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的路还能走多远?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看4/3联盟下的这几家厂商的决心有多大,互相之间合作的诚意有多大,技术交流的程度有多深。无论是靠奥林巴斯还是松下或者富士适马柯达,他们中任何一家想要自己靠4/3规格去对抗C,N以及索尼几乎都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辗转到我手上的松下首款DSLR
印象中,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款DSLR产品能够像松下LUMIX DMC-L1(以下简称L1)那样“进度缓慢”的。我最早是在前年年末听到久久没有消息的松下奥林巴斯联盟打算以松下品牌推出一款中高端的DSLR新品,其后一直等到06年的PMA上松下正式对外公布L1计划。没有想到,这款机器从此就一直渺无音讯,一直等到PMA上的其它相机都已经上市到七七八八,它才重新于06年6月间正式公布。当时这款产品的确是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连我也天天跟着团队里的影像编辑们后面研究L1的参数,而且还一天三次的给松下中国公司电话,问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有样机送来。
结果样机没有送来,松下倒是很大方的邀请了我们的影像主编作为国内唯一的IT网络媒体代表跑了一次日本,敢请是松下还要在日本再次发布一遍L1!很高兴我们终于在这次发布会上真正见到了松下的首款DSLR产品,而且还直接在日本作了这款相机的快速试用并拍摄了不少样张。尽管当时手头的机器还是SAMPLE,但是这也算是国内IT媒体第一次正式报道L1真机,详细情况可以看我们在06年7月作的这个专题。
没有想到,这个专题做过以后,似乎连松下中国自己也忘记了这款他们唯一的DSLR,全心全意的去卖FX系列小相机,压根没有给我们过更多有关L1的相关信息,国内的行货自然还没有发售(什么时候有也是未知数),倒是香港那边开始逐渐听说有17600元的水货套装开卖,但也仅仅是“听说”而已,我好像没有看到过国内有谁真的去买了这款DSLR套装,也很少在自己站内或者几个友站上见到L1的更多消息。
如此春去秋来,眼看2006年的日历都撕扯的差不多干净了,松下中国突然问我们:“L1样机到了,你们要不要测啊?” 当然要拉!虽然这个机器来的实在晚了一点,国内外各类IT媒体翻译日本方面的评测也已经过了好多日子,不过这好歹也是松下的第一款DSLR,好歹也是除奥林巴斯以外的第一款4/3系统机身,又号称带着LEICA血统的LEICA D VARIO-ELMARIT 14-50mm/F2.8-3.5镜头一枚,机器作不作测试已经不重要了,拿来把玩一把还是很叫人开心的啊!
当时影像主编YJP那几天正忙着作06年的各大横评,手脚全搭上去了也搞不完那一大堆的相机与存储卡,于是喘着粗气跑过来对我说,老春好歹你当年也是用奥林巴斯 E-1的主,对4/3系统比谁都熟悉,你也别谦虚了,这套机器就留给你写了。于是,在首次海外发布差不多一年以后,这套松下L1套装终于辗转来到我的手上。
既然海外尤其是日本的各篇L1评测大家都看的差不多了,我心里想手上的这篇东西总不见得再写成一本正经的评测,当然格式还是要有,不过内容发挥可能会更自由一些,正好让我抒发下对4/3系统以及对松下和奥林巴斯联盟的一些想法,还请读者朋友们多多见谅。
按照YJP他们那边写DC评测的规矩,我这里先要感谢一些松下中国公司为我们送来的这套L1机身+LEICA D VARIO-ELMARIT 14-50mm/F2.8-3.5镜头的套装。跟随套装而来的还有一大套各式各样的配件比如镜头包,适配器,充电线,驱动光盘等等老花样,我全塞进保险箱,这里就略过不表。这里先说个L1套装的总体印象吧——外观设计用心但有遗憾,画面品质优秀但无惊喜,整体品质良好但性价比有待提高,下面就让我西西道来。
外观设计与相关特性 一
首先来看松下L1的外观设计与做工。
很多人说L1的外形很来“LEICA"。是的,方方正正的金属机身如果拆掉套装镜头,很多人会以为这是某款经典的徕卡旁轴机身。L1采用的是和奥林巴斯 E00/E330一样的侧向反光镜设计,这种奇特的设计使得光路侧向进入机身并传入取景器,因此机顶无需像其它DSLR那样有个高高隆起的五棱镜结构取景器,因此可以保持机顶水平。我个人对这样的造型并不感冒,反正这样的外观设计用来打动那帮眯着老花眼镜还要坚持手动对焦的老头子们一定不在话下,我还是更加喜欢现代一些的,高低起伏的传统单反机身设计,尤其是佳能DSLR顶部的那种流线条,看起来就很有时代感,哈哈。
整机采用的是全镁合金骨架,松下的第一款DSLR还是走的高端路线,看来是想先用高端机型昭示自己拥有设计生产高品质DSLR的能力,至于是否赚钱是否大卖则并不太在意。相比之下索尼首款DSLR,也就是脱胎于柯美A5D的A100则是直接杀入入门产品线,不管机器形象如何,先抢夺一部分市场份额再说。现在我们还说不好,哪种首款机策略更加高明一些,但无论如何,松下首款DSLR没有索尼首款DSLR赚的多应是不争的事实。
我很诧异为什么松下既然已经为L1搞出的全金属机身,那为什么不再进一步和当年奥林巴斯 E-1把机身做成防水密封结构?本机既不防雨淋也不防生活溅水,也就说肯定不能像E-1那样被我在大雪天拿出去外拍。其实要做到全防水相对于L1这样的定位较高的机身来说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但松下为什么就是不作呢?
