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巴斯的Micro4/3到底有没有前途?

互联网 | 编辑: 2008-08-21 00:30:00原创 一键看全文

大浦康达先生尽管回避了一些涉及具体产品的敏感话题,但还是相当细致深入的为我们介绍了MICRO 4/3的开发背景和未来前景。

春卷对于MICRO 4/3的一些后续想法

在8月初奥林巴斯与松下联合发布MICRO 4/3标准后,整个数码影像行业应该说还是热闹了一阵的。至少我看到有不少网站都或多或少的转载编译了一些相关消息。在一些站点(比如本站和友站4/3摄影网)的论坛内还短时间爆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称赞奥巴与松下有创意者有之,哀叹4/3前景黯淡做最后挣扎者有之,很是热闹了一阵。然而,几天后北京奥运召开,所有人的眼球都对准鸟巢和金牌榜,结果对MICRO 4/3的热度立即降了下来。现在,好像除了4/3摄影网这样的奥林巴斯FANS站外,已经不太看到其他影像或IT媒体谈MICRO 4/3。

然而,我对MICRO 4/3还是有关注的。一方面是始终有奥林巴斯的FANS来电来信想让我谈谈对MICRO 4/3的看法,另一方面也因为我是老牌的奥林巴斯“枪手”,哦,是“炮手”。所以我很快的与大浦康达先生取得了联系,进行了前文中所记录的这次专访。

应该说,在我心目中MICRO 4/3出现的背景既有大浦先生所说的,是“合作伙伴们根据市场需要”而共同开发的,但也不能否认这实际是整个4/3阵营面对数码单反市场近期的剧烈变化而不得不被迫作出的“应对方案”。很显然,早期4/3阵营的参与者们都没有能正确预计到135规格全幅感光元件会以这样快的速度“平民化”,同时大家也高估了单位面积感光元件在像素提升同时成像素质(尤其是高感光度下噪声问题)提升的能力。

如果说当年4/3标准刚推出时,这种仅有135胶片1/4面积大的感光元件在成像质量上与APS-C元件并没有多少差异的话,那么当今天C,N,S甚至P家都打算推出普及型全幅感光元件以极大缓解“像素提升”与“噪声抑制”矛盾时,小小的4/3标准感光元件无疑是遇到了一个艰难的瓶颈。

我很赞同奥林巴斯坚持的“评价画质好坏不能光看像素,更要看镜头品质”的说法,但当其他所有厂商的像素都已经突破1200万向1440万甚至更高记录冲刺的时候,作为旗舰的E-3还只能停留在1000万像素、当尼康D3和D700开始炫耀“ISO 6400可用”的时候,我们还在探讨“如何改善ISO 800下的画面噪点”问题。。。这种场景多少会让4/3阵营的厂商们感到尴尬和窘迫。

那么,既然暂时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让4/3元件实现类似尼康D3/D700这样简直是“令人发指”的超高感光度画质,那么我们就在4/3的其他优势项目上动动脑子,打打画质以外的差异牌。比如学习一下人家适马DP1,做一款具备单反画质(相对消费级别DC而言)的便携机,或者把单反相机做的更轻巧更便于携带。所以,我们看到了具备CROSSOVER性质的E-420+饼干头套装;所以,我们看到了MICRO 4/3的发布。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