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企业的知识管理初探及实施步骤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6-11-28 06:0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作为生产力最主要来源的产业可称为知识型产业。软件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性的产业,企业中主要开发人员都属于知识工作者,并突出具有技术人员个性化、客户需求个性化等特征。

一、软件企业特点和对知识管理的需求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作为生产力最主要来源的产业可称为知识型产业。软件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性的产业,企业中主要开发人员都属于知识工作者,并突出具有技术人员个性化、客户需求个性化等特征。

技术和应用的飞速发展,信息海洋的铺天盖地,常使软件工作者感到压力重重,力不从心,从而产生了对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的紧迫需求。如何有效地整合个性化资源,高效地满足个性化需求,这是软件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知识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可充分实现企业知识资源的整合、发展、共享和增值。特别是软件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可以将分散的个性化的知识整合成有机的组织知识体系,通过组织知识体系的有效运用和持续提升去解决个性化难题,从而能有效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与融合,网络经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创造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根据国际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我们可以把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精髓归纳为数字化管理、市场化管理、系统化管理、国际化管理这四个方面。

由于IT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企业要在领会和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四化"精髓的同时,还应着重明了有别于传统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对知识管理的迫切需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产品的智力型。软件是不同于大多数其他工业实物的产品,其开发过程是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其产品要极大程度地依赖于开发人员高智力的投入。

首先研发软件本身既是一个需要大量知识支撑且又会产生大量知识的活动。以某一新产品的研发为例,要确定是否研发某新产品,需要准确把握市场动向的知识;研发过程需要参考以往的研发经验;而最终研发成功与否都将为以后研发活动积累经验和教训。因此,对业务过程中知识的梳理与积累显得极为紧迫。

其次由于软件产品的无形和难以测量控制,开发人员的创造性与产品规范化测试要求是一对需要不断协调的矛盾,并直接影响软件产品的质量。因此,软件企业首先尝试从技术层面上考虑解决软件的质量问题,但实践表明光从技术上解决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还必须从管理、特别是知识管理的角度入手,双管齐下地来解决软件的质量问题。

再次通过知识管理可建立一个知识型的组织,把以地理或实体为边界的传统组织,拓展为由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客户、商业伙伴、外部组织和公众等构成的以知识为目标的柔性虚拟组织,并为他们提供紧密结合的、相互协作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可以即时的、互动的进行沟通,从而给知识的衍生和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是技术更新的迅捷性。现时的软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开发的速度不断加快。有时甚至一门开发工具还没有完全学会,就已经被淘汰了。几年前,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旧计算机杂志获取一定的信息,并可确信自己获得的是较新的软件开发技术;现在,如果我们读的是一个月前的技术报刊,就会发现自己从中了解的有关技术已经过时。技术变化的迅捷性,迫使软件企业各层次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了解新产品。

知识管理的关键,第一便是要迅速、有效的获取知识内容并建设企业的知识库,这包括它的及时性、有效性、可被利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第二是使知识能够大流量、高效率的进行流转,把知识迅速而通畅的贯穿到企业工作的各个方面中,以最佳的方式实现知识的共享、利用和增值。第三是建立知识的人和组织,这包括对人员和组织进行变革,使其能适应知识管理的需求,让人和组织在知识的活动中最大程度的受益。

三是人才流动的频繁性。我国软件人才紧缺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时在所有行业中,软件业人才流动的频率是最高的。究其原因是因软件行业的技术发展很快,再加上资金的大量投入,软件公司不断创建,而多数新成立的公司为了尽快建立自己的团队,一般要在同行中挖人,这就造成软件业人才流动始终处于一个怪圈之中。

软件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及竞争与激励机制,让每个员工都有向上的发展空间和目标,不断提高个人和部门的胜任力和能力成熟度。而在团队管理中,也要合理地进行知识组合和角色搭配,以建立高效和协同合作的项目开发组。

同时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和谐的企业环境,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就既能留得住有价值和掌握关键知识的骨干,并不断吸引新人才的加盟,又不会因为少数人员的变动而使企业的关键知识流失。

四是管理标准的欠成熟。近几年来,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活动。但是,ISO9000系列标准并非为软件企业特别制定的,它是适用于各种生产和服务过程的标准化的质量控制体系。

作为通用的标准,它更像硬件制造业的专用品,在软件产业实施起来却显得力不从心,产生的效果也大打折扣。而作为目前国际上最实用的软件生产过程标准和软件企业成熟度等级认证标准,CMM能帮助软件企业改进和优化管理,实现软件生产工程化。这些相应的过程规范当然是必要的,但在这不断变化的时代里,过程也必须拥抱变化,拥抱能掌握知识变化的人,否则就不算是好的过程。

近年来软件界已提出了一些新的轻载方法和过程,强调人的因素第一,不是人去适应过程,而是建立面向人的过程。如国外最近已出现一种倾向,提倡把过去依靠主程序员的“手术队”型的开发组方式,转向更活跃和谐的“好来坞模式”开发团队,让每个成员都能扮演最佳角色,从而使软件企业的管理标准能与时俱进和务实成熟。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3 页123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