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革命:从软件许可销售到在线租赁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7-07-24 08:16:00转载 返回原文

从终端大型机模式到C/S架构的软件革命成就了SAP昔日的辉煌,而在从软件许可销售到在线租赁的革命中,新的王者尚未出现……

SaaS风起云涌

从终端大型机模式到C/S架构的软件革命成就了SAP昔日的辉煌,而在从软件许可销售到在线租赁的革命中,新的王者尚未出现……

王威2004年成立上海兵戈计算机软件公司做ERP 的时候,他还没有听说过SaaS。但短短3年后的今天,他已经开始信心十足地向每个可能的用户和朋友推销SaaS模式的种种好处。为了转向SaaS,他甚至在一年前将自己的公司出售给了一家名为TMD Software的美国软件公司,并将他的兵戈改名为微云软件(上海)公司。

在一年多的经营后,微云的SaaS客户还只有十多家,但王威对此并没有什么不满。“我们是一家传统的ERP 公司,向新的业务模式的跨越当然会漫长一点。”王威说。他显然并没有对在线租赁模式一蹴而就的预期。不过,他认为微云也有适合SaaS模式的优势,

“我们的ERP开发是基于Oracle平台的,这在国内并不多。Oracle的集群服务器做得比微软还好,而且很重要的是,Orcale的应用服务器很强。为什么我们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投入不到十万就从传统软件商转成了SaaS企业,就是因为我们的代码重写的量非常低。”王威解释着,他同时也坦承,与全球知名的SaaS企业Salesforce相比,微云的产品在可配置和客户自定义方面的灵活性还不够理想,对产品的完善将是公司今后一两年的首要任务。

在今天的中国,像王威一样毅然投身这种在线租赁潮流的软件从业者正在逐渐增多。尤其是近半年多以来,一些大公司纷纷发布关于SaaS的策略显然鼓舞了这一领域的从业者。2006年7月,金算盘公司把自己的产品线进行了重大改造,使它能够适用于电子商务,能与互联网融合,然后把ERP和电子商务合成一个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套餐服务:软件基本不收费,只收取服务费,使用者按定购服务的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2006年10月,微软与苏州软件园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又共同启动了SaaS孵化器的项目,2007年1月8日,阿里巴巴(中国)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单“阿里软件”)成立,总经理王涛宣称,公司的“全部赌注已经押在了SaaS上”。 几乎与此同时,用友公司也将其“通”系列和在线业务合并成了小型管理软件与在线应用服务事业部,并表示将重振在线托管业务。3个月后,神州数码与日本Softbank BB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神州数码在线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码在线”),并试运行了名为SaaSBB的平台网站,希望“以SaaS服务为核心打造中国第一的在线软件服务运营平台”。

软件在线租赁的理念在网络泡沫破灭之后何以再次风行?

SaaS风潮的缘起

全球SaaS领域几家代表性公司近年的加速发展无疑是SaaS模式得以在国内重新火起来的直接诱因。

此中代表就是Salesforce公司,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美国公司,在诞生之初就提供在线客户关系管理。经过5年积累, Salesforce公司在客户数达到10000规模后的2004年6月上市,上市后Salesforce的业务获得更快的发展,目前的公司客户数已经超过3万家,而个人订户也已经突破了60万。而且,这些用户中已囊括通用电气、AMD、通用汽车、诺基亚、时代华纳、美国在线、道琼斯新闻热线等业界巨头。

此外,包括雅虎、Google、eBay、亚马逊等在内的很多知名互联网公司也开始介入SaaS领域,提供各自的SaaS解决方案。与Salesforce不同,这些典型的互联网公司的服务主要侧重于满足消费者而不是满足企业的需求。不过,Google在今年初正式推出名为Google Apps Premium Edition的在线桌面办公工具软件后,近日又传出将与Salesforce结盟,从而在从个人到企业市场的全线领域向微软发起挑战的消息。

