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rkdale新酷睿i3/i5—历史的突破
在个人计算机刚刚诞生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想到PC会发展到今天的地步,我们从未想过CPU将能够取代显卡这个看似不可或缺的硬件,但现在我们却真的在一颗封装的CPU内部同时看到了执行逻辑运算工作的Core核心和执行图形渲染工作的Graphics核心——这就是Intel即将在1月8日发布的Clarkdale微处理器。一直以来整合显示核心都被设计在主板上——这已经成为多年以来的惯例,而Intel本次即将发布的新酷睿家族系列i3/i5处理器却将显示核心设计在了CPU之中,这是对惯例的完全颠覆。
新酷睿系列Clarkdale处理器的处理器Core核心将采用32nm制程制造,而同样被封装在CPU内部的还有Intel GMA HD(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 HD)图形处理芯片,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 HD图形处理芯片将采用45nm制程工艺,我们将在这颗跨时代的处理器中看到两颗采用CPU和GPU最顶级工艺制造的核心芯片。现在我们已经收到了即将于2010年1月8日发布的新酷睿Intel Core i5 661处理器和与之配套的Intel DH55TC原厂主板,本文将全面解析Clarkdale的技术特色并通过评测揭开这套平台的性能之谜。
第二代高K栅极技术 32nm工艺分析
或许摩尔向全世界宣布他的“摩尔定律”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把他放在心上,但如今摩尔定律却一次又一次证明了其有效性。四十年间,PC的发展一直遵循着摩尔定律的方向发展着——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两年左右就翻一番。最近人们开始质疑摩尔定律的有效性,直到2007年11月12日,第一代高K金属栅极技术出现在Intel 45nm产品上,在制程工艺难以突破的今天,高K金属栅极技术无疑是一道曙光,将濒临破灭的摩尔定律再一次得到了有力的保证。直到今天,高K技术终于再一次突破,而我们即将看到的Clarkdale则正是第二代高K栅极技术的杰作。
Clackdale采用的是第二代高K金属栅极晶体管制造工艺,并采用了193nm沉浸式光刻技术(核心金属层)以及193nm和248nm干式光刻技术,这令晶体管栅极间距缩小到了112.5nm的程度(45nm制程为160nm)。第二代高K技术让这颗处理器拥有了一个比45nm制程CPU核心小30%的体积。
鉴于Clackdale“双芯合一”的特性,更小的体积也能为图形芯片带来更大的空间,Clack能够环拥两颗主要芯片封装在一块只有LGA 1156处理器等体积大小的PCB之中也正是有赖于新一代的32nm 高K制造工艺。解决发热是内置图形核心的CPU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代32nm高K技术则在减小芯片体积的同时带来了极低的能量损耗,这使得Core核心的发热量大为减少,Core和Graphics并存的时代也由此开始。
32nm+45nm顶级技术的结合
将Core核心和Graphics核心封装在一颗CPU中,这看起来很像多年以前Intel在奔腾4产品上所采用的“粘合式”解决方案,不过这一次的产品和过去有着最大的不同——新酷睿产品是将运算核心和图形处理核心封装在一起,两者之间的职能分配并不相同。其实通过对Intel新一代PCH主板芯片组的观察,我们也能够得到一些思想上的启发:我们依然可以将这套Clarkdale的平台看做是整合型平台,只不过传统意义上的北桥已经被CPU完全收纳。
相比45nm产品,基于32nm第二代高K栅极技术制造的Clarkdale有着更小的体积,正如我们在前文中交代的那样——32nm工艺制程的Core能够比45nm工艺制程的Core节约近30%的空间,所以对比此前45nm工艺制造的CPU核心来说,Clarkdale的确拥有体积上的优势,而这种体积上的优势也是将图形核心带入CPU内部所必须的条件之一。
上图是去年11月即流传在网络上的Clarkdale照片,去掉顶盖之后的Clarkdale之中的确封装着两颗大小不同的核心芯片,其中左侧较大的自然是采用45nm工艺制造的Intel 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 HD图形处理核心,而右侧较小的则为采用32nm高K栅极技术制造的Westmere Core核心。
