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巴斯的Micro4/3到底有没有前途?

互联网 | 编辑: 2008-08-21 00:30:00原创 返回原文

大浦康达先生尽管回避了一些涉及具体产品的敏感话题,但还是相当细致深入的为我们介绍了MICRO 4/3的开发背景和未来前景。

MICRO 4/3的开发背景与未来

2008年8月19日上午奥林巴斯E事业本部长 大浦康达先生应我和数码中心主编 胡斌的邀请,接受了本站嘉宾会客室视频专访。本次专访的问题主要围绕前不久奥林巴斯与松下刚刚联合发布的MICRO FOUR THIRD规范。

我和胡斌就一些网友关心的问题向大浦先生进行了询问,而已经多次成为本站“嘉宾会客室”栏目专访对象的大浦康达先生尽管回避了一些涉及具体产品的敏感话题,但还是相当细致深入的为我们介绍了MICRO 4/3的开发背景和未来前景。

在这次专访后,我也应一些热心网友的要求续上了一段我对MICRO 4/3看法的文字。

那么首先,这里放出的是本次专访的问答记录:

1、 感谢大浦先生再次接受我们的专访,我们这次的问题是与奥林巴斯、松下公司两家刚刚联合发布的新MICRO FOUR THIRD(以下简称MICRO 4/3)规范。我们首先想知道的是MICRO 4/3是什么时候开始计划建立的,建立的背景是什么。另外,奥林巴斯和松下两家在这个规范的制定开发中,以谁家的技术为主导或者是谁先提出这个规范构想的呢?

大浦康达:很高兴再次接受PCHOME的专访。谈到MICRO 4/3构想的出现,实际是一个相当连续和发展的过程。在4/3标准建立的时候,奥林巴斯就一直很关注与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一起不断的发展和丰富完善这个标准。大家也看到了松下以及其他一些品牌在4/3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我们的合作中,大家一致觉得这个规范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根据市场需要,包括奥林巴斯和松下等几家伙伴提出了多种设想,最后逐渐形成现在的MICRO 4/3标准。我觉得是谁最先提出这个标准构想并不重要,实际也不存在谁先谁后谁主导的问题,这完全是奥林巴斯与合作伙伴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2、 有很多网友关心的是,未来奥林巴斯将如何安排传统4/3规范以及MICRO 4/3规范产品之间的关系。是两条线并进呢,还是逐渐将现有的4/3系统向MICRO 4/3进行过渡?

大浦康达:确实有很多用户和网友向我们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网络上也有不少的传言。但是我在这里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诉大家,我们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开发原4/3标准产品,依然会保持今年的势头,每年为4/3标准开发多款新机身和镜头。这一点各位4/3用户大可以完全放心,MICRO 4/3只是4/3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并不存在取消4/3或全面倒向MICRO 4/3的情况。

有关MICRO 4/3镜头的问题 一

3、 我们曾经在上次E-420发布后的专访中提到奥林巴斯是否会考虑开发一套类似适马DP1这样,采用小型机身,但采用数码单反感光元件的固定镜头相机。但现在MICRO 4/3的出现显然证明奥林巴斯和松下都将继续走可换镜头之路。您能否谈一下,目前的设计相对DP1这样的机型主要优势是什么?

大浦康达:奥林巴斯在前段时间做过市场调查,发现全球购买小型消费级别数码相机的用户中,实际有20%曾经产生过购买数码单反的想法。但是最终,这些用户或是因为觉得单反难以操作。或者是认为单反体积太大太重而最终依然选择了卡片机。MICRO 4/3的出现实际就是为了消除他们的这种顾虑,用同样小巧的机身却带给他们以往数码单反才能带给他们的出色画质以及更换镜头的乐趣。事实上奥林巴斯以往也推出过类似E20P这样不可换镜头的“类单反”相机,但最后我们还是认为一款固定镜头无法提供用户更丰富更大的摄影乐趣,所以我们坚持MICRO 4/3必须采用可换镜头设计。

4、 我们知道现有的4/3规格镜头能够通过一个转接环应用到MICRO 4/3机身上。网友们想了解经过转接后的4/3镜头等效135相机焦距是否还是X2?MICRO 4/3镜头的等效焦距转换系数也是2 吗?

大浦康达:是的,无论是使用转接环的4/3镜头还是新一代的MICRO 4/3镜头,转换系数都将是2。这个系数是4/3标准的典型标志之一,我们不会做什么变化。

5、 MICRO 4/3取消了反光板装置,那么您认为未来的取景方式是完全以LIVE VIEW的LCD取景呢,还是会带有更加传统的光学旁轴取景?由于减少了反光设备,我们觉得这类相机的制造门槛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未来是否会可能考虑和国产DC厂商合作生产MICRO 4/3产品?

