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角力Fujitsu P7120 Vs. VAIO TX26

互联网 | 编辑: 2006-07-11 00:00:00转载 返回原文

许多日本厂商都有涉足个人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市场,不管它们的产品的特色风格如何,似乎几乎每个日本厂商都有推出特别轻薄小巧的迷你笔记本。这通常和技术难易或者炫耀实力无关,而是来自日本独有的文化,就像折扇那样,你可以把整个城市的风景画在一把折扇上,然后随手的把它

8年角力Fujitsu P7120 Vs. VAIO TX26(1)

8年的角力---楔子

楔子

许多日本厂商都有涉足个人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市场,不管它们的产品的特色风格如何,似乎几乎每个日本厂商都有推出特别轻薄小巧的迷你笔记本。这通常和技术难易或者炫耀实力无关,而是来自日本独有的文化,就像折扇那样,你可以把整个城市的风景画在一把折扇上,然后随手的把它折起来和展开,用于装饰,纳凉或者分隔空间。日本人似乎很迷恋这种以小见大,既张扬又内敛的表达方式。

当然你也可以解释为日本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所以对于紧凑小巧精致的产品有着特别的偏爱;与此相反的就是西方国家似乎什么都大,大房子大车子大家具大喇叭甚至牛排都比较大块,在西方市场中型和大型的产品一般会比较受欢迎。其实,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消费者,其实都有着迷你产品的市场,只是可能用途和普及程度不太一样。例如,日本人会比较迷恋用这种迷你笔记本看电影和上网,享受它的小而全;而西方消费者可能因为这些迷你笔记本小而为它想出一些其他的用途,倾向于把它放在车上作为车载导航中心,或者当作一种在办公室和家里电脑之间进行数据同步的手段。

不但是消费者和消费习惯不同,如果你有留意日本和欧美厂商对同样事情的不同反应,你可能发现欧美厂商比较擅长发展突破性的技术,例如新的处理器,新的架构平台和新的操作系统;而日本厂商比较擅长把新的科技赋予很好的用途,用来开发新的市场,例如在手机和笔记本上装摄像头,在家电遥控器里面装个无绳电话方便使用之类。无可否认的,日本厂商有着多年设计和制造迷你电子产品的丰富经验,在这个领域有着自己的明显优势,虽然韩国和台湾厂商已经在这方面急起直追,但在设计能力,制造工艺和对均衡度的把握上还是要明显的逊日本厂商一筹。

迷你笔记本中有着很多的精品,不过这些精品有很多都没有引进国内,所以这次我们只选了国内消费者们最熟悉而且可以买到的:富士通(Fujitsu)P7120和索尼(SONY)VAIO TX26来进行比较。本文不是一篇传统的评测文章,虽然也会有性能上的比较,但更加注重从富士通和索尼这两家厂商的文化,表达方式和设计取向上去论述它们最终产品的区别,这可能有助于读者跳出配置和价格数字的谜团,站在更高层次上去看这两家厂商设计和对消费者理解程度上的精髓所在。

关于Fujitsu和SONY的个人电脑背景

比较这两家厂商是很有趣的,因为它们从起步开始就完全不同,在计算机方面Fujitsu有着比SONY更老的资历和更深的技术背景,日本第一台大型商用计算机就是Fujitsu研发的,那是1954年的事,而SONY在1954年还在做磁带录音机,SONY第一款和计算机有关的产品是在1964年展示的SOBAX计算器,而且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很快就退出了,那时候Fujitsu已经开始向国外出口它生产的中型和大型商用计算机了,IT产业也已经成为Fujitsu的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另外两个是电子/微电子和通讯)。

 

 

1967年,Fujitsu的FACOM 230-10中型商用计算机和SONY的ICC-500W计算器

8年角力Fujitsu P7120 Vs. VAIO TX26(2)

后来SONY又在1983年推出个人电脑,但市场反应平淡所以又夭折了,这让SONY内部对再次推出个人电脑有很深的抗拒情结,而80年代Fujitsu已经成为日本计算机界的泰斗之一,推出了多款个人电脑产品,事实上,1979年的时候,Fujitsu就已经成为了日本计算机产品销量第一的厂商。简而言之,在90年代中期之前,SONY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没有和Fujitsu相提并论的资格,那时候SONY的优势在于它的模拟技术,例如录音机,随身听,特丽珑彩电等。

直到1996年,SONY才重新进入个人电脑市场,推出它的VAIO台式机,1997年又开始推出VAIO笔记本电脑;不过,这时距离第一款个人电脑推出已经过去了21年,SONY个人电脑进入市场的时机已经完全落后于其他厂商。此时Fujitsu已经在服务器和大型计算机市场上享有盛誉,个人电脑对于Fujitsu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可是,如大家所知的,后来的事情有了一些变化,SONY的个人电脑成长得很快,在2000年之后,甚至有几年可以把Fujitsu从日本市场第一的宝座上拉下来,不过,从两家公司开始在个人电脑市场展开竞争开始,SONY从来都无法在底层技术和行业背景深厚程度上和Fujitsu相提并论,因为SONY并不象Fujitsu那样多年来一直坚定不移的把信息产业作为自己的核心支柱业务,也没有Fujitsu那样深厚的电子/微电子行业背景。

那么,当时SONY到底是怎么赢的?