HT超线程依然在延续
超线程技术这个名词相信所有人都非常熟悉,它的英文全称是HyperThreading,这是一项早在奔腾4处理器上就已经存在的技术。不过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可不是奔腾4处理器,实际上抛开之前的奔腾4处理器不谈——超线程技术在最初的LGA 1366 i7处理器上就已经开始启用了。实际上HyperThreading的技术原理并不难理解:CPU在运行任务时通常不会是所有管线全负荷运作,而HyperThreading技术则将这些空余的管线集中起来识别为另一颗核心。基于这项技术,在实际工作中HyperThreading通过特殊的处理方式将一颗物理核心识别为两颗逻辑核心,一分为二,四颗物理核心的处理器自然也就变成了拥有八颗逻辑核心的八核心处理器。
据了解,这次Intel发布的所有处理器都带有两颗物理逻辑核心,实际上我们手中的这颗Core i5 661处理器也确实是物理双核心的产品,而进入系统之后这颗Core i5 661处理器实际工作在四线程模式下,其多线程性能接近之前拥有物理四核心的处理器。
在这次发布的32nm新酷睿处理器产品中有一款以奔腾系列命名的产品Pentium G6950,有意思的是在所有即将发布的产品中只有这款奔腾产品是不支持超线程技术的,看来开始于奔腾处理器的超线程技术也有“抛弃”奔腾的一天……
Turbo Boost睿频加速—高效智能的延续
睿频加速技术的核心是在控制功耗不超过Intel限定范围的前提下最优化计算机的资源利用。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在执行单进程任务,那么Intel的i5处理器会根据系统计算负载的需要来提升执行任务的这颗核心频率,可以将之看做传统所说的自动超频。其实我们平时的超频为的就是让平台的性能更上一层楼,而睿频加速技术却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将频率自动提升,而在不需要的时候将频率和电压降低以节省消耗,这种智能的超频当然是用户所需要的。
在45nm的i5和i7处理器上大放光彩的睿频加速技术也同样被延续到了这次即将发布的Clarkdale新酷睿产品当中。据我们了解,这次Intel将发布共七款32nm新酷睿产品,不过并非全部产品都带有睿频加速技术,这七款CPU分别是:
在加入了众多的功能元素之后,目前处理器的定位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凭借频率和缓存来判定了,这次Intel就将频率和功能元素相结合,让这七款处理器彼此错开定位,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对频率和功能的需求来决定CPU的型号。
延续自GMA的图形核心架构
Intel单独为Clackdale的显卡而独立研发数年?这种情况目前来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们即将看到的Clackdale处理器将沿用之前已经得到过验证的显示系统架构作为核心架构,这就是依然延续的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架构产品,如果这个名字让你感到陌生的话,那么“GMA”系列的鼎鼎大名相信没有用户会不知道的。
Clackdale处理器内部集成的这颗显示核心的真实名称是GMA HD(在Windows 7操作系统下由程序自动识别为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 HD图形芯片),即为高清图形处理单元,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那样——GMA HD图形核心采用了45nm制程工艺,提供了对DirectX 10接口的支持,同时提供了HD Clear Video高清解码功能的支持。
相比前辈GMA X4500HD(G45 MCH)来说,新的GMA HD图形核心能够支持更多的功能:硬件解码常规格式的高清视频、并支持Dual Stream双视频流硬件解码——这将让Clackdale具备同时解码两部高清电影片段的能力。
相比此前这是质的提升,而最令用户满意的是Intel终于开始改革其万年不变的Display驱动调节面板了,网络上流出的新版控制面板终于具备了酷炫感觉的外观,可操控性方面和操作界面的视觉体验方面都是历来Intel Display驱动控制面板中最佳的。