大浦康达:目前我们对于MICRO 4/3的具体产品还没有明确的信息,所以我只能说LV和光学旁轴取景器两种方案都会有可能。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更看好显示信息丰富、直观并且结构相对简单、操作更加简便的LIVE VIEW也就是液晶屏取景模式。这种模式也比较容易让那些从消费卡片机过渡到MICRO 4/3的用户快速掌握。另外,4/3是一个相当开放的标准,而MICRO 4/3同样如此。尽管我们现在只有奥林巴斯和松下两家在进行这个标准产品的研发,但相信当一些厂商看到相应产品以及其实际市场表现后,同样会加入到这个新标准的行列中来。

有关MICRO 4/3镜头的问题 二

6、 我们看到贵公司和松下的联合发布会上谈到,由于法兰距的缩短,MICRO 4/3机身镜头将在广角方面占据很大优势,而传统4/3镜头的优势在长焦方面。您能否就这个结论向网友们详细解说一下?

大浦康达:从过往的4/3镜头产品列表中来看,似乎的确是长焦镜头的关注度更高一些。尽管我们也有类似ZD 7-14MM这样非常出色的超广角镜头产品,但其名气恐怕不如ZD系列的大光圈长焦镜头们。另外,受到4/3标准本身的要求,如果想要在这个标准基础上设计品质优良的广角镜头,其体积始终难以做小,无法实现便携。而新的MICRO 4/3标准则给我们生产高品质,但形体却相对更小巧的广角、超广角镜头带来了便利。我们希望未来的MICRO 4/3镜头能够更小型化,轻量化,而且其中会有几款关注度非常高,品质优异的广角镜头出现。

7、 我们看到MICRO 4/3镜头卡口上多了两个为视频拍摄准备的触点,而MICRO 4/3也将肯定会推出带有16:9画幅短片拍摄功能的产品。您能否就未来DC/DV的发展趋势做一个简单预测?它们是否会融合成一个产品?



大浦康达:奥林巴斯不断的在丰富和扩展整个4/3系统,MOVIE也就是动画拍摄也是我们很关注的特性。未来我们会在MICRO 4/3上看到带有高清视频拍摄能力的产品,但我必须指出的是奥林巴斯的重点将始终放在静态照片的品质提升上。至于DC和DV未来是否会融合成一个产品,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有关手机是否会取代DC的问题。我觉得在近期内这种情况并不会出现,不同的产品还是会有其不同侧重,有的偏向静照,有的偏向视频拍摄,彼此不会取代。

何时才能看到第一款MICRO 4/3产品?

8、 您能否向我们简单描述一下MICRO 4/3产品的未来定位,包括价格、产品针对人群、应用面等等。未来奥林巴斯和松下是否打算用差异化来切入竞争日益激烈的数码单反市场?

大浦康达:MICRO 4/3的产品首先定位给初级用户,也就是那些原来想要购买单反但却因为操作难易度或者体积重量问题,最终不得不选择卡片机的用户;其次我们会把这类产品推荐给专业用户或者发烧友作为副机使用。总体来看MICRO 4/3的产品将会成为目前产品的补充。

9、 最后,还是想问您是否能稍微透露一下MICRO 4/3产品的开发情况。我们大概什么时候能看到第一款或者第一批符合MICRO 4/3规范的产品发布?它们的市场定价又将如何?产品上市时是否会赠送4/3卡口转接环以保证现有4/3用户利益等等。未来,奥林巴斯是否会把一些过往非常优秀的胶片机型进化成MICRO 4/3机型?

大浦康达:会的,我们会把MICRO 4/3打造成新的经典产品,大家会看到一些过往的优秀设计、优秀机型的特性出现在MICRO 4/3产品上。我目前不方便透露MICRO 4/3的具体产品信息,但是我可以向大家保证,不用等待很长时间大家就能看到MICRO 4/3系统的产品出现。最后,我必须再次向各位网友重申一点的是,MICRO 4/3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会取代4/3。MICRO 4/3将会是现有4/3系统的一种补充,未来4/3系统还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也会有更多激动人心的新产品出现,敬请大家期待!