微软看上去对这种威胁有了更强烈的感受。微软公司的首席运营官近日已正式督促内部员工和外部合作伙伴加快应对在线软件业务挑战的准备。事实上,这种准备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微软在这一年推出了能提供小型互联网应用的Windows Live和Office Live产品。但一直以来,SaaS在微软高层对企业整体战略的多次阐述中只占很少的部分。

这种状况近来已有所改变。在苏州启动SaaS孵化器项目不久,微软首席运营官(COO)凯文·特纳(Kevin Turner)、首席战略官克雷格·蒙迪(Craig Mundie)以及比尔·盖兹先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会晤了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马云。双方很快在今年4月正式签署了一份关于在SaaS领域合作的协议。

此外,微软还启动了名为SPLA的计划。SPLA其实是一种托管许可协议。全称是Service Provider License Agreement,即服务提供商许可协议,这种协议面向购买微软产品以用于向第三方提供服务的公司。SPLA为这些服务提供商设计了一种简便易用的许可使用方案,他们只需要按月付费即可享用微软软件的合法使用,同时获得产品的免费升级。微软还为此在中国选择了一家主机托管领域的长期合作伙伴上海致腾公司作为中国SPLA计划的总代理。

致腾公司副总经理钱蔚在接受采访时称,致腾的任务除了向SaaS服务运营商推广基于SPLA协议的合作模式,也作为应用提供商(Application Provider,简称AP)为各种运营商提供应用软件。目前的运营商主要有三类,一是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在2005年底就推出了“商务领航”业务,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用户,模式是用户在电信网站的产品菜单上选定“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每月只需要向电信缴纳软件租赁费用,软件商再和运营商进行利润分成。网通的宽带商务也与此基本类似。今年年初,中国移动也推出了“ADC (应用数据中心)”服务,开始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企业无线网站、手机邮箱、移动OA和移动进存销等移动商务服务。很显然,这些被称为增值电信服务的业务其实都是以SaaS的方式在提供。

“作为AP,我们也在为这些运营商提供邮件系统、即时通讯、内外网建站、统一地址簿等通信类产品,而且,从运营商本身反馈的情况看,ERP、CRM等企业管理类的应用的使用情况都比通讯类产品差很多。”钱蔚介绍说。

此外,致腾所面向的运营商还包括中企动力等以网站建站和托管为业务的公司,以及以阿里巴巴和新浪等为代表的综合门户和电子商务网站。很显然,作为SPLA的总代理,致腾也参与了微软与阿里巴巴的战略性合作。

显然,SPLA正是微软在传统的许可证销售模式之外,在软件在线租赁的商业模式实践上迈了的实质性步伐。进行这种探索的当然不只是微软,SAP、Adobe等传统软件巨头都已经有所行动。

SAP先是推出了ASP模式的Powered by SAP产品,最近又推出了与微软的SPLA计划类似的Hybrid SaaS模式。而在SAP的全球最新战略中,如何在向中小企业以Saas模式销售产品的同时,保持现有许可证销售业务不受冲击,已成为整个战略的重心。今年1月,SAP公司亚洲区总裁汉斯·彼得·克莱伊卸任后去接手一个面向中小企业市场的新业务部门正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据称,一个以SaaS方式提供的名为A1S的核心产品将在2008年推出。此外,Adobe也推出了依靠广告支持的免费的在线托管的Photoshop版本。

这些传统软件巨头的加入使得SaaS模式步入大规模成熟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股SaaS的风潮仍很容易让人想起国内余温犹在的ASP模式,的确,SaaS和数年前的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应用服务提供商)一样,都是“将软件以互联网上的托管服务的形式来提供”的一种业务模式。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点:比如,由供应商来负责软件和基础设施的维护与升级;客户都是按照一定的付费周期来租赁供应商的服务。由于ASP模式在数年前刚刚被炒热就一度折戟沉沙,这不禁让人因此担心,SaaS是否会重蹈覆辙。