全新驱动界面 功能和美观的结合
Intel的图形驱动界面一直被DIY玩家们所诟病,一成不变的界面下是略显苍白的功能。与Intel老式的驱动界面相对的则是NVIDIA和AMD更加美观和人性化的驱动控制界面,相比之下用户可能更加喜欢美观且强大的控制面板,好消息是这次Intel也带来了全新的驱动控制界面,Intel的Fans们终于可以不用面对那一成不变的死板界面了——新的控制面板界面非常漂亮,而功能的设定也更加全面,设定起来也足够人性化。听起来有些夸张?但事实就是这样。
英特尔图形和媒体控制面板——这就是新的Intel图形驱动控制面板的名称,这套界面采用了玻璃质感的材质,并带有阳光照过玻璃窗的光影效果,感觉非常漂亮,这和之前Intel的图形控制面板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当然遗憾还是有的,比如新的GMA HD显示核心依然不支持全屏抗锯齿功能,我们在驱动控制面板中也未能找到相应的选项……
实际上新的图形和媒体控制面板除了界面非常美观之外也拥有着较强大的调试能力,支持显示器的快速调节、显示芯片的性能调节以及功耗方面的调节等等,除此之外这套控制面板还提供了完整系统信息的查看。当然,一套完整的快捷键还是有必要的,在使用台式机的时候可能用到的情况不算多,而使用笔记本产品的时候有一套能够快速调试屏幕的快捷键则更加有利于外接显示器的演示以及各种环境下的快速调试,新的驱动程序图形和媒体控制面板目前来看是能够胜任桌面和笔记本工作的需求的。
高清解码再升级 新酷睿的硬解
从G965系列芯片组开始,Intel的高清硬件解码技术就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了,Clear Video技术在G45芯片组时代已经是无人不知的硬件解码技术了,而Intel的巨大影响力也让Clear Video从推出之初就成为能够和NVIDIA的PureVideo以及AMD的AVIVO技术分庭抗礼的三大硬件解码技术之一。
在G45所板载的GMA X4500HD图形芯片上Clear Video在正式版驱动发布之后就得到了用户的认可,通过实际测试证明G45所搭载的GMA X4500HD能够有效地执行高清硬件解码工作,其CPU占用率也几乎都在10%以下,而Intel本次发布的32nm新酷睿产品则提供了改进版本的ClearVideo HD技术,新的ClearVideo HD技术提供了硬解高清性能的全面改善。
我们可以看到在最新的PowerDVD 9中已经提供了Intel ClearVideo的支持,事实上除了提供有更加完善的高清硬件解码技术之外,新的ClearVideo HD还能够支持Dual Stream双视频流硬件解码——这将让Clackdale具备同时解码两部高清电影片段的能力,对于高清用户来说Dual Stream技术将允许用户在不同的房间观看不同的高清视频影片。
图形核心的搭档—H55/H57架构分析
同时兼备Core运算核心和GMA HD图形核心的新酷睿i3/i5处理器产品将继续沿用LGA 1156的CPU接口标准,但并不意味着此前同样采用了LGA 1156接口设计的P55主板芯片组也能够完美支持Clackdale处理器,因为P55相比即将发布的H55和H57而言缺少了图形核心输出端口的支持,换句话说即使我们将带有图形显示核心的新酷睿i3/i5产品放在P55产品上使用,也只能利用其内部Core运算核心而无法启用处理器内部的图形核心。
H55/H57芯片组和P55芯片组同样在PCH和CPU之间采用了DMI总线的数据交换形式,而CPU也同样内置了PCI-E总线控制器和内存控制器。不过H55和H57芯片组在PCH芯片和CPU之间又多出了一条线——Intel Flexible Display Interface,也即Intel FDI总线,这一线路的作用是传输视频输出信号、即从CPU内部的GMA HD图形核心中将输出信号传输到PCH再由PCH将信号直接传输至显示设备。
那么之前Intel所推出的Core i5 7系和Core i7 8系处理器能否用在H55/H57芯片组上呢?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是完全可以的,因为H55/H57在架构上也仅仅是比P55多出了一条Flexible Display Interface总线,不去使用它而仅仅是使用其DMI总线——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测试平台搭建及软件环境介绍