春卷对于MICRO 4/3的一些后续想法

在8月初奥林巴斯与松下联合发布MICRO 4/3标准后,整个数码影像行业应该说还是热闹了一阵的。至少我看到有不少网站都或多或少的转载编译了一些相关消息。在一些站点(比如本站和友站4/3摄影网)的论坛内还短时间爆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称赞奥巴与松下有创意者有之,哀叹4/3前景黯淡做最后挣扎者有之,很是热闹了一阵。然而,几天后北京奥运召开,所有人的眼球都对准鸟巢和金牌榜,结果对MICRO 4/3的热度立即降了下来。现在,好像除了4/3摄影网这样的奥林巴斯FANS站外,已经不太看到其他影像或IT媒体谈MICRO 4/3。

然而,我对MICRO 4/3还是有关注的。一方面是始终有奥林巴斯的FANS来电来信想让我谈谈对MICRO 4/3的看法,另一方面也因为我是老牌的奥林巴斯“枪手”,哦,是“炮手”。所以我很快的与大浦康达先生取得了联系,进行了前文中所记录的这次专访。

应该说,在我心目中MICRO 4/3出现的背景既有大浦先生所说的,是“合作伙伴们根据市场需要”而共同开发的,但也不能否认这实际是整个4/3阵营面对数码单反市场近期的剧烈变化而不得不被迫作出的“应对方案”。很显然,早期4/3阵营的参与者们都没有能正确预计到135规格全幅感光元件会以这样快的速度“平民化”,同时大家也高估了单位面积感光元件在像素提升同时成像素质(尤其是高感光度下噪声问题)提升的能力。

如果说当年4/3标准刚推出时,这种仅有135胶片1/4面积大的感光元件在成像质量上与APS-C元件并没有多少差异的话,那么当今天C,N,S甚至P家都打算推出普及型全幅感光元件以极大缓解“像素提升”与“噪声抑制”矛盾时,小小的4/3标准感光元件无疑是遇到了一个艰难的瓶颈。

我很赞同奥林巴斯坚持的“评价画质好坏不能光看像素,更要看镜头品质”的说法,但当其他所有厂商的像素都已经突破1200万向1440万甚至更高记录冲刺的时候,作为旗舰的E-3还只能停留在1000万像素、当尼康D3和D700开始炫耀“ISO 6400可用”的时候,我们还在探讨“如何改善ISO 800下的画面噪点”问题。。。这种场景多少会让4/3阵营的厂商们感到尴尬和窘迫。

那么,既然暂时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让4/3元件实现类似尼康D3/D700这样简直是“令人发指”的超高感光度画质,那么我们就在4/3的其他优势项目上动动脑子,打打画质以外的差异牌。比如学习一下人家适马DP1,做一款具备单反画质(相对消费级别DC而言)的便携机,或者把单反相机做的更轻巧更便于携带。所以,我们看到了具备CROSSOVER性质的E-420+饼干头套装;所以,我们看到了MICRO 4/3的发布。

优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关于MICRO 4/3轻巧便携的优点无需多说,我只想说我们终于有机会看到一台期盼了很久的,真正意义上的平民级数码旁轴。是的,爱普生R-D1和徕卡M8同样具备形体小巧和画质出色的优点,但它们的品牌过于小众。这就注定了这样的产品价格高不可攀,使用者寥寥,最后甚至到了不要谈“叫座”,就是“叫好”的人也没有几个的地步;适马DP1也是一款让我们寄予厚望的产品,但它那个电子技术底子薄弱的生产品牌只能让它变成“除了画质外,很难让人接受”的“乌龟机”。尽管发布前后着实火热了一把,但很快市场热度就降了下去,更多听到的都是有关这款机器“实在太慢”的抱怨。

让奥林巴斯和松下这样的厂商来搞MICRO 4/3这样打“差异化”牌小机器的确有好处。一是因为这两个厂商一个光学底子厚,一个电子技术强,它们联合起来大搞单反系统或许还有点吃力(也就是目前4/3的现状),但看目前MICRO 4/3白皮书,我觉得它们只要用心做还是很能搞出一点好东西的;二则是因为我前文所说的,MICRO 4/3是一个被逼出来的,用于打破目前4/3瓶颈的新战场。如果单位面积感光元件上“像素提升”与“噪声抑制”矛盾不能在短期内有重大突破的话,那么面对135全幅攻势,4/3标准的未来看起来并不乐观。但如果能够暂时避开这个瓶颈,在不对现有画质做太大改动的前提下玩玩机身小型化、轻量化,钻钻市场的空子,那么奥林巴斯和松下未免不能走出一片天来。从这个角度来看,被逼上梁山的奥林巴斯和松下一定会认真去搞MICRO 4/3——至少肯定会比让C,N,S去做这套系统更有积极性。

有网友问,MICRO 4/3的出现会对谁造成威胁?

