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诺兰:修正信息化航海图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9-03-03 11:25:21转载 一键看全文

第一页

要顺利完成一次海上航行,船长最应该首先掌握的,是一张详细、准确的航海图,以及自己身处何方。

而在企业信息化领域,有一个人,已经花了40多年的时间,来绘制一幅信息化航海图。

他就是著名信息化建设“阶段理论”(Stages Theory),又称为“诺兰模型”的创始人、《创造性破坏:改造组织的六阶段进程》、《组织重整》等书的作者——理查德·诺兰(Richard L. Nolan)。

1974年,诺兰首次提出了4阶段发展模式理论。1979年,随着美国企业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诺兰模型”进一步被发展为6阶段发展模式理论。

时至今日,“阶段理论”仍然被广泛应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自我审视当中。

然而,在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阶段理论”是否也得到了发展?对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这位“阶段理论”的创始人有什么样的认识?他对中国CIO又有什么建议?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采访了诺兰博士,以下是编辑过的对话。

记者:能否先简单讲讲,你的理论的本质是什么?

诺兰:或许我可以边画边说明(见图1)。如果我建立一个横轴为时间,纵轴为以美元为单位的IT投入的坐标系,那么,我最初提出的“阶段理论”就会显示为一条S形的曲线,贯穿了从1960年到1980年的20年时间,也贯穿了IT投入不断增长的过程。这是一条“学习曲线”。

其实,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学习曲线”,也认识到人类生产、生活中很多事物的发展,都遵循这条曲线。

举例来说,当波音公司第一次生产喷气式客机的时候,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最初的设计过程非常缓慢,需要的人手也不多;而在设计完成,开始实际建造飞机时,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进行生产,成本快速增长;在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们又要对飞机制造的工艺过程进行控制,以便生产更加有效,这使得生产成本增长放缓。这样,你就看到了一个由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再到缓慢增长的S形演变过程,这就是“学习曲线”。

而我发现,这种规律,同样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设想一下,一个刚刚开始IT建设的企业,起初由于认识到计算机对提升劳动效率的作用,开始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他们购买计算机,尝试建立IT组织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企业IT投入增长缓慢,处于一个“初始状态”,因此我们称其为初始阶段(Initial Stage),或者实验阶段(Experimentation Stage),也是“阶段理论”中四个阶段的第一个;之后,企业信息化投入增长会遇到一个转折点,开始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我们称为成长阶段(Growth Stage)或蔓延阶段(Contagion Stage);第三阶段,是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企业管理者要控制IT投入并要求提高效率的阶段,这是控制阶段(Control Stage);第四阶段,企业要将已有的子系统进行有效集成,因此它被称为集成阶段(Integration Stage)。

这就是我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哈佛期间发展出的“阶段理论”。

记者:你最初是怎样产生对这个理论的最初想法的呢?

诺兰:可以说,这个理论的产生得益于我之前的各种工作经验和受到的各种启发。从在波音公司任职的时候,我就开始将学习曲线的理论分析项目进展;到国防部工作后,我在描述物流项目的发展时,也应用这个学习曲线,这就是促使我发现“阶段理论”的最初苗头。

另外,我在华盛顿大学时的导师William Sharpe教授对我有很大启发,是他最早将计算机技术用于金融交易过程当中,这使我很早就接触计算机。而在伊利诺伊大学参与建造多线程计算机和互联网方面的研究工作,也一样对我很有帮助。正是把所有这些获得的经验带到了哈佛商学院并在那里总结、归纳,才得出“阶段理论”。

记者:今天的“阶段理论”是否有了新的发展?另外,能否解释一下,为什么你的“阶段理论”开始包含4个阶段,后来又变成了6个阶段?

诺兰:我想说的是,今天的“阶段理论”在描述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时,仍然是初始、成长、控制、集成4个阶段,而不是6个阶段。因为通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这4个阶段是基于不同的IT主导技术、不断循环往复的。而当时提出的6阶段模型当中,有两个阶段,也就是第五和第六阶段,实际上是第二个技术时期的前两个阶段。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3 页123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