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育碧成功摆脱了维旺迪的恶意收购威胁,腾讯成为了育碧的“白衣骑士”。现在的育碧已经独立,而下一个“黑衣骑士”是否还会出现呢?
·关于恶意收购
看到维旺迪收购失败,吃瓜群众们肯定会想:什么是恶意收购,但到是公司有钱没地方花,买几个公司玩玩么?
恶意收购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十分盛行,学术上这种行为共有两种名词,分别是“敌意收购”、“恶意收购”(英文名为hostile takeover)。这种行为的具体流程是这样的:某上市公司A的管理层某天正开着会,然后另一家公司B的人直接带着收购XX%股份的单子,一脚踹开了会议室的门,大声地对说:我们已经和你们的股东谈妥了,现在我们控股超过XX%了,你们的公司现在归我们管~”A公司的管理层一脸懵逼,等他们回过神来,整个公司已经被股东拱手送人了。
而这家公司高层的领导们感到懵逼的真正原因就是,B公司怎么突然就投了这么多钱进来?其实B公司早就和A公司的股东们背后开始勾结了,通过一点点地投资控股,最终B公司成为A公司的大股东,达成收购A公司的条件。
图片来源:网络
从上述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收购公司属于财大气粗的“土匪”,而目标公司属于被土匪们觊觎的宝贝。有句话叫“强扭的瓜不甜”,所以被土匪们抢走的宝贝终究会褪色、腐烂,最终当垃圾扔了。所以问题就来了,收购公司为什么要干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呢?
其实上述情况是恶意收购的最坏结果,实际上在很多笔恶意收购中,收购公司通过这种强行收购扩大了自己的营收范围,扩充了自己的业绩。同时被收购公司的股东也都赚到钱了,毕竟恶意收购的前提就是收购公司拥有非常雄厚的资金,而且被收购的股东是有权和收购公司讨价还价的。苦的就是那些被收购公司的员工,因为收购公司会在收购完成后改变整个公司的经营策略,解雇原公司的员工。
从育碧维旺迪恶意收购威胁一事,小顾又联想到了之前一系列公司恶意收购的事件。比如EA解散西木、牛蛙工作室的事件,还有早期甲骨文收购仁科一事,以及大众和保时捷SE之间的纠葛等等,经典的恶意收购案例不胜枚举。而每个案例中的都会出现同一种结果,就是被收购的一方基本没有好的归属,要么解散重组要么直接消失。
图右为育碧CEO Yves Guillemot
回到育碧与维旺迪之间的拉锯战,育碧CEO、联合创始人Yves Guillemot是公司控股较多的股东之一,在公司里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假设他利欲熏心,被维旺迪用金钱诱惑了,那么育碧还会这么顽强抵抗吗?要知道,育碧是Yves Guillemot出来的,为了能让该公司独立运营,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他在这几年的拉锯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维旺迪的一次次威胁下,Yves Guillemot曾奔赴加拿大等地寻找“白衣骑士”。“白衣骑士”是经济学术语,在这里指的是当育碧成为其他企业恶意收购目标后,管理层为阻碍恶意接管的发生,会去寻找一家"友好"公司进行合并,而这家"友好"公司被称为"白衣骑士"。相反,企图恶意收购的公司就被称为“黑衣骑士”。
寻寻觅觅,最终Yves Guillemot相中了中国的独角兽企业腾讯。就此,腾讯这位白衣骑士出面拯救了育碧,帮助育碧摆脱了维旺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