其实说出来也很简单,原因有二:

第一是SONY虽然没有深厚的行业背景,但同时也没有以往相关业务的矛盾和压力。简而言之,SONY如果要出笔记本电脑,不需要考虑以往老用户的升级和感受(反正以往没有老用户),无需平衡和以往产品之间的差价也无需考虑和以往产品的兼容性(反正没有以往产品),SONY只要去找到一个自己最擅长的切入点就可以了,这大大简化了切入市场的过程。

第二是SONY经典的招数,就是去找竞争对手的弱点,然后把它变成自己的优点。这样以来就直接动摇了对手的地位,至少和对手比起来就有了直接的优势,也能很快唤起消费者的欲望,这是SONY从 PlayStation打败任天堂的过程中学到的,用在个人电脑上也同样凑效。在对手的个人电脑上,SONY找到了一点不足:“过于严肃,只是商用电脑的简化版本,没有或者很少为个人优化的设计。”于是SONY的个人电脑就对这个缺点改善,推出了SONY认为最为个人使用优化的设计,这就是VAIO。

SONY希望它的产品和对手的不同,为了不致在设计和日后的发展中偏离方向,SONY为VAIO制定了六个必须具备的内涵关键字,直到今天这六个关键字还在继续指导着VAIO设计师,这六个关键字来源是日文,把它们翻译成中文就是:

  1. Doki-Doki(愉悦)
  2. Mune-Kyun(热情)
  3. Waku waku(鼓舞)
  4. Koredayone(差别)
  5. Daisuki(栽培/培养/延续)
  6. Hajimete(创新)

当SONY于1997年7月推出第一款产品PCG-705的时候,鉴于以往的两次失败它其实还是很谨慎的,PCG-705并没有太多很明显的不同,只是采用了特别的紫色,还捆绑了一些为个人用户娱乐优化的软件。

PCG-705其实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但至少还是卖掉了一点,而且没有引起什么反感,这让SONY坚定了一些,同年11月,至今被引为经典的PCG-505推出了,这一次,因为它的轻薄,娱乐性和外观,引起了足够的关注和反响,VAIO品牌由此一炮而红,505系列后来成为VAIO中延续最久的家族,它是如此的著名,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PCG-505是VAIO推出的第一款笔记本。

在SONY推出VAIO笔记本的时候,Fujitsu并没有太多的表示,依然继续着它自己该做的事,一方面,SONY当时的VAIO笔记本在实际销量上并没有好像它引起的反响那样热门,另外一方面,SONY之前失败过两次,而且SONY当时缺乏个人电脑的经验和背景,不管是Fujitsu还是别的厂商其实当时都没有对VAIO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警惕,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厂商都错了,但是在当时看来,VAIO确实有昙花一现的味道。

在1998年,Fujitsu还与SONY在LSI芯片和1.3GB 3.5英寸MO盘领域进行合作,在当时,Fujitsu并没有把刚入行的SONY个人电脑当作一个值得重视的对手。

在1997年于日本推出了第一批机型并且赢得正面评价之后,SONY希望把这种成功延续到海外去,可是很快就发现不对劲了,在美国和欧洲市场,消费者对VAIO的反应很平淡,基本没有出现日本消费者的狂热。后来SONY调查的结论是,不是消费者不喜欢这些产品,而是它们要卖到1999美元(当时的价格),消费者认为东西是不错,可是太贵了,所以没什么购买欲望。这是SONY在个人电脑领域受到的第一次挫折。而Fujitsu几年前已经在美国销售自己的笔记本产品,1999年又和老伙伴西门子达成协议,成立了富士通西门子电脑公司负责欧洲地区的选型和销售,借助西门子的力量顺利切入了欧洲市场,就个人电脑的设计,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中,Fujitsu的个人电脑当时都要远胜于SONY,所以当时它对VAIO的忽视也是很正常的。

虽然从1951年就开始研发和生产电脑,但Fujitsu绝不是一间倚老卖老的死板公司,当VAIO于1999年之后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后,Fujitsu就开始对自己的产品线进行了调整,一定程度上融入了SONY创新和聪明的特征,然后利用自己在技术和零部件(Fujitsu是全球主要存储和微电子领域供应商之一)以及全球化上的优势,在产品中加入更多更强的功能,同时具有更好的扩充性和更完善的服务资格,这成了它和VAIO竞争的有力武器,同时代的Fujitsu产品一般都要在功能和性能上胜出VAIO就是由此而来。

8年角力Fujitsu P7120 Vs. VAIO TX26(3)

再写下去好像就会太长了,所以正式开始做具体产品的比较之前,先简单总结一下:

SONY SONY很清楚自己在个人电脑行业没有太深厚的技术背景,就算在某些领域(例如光存储和光磁存储)有一些领先优势,但这最多也只能作为替其他厂商做嫁衣的次要角色,所以SONY从开始生产个人电脑起,就一直懂得用巧劲,SONY懂得创新不一定是要最先做成某种东西,创新也可以是普通事物的再创造和已有事物的改进;而且SONY懂得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由外而内的,在产品中增加一些花不了多少成本的小功能,又或者是把它的外观作得更漂亮,可能远比在产品中内建复杂的高新技术更有吸引力。所以,对于个人电脑或者更具体的笔记本,SONY一向的方针是:推出更有吸引力和诱惑力的产品,创造新的消费者需求

SONY和其他厂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只把VAIO个人电脑当作一种产品,而是作为自己内容优势的载体(当时SONY已经有音乐,电影,线上支付和游戏的子公司),SONY一直怀有一个梦想,要借助科技把自己变成无所不在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它的出发点和方式与Fujitsu,IBM等传统IT厂商为代表的阵营有明显的不同,正是这一种特别的出发点和梦想,造就了日后VAIO笔记本电脑的成功与挫败。

FujitsuFujitsu是一个作风稳健的厂商,它起家的领域是通讯,然后是大型计算机和电子/微电子,长期和严谨而又功利的商业用户打交道。这让Fujitsu形成了追求技术和品质,注重严谨和务实的风格。相比起有些西化的SONY,Fujitsu身上有着更浓重的日本传统企业风格:低调,坚毅,执著,严谨与合作。Fujitsu也追求创新,但在加入新东西之前,会先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是否合适是否实际,这后来成为Fujitsu的企业文化“以客为尊”。所以,对于个人电脑或者更具体的笔记本,Fujitsu的方针通常是:推出更专业和更实用的产品,满足的消费者需求

