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强孰弱 主流级别I/A平台性能对决

互联网 | 编辑: 吴俊杰 2010-02-13 00:00:00原创 返回原文
 

孰强孰弱—相似定位I/A平台PK

Intel在今年1月8日发布了32nm的新酷睿系列处理器,这是一款革命性的产品,不仅是因为其采用了32nm工艺制程,还因为在新的CPU中加入了Intel GMA HD图形显示核心,新的i3/i5处理器支持DirectX 10 API、同时提供了Intel ClearVideo硬件解码技术。新酷睿i3/i5是首款将图形显示核心整合的CPU(同时CPU内部也),而延续自i7系列的Nehalem核心架构也给了新酷睿处理器更值得期待的运算性能。

 AMD在09年下半年也发布了其基于RV620图形显示核心的整合芯片组785G和速龙II系列处理器。785G称得上是AMD的经典代表了,其提供了DirectX 10.1的支持,同时也提供了UVD2硬件解码技术。和Intel的32nm新酷睿系列不同的是785G主板的显示核心和PCI-E控制器都被集成在了北桥之中——AMD目前的处理器产品只是将内存控制器集成在内部。AMD 速龙 II处理器同时集成了DDR2/DDR3内存控制器,对于用户升级来说提供了便利,此外,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以贴近用户的价格为入门级用户提供了型号丰富的双核/三核/四核产品。

通过之前的测试,我们已经了解到Intel新32nm酷睿i3/i5处理器的图形性能,而785G产品则在2009年即被分析透彻,可以说两者的图形性能已经不再是秘密,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光是了解两者的图形性能还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这里将着重分析处理器的逻辑运算核心性能。

测试平台的选定方面,我们将在Intel平台上使用Intel全新发布的Core i3 530处理器(2.93GHz),而AMD平台则选用速龙II X4 620处理器(2.6GHz),除了对两套平台各自的运算性能进行测试之外,我们还将进行磁盘性能和基准性能的测试。

 

超线程vs物理四核—CPU核心对比

AMD的速龙II系列处理器在2009年6月发布,全面采用45nm制程工艺,2009年恰好也是AMD 速龙系列的十周年“生日”,在这一年发布速龙II也是大有深意。我们手中的这颗AMD 速龙II X4 620处理器有着2.6GHz的主频(外频为200Mhz,倍频为13),为物理四核心设计,其中每颗核心独享512KB的二级缓存——速龙2定位低于AMD的羿龙系列,并未加入三级缓存技术。节能技术方面,速龙II X4 620支持AMD的Cool'n'Quilt 3.0技术。

Core i3 530则是Intel在2010年1月8日发布的新款处理器,32nm的Core i3系列处理器采用了物理双核心的架构,但超线程技术的引入让Core i3拥有了处理四线程任务的能力。Core i3 530处理器的每颗物理核心独享256KB的二级缓存,而两颗核心也同时分享4MB的三级缓存。节能技术方面,Core i3 530支持Intel的Speed Step技术。

借助下面的表格,读者可以将两者的具体规格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比较:

从表格来看,两款处理器核心数量完全不同,速龙II X4 620的物理核心数是4个,Core i3 530则为双核产品,两款产品在主频方面相差了330MHz,二级缓存方面则是速龙II X4 620规格较高,另外i3 530具备了三级缓存而速龙II X4 620则并未支持三级缓存……两者都已经将内存控制器内置化了,因此执行延迟方面的表现应该都不错,通用性方面速龙II X4 620要更好一些,其同时集成了DDR2/DDR3内存控制器,Core i3 530只集成了DDR3内存控制器,指令集方面的差别也并不大。接下来我们还是通过实际测试来了解一下这两套针锋相对的平台。

 

单芯片vs双芯片—芯片组规格对比

在提及平台时我们也不能不提及芯片组,事实上新酷睿i3/i5只有搭配了新的H55/H57芯片组才能发挥出全部的功能和性能,原因就在于新酷睿i3/i5处理器的显示核心内置——只有H55/H57具备图形输出接口,而H55/H57和之前的P55之间最大的区别也就在于H55/H57的CPU和南桥之间比P55多出一条数据传输总线线路——Intel FDI(Intel Flexible Display Interface),而这条总线就是视频输出的关键所在。从架构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清H55和P55的不同之处。

