型成为我国银行业一个最热门的话题。无论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向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转型,还是迎合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国内银行走向混业经营的道路,这些体制、业务等方面的转变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都带来巨大的冲击——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管理体制、营销体系等多个方面都需要“以变应变”。
业内人士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中资银行也有积极影响。从规模上讲,国内没有能与四大国有银行抗衡的银行,但外资银行资本雄厚,它能够刺激中资银行的紧迫感,促使其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竞争即优胜劣汰,也能促进国内银行业的整合改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