我们将使用简体中文版Windows Vista Ulitmate SP2版本的操作系统,关闭所有Windows开机启动项,并不对操作系统进行任何优化,用以获取最大的系统稳定性与兼容性。所有测试软件运行过程中均使用“Windows Vista 标准”默认桌面主题和“最佳效果”以获得最平等的测试环境。我们将关闭屏幕保护、休眠、系统还原以及自动更新等功能,并统一使用公版主板和显示芯片组驱动程序,为获取最为真实原始的客观评测数据提供基础。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测试中所涉及的产品参数以及主板和显示芯片组驱动程序都会在测试平台说明中给予相应注释。
3D理论效能测试—3DMark 2003
作为一款最新的显卡测试软件,3DMark03针对显卡提供了四个Game的测试。第一项测试为Wings of Fury这是一个基于DirectX7的测试,使用了vertex shaders 1.1。第二和第三项测试分别为Battle of Proxycon和Trolls Lair这两项测试是基于DirectX8的测试,使用了pixel shaders 1.4和vertex shaders 1.1。第四项测试为Mother Nature,这个场景基于PixelShaders2.0和Vertex Shader2.0引擎,真实的模拟出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3DMark03提供了对PixelShaders2.0和Vertex Shader2.0的支持,引入了画质过滤测试,并且提供了纹理过滤的选项和并非默认的FSAA抗锯齿选项。
在3Dmark 2003测试中Core i5 661的表现非常抢眼,其最终的总分比起前一代产品G45来说提升率达到了40%。
3D理论效能测试—3DMark 2005
由于3DMark05提供了对微软DirectX 9.0C的支持,所以完全支持Shader Model 2a、2b、3.0。同时加入的更加详细显示控制面板,可以使用户对测试进行更为详细的画面控制。3DMark05还使用了全新的更为类似游戏的3D引擎,使测试更接近于正常的游戏运行。另外,3DMark05还包含了CPU Test、Fill Rate Test、Single Texturing、Multi Texturing、Pixel Shader Test、Vertex Shader Test和创新的Batch Size Tests测试,3DMARK05是Futuremark第一款完全基于DirectX 9架构的测试工具。
在3Dmark 2005测试中,Core i5 661的得分也超过了之前的G45(GMA X4500HD),提升率同样超过了40%,更低的数据交换延迟和更高的显示核心频率在这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3D理论效能测试—3DMark 2006
3DMark06主要使用最新一代游戏技术衡量DirectX 9级别的3D硬件。此前的3DMark都是随着新版DirectX和新一代硬件的发布而推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3DMark对最新硬件性能的充分挖掘。现在,DirectX 9已经发布3年,该级别的硬件已经遍布高中低各个领域,因此3DMark06终于可以完全利用DirectX 9的特性。事实上,3DMark06所有测试都需要支持SM3.0的DirectX 9硬件,不过只支持SM2.x的硬件也可以运行大部分测试。
在3DMark 2006的测试中,Core i5 661不出所料的冲破了2000分的关卡,而之前我们只在AMD 790GX和NVIDIA MCP7A这两款整合型产品的默认设定下得到过超过2000的得分,目前2000分俱乐部中又增加了Intel新酷睿这个成员。
3D理论效能测试—3DMark Vantage
3DMark Vantage是业界第一套专门基于微软DX10 API打造的综合性基准测试工具,并能全面发挥多路显卡、多核心处理器的优势,能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满足PC系统游戏性能测试需求。和PCMark Vantage一样,新3DMark也改变了命名方式,不再以年份做结尾,而是同样使用了一个意为“优势”的单词。和3DMark05的DX9专用性质类似,3DMark Vantage是专门为DX10显卡量身打造的,而且只能运行在Windows Vista/7操作系统下。它包括两个图形测试项目、两个处理器测试项目、六个特性测试项目。图形和处理器测试项目都是全新制作的,其中前者借助DX10显卡的新技术和高性能打造了绚丽逼真的视觉特效,后者还特别加入了对人工智能(AI)和物理加速的专门测试。3DMark Vantage的另一个全新特性是引入了四种不同等级的参数预设(Preset)。此前的3DMark在得出最终结果的时候都只有一个简单的分数,而3DMark Vantage按照画质等级划分成了入门级(Entry,E)、性能级(Performance,P)、高端级(High,H)、极限级(Extreme,X)四类,得分表达方式也改成了字母加数字的组合形式,从而更细致地反映系统性能等级,可以更对位、更公平地进行比较。
