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重生 10款256GB固态硬盘年终横评

PChome | 编辑: 孙伟 2012-12-25 05:30:00原创 返回原文

2012不是末日,而是重生的开始?

也许在你12月22日睁开眼的时候,你感到了乏味:第一,我居然醒了;第二,天居然亮了。正如我们所认同的,2012并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一次重生和升华。从你睁眼的那一刻,你迎来了新的时代!我们认为这个说法也非常符合今年的固态硬盘市场——每一家厂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行走在自己的命运上,重生意味着升华的开始,而升华有时也需要经历一次重生。

我们一直认为对消费市场来说,2010年是固态硬盘的普及元年,因为那一年Windows7开始流行,64GB的固态硬盘降至千元之内,可以满足我们安装系统和一些必要软件的需求。2011年,SATA3.0全面爆发,闪存工艺步入到20纳米级时代,加上各大品牌蜂拥而入,这个市场变得更加热闹。

2012年,有的厂商为了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但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有的厂商开始发挥自己半导体巨头的优势并成功抢占了市场;有的厂商则稳中求进,小步快跑的策略为自己铸造起了坚实的壁垒;也有的厂商静观其变,择机而动。

我们在这一年看到了新产品接连不断地发布,让人目不暇接。所以横评就意味着抽丝剥笋的时候到来。我们这次收集到了10款固态硬盘,各有特色,可以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阵营和搭配方案,先来简单罗列一下:

横评花絮:我们如何策划的这次横评

这里说说关于年终横评的事,我们一直的目标就是要保证它在未来半年时间里都保有良好的参考价值,就像我们去年年底选择了128GB容量点作为横评的标准,这次我们认为256GB容量将在明年成为主流偏上用户群的关注焦点,一方面256GB的实用价值会更高,另一方面它在性能的表现上也可以作为各大品牌该系列产品的标杆。这就是我们这次横评最初的考虑。

参与横评的10款产品

●岁末年初固态硬盘横评“姊妹篇”

不过我们并非放弃了对128GB的考量,实际上这次我们准备了横评的“姊妹篇”,首先256GB的横评将收集当前各家旗舰系列的当家产品,而这也可以作为各大主控阵营和闪存搭配方案的代表,具有非常出色的参考价值。我们将更多从理论角度测试他们,然后分析他们的优劣和发展趋势。

而128GB的横评将在春节前登场,意在收集当前讨论最火的产品,结合理论和实际应用测试,这样更多地贴近消费者为他们的选购做指导。

●我们的目标:内容简练、可读性强

如果你看过我们去年的那篇文章,就会发现我们太过于追求“大而全”了。包含了从SSD发展趋势分析、各大阵营的介绍、SSD相关基础知识到理论测试,甚至最后还添加了一个数据筛选的项目,而且还尽可能地希望收集各类128GB的产品,只可惜这个目标没有达成,否则你将看到采用异步ONFI闪存的LSI SandForce产品——那就不是横评了,而是纵向评测。

所以,这次的两篇横评侧重点不同,形成互补,去年那样臃肿的五十多页的横评展现一去不复返了。

●突如其来的一系列新品和固件发布

我还想说的是,其实我们在10月份便开始准备这次横评,有了去年的经验以为这次可以驾轻就熟,但是却遭遇了产品送测不及时、新品发布以及固件频繁更新的问题。比如三星840PRO是在9月24日发布的,但我们11月才拿到样品。

又比如我们在10月就重新拿到了OCZ的Vertex4最新版,但他们在11月28日又发布了Vector;再比如浦科特M5P本以为就是这样了,结果在本月初他们又发布了名为Xtreme的1.02版固件让性能再次提升;甚至Crucial m4也发挥了一下余热,发布了040H固件。这还不算完,12月中旬,三星更新了DXM04B0Q固件,号称改善了Dirty State下的写入性能,这让人情何以堪。

这一系列的变动拖慢了我们的计划,最后还是不得已将本打算在21日发布的本篇横评放到了今天。

2012风雨升华:LSI SandForce阵营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各大阵营固态硬盘市场的新变化。首先来看SandForce主控阵营,今年年初LSI正式完成对SandForce的收购,所以SandForce主控也变成了LSI的资产,所以我们本文中全部写为LSI SandForce。随着众多特性的加入和改善,今年对LSI SandForce来说虽然没有了去年的火爆,但却进一步升华。如果你想了解LSI SandForce主控的主要特性,那么请点击这里,本篇文章不再赘述。

●蓝屏死机和掉盘问题成为过去

去年全年LSI SandForce SF-2000系列主控的BSOD(蓝屏死机)和掉盘等故障被闹得沸沸扬扬,直到后来10月发布的3.3.2版固件才得以解决(OCZ方面为2.15)。随着今年英特尔SSD 520的发布以及固件衍生到Series 5时代,才正式宣告LSI SandForce SF-2000的成熟。

SandForce的BSOD故障

但Series 5最初的两个版本5.0.1和5.0.2版固件均被发现存在TRIM无法很好地执行的问题,好在后来的5.0.3以及5.0.4版固件给予了解决。我们本次测试的固态硬盘有的已经升级到5.0.3版固件,而有的还停留在之前的版本,官方还未提供最新更新。

●闪存工艺的进化到24纳米和20/19纳米

去年的LSI SandForce SF-2281固态硬盘大都采用了来自IMFT的25纳米ONFI2闪存,也有部分产品采用的是东芝32纳米Toggle Mode闪存。到了今年,大部分品牌依然在使用IMFT的25纳米ONFI2闪存,但产品线布局更广,一般高端型号采用同步闪存,而中低端型号则采用异步闪存。

东芝在32纳米时代停留了太久,直到去年年底才正式步入24纳米时代,但又很快在今年下半年导入19纳米。目前采用24纳米Toggle Mode闪存的固态硬盘有闪迪至尊极速固态硬盘和博帝Wildfire SE固态硬盘,而金士顿最新发布的SSDNow V300则采用的是19纳米Toggle Mode闪存。

采用19纳米东芝闪存的金士顿SSDNow V300固态硬盘

而英特尔方面,则推出了采用20纳米MLC闪存的SSD 335固态硬盘,但是仅包括一款240GB的型号,但标称擦写次数依然可达到3000次,寿命不用担心。估计明年会有更多厂商发布20纳米闪存的产品,但与该闪存最佳的搭配应该是下一代主控。

●威刚首次尝试取消二级OP预留空间

LSI SandForce主控的固态硬盘所缺失的那部分容量被称为“Over-Provisioning”预留空间。OP分为三层,一层是由于计算方法的差异是不可抗拒的,而第二层则是SSD厂商预留的,比如LSI SandForce SF-2281方案就预留了7%或者20%的空间。

