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公司CEO Bruce Chizen去年一次接受媒体采访,在回答有关竞争的问题时,他说:“现在只有一个让我真正感到担心的竞争对手。而且这是一家恰巧有着350亿美元的收入和500亿美元现金的公司。它恰巧也在软件行业中。Microsoft就是这个竞争对手,是个让我夜不能寐的竞争对手。”
Chizen现在显然找到了缓解 “失眠症”的治疗方法,虽然这种治疗是让Adobe Systems的日子更好过,还是更难过,现在还不清楚。4月18日, Adobe宣布将以3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Macromedia,从而形成一个内容创作工具巨无霸。由于两家公司拥有他们一直寻求内置到平台中来提供基于Web的内容的产品,他们的联合力量将使他们可以与Microsoft直接对抗。
Adobe-Macromedia并购案仅是全球软件并购潮中最新的一次并购。最近几个月中,Oracle收购了 PeopleSoft和Retek; Symantec收购了Veritas; 微软并购了,CA收购了Concord Communications;Microsoft收购了安全软件公司Sybari和协作工具供应商Groove;IBM吞下了Ascential。
“软件行业只有这么多的生存空间。软件业将继续整合。”一华尔街分析师称。计世资讯资深分析师曹开彬也认为,软件产业的纵向并购整合是非常明显的趋势。那么,谁会是下一个收购对象?
此轮全球软件业并购潮流明显的趋势是大型软件厂商通过并购整合向专业、细分软件市场的蚕食,大软件企业越来越走通吃路线。这样,像SAP、BEA这样曾经走“小而美”路线的软件企业能独善其身吗?
在此轮全球软件业的整合的同时,国内软件企业却还整体处于“幼稚”时期,还缺乏“参与”整合的能力。但在“大就是市场法则”的产业环境和趋势下,中国软件企业还有生存空间吗?
规模就是实力规模就是实力
“通常情况下,大厂商的生存能力更强,而且能够以比小厂商更低的价格提供服务。”一位软件分析人士指出。该人士说,在软件产业,规模对于整合更好的产品线、更多的客户群、销售渠道,有着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小厂商要生存和发展更不容易了,越来越多的小厂商将会被收购。
据IDC分析,这些主动拿起并购武器的厂商正在向特定或相邻的垂直行业扩展,以建立关键规模。这种关键规模不仅是为了创造充实的、重复的收入,更是为了掌握控制客户。当厂商可以左右成千上万的客户的购买决定时,这种战略尤其奏效,如在Oracle与PeopleSoft合并后,多达7千5百万的最终用户从PeopleSoft门下转到Oracle旗下。在成为行业巨头后,厂商能够改写未来应用开发的规则,就像Microsoft凭借在桌面上的统治地位所做的那样。
软件业整合趋势兴起也是市场推动的结果。有分析人士认为,如今的公司客户更愿意购买价格低廉且使用简单的软件技术。为适应这一变化,软件生产商必须想办法降低成本,并将尽可能多的产品捆绑在一起销售,以满足公司客户的需要。比如,Oracle通过收购 PeopleSoft,有望向公司客户提供更多财务、人力资源和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作为计算机安全和维护软件生产商,赛门铁克则希望将Veritas的数据保护、存储和服务器管理软件产品与自己的产品结合在一起,为公司客户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软件包。
“因为客户需要的整理解决方案,目前的趋势是整合。这个行业发展到今天,在颠覆性的创新技术还没有诞生之前,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应用、是更多整合的应用、更多集成的应用。如果在这个市场里有实力型厂商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无疑这样的厂商会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金蝶软件总裁徐少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可他认为,大小通吃,面面俱到其实是很难的。收购后到底效果如何,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商业周刊》不久前刊文表示,软件市场无限增长的时代即将结束。 两年前,美国企业级软件市场充斥着中小企业:在营销自动化领域有75家软件销售商,在人力资源策划方面有50家,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有60家。但如今,这些软件公司大多消失在并购中。在美国600家上市软件企业中,至少有300家将从此销声匿迹。尤其是不少通用软件企业,更是举步维艰。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是因为企业客户在大型通用软件方面的采购已日趋饱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通用软件企业太多,竞争太多剧烈,而导致利润的直线下滑。
“通用软件厂商越来越饱和,专业、细分市场的厂商就是成为了他们选择并购的对象。” 一业内人士指出。如微软通过系列并购进军企业软件、安全软件等专业领域。因为Microsoft认识到,尽管Windows和Office为Microsoft带来巨额财富,但若想保持其扩张速度的话,就必须更深入地渗透到专业IT市场中。
被Oracle收购的Retek公司CEO Marty Leestma认为,当缺少了来自新技术的推动力时,所有业内公司都为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而拼命。对于一家像Oracle这样的公司来说,它显然有机会利用其非常高的利润的机会,利用其现金储备为通过收购取得发展的战略提供资金。因此,谁敢说Siebel、i2或BEA不久不会走上Retek的同一条路呢?那么,谁是下一个被收购的公司?
