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产业的新引擎在哪里?

互联网 | 编辑: 2006-08-07 11:03: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2006年,随着双核CPU在PC业界的期望效应落空,PC行业是否需要驱动力的问题开始呈现出来。 在过去的十年中,PC行业已经习惯了以英特尔与微软为驱动力的成长模式。然而,随着摩尔定律的边际递减效应愈来愈强,微软与英特尔的松散联盟愈来愈松散,无论是英特尔还是微软都在开始

成熟期性格特征
成熟期性格特征

   7月28日,英特尔宣布推出酷睿2,这款新的CPU被英特尔称为是对产业“革命性的贡献”,被寄予厚望。在全球,它第一次选择了两家完全不同类型的电脑制造商作为首次搭载此平台合作伙伴。一是戴尔,一是海尔。前者是以配置与价格为主要诉求的全球第一大电脑制造商,后者则是从家电领域切入PC市场的传统消费电子厂商。
     海尔在搭载了酷睿2的极光A808产品面世说明中表示,酷睿2“前端总线达到了惊人的1066MHZ,二级缓存为4MB,比当前主流的处理器二级缓存增大了一倍”,针对配置数据的宣传非常醒目。与此同时,在戴尔的新产品说明中,酷睿2的战略意义被强化了。
     这跟其他两家主要PC厂商的诉求大相径庭。在此之前,7月11日,联想集团推出了扬天系列新品,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大中国区总裁陈绍鹏公开指出,“应用决定价值——PC产品的价值将依托于由功能应用所决定的全新价值体系”。在这一系列产品中,分别针对特殊环境下用户的“影子键盘”功能、针对无力承担视频会议系统高昂成本的中小企业用户的视频会议功能、没有IT部门的中小企业的安全密钥等五大功能。
在联想推出扬天前约半个月,惠普公司则针对PC产品推出了全新的品牌战略——“惠普电脑,掌控个性世界”,把个性化作为主打策略。惠普表示,希望能通过开发、推广和宣传创新性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个人领域的最佳体验。
     全球三大厂商在道路选择上出现了重大分歧。在过去,英特尔在多年以来主导着PC行业的发展模式,完成了从小型机到X86架构、从精英用户到个人用户的革命。但在近几年来,这一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PC厂商高层表示,现在能主导PC发展模式的角色已经不再是英特尔,而是用户。“用户如果对CPU不再感兴趣,我就没有必要跟英特尔跟得那么紧。”
     PC产品的日益标准化,在完成了PC普及化的同时,也对PC业造成了影响。
     清华同方副总经理李健航认为,“PC产品的标准化,一方面带来了产业的规模化,另一方面带来了同质化。”
     联想大中国区商用台式营销部总经理汤捷指出,PC诞生初期,明显地处于供小于求、厂商占主导的阶段。制造产品的人只关注自己的产品,并把CPU、硬盘、内存等一系列配置数据作为宣传的重点。用户购买时,也就自然关注电脑的配置。“那时候,用户是被厂商牵着鼻子走的;而厂商,则要跟着上游芯片商走。”
     “但是现在,厂商与上游芯片商之间的合作是不稳定的。”上述不愿意透露姓名的PC厂商高层表示,各家厂商跟芯片商的合作的唯一区别就是芯片供货价格的高低,而事实上,芯片价格是一路走低的。
这在支持了戴尔与神舟侧重于配置与价格的厂商的崛起。在这样的时代,由于强调成本控制,戴尔与神舟在很多市场的的认可程度较高,并进一步加深了同质化与价格战的力度。从2004年开始,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在价格上开始进入普及期,价格一路探低,7999元、6999元、5999元、3999元、直至2999元和一度有价无市的1999元。PC产业进入“零利润”时期。
     这种竞争模式要求PC厂商必须建立高效低成本的运作体制。当价格竞争非常激烈时,成本控制上落后于竞争对手却又要参与价格战的厂商难免出现亏损。“这是一个规模制胜、全价值链竞争的时期。”联想全球高级副总裁、联想全球COO刘军指出,PC厂商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实力与规模的较量,将呈现强者愈强的局面。
     “事实上,只有大厂商、没有小厂商的局面是不合理的。”计世资讯副总经理郭海涛认为,从用户的角度而言,弱势地位将得到强化,话语权将更加微弱,“对用户是非常不幸的。”
    “即使对PC厂商来说,也不见得是一件幸事。”郭海涛认为。不同品牌的产品之间差别并不大,这是PC厂商不得不求诸价格战的根源。
     联想集团副总裁兼产品营销总经理夏立指出,PC市场同质竞争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用户在实际应用中的利益被牺牲,厂商的创新精神被抹杀。“如果说PC行业将继续把目光放在配置与价格上而忽视用户的根本需求,这将是非常可悲的。”
     汤捷认为,“电脑已经变成了一堆部件的组合,虽然CPU越来越快,但是配置的升级却没有给用户带来增值”。
     在PC产品的零部件日益标准化的情况下,PC上搭载的都是Intel或者AMD的CPU。事实上,对用户而言,由于CPU 升级而带来的多数新功能是处于“睡眠状态”的。而对厂商来说,在PC普及期内常常可以通过跟随技术升级而取得高利润。
     在配置与价格为主导的PC形态中,厂商不得不更加关注如何在短期内获得市场容量,应付于市场竞争。一面是由Intel带动的配置升级速度加快,一面却是应对由于这种加快而带来的价格战。分析人士认为,客观上,PC厂商对用户的关注呈现下降趋势,在研发上的投入愈来愈少,而对营销层面的关注愈来愈强。
实际上,在配置技术已经完全能够满足用户基础应用的今天,PC产品的差异化功能和应用将更多地决定其价值。
     这形成了PC行业进入成熟期后的性格特征。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