OP的三个等级

之所以需要二层OP,这是因为LSI SandForce方案没有用于保存全部映射表的外置DRAM缓存,只有保存一级映射表的内置高速SRAM,而二级映射表则被存放在预留空间的那部分NAND里。如果数据可以被高效压缩,只需要一级映射表处理,速度会很快;而如果数据不能被压缩,二级映射表的处理量会大幅增高,由于NAND要比SRAM慢很多,最终的速度自然不太好看。

目前只有威刚推出有这种无二级OP的固态硬盘,这也得益于映射表算法的改进,当然可是说是定制化的固件。我们这次测试的就是带有这种特性的威刚XPG SX910固态硬盘。

2012风雨升华:Marvell主控阵营

●造就多款经典的88SS9174方案

今年Marvell方面已经从经典的88SS9174过渡到了88SS9187。其中,OCZ去年的Petrol、Octane和今年发布的Vertex 4就分别基于这两款主控,然后搭载的是来自Indilinx团队开发的固件,分别命名为Everest和Everest2主控方案。

今年采用88SS9174的还有浦科特M3P、M3S和M5S,其中前两者的区别在于固件不同,M3P更多针对高端用户。而M5S则是在M3S的基础上更换成了美光闪存,意在进一步降低成本。

美光方面今年主打的依然是Crucial m4,作为88SS9174主控的代表产品,今年也没有停止进步的步伐。不过有消息称美光将放弃Marvell阵营改投LSI SandForce,新产品在明年必将登场。

代号为莫纳Monet 2.0的Marvell 88SS9187主控

最新的88SS9187-BLD2内部代号为“莫纳Monet 2.0”,相比88SS9174来说,它又是一次升华,新主控的特性包含:

●支持SATA 6Gbps Rev 3.1规范

SATA3.1规范拥有者诸多改进,包括硬件控制和电源管理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入了对Queued Trim Command的支持。以往Trim在被执行的时候,即从发送指令到执行完毕这期间,SSD无法做任何IO操作。一旦发送指令必须清空队列中的操作,势必影响性能。支持Queued Trim Command之后,有望可以做到Trim和IO读写操作同时执行,大大增强效率。

●每通道200MT/s带宽,每根通道硬件支持4CE

88SS9187对每条通道支持的带宽从88SS9174的166MT/s增加到200MT/s,因此在持续读写和随机读写方面都会有一定提升。每个通道硬件支持4CE,按照20纳米级闪存一个Die为8GB计算,即单通道支持最大32GB,配合8通道则为256GB,超过这个容量则会影响随机性能,不过10纳米级的闪存可以做到512GB不影响性能,这也是为什么浦科特M5P 512GB和256GB依然拥有相同标称性能的原因了。另外每个通道靠外部解码器和内部编码模式可以扩展到支持到最大16CE。

●ECC错误校验引擎能力提高,元数据支持独立ECC

元数据即是关于数据的数据,也就是存储在缓存中的映射表,主控支持对其独立ECC则可保证映射表的数据可靠性。这在SSD容量越来越大、性能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下十分重要。

●其他特性:内部数据冗余、稳定态指标和缓存

内部硬件RAID数据冗余支持,类似于LSI SandForce方案中的RAISE,依靠特定固件可以在NAND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恢复数据,增强数据的可靠性。

新的主控在稳定态下也能达到持续500MB/s的写入速度,这是理论指标,实际产品还要看固件的性能、闪存颗粒本身的品质等等。

缓存最大支持1GB,这意味着映射表可以做得很大很细,随机性能自然也会越高。

2012风雨升华:三星MDX主控阵营

去年三星发布的830固态硬盘让人眼前一亮,今年更成为销量之王,性价比较高,稳定性和兼容性也非常出色。关于三星大家知道的更多的在于其完全自家的设计方案,包括从主控、闪存、缓存到软件层面。830的流行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其三核心MCX主控,实际上这已经是第三代产品,第一代MAX被用于470系列,MBX未用于零售产品。今年9月份三星发布840系列固态硬盘时带来了第四代MDX主控,比MCX进行了全面的升级!

三星S4LN021X01-8030(MDX)主控芯片

●三核心ARM Cortex-R4主控

MDX主控内建三个ARM Cortex-R4核心,工作频率300MHz。之所以选择Cortex-R4,三星表示由于三星本身也具备控制器研发能力,因此在经过多层筛选和测试之后挑选出一个具有最佳兼容性的方案作为最终选择。

但更进一步讲,Cortex-R4具有的严格的实时响应限制应该是三星在设计SSD时所看重的,这种特性非常适合用于深层嵌入式系统,硬盘/固态硬盘驱动器就是其中之一,它兼顾高性能、可靠性和低功耗。相较之下Cortex-A系列专用于具有复杂软件操作系统(使用虚拟内存管理)的面向用户的应用。

第四代MDX主控方案

●最大支持1TB、可自行设定OP空间

三星840系列包含120GB、250GB和500GB三种型号,但MDX可以支持到1TB容量,只不过三星认为目前超高密度的NAND(单颗容量128GB)的价格太过昂贵,因此并未推出。此外,用户可以使用Magician软件自行设定OP预留空间,以尽可能地保证寿命。

●对数据安全性的加强

另外MDX终于加入了对256位AES硬件加密的支持,通过使用SYSTEM BIOS密码进行管理,就和其他同级别产品一样,以应对越来越重要的数据安全性问题。同时,840系列还拥有着“更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Advanced Signal Processing Alogrithm)”。

●最高支持512MB LPDDR2缓存

上一代三星830支持最高256MB DDR2-800 DRAM缓存,而在840系列则升级为LPDDR2,频率进一步增加到1066MHz,但仍拥有更低的功耗,最大支持容量也达到了512MB。更大的缓存可以将映射表做得更大更细,以此可以获得更好的随机读写性能,同时可以保证大容量下的性能发挥。

●针对840和840PRO的不同固件支持

这两款产品在MDX主控硬件参数上都是一样的,但840 PRO搭载的固件是针对高负载工作环境而编写的,因此拥有更高的性能表现。而定位更低的840其固件更多是为轻负载应用而设计的。

840 PRO支持WWN全球唯一名称和服务器LED报错显示技术

三星针对840 PRO加入了很多企业级特性,主要是面向对数据存储安全高度敏感的客户,840 PRO支持WWN(World-Wide-Name)全球唯一名称和服务器LED报错显示技术,以兼顾高性能和可靠性,确保数据的安全。据悉三星也有可能为840也加入WWN特性。