本机采用的是一块750万像素的LIVE MOS传感器,这种元件据说兼具CCD和CMOS的优点,耗电节省,噪点低且能够长时间工作。也正是这块传感器造就了L1拥有与奥林巴斯 E330同样的LCD实时取景功能。这也是世界上第二款真正具有实用价值LCD取景功能的DSLR产品(富士S3PRO的取景实用性不强,索尼R1并不是DSLR)。与E330不同的是,L1并没有再额外加装一款专门取景用的小CCD,而是依靠升起反光板,直接采用这块LIVE MOS进行取景。
L1加装了第三代维纳斯引擎,据说这个引擎专门为Live MOS进行了优化,从而保证充分发挥其性能。不但保持了前几代引擎高反差、高饱和度和高分辨率的风格,第三代维纳斯引擎还降低了图像的噪点水平。新的引擎同时加快了相机的响应速度,保证更短的拍摄间隔和快门时滞,而其能耗只有第二代维纳斯引擎的80%。呵呵,这当然只是松下的官方宣传语句,实际效果还是要看后面的样张实际拍摄。
既然和奥林巴斯结盟了, 本机当然也会拥有LIVE MOS前的超声波除尘系统,这套东西在奥林巴斯的各款产品上已经应用的非常成熟了,效果很出色,我从来就是对它喜欢的不行,这里不用再赞一次了。
这是加装上套头的L1套装外观。看起来很像松下和徕卡一起开发的那款仿古LC1的样子,我在马路上扫街时还真有色友跑过来询问这款“LC1”的画面质量究竟好不好,看来这个造型还是满深入人心的。实际上,这个机器的机身感觉过于厚了一些,虽然全金属机身的质感不错,但如此方方正正的机身拿起来手感还真很一般。加上位置偏低的取景器以及同样仿古的快门速度拨盘以及镜头光圈环,唉,反正这种设计唯一的后果就是喜欢的人(当然是习惯老手动机器操作的朋友)特别喜欢,而不喜欢的人则特别不习惯。听说今晚家电主编还硬要借L1去拍演唱会,这个家伙一直只会用傻瓜机的,遇到L1的操作方式恐怕他不抓瞎也难。。。^_^
另外,我还发现了本机设计上的一个BUG。那就是即使采用很标准的相机把持方式,你的左手也会很容易的遮住机身上的辅助对焦灯窗口,尤其是在直拍状态下更是如此。
L1的机背显得满满当当,不过由于布局合理,这么多按键我用起来并没有不适应的感觉。那块屏幕看起来占地面积不大,但实际真有2.5英寸面积,只能说是L1机背太“雄壮”了一点,显不出屏幕大了。取景器的尺寸显得还是小了一点,4/3系统的各款相机取景器虽然视野率都不低,但实际取景窗面积真是普遍偏小,对比C,N两家高端机型那明亮宽敞的取景画面(就算D80的画面也够大啊!),L1感觉还是略微弱了一点。
以前我们的影像编辑抱怨过L1取景器中把参数信息列在画面右侧而非底部,感觉曝光补偿的座标轴比较短,看不清楚。我在实际使用中的倒并没有这种感觉,取景信息还是列的很清晰的嘛。。。
对于L1机背我唯一想说的是那只露一半出来的模式拨盘体积实在太迷你了。你只能上下滚动我慢慢习惯也就罢了,做的这么小真叫人很难痛快的滚动更改参数哎,想想佳能老机器上的模式拨盘同样是上下滚动,但人家面积做的多大,滚起来多爽快啊!