Fujitsu属于那种传统而稳健的IT巨头,它懂得商业客户与个人客户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具体产品,而在于购买和使用习惯上。Fujitsu的设计师守则之一就是“滤除急躁和浮夸,沉淀下最终的精髓”,所以Fujitsu有着很长的产品线泾渭分明的产品规划,喜欢把一款产品不断精雕细琢的趋于完善,宁可笑到最后,不求笑得最甜。这种做法让Fujitsu能够有很强的后劲,有持续的发展和积累,但在市场发生倾斜和转变的时候,特别是面对反复无常的消费市场时,就得要咬牙忍受一时的寂寞。

8年的角力---前奏
第一回合:1997~1998年,SONY的VAIO笔记本电脑刚推出不久,当时VAIO总共只有两三个款式的笔记本电脑在市场上销售,和其他厂商比起来显得势单力薄,SONY需要新的笔记本产品来吸引更多的经销商,市场部和销售部也不断的向设计师团队施加压力,催促他们赶快拿出新产品,C1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998年9月诞生的。

C1推出时候的轰动并不下于PCG-505,SONY首次把旋转摄像头装在了笔记本上,让用户能用它拍照和使用配套软件来分享照片。机身也作得非常小巧,大约只相当于三张软盘,有着一个明亮鲜艳的宽屏幕,这些特性都让用户非常着迷,以至于忘记了它糟糕的键盘手感,贫乏的功能和昂贵的价格……不过最妙的是,市场上当时没有可以相提并论的竞争产品,C1就这样独霸了市场近2年,直到它出到第二代时,Fujitsu,Sharp等厂商开始推出类似的产品。下图为第一代(左)和第二代C1(右),第二代产品增加了SONY著名的JogDial(转点通滚轮),并升级为Intel Mobile Pentium-II处理器(第一代为Mobile Pentium MMX)。

 

在这其间,SONY还别出心裁的把GPS作为C1的附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带有GPS的笔记本电脑:PCG-C2,甚至还为它设计了一个可以在野外强光下观看的屏幕防眩光折叠滤镜,可惜最后因为当时便携GPS市场还没有打开,价格也太昂贵而胎死腹中。

第一代C1在日本的销售非常不错,不过在其他国家地区就乏善足陈,刚开始SONY美国分公司的个人电脑部门甚至还拒绝引进它,认为“这个昂贵的又没用玩具在美国不会有人要”,在和东京总部磨牙一番后,第一代C1最后基本没有在美国销售,所以它可以说是一款纯日本市场机型。后来看到C1在日本的销售不错,美国分公司才在第二代开始引进,第二代C1也发售到一些其他的国家和地区(香港和台湾也在其中),可是在日本以外的市场并没有获得很好的销量,因为在那个许多人连自己的台式机都没有的年代,C1这样的概念实在有些超前。

不过即使如此,C1所打开的市场还是赢得了其他厂商的关注,尤其是Fujitsu这样的老牌个人电脑厂商,不认为自己会输给SONY这样一个稚嫩的对手,于是到了2000年9月,Fujitsu在日本推出了Loox S和Loox T系列,相应的国际版型号为P1000和P1210,和C1展开竞争。第一代Loox S和Loox T是采用Transmeta的Crusoe处理器,并于11月上市,这时第三代C1也上市了,同样采用了Crusoe处理器,并且支持了SONY自己的记忆棒标准,部分型号还带有当年刚刚出现的蓝牙通讯能力。

由于当年技术的所限,当时即使是超低电压版本的Intel处理器也对这么小的机器来说功耗也太高了,所以SONY和Fujitsu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Crusoe处理器,相比起“正常尺寸”的机器,Loox S和C1这种尺寸的机型能选择的部件非常有限,这就造成了很多时候SONY和Fujitsu都是使用着同样的处理器,硬盘和屏幕,但正是这样才让问题变得很有趣了,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理念不同的厂商,是如何用完全一样的部件做完全不同的产品的J

 

看完Loox S和T的图片,大家可能就猜到发生什么事了,是的,这一仗Fujitsu输了,虽然就技术上Fujitsu的Loox要比C1领先,比如它内建了当时流行的PHS类无线网卡(类似国内的小灵通规格网络),屏幕分辨率更高,电池时间更长,Loox T还有内建的DVD光驱,但是C1的成功不只是因为它够小巧,还因为它够漂亮,以及SONY为它安装了摄像头和提供了配套的应用软件,这让C1显得很有趣和不同,而Fujitsu只是把机器做小了,欠缺了有趣元素。

第一个回合就这么结束了,后来Fujitsu调低了Loox系列的价格,这提升了一些销量,但第一代的Loox S和Loox T,没有好像C1给SONY挣得美名那样为Fujitsu赢得太多美名。

不过,Fujitsu在规划Loox 系列的时候,是把它作为一种小巧但全面的产品去设计的,例如Loox T就预留了光驱的位置,而且整个Loox系列都采用了较高的屏幕分辨率,带有PHS类无线网卡,这让用户有比较好的使用舒适度。因此,这些优势就在日后的发展中表现出来,而C1一开始就把所有的余量用尽来压小机身,因此在日后的发展中,就多次遭遇了瓶颈,为了克服这种瓶颈,不得不使用了很多专门的设计来修补,这提升了成本和减低了零件的通用性,造成了用户的不便和额外开销,这一直是C1不如loox系列的地方。

小故事:也许你要问,为什么Fujitsu不也弄个内建摄像头的Loox呢?这是因为SONY在推出C1之前把自己的270度旋转摄像头注册了专利,其他厂商如果要用这个设计就要向SONY申请和交纳专利费,估计Fujitsu觉得这是个很没面子的事情,而且就算用了这个设计,最多是和VAIO相同,不会比VAIO更好,所以索性不做了。