2012风雨重生:Indilinx Barefoot3归来

最新发布的OCZ Vector带来了全新的Barefoot 3主控,这的确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也许对那些2010年之前的SSD玩家来说最熟悉不过。在OCZ收购Indilinx之后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甚至遭受过不少质疑,所以说Barefoot 3的归来也可谓寓意着一次重生。

●基于Marvell方案的Everest主控

Indilinx早期的Barefoot主控十分经典,成就了芝奇Falcon II和OCZ Vertex等产品。后来在2011年3月被OCZ以3200万美元收购的,一年后即去年年底发布了两款基于Indilinx Everest主控的Petrol和Octane固态硬盘,今年4月又推出了基于Everest 2主控的Vertex 4固态硬盘。

Indillinx Barefoot 3主控

两款主控方案其实分别是基于Marvell 88SS9174和88SS9187的产品,只是搭载了由Indilinx团队自行研发的固件系统,并被允许使用Indilinx的Logo。去年10月OCZ收购了英国PLX公司的研发团队,进一步获得了SSD的SOC单芯片解决方案,最终发布了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Barefoot 3主控。

●ARM Cortex处理器+OCZ Aragon协处理器

全新一代的Barefoot 3主控采用双核心ARM Cortex处理器,同时还配置了一个OCZ Aragon 400MHz 32-bit协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台积电65nm工艺制造,支持一组特别针对固态硬盘的RISC指令集,能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大部分指令和分支的执行,从而大幅提高性能。这意味着整个主控方案将有着更高的处理效率。

Indillinx Barefoot 3主控

Barefoot 3最大支持DDR3L-1600频率的DRAM缓存,并且支持ECC。闪存控制器部分采用8通道架构,支持ONFI以及Toggle标准的闪存。

●36.5TB的写入量和限速特性

目前基于Barefoot 3主控的也只有OCZ Vector一款产品,OCZ表示Vector支持每天20GB的写入量使用5年,即36.5TB的总量,并提供五年质保。据悉这每天20GB的写入量都是4KB随机数据,所以实际应用的话应该会更高,寿命会更长。

这些得益于Vector全新的闪存管理系统,拥有更低的写入放大、更有效的垃圾回收机制以及增强的多任务ECC引擎。

同时Barefoot 3沿用了Everest 2的SLC写入模式,在固态硬盘使用到50%空间之前以SLC方式进行写入操作,以大幅度提升应用体验。

产品介绍:2011.3~2012.2发布产品

现在,让我们简要解读一下本次参与横评的十款产品,我们按照各款产品的发布时间排序,一目了然:

●Crucial英睿达m4(2011年3月发布)

Crucial m4是一款非常经典的产品,可以说是去年最受欢迎的固态硬盘,不过由于美光方面还未发布新一代产品,所以它依然参与本次横评。很多用户对m4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年夏天发布的0009版固件了,其实该固件对128GB的提升是最大的,将持续读取和随机读取性能都提高了一个档次。

Crucial英睿达m4 256GB固态硬盘

不过0009固件对256GB的作用只在于将持续读取提高的500MB/s以上的水平。这是因为美光直到现在对C400/m4的256GB和512GB版本所采用的8KB Page颗粒都没有做什么优化,每一次读取操作都会取出完整的8KB数据,但系统中大部分的随机操作都是请求4KB的文件长度,多读出来的很可能用不到,等于m4多做了无用功。所以256GB的m4综合性能其实还不如128GB,再加上已经是将近两年的产品,和现在的新品相比自然会显得力不从心,大家要明白这一点。

Crucial英睿达m4 256GB固态硬盘

另外我们也试了最新的040H版固件,其实最近的两款固件更多是针对Windows 8系统而优化的,综合用户的反应来看,考虑到在Windows 7系统下的表现,我们最后还是选择了000F版固件。美光现在把更多精力放在明年的下一代产品上了,对美光而言,这可能会是一次重生。

●金士顿HyperX SSD(2011年8月发布)

金士顿最早在去年的Computex台北电脑展上展示了HyperX SSD,虽然也是去年的产品,但由于是LSI SandForce SF-2281主控+25纳米同步ONFI2闪存的搭配,就在今天来看性能表现依然出色。而且,金士顿HyperX SSD采用了和后来登场的英特尔SSD 520一样的ccMLC颗粒,P/E可达5000次,的确是高端货!

金士顿HyperX SSD 240GB固态硬盘

金士顿HyperX SSD 240GB固态硬盘

尽管金士顿在今年又推出了采用P/E为3000次的同步闪存的HyperX 3K SSD,但老款产品并未停产。显然,只有HyperX SSD才能算是金士顿的当家产品!早先版本的HyperX SSD也就是我们收到的这款,在配件方面也堪称奢华,包括:3.5英寸硬盘支架、数据备份软件光盘、2.5英寸免工具硬盘盒、SATA数据线和电源线以及安装螺丝刀。现在金士顿还推出了简装版的HyperX SSD固态硬盘,免去了一些配件。

●闪迪至尊极速SSD(2012年2月发布)

闪迪在当前国内消费级固态硬盘市场的表现不算抢眼,不过他们全新发布的Extreme系列至尊极速固态硬盘相当值得关注!它采用的是LSI SandForce SF-2281主控+24纳米Toggle 2.0闪存的搭配方案,也是本次横评中唯一一款这种方案的产品。要知道目前使用Toggle型闪存的LSI SandForce固态硬盘并不多,特别是在导入24纳米之后更是少之又少。

闪迪至尊极速SSD

闪迪至尊极速SSD

去年我们测试过采用东芝32纳米Toggle闪存的OCZ Vertex3 Max IOPS和博帝Wildfire固态硬盘,出色的性能表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对这款闪迪至尊极速SSD的表现非常期待。目前闪迪和东芝合资有24纳米NAND晶圆厂,在技术上也有交叉授权,我们一会就能见到这款采用印有SanDisk Logo颗粒的固态硬盘的表现了。

产品介绍:2012.4~2012.8发布产品

●OCZ Vertex 4(2012年4月发布)

OCZ在2011年3月收购Indilinx之后于去年年底相继推出了Octane和Petrol固态硬盘,采用的是基于Marvell 88SS9174方案,搭载了由Indilinx研发团队开发的固件,并重新命名为Everest主控。现在来看Everest的很多特性成为了OCZ后续产品的基础。

OCZ Vertex 4固态硬盘

在今年4月份发布的正统续作Vertex 4中,OCZ将主控方案升级为Everest 2,是基于Marvell 88SS9187研发而来。支持AES-256Bit加密技术,同时在闪存芯片管理机制中引入了Ndurance 2.0特性,为固态硬盘提供持久的寿命保障。起初Vertex 4的性能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相比Vertex3系列更多强调的是难压缩数据下的性能表现,但综合性能提升并不十分显著。