外观设计与相关特性 二
下面要狠赞一下L1的内闪,这个小东西的闪光指数一般,但由于采用了和LC1一样的两段式设计,结果就让我使用内闪进行室内人像拍摄的几率大幅度增加。实际上说来惭愧,很多时候我在用C,N两家相机时候一定要借外闪,也就是看中了外闪可以调整闪光角度,能打出侧面光而非直射的特性而已,L1的这个两段式内闪设计正合我意,叫人爱不释手啊!
下面两组照片是我硬拉同事MM做模特,分别采用正面闪光和侧角度闪光拍摄,很显然,采用侧闪的方式拍摄的人像照片脸部更具立体感而非平白一片。方法虽然简单,但是效果的确是非常明显,用来讨好MM可谓事半功倍。^_^
L1机顶上的这个快门速度拨盘是最能体现本机复古味道的所在。
在L1上,默认情况下你的相机可以设置在A档,此时你可以通过调节镜头上的光圈环来改变光圈大小,而靠调整这个拨盘来改变快门速度。什么?你的镜头上没有光圈环。。。是啊,所有兼容L1的奥林巴斯镜头都没有这个玩意(实际只有L1的这个LEICA套头有),那你可以按住拨盘旁边的FUNC1键再转动机背拨盘的组合键方式调整光圈(好麻烦啊!)。你问P档再哪里?哦,只要把镜头光圈环调整到最后一档“A"上就可以,没有镜头光圈环的朋友请按住组合键,然后在菜单里面一直缩小光圈,F11,F16,F22,F32...最后,好了,"P"档的画面突然就在菜单中出现了。。。
唉,我宁可要平凡一点的P/A/S/M选项,硬要使用这个拨盘对我这种从自动相机年代成长起来的菜鸟来说真是有如体罚一般!(为什么我老爸玩起来就能这样得心应手捏?)
别看机身庞大,但本机很干脆的采用了大有一统天下味道的SD卡作为存储介质,公司里刚完成年度存储卡横评,2GB,4GB的SD卡一大堆,SDHC也有好几张,放在L1里面用起来表现都非常出色,完全没有兼容性问题。
我刚看到L1那时候还寻思既然松下和奥林巴斯坐到一条船上去了,怎么L1机身上不做个XD,SD兼容什么的,如今眼看着连富士这样的XD死忠派都已经推出SD/XD兼容机型了,可见规格不开放的XD还是没有索尼记忆棒那样的好命,大势已去了。。。
机身带有符合USB2.0规范的标准MINI USB接口,传送速度非常块,4GB的照片也没有用太长久的时间就能传完。由于我自己DELL笔记本上的SD读卡器不能读取SDHC的内容,因此这个接口和USB连接线对我来说还真是必不可少。
松下L1机身里用的是一块1400毫安的锂电池BL14,尽管本机有LCD实时取景功能,但整体耗电还是相当小,在我的试用过程中似乎只在头一天认真的把电充满,其后就一直不断的用着相机,最多偶尔扔在冲电器上放个半小时左右,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电力问题。虽然没有做过什么严格的电力测试,L1的这块电池即使无法达到C家DSLR那样BT的电池性能,至少与奥林巴斯或者N家的电池打个平手不成问题。
史上最昂贵的“套装镜头”
相信很多人已经知道了,17600元的松下L1套装中,机身价格其实并不太高,真正要花费你大笔银子的乃是这枚史上最昂贵的“套装镜头”——LEICA D VARIO-ELMARIT 14-50mm/F2.8-3.5 ASPH,它的定价差不多是人民币10000元整。
这是徕卡品牌的第一款数码单反专用镜头。它的焦距为14-50mm,折合成35mm相机的等效焦距为28-100mm,相比奥林巴斯 E-1上的那款经典14-54MM套头焦距略微短了一点点。本镜头采用12组16片结构,其中2枚非球面镜片(ASPH),F2.8-3.5的最大光圈,从指标上来看的确是相当不错。
然而奥林巴斯的E-1的那款经典套头ZUIKO DIGITAL 14-54mm F2.8-3.5从镜头结构上与这款徕卡头差不多(11组15片,3片非球面),光圈也同样是F2.8-3/5,可人家只要价3500元啊!手上的这支徕卡镜头却为什么竟要卖到万元的天价呢?!