3Dmark Vantage的测试较为夸张,Core i5 661的成绩竟然超过了5000分,而之前的G45芯片组只得到了1000分出头的成绩。
平台整体性能测试—PCMark Vantage
PCMark Vantage可以衡量各种类型PC的综合性能。从多媒体家庭娱乐系统到笔记本,从专业工作站到高端游戏平台,无论是在专业人士手中,还是属于普通用户,都能在PCMark Vantage里了解透彻,从而发挥最大性能。
PCMark Vantage的测试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处理器测试:基于数据加密、解密、压缩、解压缩、图形处理、音频和视频转码、文本编辑、网页渲染、邮件功能、处理器人工智能游戏测试、联系人创建与搜索。
2、图形测试:基于高清视频播放、显卡图形处理、游戏测试。
3、硬盘测试:使用Windows Defender、《Alan Wake》游戏、图像导入、Windows Vista启动、视频编辑、媒体中心使用、Windows Media Player搜索和归类,以及以下程序的启动:Office Word 2007、Adobe Photoshop CS2、Internet Explorer、Outlook 2007。
由于使用了SSD固态硬盘的缘故,我们这套平台在PCMark Vantage HDD子项目中的得分较高,总分也达到了惊人的8331分——PC平台中的瓶颈正是硬盘的数据传输速率,而PCMark Vantage又是一款得分计算以“木桶效应”为主的测试工具,所以HDD子项目的大幅提升能够极大程度上拉升总分。
Core运算效能测试—Cinebench R10
CINEBENCH是业界公认的基准测试软件,在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多数系统性能测试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使用该公司针对电影电视行业开发的Cinema 4D特效软件引擎,可以测试CPU和显卡的性能。R10版更能榨干系统的最后一点潜能,准确体现系统性能指标。CINEBENCH R10支持Windows XP和Vista的X86/X64系统,以及PowerPC和Intel架构Mac平台,最高支持16个处理器核心。
测试包括两项,分别针对处理器和显卡的性能指标。第一项测试纯粹使用CPU渲染一张高精度的3D场景画面,在单处理器单线程下只运行一次,如果系统有多个处理器核心或支持多线程,则第一次只使用一个线程,第二次运行使用全部处理器核心和线程。第二项测试则针对显卡的OpenGL性能。
Nehalem核心的计算能力和超线程技术的确是值得称道,我们测试的这几款都同样是物理双核心的处理器,但带有超线程技术的Core i5 661处理器却能够获得比普通双核心处理器多出60%的性能,的确相当不简单。
Core运算效能测试—SuperPI 1M
Super π是一款计算圆周率的软件,但它更适合用来测试CPU的稳定性。即使你的系统运行一天的 Word、Photoshop 都没有问题,而运行Super PI 也不一定能通过。可以说,Super π可以作为判断CPU 稳定性的依据。使用方法:选择你要计算的位数,(一般采用104万位)点击开始就可以了。视系统性能不同,运算时间也不相同。
3.33GHz的高频让Core i5 661在SuperPI项目上获得了最佳成绩,这一项目一直都是Intel的强项,而Nehalem的处理器架构又拥有高效能的优势,相信在经过超频之后Core i5 661能够轻松突破10秒的大关。
平台基准效能测试—Sciencemark
ScienceMark 2.0是一款通过运行一些科学方程式来测试系统性能的工具。主要用于桌面台式机和工作站上测试内存子系统,同时也用于测试服务器环境中的读写延时,当然,它对内存的带宽及CPU与内存控制器之间的速度等也可进行测试,我们习惯用Sciencemark的总分来衡量平台整体的传输和运算效能,其子项目得分对于较为特殊的平台(瓶颈效应明显的平台)来说也具备不错的参考价值。