谁能成为幸存者谁能成为幸存者
“如果有人说SAP会永远独立完好运行下去,我都没有兴趣去听。” 2004年6月14日,孔翰宁访华时对记者坦承,行业整合已经势在必行,最后只会剩下三四个关键厂商。
市场整合在加速,市场格局将被打破。“这些并购只能让强者生存下来,而弱者则逐渐被淘汰或被收购。”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分析人士称,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进行整合的条件更成熟一些。分析人士称,随着震荡的继续,微软、IBM、SAP、甲骨文可能将是软件领域的“幸存者”。也有人认为,“未来软件市场,最后只会剩下微软和IBM两家公司。SAP最好的选择是投靠到ibm旗下。”
在“大而全“的并购游戏中,连PeopleSoft、Veritas这样曾经日子过得很滋润的“小而美”企业都不得以成为被收购的对象,最后谁能成为“幸存者”?
“ “通吃”整个软件产业链这可能会是全球的趋势,小公司难以立足,但一定还会有很多细分市场、或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的小公司还会活得很好。” 用友软件产品总监郑雨霖认为,这也是任何一个成熟行业的基本规律,如石化、汽车,他们的现在就是软件业的未来。
IDC最近的分析表明,虽然软件业全面的整合影响到各个垂直行业,但某些市场细分逐渐形成两强争霸的局面。这种趋势已经改写了一些市场的竞争态势,如美国?高等教育ERP市场。在这个市场中SunGard和Oracle(现在拥有PeopleSoft公司的750家学院和大学客户)控制在一半的市场。
计世资讯资深分析师曹开彬也认为,未来在几大巨头的游戏中,小软件公司仍然有很多的创新空间存在。“在几大软件巨头还没有意识到或还没有精力去顾及到的市场,一些专业的小软件公司还可以活得很好。
在这轮重新划分全球软件产业格局的浪潮中,并购已经超出了地区的范畴。如2004年,瑞典财务管理厂商Trema收购了美国的Alterna公司,以支持其流动资金管理产品;英国厂商Sage对美国Accpac公司的收购;英国厂商Bond International收购了美国招聘应用厂商eEmpACT。
“这轮软件业并购潮,中国软件企业很被动,基本没有参与的实力。”一业界人士说,“主要是缺少有实力的并购对象”。
在通信设备制造、PC、和家电领域,已经出现了像华为、联想、TCL等这样一些企业能够向跨国资本叫板的“种子选手”,尽管从tcl并购汤姆逊、联想并购ibm pc、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显示器来看,这些中国企业在通过“豪赌”参与全球产业链整合中得到的“位置”仅是最下游。而相比起来,我国软件企业缺少参与并购的“种子选手”。单个中国软件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能力、实力弱。据记者了解,中国软件企业的人均收入仅一、二十万人民币,而微软的人均产值是七十多万美元,SAP也有三十多万美元。这就是现实的差距。
“不是被并购,就是死掉。”这样的说法,也许危言耸听。但确实在“大就是市场法则”的软件业整合背景下,尚处于“幼稚”时期的中国企业将面临生死考验。可以说,中国很多软件企业的危机意识还不够强,对于市场的变化反应也很不够快。
如此形势下,中国的软件业的未来在哪里?