首先,人家的血统看起来比较牛。徕卡么,无论怎么说,这个品牌本身就可以让任何一个稍微了解一点相机知识的人立即满脑子浮现起诸如“高端,精确,光学,复古,全手工,标准,德国工艺”之类词藻,反正业内能够做到一报名字就叫菜鸟血脉喷张,老鸟心潮澎湃的品牌也就这么两三个,比如徕卡,比如蔡司(正好一个被松下拿去,一个被索尼抢走,两个都是做民用家电起家的厂商)。人家徕卡做的东西还会有错嘛?人家徕卡的东西卖你点高价有错嘛?你花的钱虽然比别人多了点,但人家是什么牌子,你可是徕卡啊!
其次,倒是点实在的东西了,这枚镜头是一款带有光学防震系统的镜头。从当年尼康的VR,佳能的IS,适马的OS之后,我们终于看到第四家拥有光学防震技术的单反镜头生产厂商了。虽然徕卡这个镜头上的光学防震系统乃是沿用了松下的O.I.S系统,从技术上来看这几家的技术原理也非常近似,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在防震镜头方面又多了一个新的选择。
可惜的是,类似柯美和索尼采用的CCD移动机身防震技术没有能够出现在L1身上,尽管这一切早在松下开发镜头专用O.I.S那天就已经注定,但我还是对无法在一款具备机身防震的相机上使用整个4/3系统的镜头群感到遗憾。奥林巴斯还是很出了一些好头的,可惜——还是没有防震——即使有松下加入也没有给它们的命运带来多少改变。
既然价格这么高,这枚镜头的做工和实际品质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不可能比奥林巴斯的那款套头差——当然除了O.I.S我也没有看出它比人家好出多少。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菜单选择,我们同样能够控制这支镜头的O.I.S模式。模式1为全时防震,模式2为仅在半按快门后防震(这样做当然更加省电,取景效率也更高)。不过据说O.I.S模式2目前只能在L1机身上实现,其它兼容机身比如奥林巴斯的E系统只能采用模式1。可惜手头没有E系统的机身,否则倒是可以验证一下。
本镜头支持在半按快门后转动对焦环的全时手动调节,我们后面会有使用这个功能拍摄的样张展示。
LIVEVIEW与菜单设计分析
尽管很无趣,但是YJP还是要求我一定要把L1的菜单部分重新介绍一下。毕竟以往看到的各种菜单都是海外评测里面不是英文就是日文的面孔,如今起码可以看到亲切的简体中文界面了。L1虽然有视频输出功能,但仅限于部分菜单和照片回放时启用,常规拍摄和采用LCD实时取景时都没有输出画面,所以我们这里部分菜单不得不手工屏射了。
在L1机背上的各类参数按键的使用还算方便,只是那个小小参数拨盘怎么都摸不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本机的白平衡可以采用K数选择或者类似坐标漂移的方式选定色温,这多少也体现了L1的高端定位。在拍摄菜单中,防手震功能是建议打开的,如果关闭O.I.S,画面就有一个红色的手震标记触目惊心的一直在那里闪亮着,想不注意都难!
本机同样带有流行的胶片模式,实际也就是不同的色彩饱和度,对比度以及锐度的组合方式。这种做法从当年富士的反转片模式开始,到后来佳能单反的发扬光大,如今各品牌DSLR都把画面参数调整命名为“胶片XX", 松下也未能免俗,哈哈。L1自带了几种胶片模式,如果你不清楚它的确切含义还可以通过旁边的图片范例以及更进一步的文字描述来理解其含义。个人比较喜爱“图象”模式和“自然”模式,前者加强色彩饱和度和对比度,锐度也提的很高,拍摄出来的照片无需后期PS就显得赏心悦目,色彩鲜艳,当然画面细节要稍微弱一点;后者则加强对蓝色,绿色的表现,特别适宜表现蓝天白云和草地树木之类,用来去林地旅游摄影看来不错——有点富士“反转片”的味道。
可以看到,本机还内建了三种黑白照片模式,对于喜欢黑白摄影的朋友,可以算是一个小小的喜讯。当然,如果用户自己还有自己偏好的画面风格,L1还提供了两种用户自定义设置,不过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样特别的组合可让自己慢慢调节了。
其它的菜单结构和松下LUMIX系列的其它相机都差距不大,类似世界时间这样的细节设置虽然多少有些累赘,但怎么说也是松下在菜单设计上的人性化表现。