从ASP到SaaS

“SaaS强调的是服务,而ASP还是应用的概念。”王威如此解释他对SaaS模式的理解。而在神码在线总经理马光看来,SaaS与ASP在后台的数据结构,商业架构,客户群体方面都完全不一样。“ASP是托管服务,有自己的专属服务器,只是托管到你的托管服务商,SaaS的客户更小些,不需要托管,只要到公共平台上享用你的服务就可以了。”马光认为,正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软件产品结构的变化,而技术的不同又导致了商业模式和目标用户的差异。比如,ASP的后台都是独立的,而SaaS的后台则是整合在一起的。此外,Ajax技术的出现,也使得C/S(客户端/服务器)应用可以更好地在B/S(浏览器/服务器)上实现。

而王涛则认为ASP与SaaS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ASP应该是SaaS的一种初级形态。”—王涛的解释与他曾经任职的微软公司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微软看来,SaaS按照成熟度可以分成4个级别。

第一个级别就是定制的SaaS。这种模式从成熟度上看基本上就是ASP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客户公司在自己的主机空间上运行为自己定制的应用软件。从架构上说,这种模式下的软件与传统许可证销售模式下的企业软件很相似,即公司中的不同用户连接到服务器上运行相同的应用,但该应用独立于主机上其他公司运行的应用系统。

一般说来,传统的C/S应用无需太多开发工作,也不必重新设计整个系统,就能转变为这种SaaS模型。这种ASP型的SaaS虽然能通过整合服务器硬件和软件的管理而降低成本,但难以提供全面成熟型SaaS解决方案可配置、可扩展的很多优势。

第二级的是可配置型SaaS。这种模式下,供应商为不同的客户(或用户)分别提供应用系统的主机服务。所有应用都使用相同的软件代码实施,供应商提供详细的配置选择,让客户能改变应用系统的界面外观和行为,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尽管在代码层面上彼此相同,不同应用仍彼此完全隔离。

这种模式大幅降低了SaaS供应商对应用的升级和维护工作量,因为代码库的任何更改都能立刻方便地作用于供应商的所有客户,不再需要逐一更新或优化每个定制软件了。

在这种模式下,如果ISV需要将针对客户定制的应用软件转变为SaaS应用,比起第一级成熟度的SaaS模式,将需要多得多的软件架构的重新设计工作。与第一级模式相似的是,这一级的SaaS也要求供应商提供足够多的硬件和存储资源,以支持大量应用系统同时运行。

第三级是可配置性与多用户效率的SaaS。对于第三级成熟度,供应商借助单个应用软件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在满足可配置特性的同时,通过授权和安全措施确保不同客户公司的数据被相互分隔开。从应用角度看,用户不会察觉是与多个用户共享一套应用系统。

由于不需要为不同的应用系统提供大量服务器空间,这种模式下硬件资源的使用效率将大大超过第二级的SaaS模式,从而直接降低成本。这种模式的弱点在于应用的可扩展性有限。如果不用分区来管理数据库性能的话,我们只能通过采用更强大处理器来扩展应用(向上扩展),但是这样做只能使投入回报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功能的提高难以适应低成本的要求。

第四级则是可扩展性、可配置性与多用户效率的SaaS

这也是最高成熟度的SaaS,负载平衡的服务器集群技术是其中关键,供应商可据此为不同客户运行相同的应用系统,客户的数据彼此分开,可配置特性可以提供独特的用户体验。SaaS 系统还具备可扩展性,可轻松适应大规模客户的需要,可在无需对应用进行额外架构设计的情况下根据需求灵活地增减后端服务器的数量。

 SaaS的中国步调

如果说ASP是SaaS的初级形态,那么ASP模式当年在中国所遭遇的困境今天是否有所改善了呢?