微软“冲击波”微软“冲击波”
用友软件产品总监郑雨霖承认,软件巨头走通吃路线,对国内软件企业威胁很大。在他看来,IBM可能不会去做应用软件,对用友来说,威胁主要来源于微软。郑雨霖认为,微软进军企业软件甚少有两个优势,一是可以在某一个时期,或者某一个地区,采用“集团策略”:为了圈市场可以用其他业务的利润做支撑;二是可以很巧妙的把企业软件产品嵌入到它的操作系统里,“就像IE一样,那么谁能够跟他进行竞争?“好在ERP不像IE那么简单,ERP需要渠道和服务体系。”
微软总部最近宣布,它将努力与更多的第三方独立软件供应商(ISV)合作,以开发中小企业商业软件市场。实际上,从2001年开始,微软便通过并购的方试图在ERP市场有所作为。在中国微软已经先后和创智、浪潮等签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为其企业软件进军中国布局。
“如果微软ERP进来,我认为对中国的企业会是致命的冲击。”王兴山说。据他介绍,微软在美国今年推了一个SMA,可能明天会推出在中国捆绑OFFICE的100美元的财务加物流产品。 如果微软把100美元的ERP产品,推向中国,用友、金蝶这些中国ERP企业还有生存之地吗?
计世资讯资深分析师曹开彬认为,像用友这样的公司还是有竞争力的,它们对用户的积累很关键。在微软进来之前先把用户抢走一些,这些用户到时候要转移到微软的系统上去,就有难度了,因为ERP转移需要和难度。“现在要趁微软在国内还没有大规模普及之前,我们先把一批用户搞定。”这是曹给这些国内ERP企业的建议。
实际上,用友推“ERP普及计划”圈市场就与微软有关。郑雨霖承认:“确实考虑了这个因素,三年以后,我相信微软在中国会有很大的作动,实际上微软在近期已经开始有了动作。也许到那时,中国市场ERP比较普及了。郑雨霖认为,对付微软,在产品技术上跟微软进行竞争是没有戏的,主要应该在在业务模式上,更多的要靠服务,靠客户基础。
像用友、金碟这些从财务软件转型为企业管理软件的企业,因为早期国内财务与西方财务没有接轨,而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成长起来,成为中国独立软件的标杆型企业。然而,最近一两年开始,随着像微软、SAP这样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越来越深,最重要的是,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了这些跨国企业全球体系中具有“战略高度”的重要市场。这些跨国公司开始从“高端”到“低端”、从“城市”到“农村”的全面进攻。过去,给人的感觉是,金蝶、用友在跟国内对手直接拼打,现在像SAP这样的国际企业开始进入原来国内企业最具优势的中小企业市场。
据了解,现在用友、金蝶、浪潮通软等本土企业和ORACLE、SAP这样的国际对手正面交锋的机会越来越多。由以前“各自赚着自己最拿手赚的钱”,到全面的“混战”,这些本土管理管理企业的本土优势在逐渐减弱。
在不久前本报记者深入珠三角地区采访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就有一个客户问记者:“你觉得微软的ERP怎样?”。一已经上了erp的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肯定地说:“的确转移有难度,但如果微软的东西要比你的东西好十倍、百倍,那我还是肯定要转。”
据记者了解,有不少金蝶、用友的老客户被SAP抢去的情况。这也是“SAP在中国利润可以100%增加,而用友、金蝶利润都在下滑”的原因之一。如果微软来了呢?