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机顶上的2个FUNC键,用户可以在这里选择这两个键定义的快捷方式。在L1菜单内,我们也可以看到大量的DSLR才有的设置项目比如反光板预升等。像素更新原先是奥林巴斯相机中独有的“像素映射”功能,如今被松下一并拿过来应用了。这个功能说白了就是用软件方式消除掉CCD上偶尔出现的一两个坏点(依靠运算方式复制邻边的像素色彩),所以用户一般无法在奥林巴斯的高端相机或者DSLR产品CCD上看到坏点就是这个功能的作用。
回放菜单没有太多特别功能,不过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机输出画面的高宽比,想来是因为在日本宽屏的电视产品更为普及的关系。
照片的各种显示方式,包括带有日历信息的显示方式。对于像我这样带着4GB存储卡一下就出去拍摄好几天的用户来说,这个功能在虽然简单但在每天浏览和检索照片时非常实用。L1可以对照片进行最大10X的回放,保证用户能够看清楚画面的所有细节,不过我觉得到4X以上已经是按照1:1像素显示,8X的放大已经是足够细致。
实际拍摄样张与感受 一
开始贴我那些用L1拍摄的样张前,可以先来看一下L1的LCD实时取景功能。和E330一样,用户可以通过按下机背上的LIVE VIEW键开启和关闭此功能,不过使用这个功能相机要进行一系列的动作:首先要抬起反光版,让LIVE MOS启动,然后进行取景操作,等半按快门时候画面会被突然凝固住若干秒,然后突然完成对焦操作,此时按下快门,反光板先放下又再次弹起,同时LIVE MOS先要退出取景马上再切入常规的曝光程序,等完成拍摄后重新再弹起反光板,LIVE MOS重新进入取景工作状态。。。
是不是觉得上面那一连串的动作很复杂? 别说你看着复杂,我光是听着LIVE VIEW模式下反光板一会抬起一会放下一会又抬起来的“卡嗒”声就心疼的不得了——这么频繁的反光板动作是不是会带来寿命问题?!
L1相比E330 LCD取景另外有一个不足的是那块LCD屏幕并不能进行翻转。。。你都能搞出LCD取景设计了,那干吗不让取景更加方便一点?!有意思的是,通过LIVE VIEW实时取景,松下L1还能提供景深预览功能,这是一个在中端DSLR产品上常见且相当有用的功能,不过L1的这个景深预览却能且“只能”通过LIVE VIEW实现!在我的实际使用中,L1的LCD取景功能最终成为了“鸡肋”,我还是情愿采用取景器来进行拍摄操作也不愿听着L1的反光板在那里咔嗒咔嗒的死命翻动。低角度取景怎么办?我觉得还是直接拿出海鸥的直角取景器更实在一些。
虽然我自己也很不喜欢对相机进行有关分辨率和ISO噪点的样板测试(很多人特别喜欢这个,连小机器也要搞个分辨率标版测试一下,真不知道差50线的分辨率在实际使用中究竟有什么可见差距),但应YJP要求,我这里还是贴一小张样片。
本机的ISO分档非常干脆,ISO100/200/400/800/1600,一共5档可选,这种分档方式好似入门相机,简单实在。对比起很多高端DSLR动辄10多档甚至20档以上ISO感光度调节,L1的“粗线条”的确更有胶片时代选择感光度时的复古味道。
在比较良好的常规灯光下拍摄桌上的高达模型,效果似乎出人意料的好。看起来L1在ISO400及以下画面的可谓纯洁无暇,即使ISO800的画面也感觉不错。可是在我们实际应用中,本机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画面颗粒感表现有很大差异,往往是光线条件较好时即使采用高ISO,画面中颗粒效果依然不明显,但一旦周围光线亮度一般,即使ISO400也能轻易可发现比较明显的颗粒感和红蓝两色噪点。
总体来看,本机的ISO感光效果与盟友奥林巴斯的同类产品相近,ISO100/200表现良好,ISO400为可用,ISO800以上的品质请不要抱有太大期望。
ISO 100 / 200
ISO 400 / 800 / 1600
富士和松下两家是最早在相机中提出16:9画幅的数码相机厂商。这种长宽比接近2:1的画幅不但很好的适应了HDTV显示设备的输出需求,同时也在数码相机时代开创了类似传统XPAN这样超宽画幅的构图风格。由于4/3系统的DSLR本身画幅就是标准的4:3比例,因此L1提供了依靠切除画面上下两边像素而实现的3:2以及16:9画幅。下面三张照片就是L1在同一场景下的画幅表现。叫人无奈的是,这种可变画幅功能也只能在LIVE VIEW模式下进行——大概是松下没有想出怎么才能让光学取景器的画幅也一同变化的办法吧。
16:9的画幅效果对于表现比较宽阔的场景还是有其独到风格的,不过我更喜欢松下LX1,LX2那样采用真实16:9画幅感光元件的产品出现,而像L1这样靠上下切除画面实现的“遮幅式宽萤幕”多少会让我有些心疼有效像素的损失。