“起码网络环境比以前改善了很多,当年是56K的拨号,三、两千万的网民,现在都是宽带了,而且网民数也已经过亿。”国内最早倡导SaaS模式的Xtools公司的市场总监谢亿民说。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是众多接受采访的SaaS公司愿意提及的积极因素。

然而,当一些重要的业务系统放到网上后,企业对于系统的可用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无疑会大大提高,对系统缺陷的容忍度会下降。而恶意行为却恰恰会因为系统放到网上而增加,SaaS的提供商将可能正面面临黑客攻击的问题。因为订单无法向外发送而丢单的情况显然是不能忍受的,尽管网络安全和服务器管理的技术在不断进步,但SaaS模式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无疑会延缓这种模式走向成熟。

信用环境缺乏导致的用户对于数据安全和托管模式的疑虑或许已有所缓解,但显然还远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这也是SAP北亚区董事长克劳斯·西曼(Klaus Zimmer)表示不准备在今年跟随公司全球策略去推动Saas业务的主要原因。“在中国,老板连自己的IT部门都不相信,怎么可能把核心业务数据委托给第三方公司打理?”西曼因此认为,Saas在中国暂时还行不通。

容易忽视的一点或许在于,SaaS产品的成熟也需要一个过程。阿里软件的平台研发在2005年就已经启动,而据该公司总经理王涛称,成型产品的发布要到明年年初。“这是目前最大的挑战。”王涛谈到平台研发时说。

事上,SaaS模式被看好的根本原因在于,它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软件用户采购硬件、软件以及服务的成本。显然,这种规模效应的获取必然以降低定制软件所提供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为代价,这也正是中国目前的SaaS厂商大多立足中小企业市场,而且大多从更加标准化的CRM、财务软件等应用开始着手的原因。这都是在追求规模效应以降低成本的同时又要满足客户需求的必然选择。

然而,中小企业的需求虽然简单,但涉及到核心业务的时候,仍然有不少个性化的需求。尤其是服务的中小企业数量越多,这种需求的多样性就越明显。这就对SaaS软件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显然,传统软件针对单用户的C/S架构难以满足这种要求。当年的众多ASP就是因为没有在软硬件的架构上进行面向多用户应用的改造,导致难以满足用户需求。比如,难以实现针对多用户的一次性无缝升级。

对于传统软件厂商来说,如果在原有软件基础上进行改造,无疑需要一定的研发投入。但这笔投资似乎并不是目前国内传统软件厂商在SaaS方面行事谨慎的主要原因,有业内人士估计,用友这样的公司对产品进行改造的费用也就是数百万规模。“大家的主要顾虑还是在于和原有业务的冲突吧。”上述人士如此评价。

显然,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并不需要面对这样的顾虑。“我们的优势就是胆大,有Vision,敢赌。”王涛玩笑着说道。

阿里巴巴与神州数码

当然,这并不是个纯粹的玩笑。据悉,阿里巴巴对于整个阿里软件的先期投资已经高达3亿人民币。

阿里软件的短期目标是,三年内发展200万付费用户,达到200亿的销售额。” 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阿里软件总裁王涛称。而马云对王涛的要求据称只是在“3年之内忘记赚钱这件事。”

王涛理想中的蓝图其实很简单,由阿里软件提供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管理的应用型中间件平台,吸引大量ISV基于这个平台提供应用软件,为阿里巴巴的2000多家B2B用户提供在线管理软件的租赁服务。

显然,阿里软件眼下的核心资源正在于这2000多万家的中小型企业,这是吸引ISV的基础。“对ISV来说,上我们的平台,好处就是不用去做推广啊,做一套好的软件,自己推广,一年一百个客户了不起了,到我们这里,一下子就能面对几万家的客户。”王涛谈到。

尽管盈利压力不大,但王涛并不敢小视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对平台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支持百万家企业同时使用,考虑安全性,并发性。又要支持个性化。”这位前金山公司的首席技术官这样说道。