8年角力Fujitsu P7120 Vs. VAIO TX26(4)

第二回合:2001年12月,SONY发布了C1的第四代,Fujitsu也发布了第二代的Loox S和Loox T(国际版型号为P1000和P2000),第二回合就这样开始了。

第四代C1的主要特色是全新设计了外观,提升了屏幕分辨率,而且部分型号内建了电视录像功能,并且搭配无线网卡出售。

 

2001年正是SONY把内容和网络进行整合的时候,为此这一代的C1提供了电视录影和视频输入输出功能,并且提供了以往C1产品没有的有线网卡和PC卡无线网卡,如果用户有需要,还可以购买SONY专用的iLink光驱来实现刻录和播放DVD光盘的要求。

不过……通过下面两张图,大家看到问题在哪里了吗?

 

是不是好像连接很复杂?对了。为了提供电视录制功能,依靠当时的Crusoe处理器的能力是不够的,必须使用专门的芯片来进行硬件视频压缩,可是,C1的机身太紧凑,没有办法把这套电路内建,而用户又不能接受C1的体积变大,所以最后只好使用外挂的端口复制器,新增加的有线网卡同样也因为机身上没有位置而要放在端口复制器上,就是说即使不录电视为了上网也得带着那个端口复制器……可以用PC卡吗?不能,PC卡插槽已经被无线网卡占据了….要用网卡?请外接;要录电视?请外接;要用光驱?请外接…..anyway,最后你会弄到一大堆接线,而且这些外置设备都很耗电,如果你真的使用它们的话,会弄得这一代C1的电池时间前所未有的短。

虽然还是有很多C1死忠派买了C1而且赞不绝口,但是这一代C1的销量其实没有达到它的预期。这一代C1后来还和自己的同门兄弟,另外一款更小的超迷你笔记本U3起了定价冲突,许多用户转而购买价格更低的U3,C1麻烦的电视录影功能对这些用户没有构成足够的吸引力,随着当时Intel即将发布新的处理器,SONY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在不让机器很热的前提下,把这些处理器装在C1中,面对销量,产品冲突和技术上的三重难题,SONY最终选择了放弃继续发展C1,只是对第四代C1进行过几次小的升级,于是,和C1当初面世两年没有对手的情况相反,最后一次升级后,几乎在一年的时间里面,SONY没有可以和Fujitsu竞争的类似迷你机型。

相比之下,Fujitsu的新款Loox S和Loox T要均衡得多,这一代的产品借鉴了C1的外观优势,改变了上一代的呆板外形,外形风格变得比较现代,体积较小的Loox S还使用了触摸屏,便于用户在单手持机的时候操作,体积稍大的Loox T直接内建了光驱,屏幕分辨率达到了1280x768,光驱还采用了Fujitsu标准的模块,从而可以抽换,让用户选择第二硬盘等其他的设备,而且两款Loox都内建了无线网卡和有线网卡,基本上使用起来除了有时候要连接电源之外什么都不用额外携带,使用上要比C1简便得多。

 

这一代的Loox没有C1那种电视录影功能,但Fujitsu用稍低的价格作为补偿, Fujitsu之前的严谨规划在这一代得到了回报,在C1无以为继的那一年里,Loox系列的两款机型占据了这个市场,这一代的Loox赢得了很不错的销量,即使在国内的二手市场也很常见。

Fujitsu赢了第二回合,另外,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一代的Loox是没有风扇的设计,通过键盘下的金属板散热,但是使用起来并不热,没有风扇还让它减少了噪音和节约了耗电。C1停止发展的那一年里,Fujitsu还对Loox S和Loox T进行了配置上的升级,提升了CPU,内存,硬盘和增加了USB2.0,Loox留有余量的架构设计在这种升级面前依然显得游刃有余。

2002年11月,Fujitsu还发布了采用环保材料制作的Loox S特别版,全部机壳和键盘使用从玉米等植物中提取的绿色环保材料进行制造,成了当年笔记本的一大热点之一。


 

8年角力Fujitsu P7120 Vs. VAIO TX26(5)

第三回合:随着Intel在2003年3月发布迅驰平台,新一轮的竞争又开始了,这次两边几乎是同时出手,2003年6月,SONY发布了TR1,Fujitsu发布了第三代Loox T(国际版型号P5010),这次两边都只有一个设计,连Fujitsu也不再好像之前那样同时发布两个大小不同的设计。

正如上次Fujitsu借鉴了C1的线条那样,这次SONY也学乖了,TR1的设计也吸收了Loox T的风格,为以后的扩展留出了充分的余量,内建了光驱的同时把机身设计得相对宽松一些,这让TR后来得以把这个机壳模具沿用了4代,而不是好像C1之前那样每升级一代就要改外观。

TR1的外观是SONY的一个杰作,漂亮的白色机身和圆滑的线条尤其得到女性用户的青睐,TR的细节设计也非常出色,充满想像力的双层按键和朦胧的气泡指示灯的装饰都可谓是独具匠心,TR系列机型一直生产到2004年年中,其间经历了3代升级,直到它停产两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是时尚的象征,由于SONY在国内为TR的定价还算比较合理,尤其是到了后期相比Fujitsu的产品更是有优势,所以在经销商手中成为优势产品,当时几乎可以说是有多少卖多少,所以直到今天还有许多的经销商和用户希望SONY能够再版TR。但对于SONY来说,地区性的杰出销量对于全球规模的生产来说还是太小,继续小规模生产TR恐怕不在符合经济原则了

 

但TR并非完美,它有着机身比较热,麦克风容易拾取光驱噪音等缺点,机身接口只具备基本的种类,采用1.8英寸盘片硬盘和Micro-DIMM内存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升级,但是即使如此,它还是很大程度上重演了当年C1刚上市时候的狂热,是SONY的得意之作。