实际拍摄样张与感受 二
尽管在前面的文字里我对L1的机身设计提了不少意见,但并不代表我并不喜欢带着L1套装外出拍照。事实上,我还是挺喜欢这个套装的。 首先,我自己曾经是奥林巴斯 E系统的FANS,除了自己拥有的E-1以外,还几乎玩遍了E系统的全部相机和镜头,对于这个系统的一些特性(比如机身设计,画幅以及镜头表现)都比较了解和熟悉;其次,我个人对于L1的这支配套镜头LEICA D VARIO-ELMARIT 14-50mm/F2.8-3.5 ASPH本身素质没有任何反面意见,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我想我一定会把这支镜头选为我最希望拥有的镜头之一;第三,无论如何,L1作为松下开发的首款DSLR,我并不指望它一开始就能在机身设计方面能够达到怎样的成熟度,这样的产品只要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较好的整体素质就可以让我很高兴的去运用它。
这里是一些我用L1配合LEICA D VARIO-ELMARIT 14-50mm/F2.8-3.5 ASPH拍摄的样张,其中有部分照片还用上了一支奥林巴斯 50-200MM F2.8-3.5望远镜头。首先是关于这款相机的画面锐度表现。
这两张看似相同的照片实际反映了L1“标准”和“图象”两种胶片模式下的照片风格。很显然右侧的“图象”模式画面锐度以及对比度要比标准模式更高。在色彩饱和度方面也比标准看来略又觉发灰的色调更加鲜艳一些。
由于受到面积的限制,我一直怀疑只有135胶片(全幅)1/4大小的4/3规格感光元件在高象素时画面质素究竟能有多好。目前来看,L1的750万像素显然还能为4/3系统保持较高的画面锐度和细节还原,当然这也和使用的镜头品质有很大关系。不过,价格高达万元的LEICA D VARIO-ELMARIT 14-50mm/F2.8-3.5 ASPH在画面品质上真的甩开不带O.I.S系统的ZUIKO DIGITAL 14-54mm F2.8-3.5很多嘛?我看也不见得,或许稍微好一点,或许没有多少差别,反正我是分辨不出。
我对于L1这块LIVE MOS的曝光宽容度比较满意,比如下面左侧的这张照片画面中的明暗过渡非常强烈,但L1依然能够保持足够的曝光宽容度,即使最亮的天空部分还是最暗的建筑物黑色阴影部分,L1都能还原出足够的细节而没有死白或者一片漆黑的情况出现。按照松下的官方解释是:“L1配备的Live MOS传感器采用新型读取电路,从而将控制线路的数量从CMOS传感器所要求的三降到CCD传感器所要求的两条。这样就使单位像素的感光面积比一般CMOS传感器大。从而实现了大动态范围,使相机能够拍出效果清晰、富于表现力、层次丰富的画面。”
只有在光线条件较差的时候,LEICA镜头上的O.I.S系统才体现出它的价值。尽管拥有F2.8的最大光圈,我们还并不能很放心的使用ZUIKO DIGITAL 14-54mm F2.8-3.5进行夜间的手持扫街,但是运用LEICA D VARIO-ELMARIT 14-50mm/F2.8-3.5 ASPH一切就完全不同了。一般来说,即使快门速度已经降低到可怕的1/5秒,配合O.I.S以及加上屏气凝神,我的基本还是保证足够的拍摄成功率。对于绝大多数的都市灯光夜景,拥有LEICA D VARIO-ELMARIT 14-50mm/F2.8-3.5 ASPH后,我都可以甩开三脚架这个累赘,即使偶尔借着橱窗的灯光为女友拍摄一两张夜间的人像,整体效果还是能够令她满意。松下宣称其O.I.S能够降低三档快门速度,我觉得这个数字是比较可信的。
L1的套装徕卡镜头拥有相当不错的微距能力,对焦距离也比较短,配合F2.8的光圈用来拍摄一些特写照片还是能够胜任的。即使在较大的光圈下,镜头边缘部分也没有出现明显的色散现象,背景的虚化显得相当柔和与圆润,如此昂贵的镜头拥有这样出色的成像品质也是理所应当的。
注意右下方的照片是使用ZD 50-200望远镜头拍摄的。奥林巴斯的这枚镜头能够实现100-4000MM的等效焦距,光圈依然能够保持F2.8-3.5,性能的确是非常卓越,而这样一款镜头的定价却只要6000多,对比L1的徕卡套头的确是超值。可惜的是,这样的镜头却不像L1所配的LEICA D系列镜头那样带有光圈环,用户要调节镜头光圈必须通过快捷键进入菜单选择,这对我等常用A档拍照的家伙来说真是太痛苦了!