现在,王涛仍在带领着一个70多人的研发团队进行平台的研发。亲自进行主要模块的规划。比如哪些模块必须由自己控制,哪些必须向ISV开放出去,开放到什么程度,以及需要支持什么数量级的访问等等。

“可以保证的是,ISV可以从不同细节看到产品,每个数据都能独立拿到,每个流程都可以改,每个权限都可以设置。”王涛相信,这能让ISV们通过一定的配置和自定义来满足部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而阿里巴巴则通过控制一些数据交换标准来保证不同系统之间的集成性。

此外,尽管希望以后绝大部分的应用由ISV来完成,但阿里软件已经事先推出了三套面向不同客户的企业管理软件,分别是外贸版、网店版和(面向内贸企业的)中小企业版。提供了进销存,产品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基本模块。王涛把这叫作“抛砖引玉”。

“ 坦白说,如果今天我们自己不先做一些应用,就不会有用户上来,没有第一批用户就很难让ISV看到平台的好处。”王涛说。

显然,阿里软件想做的正是很多国内平台管理软件企业想做而没有做到的。尽管王涛声称阿里软件所面对的大多是比用友通更小的用户群体,因而不会对现有管理软件市场造成冲击。但看看这家互联网公司已经和将要进行的投入,仍不难想见其雄心所在。

“传统软件公司跟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要求也不一样。我们是要保障大规模并发,系统的稳定性,可用性要求很高,宕机是不能容忍的。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的门槛比传统软件企业高,但在应用的复杂度方面,他们更高。”王涛在谈到金蝶和用友时这么说。

显然,作为一种在线的业务模式,以电信运营商和大型电子商务网站为主体的SaaS运营商群体正作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核心环节隐隐现出身形。这些公司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大量企业客户的积累和对于大用户量网络基础设施管理的经验,而短板则在于缺乏软件研发和销售的经验。当然,在对企业客户管理需求的了解方面,电子商务网站将比电信运营商稍胜一筹。

比起上述两类SaaS的运营商,神码的加入成了一个有趣的实例。

神码的理想和阿里巴巴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神码理想中的产业链格局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分别是在线产品的提供商、服务的运营商和服务的实施商。而神码希望担当的正是服务运营商的角色。

“运营商的作用在于把各种服务产品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并进行服务的推广和维护。”马光如此定位神码在线未来的角色。在他看来,好的运营商必须具备好的品牌、足够的上下游资源,以及强大的平台技术实力。

和王涛一样,马光也把平台技术的突破放到了自己工作表的首要位置。在他看来,除了电子商务平台需要的在线支付等功能,如何整合服务,如何进行会员管理,如何实现单点登陆(也就是用户一次登陆后能享用所有的服务),以及登陆后购买不同产品时如何计费,如何在平台上进行促销,都“很有技术含量”。神码的平台研发始于半年前,研发团队有三十多人。

除了平台,产品和服务的选型是马光眼中的另一大挑战。“对于服务的运营商,服务的产品不足够多,当然是一大问题。”马光说。据悉,神码已经完成了对几十家国内外SaaS产品的评估。但至今,在神码在线的网站上能看得的SaaS服务仍寥寥可数,“评估的国内产品有二、三十家,总体印象还是国外产品的技术成熟度更好,我们会优选国外SaaS产品。”马光介绍,神码将在七月底发布一批SaaS产品及其提供商。不过,马光还没有由“抛砖引玉”的打算。

作为一家兼有分销和集成业务的企业,神码的“上下游资源”显然是阿里巴巴并不具备的。不过,在上游,与各家软件产品公司建立的商务合作关系还仅仅是一种暂时难以兑现的优势,这些传统的软件厂商推出SaaS产品的并不多。而在下游,神码的渠道网络中更多的是硬件产品的代理。马光希望让这些渠道伙伴成为“服务实施商”主体的理想显然还面临着诸多的考验。随着技术的突破,一些简单的系统升级、诊断和维护的工作已经能够通过网络在线完成,而那些必须通过现场实施的维护和系统整合的服务都将需要足够的软硬件技术实力的储备,这项工作似乎更适合那些优秀的“软集成”企业,而这类公司在神码的渠道体系中还远不够多。不过,马光却因此而认为这正是“神码为代理伙伴们提供的一次业务转型的良好契机。”