OCZ Vertex 4固态硬盘

不过在更新1.4版固件之后,由于启用了SLC写入模式,在128GB使用50%空间(256GB为80%空间)之前可以达到超快的写入速度,同时1.5版固件进一步增进了闲置垃圾回收机制。我们这次新借来的Vertex 4内置的便是这个版本。考虑到OCZ对Vertex 4提供五年质保,相信品质和可靠性还是有相当保证的。

●威刚XPG SX910(2012年6月发布)

威刚SX910、SX900和SP900是目前LSI SandForce阵营中唯一释放了7%二级OP(预留空间)的产品,拥有了同类产品中的更大容量,显然也是在固件层面做了改进,所以我们期待他们的性能表现。这次横评,我们使用的是定位最高的SX910,它采用P/E为5000次的英特尔25纳米闪存,而SX900和SP900则分别配备的是P/E为3000次的同步/异步闪存,价位也比SX910更低。

威刚XPG SX910固态硬盘

威刚XPG SX910固态硬盘

威刚在LSI SandForce阵营中一直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也为其他品牌生产贴牌产品,而这次能够唯一提供取消二级OP的产品,也体现了威刚和LSI SandForce紧密的合作。

●浦科特M5 Pro(2012年8月发布)

M5 Pro(以下简称M5P)是今年浦科特之力作,也是继M3P之后的有一次升华。这款产品采用Marvell 88SS9187主控+东芝19纳米Toggle 2.0闪存,也是目前唯一一款这种搭配的产品。新主控和新闪存的搭配,相比M3P,全新的M5P在持续读写和随机读写都有了进一步提升。

浦科特M5 Pro固态硬盘

浦科特M5 Pro固态硬盘

浦科特还为M5P首次引入了TrueProtect技术,意在当主控ECC能力不足时借助先进资料延伸演算法,通过微调读取电压,提供第二层读取保护协助,使资料存取的错误率大幅下降60%。M5P依然继承了TrueSpeed特性,同时加入了256位AES加密技术。

在本月初,浦科特发布了名为“100K Xtreme”的1.02版固件,主要提升了M5P的吞吐量,IOPS进一步增加。256GB和512GB的版本在QD32下的4KB随机读取性能达成100K IOPS。我们本次测试的便是1.02版的M5P,综合性能表现相当令人期待!

●Kingmax(胜创)SMU35 Client Pro(2012年8月发布)

近些年Kingmax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表现一直不温不火,其实这家著名的台湾存储厂商一直不断地引领着技术的发展,特别以封装技术为长。Kingmax目前在工业级SSD领域投入很大,而在消费级市场中,他们也提供了和其他品牌相当的LSI SandForce SF-2281主控固态硬盘。

Kingmax SMU35 Client Pro固态硬盘

Kingmax SMU35 Client Pro固态硬盘

本次的SMU35 Client Pro是采用同步型闪存的版本,因此性能可以站到LSI SandForce阵营中的高端水准。这个版本还提供包括3.5英寸支架、转接线等附件,方便用户升级使用。

产品介绍:2012.9~2012.11发布产品

●三星SSD 840 PRO(2012年9月发布)

作为三星全新一代的产品,840 PRO可谓是一次升华,将三星垂直整合的能力彻底释放。它采用的三核心MDX主控,核心频率比上一代830所采用的MCX有进一步的提升,还加入了一些企业级的特性。840 PRO支持LPDDR2低功耗缓存,同时搭载全新的21纳米Toggle 2.0闪存,最高随机读写性能可分别达到100K和90K IOPS,即便是QD1下的4KB随机读取也有9.9K IOPS,256GB和512GB版本的持续读写也双双达到540MB/s和520MB/s!

三星SSD 840 PRO固态硬盘

早先国外媒体Anandtech测试840 PRO时曾先后挂掉两块产品,后经证实是固件中的一个小Bug引起的。一般来讲,固态硬盘在进行安全擦除操作时,必须同时清除寻址转换层(ATL)和处理主接口层(HIL)中的所有列表映射信息,即两个层中的数据要保持一致,否则再进行写入操作的时候,就会发生因为映射不正确而导致固件挂起。三星最早的固件就是只清除了ATL中的信息而没有处理HIL中的信息。

三星SSD 840 PRO固态硬盘

目前三星已经通过更新固件的方式解决了这些问题,新版固件版本号分别为DXT06B0Q、DXM03B0Q,我们收到的840 PRO已经是DXM03B0Q固件,和最终零售版相同。840 PRO还内置了全新的数据迁移和管理工具,可谓是一款完美之作!

●影驰Laser GT240 固态硬盘(2012年9月发布)

其实影驰是在去年年底涉足SSD领域的,当时最高端的型号是Laser EX 240GB,可谓是LSI SandForce SF-2281阵营中的独特一员。它采用的英特尔25纳米eMLC颗粒可以达到1万次的擦写次数,同时提供的六年质保更是震惊业界。

影驰Laser GT240 固态硬盘

影驰Laser GT240 固态硬盘

不过在今年我们没能拿到这款产品,取而代之的是9月底发布的Laser GT 120GB,采用常见的英特尔同步颗粒,但颗粒上印上的是影驰的“GX”Logo,也是当前LSI SandForce阵营中为数不多的非闪存供应商但使用是带有自己Logo颗粒的品牌。最值得关注的是,影驰这款240GB的固态硬盘售价仅为999元,是本次横评中唯一价格低于1000元的产品。

●OCZ Vector(2012年11月发布)

和Vertex 4不同,Vector是OCZ首款真正意义上完全自主研发的SSD,结合Indilinx和PLX研发团队的结晶,采用了全新的Barefoot 3主控方案,依然搭载美光25纳米闪存。Vector也沿袭了一些Vertex 4的一些特性,显然在收购Indilinx之后推出的一系列产品都为OCZ积攒了足够的经验。正如OCZ所说,从Petrol、Octane、Vertex 4直到今天的Vector,终于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OCZ Vector固态硬盘

据悉,OCZ对Vector进行了比以往时间更长的质量和兼容性认证以确保产品的品质,并升级了闪存管理系统拥有更长的耐久性,并依然提供五年质保。

OCZ Vector固态硬盘

从我们拿到Vector的时候就感觉到了它真的是一款诚意之作。由于采用了磨砂质感的全铝合金外壳,分量十足,超出市面上绝大部分产品。同时OCZ还首次提供了Acronis数据备份软件序列号,为用户升级提供更多便利。最有心意的一点改变是,OCZ附带了全新的贴纸,不再是以前的“My SSD is faster than your HDD”,取而代之的是“I love(OCZ) my SSD”。也许Vector对OCZ来说真的是一次重生。

我们如何尽可能全面并客观地测试?