尽管L1在4/3系列机身中定位比较高,但依然只拥有相当于其它品牌入门级DSLR的三点对焦系统,真是有些寒酸。这张照片我不得不先让镜头大致自动对焦,然后在半按快门的情况下手动对焦。奇怪的是这种先自动然后才能手动的对焦方式也能号称“全时手动对焦”?
带上L1套装和GPS一起去扫街
这里我要插入一段题外话,这次随着L1套装一起出门的还有一支奥林巴斯的50-200MM F2.8-3.5镜头以及一部来自索尼的摄影用GPS系统。关于索尼的这款GPS,YJP曾经在他的《带索尼GPS游山玩水 成都麻辣美食之旅》一文中做过比较详细的介绍,相信很多网友已经对这个能够把自己拍摄的照片显示在GOOGLE MAP上的产品非常感兴趣。不过,当时这个GPS的配套软件只能用于索尼自己的数码相机产品,这的确叫人非常不爽,好在我们在网上找到了该产品使用在其它品牌数码相机,比如松下L1上的方法。。。
首先依然是带着GPS和校正过时间的相机出门扫街,回来以后使用GPS IMAGE TRACKER软件通过对比相同的时间段将照片EXIF信息与GPS记录的地理信息匹配,这样所有的JPEG照片的EXIF参数中就带有了GPS地理信息。
可以看到,在进行了同步之后,相机的EXIF参数中就带有经纬度信息,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照片EXIF加入GPS信息后,一般软件会提示你是新建文件还是直接覆盖原始文件。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可以选择将带有新信息的照片另存目录。实际上我仔细对比了原图和加入GPS信息的图片后,两个文件之间通常只有几十KB体积差异,无论怎么样观察也看不出对画质有什么改变(实际也应该不会改变画面信息)。
既然我们不打算使用索尼的软件来展示这些带有GPS信息的照片,那么找一个能够兼容各品牌数码相机的替代软件就尤为重要了。我们选用的是JETPHOTO捷拍相册软件,这是一款全免费的照片管理浏览软件,大家可以到http://www.jetphoto.cn/进行下载(还带有MAC版本哟)。在该软件的菜单中有一个GPS选项,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在GOOGLE EARTH上展示照片”一项。
点击放大
是的,和索尼的官方软件不同,捷拍相册调用的不是平面的GOOGLE MAP,而是全三维的GOOGLE EARTH!它立即将我的照片生成GOOGLE EARTH的地标文件,并在GOOGLE EARTH窗口中显示出来!这的确是一个相当震撼的画面效果,你可以看到镜头从太空中直落而下,迅速降临到中国上空,然后继续扩大瞄准上海。。。最后落在静安寺:)
点击放大
呵呵,这是我带着GPS和L1从久光百货沿着华山路和常熟路一路走来时拍摄的一些照片,下面的截图都可以点击放大。想想如果你是去外地甚至海外旅行,回家以后用这个方式在GOOGLE EARTH的三维地球上向亲友介绍你的行程,是不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我在松下L1的样张库内上传了两张带有GPS信息的样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下载这个样张和JETPHOTO软件,尝试下在GOOGLE EARTH上观赏旅行照片的独特感受!
点击进入产品库查看带有GPS信息的原图
更多松下L1实际拍摄样张
在本站的L1样张库内,大家还可以找到更多样张,这些样张来自于我带着GPS的扫街,去中山公园的闲逛以及单位内同事随意拍摄的一些照片。尽管从摄影角度来看这些图片的效果很一般,但用来说明L1尤其是L1套装的画质水平还是很不错的。这些照片的种类涉及非常广泛,人物,风景,特写,夜景,抓拍等等不一而足。
此外,我这里还重新贴出了一部分本站编辑在去年7月应松下中国邀请去日本参加L1发布会时拍摄的一些样张。这些照片是在日本本土采用一台L1的工程样机进行拍摄的,大家可以对比下与我们现在手上的这台L1在画质上有什么区别。
很可惜,目前我们的样张库内只有我和同事上传的这些L1样张,对比诸如D70S,S3PRO或者350D这样的热门机型,L1的样张库还显得有些冷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遇到自己拥有L1的读者将你拍摄的L1样张上传给我们。
松下L1的更多样张,请见:
http://product.pchome.net/pro2005/pro_sample_pic.php?product_id=35141
坎坷4/3之路还能走多远?