谁卖服务是好出路吗卖服务是好出路吗
根据最近公布软件上市公司财报显示,2004年软件企业整体利润不理想。2004年金蝶在营业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的同时,净利润比上一年下跌7%; 用友与金蝶同病相怜。营业额实现21%增长,而净利润比上一年下跌7.3%;“软件第一股”东软股份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净利润比上年增长336%,主要是因为2004年向飞利浦投资公司出售与CT、MRI、X线机、B超产品相关的部分有形资产的资产转让收益所致。实际的营业利润较上年下降41%。而这些软件企业的大部分利润仍是靠“退税”支撑。“我感觉如果是国家把税收优惠给取消了,大家可能自己都不能养活自己。”一软件公司老总实话告诉记者。
“现在做的业务是越来越复杂了,成本越来越高了,产品的价格还在下降。”郑雨霖感觉到做软件越来越难。中国软件企业的生存基本靠人海战术。软件企业普遍面临着可持续发展问题、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郑雨霖认为,改变利润下滑的趋势,“不能单纯靠这种人员的扩张和投入的拉动,主要应该靠能力的提升和业务模式的改进。
在一次软件业的研讨会上,一位老总曾感叹:“只有尽快从炒作概念、价格战等泥潭中跳出来,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赢利模式,软件企业才不会被拖垮或者饿死”。
实际上,今年以来很多软件企业已经重现调整了战略和发展思路。也有些软件企业开始从服务上找出路。4月18日,金山借发布金山毒霸2005之机,宣布将放弃以往一直沿用的"序列号"验证机制,改而采用金山通行证"用户身份"验证机制,与之相应的商业模式,亦改为"软件免费、服务有偿"。金山其他杀毒软件产品也将逐步实施软件免费而服务付费的模式。
金山“服务”模式的背后,所呈现出来的也许是一种理性转型。 “从1994年开始一路亏损,金山到2001年才开始实现盈利。我对金山死里逃生有刻骨铭心的感受,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企业之间的竞争原来也有高层次与低层次之分。我们其实觉得举‘民族旗帜’也很累,关键是生存。” 金山公司总裁雷军说。
长期以来,国内应用软件企业普遍通过开发出不同的软件并将其量化从中赚钱,或者通过不停地版本升级来吸引用户购买,其着眼点就是软件本身。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客户在购买和使用软件过程中,对服务方面的需求开始“水涨船高”,这时候用户不再仅仅是掏钱买软件,通常他们还对咨询、培训、安装、维护等多种服务内容有着强烈的需求,而后者甚至还影响着用户是否最终愿意购买软件。有分析人士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软件企业过去那种以销售产品为中心的赢利模式已经显露弊端。
实际上,无论是用友,还是金碟这样的软件企业都开始向服务转型。两年前曾提出放弃服务专注做产品的金蝶现在又强调服务,并把2005年定为“主动服务年”。徐少春解释金碟服务的内涵是“我们给跟客户提供的产品,可以统称为一种服务,因为ERP产品的周期很长,不是卖一个产品就结束了,要不断更新换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给客户提供的是一种企业管理流程优化的服务,这个服务里既包含产品又包含维护、咨询等等服务型的业务。”现在金蝶收入中服务占18%,“这个比例虽然很低,但是增长的空间很大。”
“我们也是很看重服务,这种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但从现阶段来看,还是很难形成规模,不容易赚到钱。”很多人和王兴山持一样的观点。
王兴山认为,中国的软件企业需要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要想成为一个产业,有两个核心要素:要么有原创技术,要么就是有在制造生产方面的技术。对于我们来讲,在第一个方面中国已经很难了,而软件生产,制造,质量保证体系,这方面的基础我们也很弱。我感觉我们应该迅速在软件制造,软件的成本,项目管理质量保证方面下功夫。”王兴山看好软件出口,“这块好不好是决定了中国软件业的未来”。
中国软件企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