相比之下,Fujitsu在这次也进一步吸收了C1当时的外观设计,将新的P5010作得更加紧凑,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P5010不但能在和TR同样大小的机身中使用标准的2.5英寸盘片和SO-DIMM内存,光驱部分还保持可抽换,音响效果也更好,扩展端口也更多,银色的外观则作得比较中性,线条硬朗且富有金属感,和TR是各有所爱。在日本P5010还有黑色钢琴漆的版本,但没有引进国内,之所以没有使用白色,是Fujitsu觉得白色在商业环境中可能显得过于个人化不够稳重。所以P5010最终只取了钢琴黑和亮银两种色彩,保持比较稳重的配色风格。

 

不过,为了技术上的先进性,P5010也付出了代价,它的内存插槽只有一根,而且没有板载内存,要升级就必须抛弃原有的原装内存,工作起来比TR还要热,而且重量要比TR来得重一些,由于提供了很多的端口,机身上甚至没有位置装VGA输出接口,要用转接线才能提供VGA输出,所以,从产品上来说很难分出它和TR相比到底谁更好一些,可以说是平手,但从销量上来说,TR明显要胜出P5010,这主要是价格因素导致的,国内就更是如此,从这一点上来说,TR这一局要小胜P5010。

8年角力Fujitsu P7120 Vs. VAIO TX26(6)

第四回合:当TR出到最后一代TR5的时候,Fujitsu推出了第四代Loox T(国际版型号P7010),这回的结果可以说是一面倒的,全新设计的P7010在各个方面,无论是技术,外观还是功能,性能,都要胜出TR5,不过问题是,TR5已经是最后一代,由于前几代摊平了模具成本,它得以用较低的价格出售,因此受到注重性价比消费者的欢迎,而这显然是刚上市的P7010所不能做到的。所以当时的情况是:P7010是更好的机器,但是TR5更加实惠,在销量上P7010当时依然是输给TR5的。

作为Fujitsu的全新设计,P7010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它依然使用便于升级的2.5英寸标准硬盘和可抽换光驱模块,把内存换成了和TR一样的双Micro-DIMM,机身的体积和重量都得到了有效的减肥,显得紧凑了许多,电池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加大了容量,整机的质感也非常出色,主机端口很齐全,甚至还有独立的CF和和MS/SD读卡器,部分高端型号还带有指纹识别功能,你很少能见到这么小的机器具有这么齐全的功能,就个人而言,P7010是迄今为止P系列中我最喜欢的一款。

 

看到TR的白色可爱设计大受欢迎,Fujitsu终于放弃了之前的坚持,在P7010中设计了黑色和白色两个版本,而且自从开了这个窍,Fujitsu就一发不可收拾,日后的P系列有了更多的时尚色彩,不过很有意思的是,P7010的销售中,黑色版本卖得比白色版本更好,白色版本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大热反应,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Fujitsu和VAIO客户群的差异所在。

 


8年角力Fujitsu P7120 Vs. VAIO TX26(7)

第五回合:

2004年9月,当P7010正在“独孤求败“的时候,SONY TR系列的后继机种T系列来了,第五回合就此开始,不过,这个回合是最混乱的一次,你能想像SONY变得商务化而Fujitsu显得时尚了吗?这个回合就是如此。

SONY T系列的推出让很多人大吃一惊,这个是SONY的产品吗?和之前的TR相比,T没有了摄像头,而且机身是显得严肃多了硬朗的线条,甚至可以说有些呆板……只有色彩斑斓的顶盖还显出一点SONY的味道,T系列确实比之前的TR要轻和薄了不少,但是它反而失去了很多人的青睐,因为指标上的轻薄没能补偿它视觉享受上的损失。

实际上,这一年SONY的笔记本产品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T只是反应这种变化的一个例子而已,SONY终于发现了单靠个人消费市场支持已经遇到瓶颈,这块饼已经不够大了,因此SONY希望能开辟商用市场,把IBM和Fujitsu,Dell这些传统IT厂商手里的商业用户抢一部分过来,问题是,SONY之前的产品线中虽然也有给商业用户市场的产品,但这一次是整个产品线全面商业化,就显出了SONY的矫枉过正。

一下子,大家熟悉的505系列,TR系列,Z1系列,U3系列这些经典的时尚机型统统没有了,换上了一堆大家感到陌生的机型,虽然价格和配置看起来都不错,可是总是欠缺了往日的聪明时尚味道,这让很多用户感觉不习惯,就连宣传画里时尚俊男美女都忽然变成了板着脸的商务人士,VAIO这次突然的变化确实是让很多老用户不知所措。

 

可能是SONY自己也感觉变得有点太快,T系列只草草发展了两代就停产了,被我们今天的主角TX代替,一年前的今天,T系列推出了最后一代产品,然后就此消失。

由于T的价格还不算离谱,后期更有一系列的降价,所以它还是获得了不错的销量,但这其中有很大部分销量是来自之前没有购买过VAIO的新用户,比较讽刺的就是当T系列上市的时候,还有存货的TR很快就被一扫而空,各大笔记本网站和媒体都在或悲叹或歌颂的宣传着TR这个VAIO时尚的绝唱,起码在当时看来,TR好像真的就是绝唱了。

P7010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了,就不再重复,简而言之,T系列在技术规格上和P7010持平,但在韵味上,却似乎是丢失了自己的优势。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T系列在国内的销量依然胜过P7010,但这不是产品强弱的原因,是价格和销售渠道的强弱问题。

