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模式探究 “给他人做嫁衣”能走多远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6-06-19 15:27: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对中国软件业前进的关注,必须关注到多个层面,其中软件企业、特别是大型软件企业,因其在国家软件产业中的脊梁作用,其发展将直接体现我国软件业的现状、反思,以及未来空间。
   

    东软集团的给人的印象,已经远远不止一家软件企业或者软件产业集团了,它的发展,将直接作为东北三省信息产业龙头,带动一个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过往的十五年里,东软的成长铿锵有声,未来的十五年,是否东软是否能够继续?
有别于用友金蝶等软件企业的产品模式,东软走的是的“软件+制造”、“软件+服务”以及外包的混合路线。这种“给外人做嫁衣”的软件服务模式。

    15年,从当初3个人、3台电脑、3万元到8000人、年营业额28亿,刘积仁有理由感到骄傲。这几天,刘积仁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儿子说,“爸爸,算命先生说您过去都挺顺的!”刘积仁正色的说;“他算错了!我每天都在困难中、克服困难中度过。”

    刘积仁这番话并非虚言。创业初期遇到的困难连他自己也不相信企业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当有人问他,刘老师你当年是怎么规划东软的路线?刘积仁谦虚的说,“这纯粹是个意外。十几年我们是一面犯错误一边学习”。

    正如刘积仁所言,很多成功的经验都是事后总结出来,有很多不可描述的来自当时的环境要素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若真如此,那么,东软的15年历程恰恰印证了中国软件业发展的一段历史。

    东软是国内领先的软件公司,但东软并没有打得响的软件产品。有别于用友金蝶等软件企业的产品模式,东软走的是的“软件+制造”、“软件+服务”以及外包的混合路线。这种“给外人做嫁衣”的软件服务模式,会成为中国软件做大做强的康庄大道吗?

    “东软atback”&“东软 inside”

    从沈阳到大连的高速公路上,在沈阳入口处领一张卡,到大连的出口处划卡即可见显示出这段路的收费金额:“125元”。车上的东软员工自豪的说,高速路收费系统用的就是东软的软件。东软人还会介绍,在全国社保系统里,东软的软件市场占率达50%以上,在电信的计费、短信系统里,东软占了30%还多。

    但在很多普通人眼里,东软并非“纯粹”的软件公司。用友有U8,金蝶有K3,微软有Windows,甲骨文有数据库,东软标志性的软件产品似乎找不到。况且,东软涉足的范畴太广,软件与服务、IT教育培训、数字医疗等等。总而言之,这个公司的业务“一句话说不清”。

    但东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刘积仁却认为:“东软的主业非常清晰,就是做软件。” 刘积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软件企业并不一定得做产品才能成功。IBM、埃森哲就是例子。实现理想的步骤比理想本身更重要,十五年来东软找到的实现理想的路径,就是软件与制造业结合,软件与服务业结合。”

    东软股份总裁王勇峰用一个新兴的词语概括东软“软件+制造业”、“软件和服务”的发展模式----“东软 inside”和“东软 at back”,类似于“Intel inside”.东软“少壮派”人物、东软股份总裁(东软股份的收入约占东软集团收入的70%。)王勇峰认为,在很多行业的应用方案中,东软的软件都在“后面”起作用,即“东软at back” 。

    选择“软件+制造”模式,或许是当时东软不得以而为之。1991年初,东软所有的营收中,软件占10%,硬件占90%。当时软件不被认可,而硬件的利润率很高,“卖硬件送软件”是当时的营销方法之一。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4 页1234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