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成都去
2000年时,四川省要把成都打造成中国的“西部硅谷”的设想因网络经济泡沫而遭受挫折。如今,凭借充足的人才优势、优越的地理环境、政府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IT企业开进成都。成都能抓住这次机遇吗?
“东软刚去大连的时候,大连的软件产值只有1亿元,2005年,这个数字达到100多亿元;1998年时,大连软件园里的从业人员只有2000多人,如今,达到了3万多人。”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回忆道。
目前,在成都设立公司或研发机构的国内知名软件及IT企业已有60多家,但是成都的软件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当东软选择在成都都江堰市青城山镇这个风景秀美的地方发展软件业的时候,这个员工超过万人并向着更大规模迈进的企业,是否会使成都成为第二个“大连”?
11月11日,成都东软信息学院大礼堂,刘积仁对在场的1200多名学子举行了一场主题为“软件中国与IT人才”的演讲。来自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东软信息技术学院等6所高校的学生参与了活动。
这是东软面向西南大规模人才招聘计划的前奏。10月底,东软成都软件园正式投入使用,在这个总投资近4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600亩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园区里,2007年将接纳从西南地区招聘的1000名软件工程师,在3~5年内,这里将容纳5000人同时办公。
对成都青睐有加的不只是东软。1月份,SAP与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签了一份价值上千万元的投资协议,决定把SAP中国技术服务中心建在成都;5月,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成都研发中心、台塑网软件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落户成都天府软件园,赛门铁克也反复来到成都考察投资环境;9月,NEC在中国的第五个开发中心落户成都,美商独资软件研发企业——汉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成都高新区建立一家软件企业,预计一年内研发团队将达1000人。
除此之外,全球IT供应链服务商新聚思(Synnex)计划在2~3年内在成都组建2000人的软件外包及IT服务团队,甲骨文(Oracle)的技术支持中心也确定将落户成都。
“2001年前后,整个软件都处于发展的低谷期,成都也不例外;2004年开始,成都软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2006年,成都进入了飞速发展期。”成都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邓成飞这样描述成都软件业的发展。
2006年,是成都软件产业发展的好年份。10月份,成都与北京、大连、西安、上海一起,成为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正式确认的首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这5个城市还将分享1亿元由国家下发的扶持软件外包业的专项资金。
成都市副市长何华章在成都“第三届国际投资促进论坛”上表示,软件企业及研发中心的快速汇聚、软件产业投资环境的日趋成熟,使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深圳等传统IT城市后,中国西部最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新兴软件产业聚集地,也成为国际国内软件产业梯度转移重点关注的目标。
在刘积仁“软件中国与IT人才”专场演讲会活动现场,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市委常委、副市长朱志宏,市政协副主席张宁生等成都市的领导和都江堰的领导均前来参加。领导人的重视,也折射出成都市对软件产业的态度。
今年年初,成都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意见》。根据文件,成都市将重点发展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数字娱乐、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六大领域。
据邓成飞介绍,在六个重点发展领域中,又尤以软件外包和数字娱乐为重。“从份额上来说,现阶段还是传统的行业应用软件份额最大,外包等都处于起步阶段,但它们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对记者说。
人才,人才
国际国内IT企业选择落户成都,都表现出明显的人才渴求。新聚思(Synnex)2~3年内要组建2000人的团队,NEC成都研发中心规模是200人,东软成都软件园的目标则是5000人。
“我们到成都是来找人的,东软为了人才从沈阳走到了大连,在南京、成都等地选择的也是大学密集的地方。我们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期望的规模。”刘积仁表示。
何华章也把人才优势列为成都发展软件产业的优势之首。有关数据显示,成都现有高等院校33所,在校学生30万人,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6万人。成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63万,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列第四,在西部地区位列第一。
据了解,成都每年毕业的与软件相关的人才有3~4万人,但是留在成都的却只有20%~30%。这与成都市软件产业处于发展初期无法留住更多人才有关,也与企业对高、中、低端等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比例有关。人才的缺乏一度成为困扰刘积仁的问题。今年6月份的一次采访中,日本东芝解决方案株式会社社长木尾川茂司对记者说,其实东芝还有很多业务想交给东软来做,但是东软没有充足的人力,一旦东软有能力接更大的单子,他们与东软的合作会更多。
当越来越多的知名软件公司到成都投资设厂以后,成都对于软件人才的吸引力也日渐增大。
“成都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不仅能吸引人才,还能留住人才。”刘积仁表示。他坦率地表示,像北京这种地方的人才流动太快了,相比之下,由于环境舒适、生活质量高,成都从业人员的总体流动率低于5%,软件人才稳定性更强。与大连主要面向日本企业外包不同,依托西南地区英语人才的优势,成都园区将重点发展对欧美的软件外包。
不久前,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财政局、教育局、人事局等部门联合制订了《关于成都市软件人才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的总体目标,成都市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软件人才数据库、鼓励企业吸纳人才、创新人才鼓励机制等,通过培养、引进两种渠道,构建软件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保障体系。
“东软有很多国际性的合作伙伴,东软在成都的软件外包、嵌入式软件开发、BPO业务等发展起来后,也会带动它的合作伙伴向成都迁移,比如在成都建立研发中心,这对成都外包业务的带动作用无疑会很大,对初步形成软件产业聚集地的成都来说,也是很好的机遇。”邓成飞表示。
“西部硅谷”路漫漫
成都东软软件园三期项目开工时,成都市政府和都江堰市政府向东软提供了贴息贷款。在软件园周边地区,政府还将提供完善的道路、通讯、电力 、医疗、基础教育等配套设施和环境。这只是成都市政府大力扶持软件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2000年以来,成都市软件产业持续保持年30%~40%的增长幅度。2005年,全市软件业销售收入130亿元,软件出口外包超过3000万美元,软件研发及系统集成销售收入上1000万元的企业有近30家,上亿元的本地软件企业近10家。根据规划,成都希望到2010年,软件产业经营收入达600亿~800亿元,相关从业人员达20万人。
目前,成都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带:天府软件园和成都高新区主攻研发和孵化,武侯区主要是产品销售和服务,都江堰软件园则是以东软为依托,发展外包业务。
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杨仕清提供的数字显示,2005年,成都凭借130亿元的软件销售额,跻身全国城市排行榜的第六名;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实现软件销售收入77亿元人民币。尽管如此,杨仕清认为,缺乏规模上千的龙头企业、缺乏拳头产品,这是制约成都市软件业发展的两大问题。
由于成都选择了外包作为突破口,而外包最需要的就是上规模的企业。刘积仁感慨地说,印度的Infosys公司仅今年一年就招聘了两万人,这是国内很多软件企业都望尘莫及的规模。国内一家从事外包业务的公司估计,中国目前有数百家从事软件外包的企业,但规模大多在数十人至数百人之间,这种规模,根本无法与国外企业竞争。
软件外包进入中国不过8年的历史而已,在成都的历史就更短暂,不过三四年的时间。成都IT外包服务的绝对用户群还比较小,同时缺少一些大单,市场规模远不及上海、深圳、珠海等沿海城市。成都IT外包服务市场要在量的扩张的同时实现质的提升,还面临很多障碍。
2000年,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工作会正式提出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四川的“一号工程”来抓,并要把成都打造成中国的“西部硅谷”。就在成都为打造“西部硅谷”努力之时,网络经济泡沫显现,IT业遭受挫折,“西部硅谷”的讨论也渐渐趋于平淡。
这一次,成都能否抓住IT产业向西南转移的时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