我们这次调整并精简了测试项目,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地体现空盘状态下固态硬盘的各项基准性能指标,这包括:持续读写测试、随机读写测试、PCMark系统基准测试、文件长度对性能的影响、队列深度对性能的影响、数据压缩比对性能的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衡量全盘范围内的性能表现,我们将使用HDTach对固态硬盘全部可用容量进行完全读写测试,因为这可以体现出部分产品独有的特性。我们还将对固态硬盘在全部可用空间内进行长达30分钟的4K随机写入性能测试,观察性能的稳定性情况。

对于垃圾回收机制和TRIM的考量,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测试OCZ Vertex4、OCZ Vector、三星840 PRO、浦科特M5 Pro、Crucial m4以及金士顿HyperX SSD和威刚XPG SX910七款产品,同时金士顿的产品也将作为其他带有7% OP的代表。

128KB/1MB持续读写性能测试

持续读写性能是衡量固态硬盘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一般总线接口带宽、主控以及NAND闪存的速度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闪存方面,SLC、MLC以及TLC的写入速度一般是逐级递减的。

业内普遍认为使用128KB的数据长度来测试硬盘的连续读写性能是最为标准的,但仍有不少基准测试软件使用1MB的文件长度来进行测试。和上次一样,本次我们同时进行两种文件长度下的测试。

我们将使用IOMeter 1.1.0 RC1软件进行测试。

4KB随机读写性能与队列深度测试

随机读写性能是衡量固态硬盘表现最重要的指标,通常以IOPS为单位,指代每秒钟进行了多少次输入/输出操作。根据测试数据块的大小,也可以换算成MB/s形式。

业内普遍认为4KB的数据块是衡量这一效能的最佳标准,但同时也要给出在不同队列深度(Queue Depth)下的性能变化,这项指标反映的是SSD在多线程并发环境下的性能表现,SATA固态硬盘一般到32线程下即可激活最大性能,但在一般家用环境中,一般不会超过4个线程。

我们将使用IOMeter 1.1.0 RC1软件进行测试。并将分别展示固态硬盘在QD1、QD3以及QD32下的性能表现。同时还会将每款固态硬盘4KB随机性能虽QD的增长而增长的折线图一并体现。

数据长度对连续读写性能的影响

除了考察固态硬盘在固定数据长度的连续读写和随机读写性能下的差异以外,我们还需要考察对不同数据长度下的持续读写性能的影响。

我们已经知道在日常应用中队列深度一般不会超过5,根据国外媒体Tom's Hardware的研究,即便在运行大型游戏(如孤岛危机2)时,队列深度也不超过8(大部分也仍在4以下),而请求的文件传输大小则集中在8KB~256KB之间,而其他的游戏如《魔兽世界》和《文明5》也有类似的表现。所以我们也将研究一下固态硬盘在不同数据长度下的表现。

我们将使用ATTO Disk Benchmark软件进行测试,并将绘制成折线图的形式进行展现。

PCMark模拟系统实际应用性能测试

目前公认最好的模拟实际系统应用环境的基准测试软件则是PCMark,它采用脚本测试的方式模拟实际使用情况,在PCMark 7中的存储部分针对SSD的应用做了一些多任务测试。但是不会需要很高的队列深度,对固态硬盘不会造成太大的负载,主要基于随机读写操作,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我们系统实际应用时的效能。

PCMark存储项目测试的整个过程将花费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一般包括Windows Defender、游戏、Windows图片加载、Windows启动、MovieMaker视频编辑、Windows媒体中心,WMP音乐加载等项目。

压缩比和性能关系以及HDTach全盘测试

不同主控的固态硬盘拥有不同的特性,这些用常规的条形图是无法准确表现的。比如SandForce主控的DuraWrite机制,它能够对数据进行即时压缩以提高传输性能,但在测试中,想要准确表达出这种压缩程度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关系曲线来展现。AS SSD Benchmark软件正好给了我们这种表现的途径。

针对OCZ Vertex 4和Vector固态硬盘,其写入性能一直是讨论的焦点,因为在更新新版固件之后两款产品均会存在使用HDTune软件测试写入速度后半段降速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要点,但是HDTune并非进行全盘范围的测试,数据并不准确,所以我们将使用HDTach RW软件进行分析。

写入性能VS时间趋势、垃圾回收和TRIM测试

很多用户关注固态硬盘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的性能变化,实际上,当前的固态硬盘对于普通家用等轻负载的环境来说,由于有足够的空闲时间让垃圾回收和TRIM机制良好运作,除非是特别进行限速的产品,否则已经不用再担心这个问题。

但是如果进行数十分钟、全盘范围内的连续性测试,这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在趋近于企业级应用负载中固态硬盘的表现。为此我们分别进行了100% LBA和72% LBA范围内的随机写入性能VS时间趋势的测试,并最终以曲线图的形式展现。以此可以观察不同SSD在垃圾回收机制方面的异同以及OP(预留空间)对性能的影响。

较为激进的闲置垃圾回收、或者主动垃圾回收机制都会对最终的成绩产生影响,但闲置垃圾回收会造成额外的写入放大,所以太过激进并非有益。而设置OP预留空间则可以让SSD拥有更高效的垃圾回收和磨损平衡执行,最终效能也会更高。

测试平台和测试之前的各项准备

●测试平台

测试平台的硬件构成如下表所示,我们使用酷睿i7 2600处理器,Z77主板,配合RST 11.6驱动程序,同时以三星830 256GB作为系统盘,内存则为DDR3-2133(时序11-11-11-30)。测试过程中将处理器频率锁定在3.5GHz,关闭睿频和所有节能降频的选项,并在BIOS中开启AHCI,关闭其他第三方板载芯片。

笔者未对新安装的Windows 7 Ultimate x64系统做任何的“优化”或者关闭某些服务,仅在安装最新的驱动程序的前提下,关闭不必要的启动项目。

●固件升级

笔者收到的部分固态硬盘,固件未处于最新版本。固件更新通常会修改Bug、优化性能。而从当前固态硬盘主控芯片的设计复杂度来看,出现Bug是难免的,有时会是严重的可以造成卡死、蓝屏或者无法识别等故障。因此更新固件至关重要。当然有的时候,最新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所以我们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甄别来做选择。