在PCHOME,很少有产品能够像L1那样,半年前写过一片评测,半年后我再来写一篇的情况出现,这个特例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迟迟未能拿到国内测试样机,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这半年来这款产品一直处于有价无货,半冷不热的状态。对于松下LUMIX DMC-L1,我的评价和我影像部门同事在半年前得出的结论并没有什么差异。作为松下的首款DSLR产品,本机显然想首先树立其高端形象,松下是很花费了一番心血来设计的:比如全金属的骨架,有效的除尘系统,出色的配套镜头,还算不错的画面品质都值得赞赏;但也因为以往的经验不足,而同时又受到研发能力的种种限制,所以实际的成品还显得不够成熟,比如并不怎么方便的LIVE VIEW,复古的机身操控,比如薄弱的三点对焦,比如镜头的定价和推广等等。。。
其实,如果不算那万元定价的套头,只看7000元的机身,我对于松下的这款L1机身还算满意,毕竟人家是第一次设计DSLR产品嘛,怎么会一下子就尽善尽美? 这个机身本身素质还算不错,只可惜如果你不花大价钱买徕卡D镜头,那么用起来真的挺麻烦。听说松下将在1月底发布几款LUMIX的新机型,不知道会不会有DSLR新品出现,看看能否有所改变吧。
现在,以奥林巴斯和松下为首的4/3联盟(富士,柯达和适马也是其加盟伙伴)真是到了一个相当关键的时刻。以我来看,4/3的设计理念并不是不好,它毕竟甩开了C,N用传统FC相机机身改成DSLR的设计思路,走上了完全数码化的设计道路。然而,为什么奥林巴斯和松下推了这么久的4/3,这个规格到现在还是不温不火呢?
我觉得无论是镜头还是机身都有问题:
首先看镜头。目前为4/3做镜头的有下面这么几家:首先是奥林巴斯自己出了不少ZD系列镜头,已经完全覆盖了各种镜头焦段,这些镜头的光学品质也非常不错,可惜它的镜头价格普遍很高,在机型性能(比如对焦速度和精度)方面也不如C,N的同价位产品;松下经过徕卡的授权已经推出了两款D型镜头,一款是我们今天介绍的套头,另外还有一款25MM F1.4的标头,目前还不知道其价格,但恐怕更是天价的一塌糊涂;适马作为这个系统的镜头伙伴,并没有特地为4/3系统设计过什么镜头,倒是把一些,卖的不错的数码镜头改了接口,提供4/3规格机身使用。详细的镜头列表可以参见:http://www.four-thirds.org/en/products/lense.html
现在镜头方面的问题是,奥林巴斯的镜头最全但是价格太高,徕卡镜头价格不光高且品种太少,适马镜头价格和品质都可以接受可惜其焦段大多本身是为APS-C或DX幅面的DSLR设计的,用在4/3系统上广角牺牲太大。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其它系统上大卖特卖的18-125MM镜头(在APS-C或者DX幅面上广角等效焦距是27-28MM的广角)用在4/3机身上广角只剩下可怜的36MM了。。。
所以想要解决镜头问题,一是要让奥林巴斯松下适马等几家厂商联合起来,发布一批定价适中的新镜头,适马即使不单独为4/3开发新镜头,也应该把更多出色的镜头接口4/3化,至少那几款超广角镜头的4/3化必须加快。至于O.I.S,松下你就别一个人藏着了,该给奥林巴斯就大方点给吧。
其次是机身,可恨松下搞了这么久的才出来的L1机身却只有配合自家生产的徕卡D头才能解决方便调节光圈的问题,奥林巴斯和适马的镜头在它身上用起来这个麻烦就不用提了。松下如果下代机身还要坚持在光圈问题上这么搞独立,自己又没有更多规格更便宜的镜头出现,恐怕下场会有些悲惨。奥林巴斯别的不说,自己先设法搞定类似仅有三个对焦点,高速镜头驱动之类技术问题,如果能够搞出机身防震那是更好。在感光元件问题上,大家喊了好多年的富士SUPERCCD以及X3三层CMOS究竟还又有没有希望?毕竟这个技术在适马手上,如果能够拖着适马一起开发4/3的机身,那前景可要比现在光明许多了。
4/3的路还能走多远?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看4/3联盟下的这几家厂商的决心有多大,互相之间合作的诚意有多大,技术交流的程度有多深。无论是靠奥林巴斯还是松下或者富士适马柯达,他们中任何一家想要自己靠4/3规格去对抗C,N以及索尼几乎都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但是如果他们一旦能够真正的相互联合起来共享自有的那些尖端技术和推广方法,那么或许4/3的路还能继续走下去。
别再搞一些只在自己品牌上才能玩的溜的产品了,不联合,就是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