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日本厂商都有涉足个人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市场,不管它们的产品的特色风格如何,似乎几乎每个日本厂商都有推出特别轻薄小巧的迷你笔记本。这通常和技术难易或者炫耀实力无关,而是来自日本独有的文化,就像折扇那样,你可以把整个城市的风景画在一把折扇上,然后随手的把它
8年角力Fujitsu P7120 Vs. VAIO TX26(4)
第二回合:2001年12月,SONY发布了C1的第四代,Fujitsu也发布了第二代的Loox S和Loox T(国际版型号为P1000和P2000),第二回合就这样开始了。
第四代C1的主要特色是全新设计了外观,提升了屏幕分辨率,而且部分型号内建了电视录像功能,并且搭配无线网卡出售。
2001年正是SONY把内容和网络进行整合的时候,为此这一代的C1提供了电视录影和视频输入输出功能,并且提供了以往C1产品没有的有线网卡和PC卡无线网卡,如果用户有需要,还可以购买SONY专用的iLink光驱来实现刻录和播放DVD光盘的要求。
不过……通过下面两张图,大家看到问题在哪里了吗?
是不是好像连接很复杂?对了。为了提供电视录制功能,依靠当时的Crusoe处理器的能力是不够的,必须使用专门的芯片来进行硬件视频压缩,可是,C1的机身太紧凑,没有办法把这套电路内建,而用户又不能接受C1的体积变大,所以最后只好使用外挂的端口复制器,新增加的有线网卡同样也因为机身上没有位置而要放在端口复制器上,就是说即使不录电视为了上网也得带着那个端口复制器……可以用PC卡吗?不能,PC卡插槽已经被无线网卡占据了….要用网卡?请外接;要录电视?请外接;要用光驱?请外接…..anyway,最后你会弄到一大堆接线,而且这些外置设备都很耗电,如果你真的使用它们的话,会弄得这一代C1的电池时间前所未有的短。
虽然还是有很多C1死忠派买了C1而且赞不绝口,但是这一代C1的销量其实没有达到它的预期。这一代C1后来还和自己的同门兄弟,另外一款更小的超迷你笔记本U3起了定价冲突,许多用户转而购买价格更低的U3,C1麻烦的电视录影功能对这些用户没有构成足够的吸引力,随着当时Intel即将发布新的处理器,SONY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在不让机器很热的前提下,把这些处理器装在C1中,面对销量,产品冲突和技术上的三重难题,SONY最终选择了放弃继续发展C1,只是对第四代C1进行过几次小的升级,于是,和C1当初面世两年没有对手的情况相反,最后一次升级后,几乎在一年的时间里面,SONY没有可以和Fujitsu竞争的类似迷你机型。
相比之下,Fujitsu的新款Loox S和Loox T要均衡得多,这一代的产品借鉴了C1的外观优势,改变了上一代的呆板外形,外形风格变得比较现代,体积较小的Loox S还使用了触摸屏,便于用户在单手持机的时候操作,体积稍大的Loox T直接内建了光驱,屏幕分辨率达到了1280x768,光驱还采用了Fujitsu标准的模块,从而可以抽换,让用户选择第二硬盘等其他的设备,而且两款Loox都内建了无线网卡和有线网卡,基本上使用起来除了有时候要连接电源之外什么都不用额外携带,使用上要比C1简便得多。
这一代的Loox没有C1那种电视录影功能,但Fujitsu用稍低的价格作为补偿, Fujitsu之前的严谨规划在这一代得到了回报,在C1无以为继的那一年里,Loox系列的两款机型占据了这个市场,这一代的Loox赢得了很不错的销量,即使在国内的二手市场也很常见。
Fujitsu赢了第二回合,另外,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一代的Loox是没有风扇的设计,通过键盘下的金属板散热,但是使用起来并不热,没有风扇还让它减少了噪音和节约了耗电。C1停止发展的那一年里,Fujitsu还对Loox S和Loox T进行了配置上的升级,提升了CPU,内存,硬盘和增加了USB2.0,Loox留有余量的架构设计在这种升级面前依然显得游刃有余。
2002年11月,Fujitsu还发布了采用环保材料制作的Loox S特别版,全部机壳和键盘使用从玉米等植物中提取的绿色环保材料进行制造,成了当年笔记本的一大热点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