王涛似乎还没有把服务实施商看作一个独立的庞大群体。谈到一些必须的现场服务,王目前的想法是由其平台上的一些ISV来同时承担。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些所谓“ISV”就是一些软集成企业,有了阿里软件初期的抛砖引玉,这些企业所要做的除了一些接口和少量个性化定制的开发,当然也能提供更多的线下服务。“我们在宁波就有2000多家中小企业会员,如果在当地挑两三家这样的ISV,已经足够能养活他们。”王涛表示。至于未来,“平台上的产品会主要由ISV来提供,可能我们的八大行业会由八大行业版本,实施和服务,也不排除由独立的第三方来完成。”

显然,对中小型的ISV或者集成商,一个接触现成的庞大用户群体的渠道显然更有吸引力,这的确是阿里巴巴的优势。马光在谈到神码在线与阿里软件的定位差异时坦承,两家公司想法“很像”,但阿里巴巴的客户还是贸易企业多,而神码的客户则更广泛,会涵盖制造和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等等。然而,即便互联网有“沟通世界”的天然优势,要在一个广泛的中小企业群体中积累足够的品牌和信任对于神码来说显然还需要时间,而平台的研发也需要更多的投入。马光没有透露神码在SaaS业务上的投资额度。

“买”或“租”,有什么关系

SaaS模式下,用户的总体财务支出能减少多少仍是个疑问,但可以肯定的是,SaaS把有关的固定成本转化成了可变成本,将为企业用户的财务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较低的风险。

而对每个SaaS运营商来说,吸引众多ISV提供在线租赁的软件都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对于软件公司们来说,进入SaaS市场的挑战也不遑多让。

首先,软件公司们将需要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收入模式来配置业务。

对于产品型的软件公司来说,在传统的的许可模式下,收入以一种大型的、循环的模式来达到平衡。 每一轮的产品升级都伴随这不菲的研发投入和后续的市场推广费用,随着市场趋于饱和后,产品生命周期结束,新产品的研发再开启一轮新的循环。

而在SaaS模式中,客户以月为基础来为使用软件付费。收入流更加增量化,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比传统许可的收入要低。但长远来看,SaaS的收入会远远超出许可模式,并且它会提供更多可预见的现金流。在一个理想的SaaS模式中,持续的收入需要软件公司对自己的预算和记账做出改变。

对于项目型的软件公司,初期的项目攻关将因为销售动机的改变而变得不再重要,公司可为此省下相关的费用支出。因为项目周期过长而出现的财务压力也将消失于无形。

最重要的是,所有软件公司的销售模式也将作出改变。销售人员们将必须真实地去了解那些有可能长期租用公司产品的客户的需求详情。而由于SaaS为终端用户消除了先期软件许可和基础设施的成本,购买决策可能从公司层级转移到部门层级。因此,SaaS销售人员将要更多地拜访相应的部门经理,而不仅仅是IT执行官。

在SaaS的商业模式下,保持客户黏性显得更加重要。服务级别协议(SLA)如何定义将成为面对客户时的关键。不过,由于SaaS运营商的存在,ISV和运营商之间的合作模式将决定SLA协议中的责任划分。

按照王涛的想法,阿里软件将会对于客户服务的基本条款和价格进行统一规定,比如制定不同级别的指导价等等。从而省却各个ISV和用户一对一商务谈判的成本。显然,SaaS的运营商将因此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比如,100%的正常运行时间、高水平的安全和性能保证。如果出现系统故障,将更多的由运营商向客户担责,同时向ISV协商责任的界定和划分。

