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诺兰:修正信息化航海图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9-03-03 11:25:21转载 一键看全文

第三页

记者:你刚才说的一点很有意思,那就是中国有很多信息化起步远远晚于像波音公司这样的企业。他们信息化开始的时期,可能并不是从某一项主导技术的出现为起点的,这会使他们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诺兰:我曾经与清华大学的陈国青教授一起研究过中国的一些企业案例,发现很多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进行到了第二(成长)或第三(控制)阶段,但是当他们刚刚通过成长阶段或控制阶段的时候,就迎来了一个新的技术时期,这是他们面临的大问题。

记者:这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呢?

诺兰:那要先阐述一下“阶段理论”的另一部分内涵。首先,我们已经基于“阶段理论”将企业信息化过程划分成了不同的“阶段”,这是第一步工作。但是对于管理者、对于企业CEO来说,“分成段”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们想知道的是,“我如何才能管理和控制企业通过这些阶段的过程?”

所以,“阶段理论”的第二个部分,就是要发展出一种分类方法。其实,发现、总结任何一个新的事物发展规律的时候,都要进行两部分的研究,一个部分是弄明白事物是如何沿着时间方向发展的,另一部分是搞清楚是什么驱动了事物按照这个规律发展(而分类方法,就是要细化这些驱动因素,编者注)。

通过探究,我总结出了一个分类方法,我称其为“4类成长过程法”(4 Growth Processes)。即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要经过四种成长过程。第一种成长,是建立应用系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什么样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它们整合起来;第二种成长,是IT管理和控制能力的成长;第三种成长,是IT组织的建立;第四种成长,是用户对IT认知度的提高。

有了这样的分类方法,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就很明显了。当中国的企业基于上一个时期的主导技术,将企业信息化推进到第二或第三阶段的时候,他们对IT的管理和控制能力、IT组织的成熟度,以及用户对IT的认知程度,也大多处于相同的阶段水平。但是当新的主导技术出现的时候,他们往往可以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得更成熟且先进的技术,从而从技术层面上,一下子跨越到新的时期,也就是进入到第四个阶段,但此时其他方面的要素还无法与新技术以及由新技术带来的管理变革相匹配,这就会造成麻烦。

比如,很多拥有服务器、虚拟化等各种今天最先进技术的企业,他们真正开始使用计算机是什么时候?答案是,大多数中国的企业真正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化大概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也就是说,他们只有大约15~20年左右通过实践学习的经验。

所以,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一个使用着2009年最新技术,足以让他们应对全球化发展的技术的企业,在组织、管理、用户认知等方面的成熟度却要滞后很多年。

这种现象的后果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就像一个人玩扑克牌,要想取胜的最基本要素就是玩家要有五个手指,如果你有哪怕是一两根手指太短甚至干脆没有,恐怕都没法玩好这个游戏。

记者:那么,中国企业能不能直接跨越后面的发展阶段,直接进入到下一个时期?或者哪怕是跳过一个阶段?

诺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那就是没有哪个企业可以跳过这些阶段。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足够的管理、控制方面的能力,它不能“假装”拥有这样的能力,这很危险。当企业试图进入到集成阶段的时候,他们没有能够明白如何配合集成过程的IT用户,也没有足够成熟的IT组织来承担这个任务,集成怎么可能进行呢?

但是话说回来,我们也发现,企业的确可以使用一些方法,来缩短通过某些阶段的时间。例如,在应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你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或者外包来缩短时间。比如,沃尔玛在中国有很多本地的供应商,沃尔玛已经与这些供应商进行了合作,将其技术人员派到各个供应商,与中国公司的技术人员合作进行技术开发,以便能将供应伙伴的系统与自己已经很成熟的物流系统对接起来。而这,实际上也帮助了中国本地的公司更快地获得了成熟的应用系统。

记者:你的意思是,相对于应用系统建设来说,中国企业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管理控制、IT组织建设、用户认知度建设等方面,是吗?

诺兰:对,因为那是一个能让企业更快“通过”后续阶段、更快成长的方法。

首先,建立一整套应用系统是一件很费时间的事情,因为企业需要为此改变组织结构、重梳业务流程,这些都这会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就算你打算尽早在其他方面下手,你也不可能在你建立应用系统的同时,开始通过培训提高用户IT认知度,也无法明显提升管理控制能力,因为其间不断增加的新项目、新开发的技术模型会打乱你的计划。而相比之下,通过合作、外包等手段缩短应用系统建立的时间,恰恰为其他过程赢得了时间,能帮助企业更快地成长。

记者:你认为目前对中国的CIO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诺兰: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进行IT审计,并确定自己的位置。也就是了解在整个信息化过程,乃至四个不同的成长过程中,自己分别处于什么阶段。

这就好比当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迷路时,走出困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首先知道“你在哪里”。我们常看到,城市道路两旁提供的指示地图中,总是用最明显的标记告诉你“你在哪里”,这最重要。

接下来,企业要知道自己想要到哪里去。是要成为一个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企业?还是要在国内在某一个行业有所作为?

只有知道了“你在哪”、“你去哪”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你才能去考虑“如何去那”。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3 页< 上一页123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