这个回合…..各位自己判断谁输谁赢吧。

前五回合回顾:从前五回合的比较中,双方各有胜负,但正如我们在“楔子”结尾部分说的,SONY一直在力图打造有吸引力和诱惑力的产品,并且创造需求;SONY的专长领域是个人消费者和家庭用户,它的产品总是追求小而美,能快速勾引用户的眼球和钱包,但如果你很仔细的分析,你会看到它在功能上或者细节上的不足之处,SONY应该庆幸的是,大多数人的眼睛比脑子先主宰钱包,而且也不会对产品做很深入的追究,他们只是要拥有和使用而已。

而Fujitsu在努力创造更专业和更实用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Fujitsu比较擅长于设计制作专业的商用机器,虽然P系列是它产品线中比较时尚的产品,但还是带有比较明显的商用机器味道。它的产品通常没有SONY的先声夺人和让人一见钟情,但是会显得比较务实,Fujitsu总是努力的希望在其中塞入更多的功能以便实现小而全,并且偏好使用标准和便于升级的部件,即使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外形的美观或者便携性也在所不惜,并且Fujitsu提供的保修期限要比SONY来得更长和有国际联保。不过你讲究外观唯美的话,Fujitsu不会有SONY那么讲究,而且不愿意好像SONY那样主动的给你相对完善的应用软件解决方案,Fujitsu可能认为如果用户需要他们自己会去折腾的。

8年角力Fujitsu P7120 Vs. VAIO TX26(8)

8年的角力:决胜篇

第六回合/决胜合:终于到了决胜回合,去年年底,SONY推出了最新的TX系列,而Fujitsu也推出了第五代Loox T(国际版型号P7120),这一次,双方都升级到了Sonoma平台(Dothan核心处理器+915GM芯片组),而且双方都做了彻底的重新设计。这一对老对手再度相逢在我们的擂台上。在我们写本文的时候,SONY的TX已经升级到TX2,P7120也有小升级,不过这都是在原有架构和设计上的小升级,所以两者的比较依然是公平的。

 

外观:从外观的比较上可以看出,SONY吸取了上一代T系列矫枉过正的问题,这一代的TX2虽然还是比较偏商务风格,但已经在整体线条和细节设计上加入了许多时尚元素,这次总算让VAIO的Fans们看得比较顺眼,TX外观上的精华是它超薄的屏幕,刀锋般的纤薄让人眼前一亮,相比之下,Fujitsu的P7120就显得比较平淡:

不过P7120的屏幕厚度至少有两个理由:

一是它顶盖使用的材料摸起来感觉比较厚,我们没有做破坏性测试,所以两者强度上孰优孰劣不得而知,虽然SONY大力宣扬自己的屏幕强度比以前提高了若干个百分点,不过在心理上可能大多数用户会感觉P7120“比较安全”,一般用户会有这样的心理,Fujitsu不可能不知道,我们甚至猜测Fujitsu可能是有意这样做的。

二是P7120在屏幕两侧安装了一对麦克风,这是个新鲜的设计,可以实现立体声录音,而TX 2没有内建麦克风,P7120把麦克风安装在屏幕上的好处一是能获得比较好的录音效果,二是能减少机内密集的电路对麦克风的拾音造成干扰。

主机颜色方面,TX2有白,黑,橙红和蓝色半透明纤维四种,其中蓝色半透明纤维的一款最漂亮,但它也是顶级配置型号非常昂贵,这次我们测试的是橙红色的中高档型号。下图为其他型号的外观示意图:

P7120在设计上几乎和TX2相同,也是白,黑,红,蓝四种,但蓝色的版本似乎只在欧洲发售,国内应该是没有的,本次测试的是黑色版本,SONY和Fujitsu这次甚至连颜色都如此相似,不能不让人有些感叹:

Fujitsu和SONY都显然把红色版本作为比较时尚的一款,并且认为会有消费者偏爱它,所以两家都提高了红色版本的价格,即使它的配置和其他型号是一样的。但在红色的选择上,SONY的红色更鲜艳,可以说是橙红,而Fujitsu的红色是比较沉的,类似于棕红色皮具的一种

8年角力Fujitsu P7120 Vs. VAIO TX26(9)

机身细节方面,这次TX2要比P7120讲究,无论是键盘和指示灯的装饰,还是机身接缝的拼接上,TX2都要略胜一筹。

 

但是,由于TX2很追求整体的观感,它的键盘是使用灰色塑料再加银色喷漆的,在长期使用后,可能会有表层喷漆脱落的问题,但P7120的键盘为了耐用而使用了黑色的塑料制作,没有使用表面喷漆,因此长期使用后最多是磨得“发油亮”,但不会有掉色的问题。

P7120的端口密布在机身两侧,但并没有好像TX2那样有端口盖板来把端口遮挡起来,因此机身两侧显得坑坑洞洞的,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美观,当然,我们知道Fujitsu会怎么说:没有盖板便于用户快速的插拔设备。

而且从总体的机身线条上看,TX2要更为流畅洗练一些,P7120则显得棱角比较多,而且也偏硬朗,就个人的审美观来看,我会比较偏爱TX2的造型,不过在仔细看过两者的键盘和机身布局后,我也终于能理解为什么P7120要弄成现在这个样子。

 

TX2和P7120都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了保持外观的纤薄,它们的机身都尽可能的紧凑,紧凑到电池都无法完全的放入机身,TX2的电池在机器后面吐出来一小块,P7120也有同样的情况,而且凸出的更多,不过它把扬声器装在后面,填平了左右两侧的落差,看起来就好像是一体的那样,但实际上P7120的机身要比TX2来得深一些。

 

由于P7120的扬声器放在了机身后面,所以屏幕下方不用好像TX那样预留扬声器的位置,键盘可以尽量的靠近屏幕,也就是说,机身前方所留出的腕托位置就可以尽量的大,而大的腕托面积意味着比较舒适的操作手感。仔细看看下图,你就会发现P7120的腕托比TX2的大那么一点,而且这样它就可以用比较大一些的鼠标左右按键,为了这一点腕托和鼠标按键面积调整整个机身的设计,并且把扬声器放在机身后这个古怪的位置是否值得确实见仁见智,但这至少反映了Fujitsu对于舒适度的追求。