 

在将PCI-E总线控制器集成在CPU之后,H55同样采用了单芯片架构的设计,这是Intel的第二款单芯片产品(第一款为P55芯片组),而AMD的785G则依然采用了双芯片的架构模式,这和H55是截然不同的。 

 

AMD的785G集成的HD4200源于RV620核心,架构上较为先进,和H55不同的是785G将图形显示核心集成在了北桥芯片中,与之同样设计在北桥中的还有PCI-E总线控制器,这也和i3+H55平台有着很大不同。 价格方面:目前市场上主流的AMD 785G主板价格在500~700元,Intel H55主板主流价格在700~800元。

测试平台软/硬环境介绍

我们将使用简体中文版Windows Vista Ulitmate SP2版本的操作系统,关闭所有Windows开机启动项,并不对操作系统进行任何优化,用以获取最大的系统稳定性与兼容性。所有测试软件运行过程中均使用“Windows Vista 标准”默认桌面主题和“最佳效果”以获得最平等的测试环境。我们将关闭屏幕保护、休眠、系统还原以及自动更新等功能,并统一使用公版主板和显示芯片组驱动程序,为获取最为真实原始的客观评测数据提供基础。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测试中所涉及的产品参数以及主板和显示芯片组驱动程序都会在测试平台说明中给予相应注释。

速龙II X4 620+785G平台

Core i3 530+H55平台

 

Cinebench—速龙2物理四核心胜出

CINEBENCH是业界公认的基准测试软件,在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多数系统性能测试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使用该公司针对电影电视行业开发的Cinema 4D特效软件引擎,可以测试CPU和显卡的性能。R10版更能榨干系统的最后一点潜能,准确体现系统性能指标。CINEBENCH R10支持Windows XP和Vista的X86/X64系统,以及PowerPC和Intel架构Mac平台,最高支持16个处理器核心。

测试包括两项,分别针对处理器和显卡的性能指标。第一项测试纯粹使用CPU渲染一张高精度的3D场景画面,在单处理器单线程下只运行一次,如果系统有多个处理器核心或支持多线程,则第一次只使用一个线程,第二次运行使用全部处理器核心和线程。第二项测试则针对显卡的OpenGL性能。

▲得分越高越好

 

▲ 速龙II X4 620+785G平台得分

▲ Core i3 530+H55平台得分

在单核心状态下Core i5 530的Core运算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其超线程技术虽然能够在系统中模拟出四线程,但还是无法同物理四核心相媲美——在多核心的运算效能方面依然是AMD 速龙II X4 620占得优势。

PCMarkV—i3+H55略占优势

来自Futuremark的PCmark系列测试软件与SYSmark系列相比,更加偏重于娱乐应用。针对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PCmark也从2005升级到了Vantage,全新的PCmark Vantage不仅包括系统总分,而且还包含了Memories(内存)、TV and Movies(视频)、Gaming(游戏)、Music(音乐)以及Communications(通信)和Productivity(生产力)。PCMark Vantage可以衡量各种类型PC的综合性能。从多媒体家庭娱乐系统到笔记本,从专业工作站到高端游戏平台,无论是在专业人士手中,还是属于普通用户,都能在PCMark Vantage里了解透彻,从而发挥最大性能。

▲得分越高越好

▲ 速龙II X4 620+785G平台得分

▲ Core i3 530+H55平台得分

PCMark Vantage的瓶颈在于硬盘,Intel Core i3 530在硬盘得分上超过了速龙II X4 620,因此在总分方面也占得了优势,Core i3 530+H55的平台在PCMark Vantage的测试中获得了一定的优势。

 