在Sciencemark项目中Core i5 661的成绩也显著高于之前的E7和E8系列处理器,内存频率和延迟的提升让新酷睿i5在科学计算中获得了优势。
内存及缓存带宽测试—Everest
Everest(原名AIDA32),是一个测试软硬件系统信息的工具,它可以详细的显示出PC每一个方面的信息。支持上千种(3400+)主板,支持上百种(360+)显卡,支持对并口/串口/USB这些PNP设备的检测,支持对各式各样的处理器的侦测。目前Everest Home已经能支持包括中文在内的30种语言,而且经过几次大的更新,现在的Everest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硬件测试能力,我们在这里所要使用的就是Everest的内存和缓存测试项目,这项测试能够让用户直观地看到自己平台的内存及缓存带宽性能和延迟。
在内存控制器内置化之后Intel处理器的内存延迟和带宽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默认状态即高达9400分的内存读取得分就是有力的证明,不过我们发现在1333MHz的内存频率下Core i5处理器的内存读取带宽比起之前i5/i7产品过万的内存读取带宽来似乎略显不足。
磁盘性能测试—HDTach
HDTach是各种硬盘评测中常用的工具软件,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此为其最新版本,自身带有一个硬盘性能资料库,以便于测试以后与其对比,从而让我们知道所测硬盘的性能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HDTach是一款专门针对硬盘底层性能的测试软件,它对硬盘的测试主要通过分段拷贝不同容量的数据到硬盘进行考量,可以测试硬盘的连续数据传输率、随机存取时间及突发数据传输率,它使用的场合并不仅仅只是针对硬盘,还可以用于移动设备、闪存盘等设备的检测。
由于采用了海盗船的256GB SSD高性能固态硬盘,所以我们在磁盘测试中得到了较为漂亮的数据,实际上我们在这里可以通过带宽数据发现H55的PCH芯片在磁盘性能上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完全,老式的固态硬盘本身无法喂饱H55 PCH的强大传输能力。
3D游戏测试—《街头霸王4》
CAPCOM的2009年度大作《街头霸王4》(Street Fighter IV)于2009年2月12日正式发售,可惜CAPCOM旗下产品更为重视游戏机平台,而PC平台被延期至2009年7月2日。对于经济实力雄厚的玩家来说,他们已经等得迫不及待,老早就手入PS3游戏主机,先睹游戏风采,但对于大多数国内的玩家来说,PC版才是最终的选择。《街头霸王4》支持DX9 API,对PC硬件性能的要求并不是很严苛,主流级别的硬件即可比较流畅地体验游戏。
我们的测试采用1280*720分辨率,画面特效为默认,运行三次游戏Benchmark程序并取最佳成绩。
高达900MHz的GMA HD显示核心在这里表现不错,能够在DirectX 10的默认特效下获得高达6767的总分和21.64的平均帧数,这代表游戏已经能够较为流畅地运行了,当然如果你将分辨率降低到更低的水平也会获得流畅性方面的提升。
3D游戏测试—《生化危机5》
《生化危机5》的故事是在一片酷热沙漠中的无名小镇上展开的,根据竹内润的介绍,这个地区发生了类似种族冲突的纷争,居民们情绪激动且各种暴力事件频发。与真实世界中发生种族冲突乃至仇杀的地区一样,这里充满了混乱,社会失去了本来的秩序,正义和邪恶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我们的主人公克里斯,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前往这个充满动荡的地区展开调查的。 基于DirectX 10.0 API的全3D特效的《生化危机5》这款游戏对内存和显卡的要求都相当高。测试采用1280*720分辨率,画面特效为默认,运行三次游戏Benchmark程序并取最佳成绩。
平均15.8的帧数看似有些低了,但这是在较高的分辨率下进行的,如果我们将分辨率降低到1024甚至800的水准下将获得超过25帧甚至30帧的游戏帧数。还是那句话,集成类的显示核心并不能让你玩爽游戏,这种显示核心的定位目前还只是体验游戏。
ClearVideo HD高清播放性能测试
