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亿到100亿 回顾10年GPU膨胀历程

PChome | 编辑: 孙伟 2013-05-05 05:30:00原创 一键看全文

首次突破1亿晶体管 ATI R300震撼登场

2002年7月,在NVIDIA推出NV25核心刚刚半年之久,ATI抢先发布了全球首款支持DirectX 9.0的R300核心,在性能和各项技术指标上都完胜前者,并成为首个突破1亿晶体管的GPU(当时被ATI称为VPU),也远超NV25/R200的6千万晶体管的规模。

R300核心采用150nm制程工艺,虽然ATI当时并未公布核心面积,但显然要超过200平方毫米。

首款基于R300核心的便是Radeon 9700 Pro显卡,内建8条渲染管线,并提供了256bit显存控制器。后来登场的Radeon 9700、9500 Pro和9500也都是基于R300核心,通过采用不同的规格细分产品线。

NVIDIA对R300的反击便是于2003年1月正式发布的NV30核心,首发GeForce FX 5800 Ultra和FX 5800两款显卡。NV30核心内建1.25亿个晶体管,核心面积同样超过了200平方毫米,并激进地采用了130nm制程工艺和DDR2显存,不过只能支持128bit的显存位宽。

不过由于NVIDIA的NV30在架构设计方面存在缺陷,在运行DirectX 9.0的应用时性能不佳,虽然有超高的频率设定,最终在性能上还是没能超过R300。

几个月之后,NVIDIA和ATI展开了第二轮搏斗,两家分别发布了改进版的NV35核心和R350核心,也因而集成了更多的晶体管。其中前者终于实现了对256bit显存位宽的支持,全新的GeForce FX 5900Ultra在性能得以增进。而R350则得益于频率的增长,让Radeon 9800 Pro大受欢迎。

到了2003年下半年,ATI和NVIDIA又再一次更新了自己的旗舰产品,纷纷祭出R360核心和NV38核心,但两者基本上都只是频率的提升而已。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