Everest—内存理论效能AMD小胜

Everest(原名AIDA32),是一个测试软硬件系统信息的工具,它可以详细的显示出PC每一个方面的信息。支持上千种(3400+)主板,支持上百种(360+)显卡,支持对并口/串口/USB这些PNP设备的检测,支持对各式各样的处理器的侦测。目前Everest Home已经能支持包括中文在内的30种语言,而且经过几次大的更新,现在的Everest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硬件测试能力,我们在这里所要使用的就是Everest的内存和缓存测试项目,这项测试能够让用户直观地看到自己平台的内存及缓存带宽性能和延迟。

▲得分越高越好

▲得分越小越好

AMD 速龙II X4 620的内存控制器看起来出色一些,极低的延迟数值看起来很舒服,而数据传输方面也较之Intel Core i3 530平台高出一些,当然,相对于延迟的差距来说读取带宽的差别就显得小了不少。

 

Sciencemark—速龙II微弱优势胜出

ScienceMark 2.0是一款通过运行一些科学方程式来测试系统性能的工具。主要用于桌面台式机和工作站上测试内存子系统,同时也用于测试服务器环境中的读写延时,当然,它对内存的带宽及CPU与内存控制器之间的速度等也可进行测试,我们习惯用Sciencemark的总分来衡量平台整体的传输和运算效能,其子项目得分对于较为特殊的平台(瓶颈效应明显的平台)来说也具备不错的参考价值。

▲得分越高越好

▲ 速龙II X4 620+785G平台得分

▲ Core i3 530+H55平台得分

Sciencemark 2.0对于内存和CPU效能的敏感程度比较高,一般来说相似频率的CPU在内存基准效能方面有差别的话也会在Sciencemark 2.0的测试中体现出来,实际的测试结果也巩固了这一结论,继内存基准效能之后AMD 速龙II X4 620在Sciencemark的测试中获得了微弱的优势。

 

3DMark Vantage—速龙2再下一城

3DMark Vantage是业界第一套专门基于微软DX10 API打造的综合性基准测试工具,并能全面发挥多路显卡、多核心处理器的优势,能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满足PC系统游戏性能测试需求。和PCMark Vantage一样,新3DMark也改变了命名方式,不再以年份做结尾,而是同样使用了一个意为“优势”的单词。和3DMark05的DX9专用性质类似,3DMark Vantage是专门为DX10显卡量身打造的,而且只能运行在Windows Vista/7操作系统下。它包括两个图形测试项目、两个处理器测试项目、六个特性测试项目。图形和处理器测试项目都是全新制作的,其中前者借助DX10显卡的新技术和高性能打造了绚丽逼真的视觉特效,后者还特别加入了对人工智能(AI)和物理加速的专门测试。3DMark Vantage的另一个全新特性是引入了四种不同等级的参数预设(Preset)。此前的3DMark在得出最终结果的时候都只有一个简单的分数,而3DMark Vantage按照画质等级划分成了入门级(Entry,E)、性能级(Performance,P)、高端级(High,H)、极限级(Extreme,X)四类,得分表达方式也改成了字母加数字的组合形式,从而更细致地反映系统性能等级,可以更对位、更公平地进行比较。

▲得分越高越好

 

▲ 速龙II X4 620+785G平台得分

 

▲ Core i3 530+H55平台得分

物理四核心的性能还是要超过双核心超线程的,在3DMark Vantage的测试中物理四核心的速龙II X4 620获得了8622的CPU得分,而Core i3 530则得到了8552的得分,不过3DMark Vantage毕竟不是专门用来测试CPU的工具,所以对CPU的效能还谈不上敏感,这里的得分差距还是比较小的。 

3DMark 06—i3赢了总分 输了CPU分

3Dmark 06作为上一代3DMark系列巅峰之作,所有测试都需要支持SM3.0的DirectX 9硬件,并且支持HDR特性,这款软件的最终得分里CPU性能占有不小的权重,因此它更适宜分析整个系统的3D加速能力。3DMark06主要使用最新一代游戏技术衡量DirectX 9级别的3D硬件。此前的3DMark都是随着新版DirectX和新一代硬件的发布而推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3DMark对最新硬件性能的充分挖掘。现在,DirectX 9已经发布3年,该级别的硬件已经遍布高中低各个领域,因此3DMark06可以完全利用DirectX 9的特性。