答案当然是目前的消费DC旗舰和类似DP1这样的机型。很显然,MICRO 4/3体积再小也小不过卡片机,性能再强大也强不过4/3系统或者其他规格数码单反,它就是一个处于卡片机与传统数码单反之间这个“中间带”的机型,这个领域原本是那些消费旗舰们的天下。

早在我给富士S9600评测时就发出“消费旗舰路在何方”的哀叹,如今MICRO 4/3的出现似乎更是狠狠踩了现有消费旗舰一脚。反正所谓消费旗舰们价格也不便宜,本来还能指望靠大变焦镜头与入门级DSLR对抗一下,结果MICRO 4/3带来的小巧镜头群彻底破碎了这些机型继续苟延残喘的梦想。未来,或许那些相对低价的超长焦DC还能继续生存一段,但类似富士S9100FS这样的机型真的是很难混日子了。

适马DP1同样是亏在镜头上。虽然它体型小巧,但为了确保对焦精度和画质而生的F4定焦镜头,面对同样小巧的MICRO 4/3群实在没有多少优势。另外,我也不相信适马DP2(如果有的话)能够在操作便利性、操作效率方面与奥林巴斯、松下联合推出的机型相比。

还有网友问我,如果C,N,S,P也推出基于APS幅面感光元件、取消反光板的小型化机身,那么MICRO 4/3该怎么办?

我想说,对于这几家来说想要推出一个这样的机身的确并不困难,但这种机身如果没有相应的小镜头做配套就显得毫无价值。

这让我想起了,号称世界最小单反的E-420如果没有那个饼干头,那么它的超小体型(相对其他DSLR)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现在奥林巴斯和松下肯咬牙再开发一套新镜头系统,即是因为形势逼得它们不得不这么做,同时也是因为目前的4/3镜头也卖的不温不火的关系。而C,N,S这几家目前都在靠自己的镜头群大赚特赚(入门DSLR机身其实并不能赚多少),别说这样庞大的镜头群已是尾大不掉,就是让它们放掉现在的金饭碗,再去涉险开发什么新规格镜头群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MICRO 4/3的首台机会是怎样的

尽管大浦先生口风很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猜想一下将在不久后发布的MICRO 4/3首台机的样子。

我的一位好友在MSN上向我YY他心目中的MICRO 4/3首台机,“应该有一个铝合金甚至木质的盒子,里面有一台全金属打造的小巧雕花机身,旁边还有大大小小的好多款定焦MICRO 4/3镜头在海绵垫里散发着银光... ”。隔着网络我都能看见他一边YY一边流口水的样子,估计是最近被宾得银色版公主头毒害的不轻。我倒是觉得4/3摄影网上TIANHUA网友的设想比较靠谱:

“希望M4/3首款机
1 镁合金机身
2 前后双拨轮
3 3寸LCD百万像素
4 价格4-5千元
这样的要求高吗?”

这样的要求倒也不是很高,我觉得除了前后双拨轮出现的可能性不大外,其他诸如金属机身、3寸高分屏幕(不一定是92万像素,倒有可能是松下的46万像素)、以及4-5千元定价的要求都满实在。说白了,这或许就是一个松下LX3的MICRO 4/3版本。虽然大浦先生并没有说MICRO 4/3标准的出现是哪家推动力更大一点,但我始终觉得这次标准改进里的“松下味道”很浓。或许这次MICRO 4/3新机的发布将不再是以往奥林巴斯主导,松下捧捧场出一个机身凑趣的模式,而是奥林巴斯和松下共同发布多款机身+镜头的模式。

在镜头方面,为了能秒杀DP1,我们有理由相信那支25MM饼干头的MICRO 4/3版本将肯定会出现在发布列表内,与之相配的应该还有一支类饼干式的广角变焦镜头和一支细小的中焦镜。当然,我最期望的还是能出现一支类似松下LX3所有的F2.0大光圈、24MM-60MM焦段的广角镜头。另外,我相信MICRO 4/3机身发布时能够包装盒内配套或者首批赠送转接环使得传统4/3用户的大镜头们也能有用武之地(否则怎么做备机用)——如果网友能尽快DIY出转接其他老镜头的接环就更完美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网友在问现在买DP1、LX3还是等MICRO 4/3好?

对于这个问题,我首先想猜测一下MICRO 4/3机身和镜头的价格。听大浦先生的口气,这类产品会是传统4/3的补充,我想MICRO 4/3套装的价格应该和目前E420+饼干头套装近似吧。

我当然不会推荐适马DP1(前提是我已经有足够购买DP1的7000大元)。尽管我对这款机器的画质表示赞叹,但随身相机并不是只要画质好就一切都好的。我需要的是一台开机迅速、对焦迅速、连拍迅速,总之一起都“足够快”的相机,而适马DP1恰好在“快”这个字上无法令我满意。同样花费7000元,我相信肯定能够采购到一套MICRO 4/3的套装,而且我能够得到比DP1更快的速度和限制更少的镜头(大光圈和变焦);

如果我手上钱并不太多——比如不到4000元好了。那么我想无论是适马DP1还是未来的MICRO 4/3套装都不会在你的预算范围内,你可以去购买松下LX3(听说水货三千多点,加上配件正好四千)现在就“爽”起来,或者选择更经济的理光GX200和尼康P6000。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