既然提到了ClearVideo HD高清硬件解码技术,那么我们自然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效果实测,目前市面上较为常见的编码格式不外乎H.264、VC-1以及MPEG-2这三种,而根据ClearVideo HD的技术指标来看,其百分之百解码主流格式编码应该是毫无问题的,那下面我们就用CyberLink公司出品的Power DVD这款操作简单的播放工具来实际测试一下ClearVideo HD在硬件解码高清片源时的效果。
我们使用的是目前PowerDVD中的最新版本——Power DVD 9 Ultra版,这一版本被证明可以兼容目前主流的集中硬件高清解码技术,而Intel的ClearVideo HD技术也在其支持范围之中,这款播放软件的优点是操作起来即为简单。
◇VC-1编码1080P片源——《魔力女战士》
◇MPEG-2编码1080P片源——《先锋演示Demo》
◇H.264编码1080P片源——《X-战警3》
在三种主流的高清编码格式中我们都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任何一种编码格式中Intel Core i5 661所集成的GMA HD显示芯片都让CPU的占用率低于过10%的水平线,此时的CPU几乎是处于不工作的状态之中,从这样的状态来看,Clear Video HD技术已经真正进入了成熟期,再加上其所支持的Dual Stream双视频流硬件解码技术,ClearVideo HD技术的前途难以限量。
32nm更省电? 平台满载功耗测试
在文章的前面我们介绍了32nm高K栅极技术,我们提到这种崭新的技术能够带来更低的能量损耗,极低的漏点指数能够给基于32nm高K栅极技术制造的产品带来更低的工作功耗。在实际的测试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手中这颗Core i5 661处理器的“冷静”——一套转速不高的原装散热器即可轻松镇压满负荷运载的处理器,推测实际的功耗也不可能会太高,不过我们依然决定通过测试来看一看整套平台的实际功耗到底有多少,测试将基于电能测试仪来进行,我们用Fumark和Prime95来让系统进入满载状态。
◇平台空载功耗情况
◇平台满载功耗情况
在空载的情况下整个平台的功耗仅为37瓦特左右,耗电量相当之低;而在满载的状态下我们发现平台的整体功耗也仅为108瓦特,这同样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成绩。当然,如果我们仅仅将CPU进行满载操作,那么整体的功耗则仅为89瓦特左右,相当节能。
总结—首款32nm产品前途无限
本次的测试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通过上文多达十六项的全面测试,相信网友们对于这款划破时代的产品已经有了完整的印象,基于32nm工艺制造的新酷睿处理器的确具备着相当不错的素质——这与其首款32nm产品的身份是相符的。在测试中我们真真切切体会到了Intel在产品方面的进取和进步:Nehalem架构的性能显然未被挖掘完全;ClearVideo HD的完善令人欣喜;32nm高K栅极技术工艺带来的低功耗和高集成度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确实很看好Clarkdale系列产品,我们也相信它能够在DIY和移动领域获得超越之前任何集成芯片的成功度,但客观说来我们却对其统一整合领域的远大抱负并不乐观。至少目前来看,对手的高端产品拥有和Core i5 661几乎相同的3D理论性能,而新推出的i3/i5和H55系列产品的价格却并不见得具备太大的优势……从目前的测试来看Intel的优势依然集中在CPU的逻辑运算核心上,所以其产品的消费导向依然是有所指向的,至少对手的产品在新酷睿产品面前依然具备分庭抗礼的实力。
不过32nm的新酷睿家族产品的确让我们产生了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代表了未来PC的大方向:在将北桥收入怀中之后,CPU又将显示芯片收入帐下——PC的形态是越来越小了,这也正暗合了目前DIY领域小型化的潮流。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十年之前谁能想到今天个人电脑的发展状态呢?我们今天也很难想象未来PC的发展形态,或许十年之后个人电脑的大小已经变得和如今的CPU一样了,而Intel则注定要继续走在引领PC发展的潮头位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