不过,把扬声器放在机身后面也导致了P7120的音响效果平平,为了排除屏幕遮挡的影响,我们把P7120反过来试听,但即使这样P7120的音响效果还是要逊色于TX2。
Fujitsu坚持使用标准件的“恶习”也在P7120的鼠标上表现出来,因为无法使用较大的鼠标,又不愿意好像TX2那样去专门定制特殊的尺寸(因为要花更多的成本),Fujitsu在P7120上使用了一个很小的触摸板鼠标(它是触摸板的标准尺寸部件),说实话使用起来是有点捉襟见肘的感觉。

我能理解为什么Fujitsu不象SONY那样把触摸板一直延伸到空格键上(这样可以使得触摸板显得比较大),因为Fujitsu担心在敲空格键的时候误触鼠标,所以P7120的触摸板上方和键盘空格键之间保留了一定距离,但Fujitsu这次失算了,SONY用了更聪明的办法,由于触摸板的原理是手指必须贴着感应层才能被感应到,TX2把触摸板上方靠近空格键的几毫米做比较厚,就相当于手指被架空了不会感应到,这样就完美兼顾了美观和不会误触发,这个设计确实比Fujitsu的保守来得高明。

下图是TX2的触摸板有效范围示意,当手指在绿色区域移动的时候,可以控制鼠标指针移动,当手指移动到红色范围的时候,因为这里的表层比较厚,手指会无法被感应到。

8年角力Fujitsu P7120 Vs. VAIO TX26(10)

部件和扩展性:从技术发展上看,当时最新的迅驰II平台技术都让两者的性能得到了飞跃性的提升,但是,只有迅驰II平台对于这两款机器来说是不够的,迅驰II平台在大大提升性能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耗电,这对于迷你机器来说是致命的,因为电池技术并没有随之有很大的发展,但又不能装更大型的电池,这会让机器变得臃肿,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平台的耗电自Intel生产出来就已经注定,电池又不能有明显的加大,那怎么办?总不能给消费者一台电池时间暴短的产品吧?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SONY和Fujitsu,这两个以自己设计能力为荣的公司,都将深感羞耻。

结果,SONY和Fujitsu选择了相同的方法,那就是首先在不增加体积和重量的情况下,先尽量加大电池,然后想方设法的降低主要平台以外周边部件的耗电,从平台以外的耗电大户着手,例如屏幕和硬盘。

不幸的是,迷你笔记本可以选择的部件本来就非常有限,这次再加上省电,选择余地就更有限了,最后SONY和Fujitsu几乎选择了完全一样的部件:最省电的超低电压版本Intel 1.2GHz Pentium-M处理器(Dothan核心),1.8英寸东芝硬盘和全新的LED背光屏幕。至于电池方面都是6芯的56~57Wh级别电池,内存都是DDR II 400规格。光驱也都是9.5MM厚度的超薄品种。

 

 

虽然两者之前的几代产品规格就很相似,但这次相似的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几乎所有主要部件都是相同的,这暗示了它们的性能比较可能是难分胜负的,但也让我们更能清晰的的从它们怎么安排这些部件,怎么选择具体的细节规格上,看出它们之间理念上的区别。

看到TX2和P7120就会发现它们的屏幕好像不一样,是的,虽然两者同为LED背光技术(有关LED背光技术请参阅本刊XX年XX期VAIO TX拆解文章),但TX2的屏幕尺寸是11.1英寸,长宽比是真正16:9,分辨率1366x768,这也是标准宽屏液晶电视的分辨率,而P7120的屏幕尺寸是10.6英寸,长宽比是一般宽屏的15:9,分辨率是1280x768,相比之下TX2的分辨率略高,而且16:9的分辨率有利于表现电影,这款屏幕是SONY专门向Toshiba和Panasonic合资液晶工厂定制的,成为TX2的一大亮点。

16:9和容易让人联想到观看电影,我们做了以下的比较,红色部分为没有用到的屏幕面积,下图是播放16:9画面时的比较,可以看到P7120屏幕上下有没有用到的浪费面积,而TX2则100%的利用了屏幕面积,使得播放画面显得大了不少。

但在播放4:3画面的时候,TX2的16:9屏幕则会在两侧出现更大的浪费面积,这时它的播放画面就显得比P7120要小了。

如果要说到屏幕的表现效果,两者的水平其实非常接近,但你仔细对比的话,会发现P7120比TX2稍好一点点,在对比度和亮度上都略胜一筹,不过这种差别确实是非常微小,如果不是直接AB对比恐怕是感觉不出来的。

 


 

8年角力Fujitsu P7120 Vs. VAIO TX26(11)

内存方面两者虽然都是DDR II 400规格(也可以使用DDR II 533但是会自动降频到DDRII 400工作),TX2使用了标准的SO-DIMM接口内存,但只有一根槽,主板板载了512M内存,最大内存容量可以达到1.5GB:

P7120使用了较小的Micro-DIMM接口内存,提供两根插槽,最大内存容量可到2GB比TX2略大,但其中一根插槽在主机内部,而且Micro-DIMM内存的价格是SO-DIMM的两倍以上,单根1GB的Micro-DIMM内存更是难觅,所以,从最大容量上来说,是P7120领先,但从经济角度来说,TX2升级内存要更划算。

硬盘方面,为了节电TX2和P7120都使用了Toshiba规格的1.8英寸硬盘,这种硬盘现在只有Toshiba一家生产,目前有40/60/80三种容量,其中80GB型号是使用了最新垂直记录技术的产品,目前的产量依然非常有限,无法保证稳定的供货,所以目前TX2和P7120都选择了以40和60G型号为主,只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提供购买时可选的80GB硬盘升级。