●测试软件

我们这次测试总共使用了如下N款软件,基本上都是我们以往测试常用的工具。不过,有些软件也许没有在横评中体现,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使用。我们横评的测试项目超越以往的单品测试,因此也花费了更多的时间:

Crystal Disk Info 5.1.1

Crystal Disk Mark 3.0.1

HDTune 5.00

HDTach RW 3.0.1

ATTO Disk Benchmark 2.47

AS SSD Benchmark 1.6

PCMark 7 1.04

IOMeter 1.1.0 RC1

基准测试:1MB连续读写性能测试

Iometer是一个单机或者集群的I/O子系统的测量和描述工具,最初由英特尔公司在1998年2月17日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上宣布。由于Iometer的自定义项目非常丰富,可以调节测试范围、数据块大小、处理模式等等,因此很多媒体都喜欢使用这款软件作为测试项目。但前提是必须清晰写明配置环境,否则就可能会得出差异很大的结果。

IOMeter 1.1.0 RC1增加了测试数据模型的选项,针对使用LSI SandForce主控的固态硬盘,笔者在使用默认的“Pseudo Random”数据模型的前提下,还会使用“Repeating Bytes”数据模型进行测试,来体现这种固态硬盘在两种极端状态下的效能差异。

笔者在8GB分区下进行测试,对于IOMeter的设置环境如下,其他保持默认状态:

Write IO Data Pattern(测试生成的数据模型):Pseudo Random / Repeating Bytes

Transfer Request Size(测试请求的文件大小):1MB

Percent Read/Write Distribution(测试请求的读/写操作比例):100%读/100%写

Percent Random/Sequential Distribution(测试请求的随机/连续比例):100%连续

Align I/O on(对齐I/O到指定大小):设置为4KB对齐

Ramp up Time(自举时间):设置为30秒钟

Run Time(测试时间):设置为2分钟

综合两项测试来看,三星SSD 840 PRO和OCZ的两款产品都有着相当出色的表现,作为双超500MB/s的产品,在面对LSI SandForce阵营以重复数据样本测试时也都丝毫没有压力。而浦科特M5 Pro在读取方面也相当强悍,但是写入没有做到500MB/s是个缺憾。至于Crucial m4,限于主控和闪存,在写入方面稍显落伍。

基准测试:128KB连续读写性能测试

笔者在8GB分区下进行测试,对于IOMeter的设置环境如下,其他保持默认状态:

Write IO Data Pattern(测试生成的数据模型):Pseudo Random / Repeating Bytes

Transfer Request Size(测试请求的文件大小):128KB

Percent Read/Write Distribution(测试请求的读/写操作比例):100%读/100%写

Percent Random/Sequential Distribution(测试请求的随机/连续比例):100%连续

Align I/O on(对齐I/O到指定大小):设置为4KB对齐

Ramp up Time(自举时间):设置为30秒钟

Run Time(测试时间):设置为2分钟

我们去年测试三星SSD 830的时候就发现它是唯一一款能够在此项测试中超过500MB/s读取的产品,没想到如今除了继承者840 PRO以外依然没有其他产品能够达到这一指标。综合来看,浦科特M5 Pro以及OCZ Vector、Vertex4也都有着极强的能力,而Vector更可以在128KB连续写入测试中技冠群雄。

基准测试:连续读写VS数据长度

刚刚我们的连续读写测试都是基于1MB和128KB文件长度来进行的,同时指出128KB文件长度是最佳标准。但是在实际使用当中仍会遇到其他长度的文件,比如16KB、32KB等等。那么在面对这些长度文件时不同固态硬盘之间的性能差异何在呢?笔者使用ATTO Disk Benchmark软件来测试。

ATTO Disk Benchmark是一款简单易用的速率检测软件,可以用来检测硬盘,U盘,存储卡及其它可移动磁盘的读取及写入速率,该软件使用了不同大小的数据测试包,数据包按0.5K,1.0K,2.0K直到到8192.0KB进行分别读写测试,测试完成后数据用柱状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很好地说明文件大小长度不同对速度的影响。

笔者将最终成绩绘制成折线图方面观察。

ATTO的测试是LSI SandForce阵营的传统强项,因为它默认使用的是全0数据,但我们还会测试随机数据下的表现,所以我们可以更加公平地比较。从成绩来看,OCZ Vertex 4有些不尽人意,主要是16~64KB长度的数据性能不佳,而Vector则改善了很多。三星840 PRO和浦科特M5 Pro都比较平稳,Crucial m4则出现了不稳定的现象,至于LSI SandForce阵营则属于同路货色,较短长度的数据不敌最新的产品,但综合表现还算不错。

在全0数据模型的写入测试中,三星840 PRO出现了一定波动,而综合本图的走势来看,OCZ Vertex 4和Vector可以说取得了冠军,相较之下LSI SandForce阵营的问题依然是短长度数据下不太出色,至于浦科特M5 Pro和Crucial m4都受到了最高写入速度的限制,但曲线还是非常的稳定。

随机数据下的写入测试就没有太多悬念了,LSI SandForce阵营表现一般,其中SanDisk Extreme应该是受到闪存或者固件优化的限制,不到300MB/s。在这项测试中,OCZ Vector、Vertex 4和三星840 PRO处在第一集团,然后则是浦科特M5 Pro。

基准测试:连续读写VS压缩比例

我们知道LSI SandForce主控的DuraWrite机制可以在可被压缩的数据模型下有着非常强劲的性能表现,Iometer在不同数据模型下的测试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我们也只能单纯地设的要么是完全随机的数据模型,要么是完全重复可被压缩的数据模型,对于实际应用环境来说这两种模型都是极端情况。所以我们有必要取观察在非极端情况,也就是数据模型中随机和重复的数据类型同时存在的情况。

AS SSD Benchmark软件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它是一款来自德国的SSD专用测试软件,可以测试连续读写、4KB随机读写和响应时间的表现,并给出一个综合评分。这里笔者使用这款软件的Compression Benchmark项目,它可以给出一个曲线,描述随着数据模型中可压缩数据占有率(压缩比)的增高,性能的变换情况。

这个测试项目专门针对LSI SandForce主控固态硬盘,但笔者也加入了其他几款产品做对比。

搭载ONFI2的SF2281 SSD的测试曲线(以金士顿HyperX SSD为例)

威刚SX910的测试曲线

SanDisk Extreme SSD的测试曲线

Crucial m4的测试曲线

浦科特M5 Pro的测试曲线

OCZ Vertex4测试曲线

毫无疑问,非LSI SandForce主控的固态硬盘的绿线(读取速度和压缩比的关系)以及红线(写入速度和压缩比的关系)都是直线或有规律地(受到算法和缓存的影响)平稳前进。