▲得分越高越好

▲ 速龙II X4 620+785G平台得分

▲ Core i3 530+H55平台得分

总分方面Intel Core i3 530获得了51分的优势,但CPU得分方面却略有不如,考虑到两者采用了同一款显卡,而总分又是如此接近,所以3Dmark 2006的得分应该近似于平局。

鹰击长空—速龙2胜1帧

《Tom.Clancys.H.A.W.X》由Ubisoft的Bucharest Studio负责开发,玩家可以在游戏中驾驶超过50种飞机进行空战.游戏的背景时间设定在2012年,那时的世界正越来越依赖于私人的军火公司(PMCs)。随着PMCs逐渐强大,世界正走向全球冲突的悬崖。这听起来好像是个足够充分的理由让玩家跳进自己的战斗机去干掉那些坏蛋。HAWX提供了名为“强化真实系统”(ERS)的特性,该系统甚至能够让一般的飞行员感觉像是Iceman。这款游戏能够支持DirectX 10.1超集,也是为数不多的支持DirectX 10.1的游戏之一。

▲得分越高越好

▲ 速龙II X4 620+785G平台得分

▲ Core i3 530+H55平台得分

 

生化危机5—i3获得优势

《生化危机5》的故事是在一片酷热沙漠中的无名小镇上展开的,根据竹内润的介绍,这个地区发生了类似种族冲突的纷争,居民们情绪激动且各种暴力事件频发。与真实世界中发生种族冲突乃至仇杀的地区一样,这里充满了混乱,社会失去了本来的秩序,正义和邪恶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我们的主人公克里斯,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前往这个充满动荡的地区展开调查的。 基于DirectX 10.0 API的全3D特效的《生化危机5》这款游戏对内存和显卡的要求都相当高。

▲得分越高越好

▲ 速龙II X4 620+785G平台得分

▲ Core i3 530+H55平台得分 

 

街头霸王4—速龙2小比分获胜

CAPCOM的2009年度大作《街头霸王4》(Street Fighter IV)于2009年2月12日正式发售,可惜CAPCOM旗下产品更为重视游戏机平台,而PC平台被延期至2009年7月2日。对于经济实力雄厚的玩家来说,他们已经等得迫不及待,老早就手入PS3游戏主机,先睹游戏风采,但对于大多数国内的玩家来说,PC版才是最终的选择。《街头霸王4》支持DX9 API,对PC硬件性能的要求并不是很严苛,主流级别的硬件即可比较流畅地体验游戏。

▲得分越高越好

▲ 速龙II X4 620+785G平台得分

▲ Core i3 530+H55平台得分 

 

视频转码性能

MediaCoder是一个免费的通用音频/视频批量转码工具,它将众多来自开源社区的优秀音频视频编解码器和工具整合为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可以将音频、视频文件在各种格式之间进行转换。MediaCoder具备一个可扩展的架构和丰富的功能,可满足各种场合下的转码需求。

▲得分越高越好

▲ 速龙II X4 620+785G平台得分

▲ Core i3 530+H55平台得分 

MediaCoder具备良好的多线程设计,可以说是一款为多核处理器优化的免费音频/视频转码工具,所以在实际测试中基于物理四核心设计的AMD 速龙II X4 620在转码速度上超过双核超线程的Intel i3 530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磁盘—785G平均读取更强

HDTach是各种硬盘评测中常用的工具软件,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此为其最新版本,自身带有一个硬盘性能资料库,以便于测试以后与其对比,从而让我们知道所测硬盘的性能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HDTach是一款专门针对硬盘底层性能的测试软件,它对硬盘的测试主要通过分段拷贝不同容量的数据到硬盘进行考量,可以测试硬盘的连续数据传输率、随机存取时间及突发数据传输率,它使用的场合并不仅仅只是针对硬盘,还可以用于移动设备、闪存盘等设备的检测。