虽然这种硬盘极少出现在零售市场,但Fujitsu还是在主机底部提供了盖板方便用户快速更换硬盘,至少,在维修或者系统崩溃时备份数据会比较便利(如果你有兼容1.8英寸硬盘的硬盘盒的话)。而TX2的硬盘则是完全内置于机身中,不把主机拆得支离破碎别想见到。

光驱方面,虽然两者都是9.5mm的超薄光驱,但SONY会为了减轻重量而拿掉光驱的顶盖,虽说光驱合上的时候有机壳保护,但这样多少增加了进灰的可能。而P7120则不会这样,Fujitsu即使在P7120这么小的机器中还是一如既往的追求扩展性,P7120的光驱是模块化的,用户可以把光驱模块换成第二硬盘,第二电池等部件增加使用上的灵活性。在日本,甚至还有发售一个用来录制电视和与传统AV设备连接的专用模块。

 


 

8年角力Fujitsu P7120 Vs. VAIO TX26(12)

扩展性方面,P7120有着比TX更多的端口,TX2上面有的端口P7120都有,但P7120上有的S-Video输出,指纹识别和XD存储器支持TX2没有,而且P7120有三个USB2.0但TX2只有两个,不要小看这一个USB的差别,当你插了鼠标和移动硬盘后,再想插其他设备的时候,又或者遇到移动硬盘供电不足需要用另外一个USB接口辅助供电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三个USB接口的优越之处。

如果你只是规规矩矩的使用Windows XP,以下这点可能对你没用,但如果你还希望在这种迷你笔记本上装其他操作系统,例如Linux,FreeBSD,甚至是最近被破解的Mac OS X,你会喜欢Fujitsu P7120的BIOS设置,它有着数倍于SONY TX2的详细选项,很可能在安装中帮你轻松解决兼容问题,而TX 2只有最基本的设置选项,真的可以说是多一个都没有。

 

笔记本的BIOS制作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虽然大多数笔记本都是用Phoniex的BIOS,但Phoniex只是提供了模块组件给厂商,厂商需要自己去测试组合这些模块组件,最终选择的模块越多,厂商就能通过BIOS提供更多的功能,但调试过程也将更加复杂,而且Phoniex将按照厂商选择模块的多少来收费。

所以Fujitsu P7120的多功能BIOS在SONY看来绝对是吃力不讨好的做法,但在Fujitsu而言,这是一种专业的习惯。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两者的支持网站驱动下载上,SONY一般是没有问题就不更新,而Fujitsu会定期放出经过自己测试认可的驱动和BIOS升级。

谁输谁赢:第六回合到此就结束了,Fujitsu和SONY在这一次可谓是势均力敌,而且双方的表现都发挥了最高水准,两者各自的特色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Fujitsu的严谨,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本能的坚持(例如一定要加入最多的功能,一定要保持尽量高的扩展性)应该会很得玩家和高端用户的欢心,但作为普通电脑用户,则可能需要一些经验或者指引才能发现这些好处,因为P7120设计更加注重“全”,然后才轮到顾及“美”。

SONY的TX2这次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在商务和时尚之间取得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平衡,TX2可谓是SONY由外而内的产品魅力哲学的典型代表,而它在细节上表现出来的聪明也相当吸引人,但如果你是个很有经验的用户,你会发现一些小小的不足,因为SONY设计TX2的更加注重“美”,至于“全”是次要的东西。

小结

SONY和Fujitsu的产品是如此的不同,如果把两者的竞争比喻成武林高手过招,那么SONY就是在不断的腾挪游斗,寻找对手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没有人知道下一步它会做出什么动作。Fujitsu则是以不变应万变,坚持自己的风格而且尽量的从务实的角度出发,不愿意做在它看来是多余的一丝动作。

在刚过去的2005年,Fujitsu打败了SONY重新夺回日本市场个人电脑销量第一的荣誉,这和SONY之前发生的一些变化有关,而SONY打算全面进军商用市场的调整也会让两者以后的竞争变得更加直接,但很明显的,SONY可能还会出一些时尚的产品,但总体上它已经不在是以前那个嗜新如命以变为荣的SONY了。商用和家用市场的混血,也让Fujitsu需要把自己的个人电脑产品调整得同时适合商用和家用市场,也就是说,以严谨为荣的Fujitsu要学会为自己的产品增加一点色彩。SONY和Fujitsu的个人电脑产品正在逐步的走向一个共同的“百搭”方向,因此两者日后的竞争将不一定再是风格上的竞争,而会变成真刀真枪的直接PK。

SONY和Fujitsu有各自的领域和风格,在早期,两者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但随着减低成本大潮和商用家用市场的混血,它们也在竞争中彼此学习和进行改进,到了第五和第六个回合,混血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未来的第七回合呢?暂时我们还无可奉告。

类似的趋势也在影响着其他的厂商,现在这个产品正在追求低成本,但又还未让人彻底绝望的年代很让人有些悲哀,如果你有好的创意,你将面临冒险的选择,要么花大力气花重成本让对手知难而退,但要面临反复无常的消费者不领情的风险;要么用廉价的方法实现它,在打开市场后被众多的对手用更廉价的方式抄袭直到泛滥。无论是SONY还是Fujitsu,又或者是IBM,Toshiba,Apple,在这样的产业级别狂潮面前都显得有些无能为力。说到底,一件成功的产品或者是一种成功的技术,不但要求它本身确实出色,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是否能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平衡。全文完

向经销商提起从PCHOME看到这个消息,还可以获得更好的价格哦!

想知道更多关于移动办公方面的内容请访问移动办公频道。随时随地移动办公让您与工作零距离接触!

如果大家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者建议,可以在下面的意见提交区参与讨论。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