同时,在SaaS环境中,软件公司将需要更多地关注用户体验,产品的升级和扩展将因为用户需求的体变化而变得更加频繁,这对于软件公司显然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发流程。

未来 软件+服务

看看国内2004年就开始涉足SaaS模式的Xtools公司,或许我们已经依稀能看见SaaS在中国发展的未来。

这家提出“月租型CRM”概念的SaaS企业已经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积累了超过2000家持续付费的客户。简单透明而且极具竞争力的价格策略;相对标准化从而更容易满足大多数中小企业需求的CRM系统;购买前至少一个月的免费试用,以及更加详细的服务级别的协议;除了在线直销外,开始发展代理模式,并形成与新浪、电信等潜在运营平台商合作的多种营销渠道—这家小公司在不断的摸索中正在沉淀出日益成熟的SaaS的商业模式。

然而,在SaaS这种细水长流的模式下靠自我滚动发展,如何迅速积累起更强的软件研发实力仍然是个不小的挑战。为此,Xtools开始考虑借助外力,据称正在与一家国内知名的管理软件公司探讨在SaaS领域的战略性合作。

总体来看,在国内的SaaS市场上,以阿里巴巴为首的电子商务企业和电信运营商将组成SaaS运营商的主体,启动新一轮的SaaS行情。而神码作为大型分销商的入围或许将成为不多的特例。

随后,适合Web架构的SaaS软件产品企业群体将逐渐形成。这无疑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大型传统软件厂商的加入会加速这一进程,包括已经“出手”的微软和国内的金算盘、金蝶等公司,但幻想这些成熟软件产品厂商的大规模涌入也并不现实,他们还需要摸索一套平衡传统许可证业务和在线业务的运作模式。

满足未来大量中小企业SaaS应用的主体或许还将是那些没有负担的小型软件公司,但在短期来看,如果没有资本的介入,很难期望由这个群体来提供足够多的优秀软件产品。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企业主们将数据交给别人管理的心理障碍终将被克服。不过,一种折中的办法正在被用来解决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所谓的离线SaaS。

不久前,Google公司刚刚发布了一个名为Gears的免费开源接口程序,以用于将其在线应用与更多轻量级的离线软件进行方便的集成。显然,Google也已经看到,至少在今天,众多用户仍需要大量离线的桌面应用。事实上,众多的服务器应用同样面临者类似的需求,就像SaaS客户所担心的安全问题一样。很多客户需要能够在本地访问自己的关键业务数据。

此外,相对于主机托管模式,把一个应用的黑匣子放在用户那里,而维护升级由供应商远程完成,也不失SaaS的理念,同时也是应对本地应用集成的一条出路。

事实上,XToolsCRM已经通过一种称为隔离引擎ActiveX控件的技术提供了离线模式,正是为了缓解用户所担心的数据安全问题,而另一些SaaS公司则开始通过提供离线服务器解决同类问题。

除了离线模式,在市场和应用方面,一些国内SaaS企业也逐渐看到了现实的市场。“一是沟通型的应用,比如邮件、即时通讯、内外网建站等协作和通讯类的应用,再就是针对某一特定行业、领域甚至特定地域的解决方案。”钱蔚谈到致腾在南京六合区三潘社区提供的SaaS在线政务系统时谈到。不难理解的是,这些SaaS应用不是回避了个性化的需求,就是通过更精确的客户定位弱化了个性化需求,从而在SaaS应用成功所必须的规模效应和客户需求之间取得了平衡。

根据IDC的数据,全球SaaS市场今后几年仍将以20%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并在2009年达到107亿美元的规模。这会对传统的许可证销售造成威胁吗?至少我们还不能预见这种从买到租的软件革命能在5年内真正爆发。微软鼓吹的“软件+服务”(Software plus Services)策略看上去不乏道理,软件作为服务的SaaS模式和作为产品的许可证销售或许将长期并存。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