▲得分越高越好

▲ 速龙II X4 620+785G平台得分

▲ Core i3 530+H55平台得分

在突发传输的测试中Intel H55 PCH占据了一定的优势,达到了234MB/s的突发传输速率;而平均读取带宽的测试中则由785G的SB710南桥芯片占优,94.1MB/s的传输速率比Intel H55的传输速率多出了3.4MB/s。

结语—理性搭配最重要

从基准性能到整机办公性能,在前文的一系列测试中我们已经能够全面了解Intel Core i3 530+H55平台和AMD速龙II X4+785G平台各自的性能情况和功能特点了。如果我们单纯从性能数据上来看,两台平台可谓是各有千秋:科学计算和内存控制器性能方面AMD速龙II X4+785G的平台具备一定的优势,物理四核更能发挥出多线程多任务应用优势,这在日后大规模应用的Windows 7系统中表现会越来越明显,当然游戏方面AMD速龙II X4的表现也相当不错,看来高主频也不再成为关乎游戏的唯一关键性能。,而Intel平台也同样在一些项目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对单核性能有特别要求的应用性能比较不错,不过多线程、多任务应用方面显然不如具有四个物理核心的速龙II X4 620更具优势。当然,我们给出的建议依然是理性消费, 对于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是看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以及有多少预算。

具体到平台价格方面,目前,AMD 速龙 II X4 620的市场参考价格为680元,Core i3 530市场售价约860元 ,785G主板主流价格在500~700元,H55主板主流价格在700~800元。因此,如果采用相同的板载独立显卡,Intel Core i3 530+H55平台要比AMD 速龙II X4+785G平台贵大约300~400元,再结合实际的性能表现来说,AMD 速龙II X4+785G的性价比更高一些,适合大部分入门级用户的选择,用户完全可以用这节省的三四百元升级更好的独立显卡或更大尺寸的显示器。当然,如果您比较想优先体验新技术和一些新功能,Core i3+H55的组合还是可以考虑的。

此外,再说一下两种平台的搭配灵活性,AMD进入平台化的时间较早,3A平台的市场成熟度也远高于其他品牌的产品,从CPU、主板到GPU,市场中都有大量的产品可供消费者自由选择,除了上述速龙II X4 620+785G的组合,用户还可以在400~700元价位选择多种型号的双核/三核/四核速龙II处理器,根据不同的显示应用性能需求,既可以选择785G/790GX整合主板,也可选择770/790FX主板与ATI Radeon HD4800/5000的不同组合;Intel方面,作为新一代的主流产品Core i3集成了GPU功能,搭配H55主板,为对图形性能要求不高的整合平台用户带来了一种选择,在性能和功能上为这一类一些初级用户按需定制。当然,这种方式有利也有弊,由于将CPU和GPU绑定在一起,用户除了不能选择双核以外的处理器和其他主板外,在搭建独立平台时,集成的GPU也是基本不会用到的。因此,AMD 3A平台的搭配更具灵活,DIY用户可以自由搭配,而Intel平台则按照使用功能为用户带来了半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不过考虑到价格因素(800多元的中端处理器)及i3处理器实际的CPU性能,搭建整合平台实在有些浪费了。在可升级性方面,AMD平台通过可兼容的接口设计和同时内置DDR2/DDR3内存控制器等手段,具有很好的可升级特性,CPU、主板、内存都可随意搭配更换。Intel方面,由于处理器存在多种接口规格,如果升级成更好处理器和主板,一般都需要整套平台都得更换。

从需求入手,看自己购买个人计算机需要的是什么再做最终决定才是理性之道。如果性能应用实在是难以让你做出最终决定的话,不妨考虑一下价格方面的因素,而且计算机必然会面临未来的升级问题,我们也可以从未来升级的计划着手来考虑购机计划,从这一点来说AMD平台还是一直以来都延续了不错的升级特性。总之,我们“拒绝盲从,坚持理性消费”,这应该是每一位消费者所坚持的原则。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