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技术获利能力遭质疑
七、E2效应之一:质疑英特尔技术获利能力
由于E2的无能,英特尔在2007年6月,全球范围内对主流市场的“绝地反攻”,势必难以取得预想的成效;但这并不是E2为英特尔带来的全部损失。
E2效应的最大损失,会来自投资人对英特尔的信心丧失。
号称拥有最先进的通用处理器技术、拥有最大的生产规模、拥有最完善的平台战略的英特尔,不仅迟迟不能从对手手中夺回主流市场,还在主流市场失守1年半以后,推出了一款性能没有优势、价格没有优势、平台没有优势的E2系列,去完成争夺主流市场的“绝地反攻”。
从E2系列的表现来看,英特尔显然出了问题,其实E2系列的失败,只是在双核时代初期英特尔失误的延续。2006年,英特尔在通用处理器应用主流市场节节败退,P4HT/P4都不敌对手的AHTON64、X2。英特尔在主流市场的份额损失,却已经超越了英特尔投资人的心理承受范围。
即使在这种时刻,英特尔也始终没有拿出高性价比解决方案,来应对AM2以及X2的猛烈攻势,而是用CORE系列主打高端市场以及概念市场,听任AMD蚕食最重要的主流市场。
业界当时传闻称:英特尔是为了清理PD与P4HT库存,从而没有大规模将core投入主流架构。
然而,上述传闻很可能是英特尔刻意营造的遮羞布。
事实上,2005年,英特尔首席技术官基辛格离职、以及业界对摩尔定律是否失效的质疑、以及贝瑞特的辞职,加上英特尔史上第一任非技术出身CEO保罗.欧德宁上任;已经让外界对英特尔的持续获利能力产生了怀疑。
随后,英特尔史上第一任非技术出身CEO保罗.欧德宁充分发挥了市场人的想象力:英特尔将数字家庭、商业博锐等被描述成无比美好的前景,并在世界各地的展示大厅里向消费者展示。也同时展示给投资人——英特尔提前锁定了未来市场。
进入2007年,英特尔的表现更加不像一家科技公司:越来越多的英特尔高层,开始用“生产工厂的规模效益”来描述英特尔与对手之间的实力差距。并且开始通过放弃利润的方式,同AMD争取份额。
显然,英特尔凭借E2系列的蹩脚性能,并不能夺回失守已久的主流市场。然而,英特尔为什么依然不肯将更纯粹的酷睿放到主流市场,而是不惜将E2这只可怜的鸭子,摔个头破血流。当然,英特尔选择E2反攻主流市场,而不是性能更有优势的E4、E6系列,决不仅仅是由于成本的原因。事实上,只要英特尔愿意,大规模上市的E4、E6将很快填平早期成本。
很有可能是:最新架构的core良品率不高、生产能力不足以支撑较低的销售价格以及主流市场的旺盛需求。
甚至更可能的是:E2系列就是酷睿生产线上,淘汰下来的不良产品。
总之,尽管英特尔一再表示已经在四核、多核上取得领先优势,但是用E2打拼主流市场这一步劣棋,暴露出英特尔缺乏用技术手段获利的能力,已经完全不是投资人与消费者熟悉的英特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