基于LSI SandForce主控的产品两条线都呈上升趋势:随着数据模型中可压缩数据比率的增高,传输速度也就越来越快。

应该说,增幅越小的产品在不同实际使用环境中性能的的发挥更趋于稳定和一致性,而增幅较大的产品显然在不同环境中性能差异较大,使用体验不尽相同。

总之,LSI SandForce主控固态硬盘都可以通过压缩数据将写入性能拉大到500MB/s左右,但你只有在极端情况下可以获得这个数值。

基准测试:4KB随机读取性能测试

依然在8GB分区下测试,分别进行QD1、2、3、4、8、16以及32七个队列深度下的IOPS性能测试,这里我们以条形图方式给出QD1、QD3以及QD32下的表现,可以认为QD3是固态硬盘在低队列深度下表现的一个最佳参考点,而QD32则能体现出固态硬盘在高负载环境下所激活出来的最大性能。设置细节如下:

# of Outstanding I/O(同时发送的IO请求即队列深度):1/2/3/4/8/16/32

Write IO Data Pattern(测试生成的数据模型):Pseudo Random / Repeating Bytes

Transfer Request Size(测试请求的文件大小):4KB

Percent Read/Write Distribution(测试请求的读/写比例):100%读/100%写

Percent Random/Sequential Distribution(测试请求的随机/连续比例):100%随机

Align I/O on(对齐I/O到指定大小):设置为4KB对齐

Ramp up Time(自举时间):设置为30秒钟

Run Time(测试时间):设置为2分钟

随机读取测试绝对是三星840 PRO的强项,浦科特M5 Pro紧随其后。OCZ的两款产品显然是受到了闪存的限制,在QD1下的表现并不突出,想必是通过固件算法的深层优化,提高了多线程下的执行效率,在高队列深度QD32下,Vector也有将近400MB/s的表现,不过Vector在QD3下的表现失常,只获得了53MB/s的成绩。

LSI SandForce阵营中,应该是得益于映射表的改进,取消了二级OP的威刚SX910大幅度超过其他同主控产品,而SanDisk Extreme SSD的表现差强人意,我们认为在搭载的R211固件下,它还是没能够完全发挥出24纳米Toggle闪存的能力,经多次测试都只获得了相同的结果,只能期待于后续的升级。

基准测试:4KB随机写入性能测试

在相同的设置环境下进行测试,这里是4KB随机写入的性能成绩:

和随机读取测试不同,随机写入测试成为了OCZ的强项,包括Vertex 4和Vector两款产品,让三星840 PRO和浦科特M5 Pro只能处于第二梯队,Crucial m4则显得中规中矩。在LSI SandForce阵营中,威刚SX910的优势就不明显了,而影驰Laser GT 240GB则被限制在了85MB/s附近,这在我们去年测试Laser EX 240GB就看到过,应该是颗粒的限制。

基准测试:随机读写VS队列深度

基于Iometer 2008软件,分别对每个硬盘进行QD1、QD2、QD4、QD8、QD16和QD32下的4KB随机读取性能测试,而数据模型依然分为“Pseudo Random”和“Repeating Bytes”两种。结果绘制为折线图,以此来观察每个固态硬盘对NCQ的优化能力。

可以将此图表作为前面的汇总,我们可以总结出,得益于三星全新MDX主控和21纳米Toggle 2.0闪存的完美搭配,无论在低队列深度下还是高队列深度,840 PRO都表现极佳。浦科特也有着类似的状态,全新Marvell 88SS9187主控和东芝19纳米Toggle 2.0闪存的搭配,同样表现优异。

而OCZ  Vector想必则是吃了闪存标准的亏,与Toggle 2.0对应的是ONFI3标准,但Vector所采用的美光25纳米闪存依然是ONFI2,在测试中只能是后来居上,所以这就是我们接下来的期待。

LSI SandForce阵营延续了我们上一页的判断,威刚SX910出类拔萃。而Crucial m4则验证了我们前面介绍时所阐述的问题,由于对8KB Page的优化不佳,它在这项测试中的表现也只能是中规中矩,若是换成128GB版本,则会提高很多。

从这个走势图就可以看到OCZ Vector和Vertex 4的巨大优势,特别是在QD1~QD3下可谓鹤立鸡群,这对桌面应用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三星840 PRO则变成了后来居上,浦科特M5 Pro只在QD32下表现抢眼,低队列深度下还需优化,事实上前几代浦科特的产品也有着类似的特点。

综合测试:PCMark7系统基准测试

PCMark是Futuremark最新推出的一款整机性能测试软件,它采用脚本测试的方式模拟实际使用情况,在PCMark 7中的存储部分针对SSD的应用做了一些多任务测试。但是不会需要很高的队列深度,对固态硬盘不会造成太大的负载,主要基于随机读写操作,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我们系统实际应用时的效能。

PCMark存储项目测试的整个过程将花费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一般包括Windows Defender、游戏、Windows图片加载、Windows启动、MovieMaker视频编辑、Windows媒体中心,WMP音乐加载等项目。

这项测试验证了三星840 PRO前面的成绩,它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目前PCMark 7得分最高的产品。而威刚SX910在LSI SandForce阵营中出类拔萃,其他几款产品只能在5500分上下徘徊。尽管看上去差距不大,但在PCMark 7中,依然能够体现出这种细微的差异。OCZ的两款产品在此项测试中表现不太抢眼,而Crucial m4显然仍是受到了8KB Page的影响,笔者记得128GB的版本就能够跑出5300分。

全盘测试:HD Tach RW全盘测试

我们使用HD Tach RW软件分别对固态硬盘进行全盘范围的读写测试,以获得最终的曲线图。之所以要进行这个项目的测试,是因为OCZ Vertex4和Vector在写入方面的机制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不多说,先看图:

OCZ Vector测试结果

OCZ Vertex4测试结果

三星SSD 840 PRO测试结果

浦科特M5 Pro测试结果

Crucial m4测试结果

为什么只有OCZ的两块产品在测试后半段写入性能有降低?据OCZ解释这是Indilinx主控独有的nDurance 2.0 功能起作用的关系,在使用50%的空间之后强制降速来做幕后垃圾回收,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来做优化,并且很快就会恢复性能。

当然也有其他媒体进一步探究认为Everest 2和Barefoot 3在前50%的范围内采用了SLC写入模式,仅修改MLC双层单元的高位电压达到快速写入,以改善体验。而后半程的降速则是因为使用SLC写入模式的那部分容量用完,幕后垃圾回收开始介入而产生的掉速。

各抒己见的看法很难说OCZ的真实用意,不过至少可以说明OCZ进行了很多的调查和尝试,所谓的“SLC写入模式”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说不定今后也会被其他主控方案所采用。

持久测试:100% LBA 30分钟测试

我们使用IOMeter软件,首先在全部可用空间下写入测试样本文件,然后进行30个1分钟的4KB QD32的随机写入测试,并全部使用Pseudo Random数据样本,通过记录每分钟的成绩绘制成曲线图,观察各个硬盘的性能趋势。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使用金士顿HyperX SSD 240GB取代其他4款240GB固态硬盘,在表格中以“SF2281 SSD with 7% OP(240GB)”体现,由于LSI SandForce固态硬盘本身会划分7%的空间作为二级OP,所以将它放在其他256GB固态硬盘中一同比较,我们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本次测试分别展现从1到30分钟内各个固态硬盘的变化情况,以及单独对11~30分钟内的变化情况做展现,最后我们还取各个产品在测试完成时的性能情况做条形图汇总。

OCZ的表现非常抢眼,完胜其他任何产品,这得益于其强劲的幕后垃圾回收,浦科特M5 Pro也领先于三星SSD 840 PRO。而采用即时垃圾回收机制的SandForce阵营并没有尝到太多便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基础测试中表现优异,但取消了二级OP的威刚XPG SX910在这里的成绩比较低下,显然缺失了这部分空间之后在性能上还是有一定影响的,特别是在笔者这样进行100% LBA并采用完全随机的数据样本进行测试的环境下。

所以我们建议用户使用如XPG SX910这样的无二级OP的LSI SandForce固态硬盘时,尽可能地还是预留一定量的冗余空间,这有助于保持长时间使用下的性能。

持久测试:72% LBA 20分钟测试

100%范围的测试是完全理论性,因为即便在企业应用中也会划分一定的OP空间做冗余,提高垃圾回收效率,对性能和寿命都有好处。一般企业级应用推荐设定总共28%的OP空间,也就是把128GB的SSD当100GB用,256GB的SSD当200GB用。这里我们进行和上一页相同的测试,在设置28%的OP空间同时,还将测试时间缩短至20分钟。

预留了28%的空间之后,各款固态硬盘的性能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几乎达到了原来的5倍!可见OP对固态硬盘的重要性。可以注意到浦科特M5 Pro的性能反弹趋势非常强劲,这得益于其即时还原技术和背景垃圾回收。不过OCZ Vector依然占到头把交椅,而威刚XPG SX910这回也正常了,显然的确就是OP的问题。

延伸测试:固态硬盘的TRIM效能

我们在各个硬盘进行完72% LBA 4KB QD32的20分钟测试之后,立即使用HDTune进行写入测试,观察曲线走势,然后进行全盘快速格式化操作,以考察TRIM的执行效果。

从笔者的使用来看,一般进行快速格式化操作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非LSI SandForce固态硬盘,都可以迅速恢复几乎全部性能。LSI SandForce是因为其DureWrite特性,存放了很多压缩数据,因此在TRIM执行方面较为特殊。

三星SSD 840 PRO的TRIM前后的表现(DXM04B0Q固件)

带7%预留空间的SF2281 SSD的TRIM前后的表现(5.03固件)

威刚XPG SX910的TRIM前后的表现(5.02a固件)

Crucial m4的TRIM前后的表现(000F固件)

浦科特M5 Pro的TRIM前后的表现

OCZ Vector TRIM前后的表现

OCZ Vertex4 TRIM前后的表现

根据测试来看,OCZ的两款产品、Crucial m4、浦科特M5 Pro都获得了几乎全部的性能恢复,而三星SSD 840 PRO依然较慢,至于LSI SandForce固态硬盘也有着类似的表现,但可以看到5.03版固件效果要比5.02a要好一点。

全文总结:继续走下去,明年更好看

●强劲的三星840 PRO,一次完美的升华

三星SSD 840PRO固态硬盘在本次横评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前面的所有基础测试中取得了十分完美的成绩。虽然在后面的30分钟随机写入测试中不敌OCZ,但是这不妨碍它依然是高端用户的极佳选择。

结合三星高度垂直整合的优势以及在消费级固态硬盘中的高投入,840 PRO在软硬件层面的结合上也非常完备,因此我们非常期待840 PRO在2013年的表现,期待它的进一步升华。

●OCZ重回最初的起点,一次注定的重生

作为OCZ首款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主控方案的产品,Vector的表现让我们十分惊喜。在诸多的基准测试中,它的性能以写入见长,同时得益于强劲的垃圾回收机制,在30分钟的随机写入测试中完胜其他产品。

其实Vector对OCZ的意义远超过表面上的测试数字,正如OCZ自己所言,他经历了一段不短的路程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这个起点便是Indilinx Barefoot。如今OCZ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主控,这可以象征着一次重生,一个新的开始。

●浦科特延续自身DNA,小步快跑式的升华

业内对浦科特固态硬盘的评价多在于其出色的品质和可靠性,以及极低的故障返修率。浦科特在对每一款新品发布之前都会进行大量的验证测试,保证产品的质量。虽然在和三星840 PRO和OCZ Vector的夹击中并没有表现出非常显著的优势,但是完美的平衡性也许会成为浦科特M5 Pro以及后续产品的DNA,在用户群体中继续以口碑胜出。

●美光寻求一次重生,全新Crucial SSD明年见

Crucial m4在本次横评中的表现并不显眼,也难怪这是一款将近2年的产品,实际上它在性能上并不落伍,读取性能依然强劲,只是写入性能受到了限制,闲置垃圾回收策略让其特性鲜明,对TRIM的良好支持更可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虽然没有太多特别,但Crucial m4依然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值得讨论的是美光并没有步入Marvell 88SS9187阵营,据透露美光将在下一代固态硬盘中转投LSI SandForce阵营。目前还没有太多靠谱的消息,但美光方面20纳米制程的ONFI闪存将进一步成熟,而LSI也有望于明年发布全新SandForce主控,也许对于美光来说这确实是2012之后的一次重生。

●SandForce仍不落伍,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

SandForce主控从第一代起便以其压缩特性而闻名,既保证了寿命又提高了性能,虽然SF-2000系列主控已经发布两年,但是性能依然强劲,各款240GB固态硬盘在PCMark 7中获得5500分上下的成绩便可鲜明地证明这一点。

我们非常期待接下来能看到搭载ONFI3、Toggle2.0的20/19纳米闪存的LSI SandForce固态硬盘。显然明年将会是20纳米制程之年,三星和浦科特抢了头阵,接下来轮到LSI SandForce以及OCZ Indilinx Barefoot 3了!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