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松下L1评测看4/3系统路还能走多远?

互联网 | 编辑: 徐嘉 2007-01-15 01:00:00原创 一键看全文

4/3的路还能走多远?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看4/3联盟下的这几家厂商的决心有多大,互相之间合作的诚意有多大,技术交流的程度有多深。无论是靠奥林巴斯还是松下或者富士适马柯达,他们中任何一家想要自己靠4/3规格去对抗C,N以及索尼几乎都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坎坷4/3之路还能走多远?

在PCHOME,很少有产品能够像L1那样,半年前写过一片评测,半年后我再来写一篇的情况出现,这个特例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迟迟未能拿到国内测试样机,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这半年来这款产品一直处于有价无货,半冷不热的状态。对于松下LUMIX DMC-L1,我的评价和我影像部门同事在半年前得出的结论并没有什么差异。作为松下的首款DSLR产品,本机显然想首先树立其高端形象,松下是很花费了一番心血来设计的:比如全金属的骨架,有效的除尘系统,出色的配套镜头,还算不错的画面品质都值得赞赏;但也因为以往的经验不足,而同时又受到研发能力的种种限制,所以实际的成品还显得不够成熟,比如并不怎么方便的LIVE VIEW,复古的机身操控,比如薄弱的三点对焦,比如镜头的定价和推广等等。。。

其实,如果不算那万元定价的套头,只看7000元的机身,我对于松下的这款L1机身还算满意,毕竟人家是第一次设计DSLR产品嘛,怎么会一下子就尽善尽美? 这个机身本身素质还算不错,只可惜如果你不花大价钱买徕卡D镜头,那么用起来真的挺麻烦。听说松下将在1月底发布几款LUMIX的新机型,不知道会不会有DSLR新品出现,看看能否有所改变吧。

现在,以奥林巴斯和松下为首的4/3联盟(富士,柯达和适马也是其加盟伙伴)真是到了一个相当关键的时刻。以我来看,4/3的设计理念并不是不好,它毕竟甩开了C,N用传统FC相机机身改成DSLR的设计思路,走上了完全数码化的设计道路。然而,为什么奥林巴斯和松下推了这么久的4/3,这个规格到现在还是不温不火呢?

我觉得无论是镜头还是机身都有问题:

首先看镜头。目前为4/3做镜头的有下面这么几家:首先是奥林巴斯自己出了不少ZD系列镜头,已经完全覆盖了各种镜头焦段,这些镜头的光学品质也非常不错,可惜它的镜头价格普遍很高,在机型性能(比如对焦速度和精度)方面也不如C,N的同价位产品;松下经过徕卡的授权已经推出了两款D型镜头,一款是我们今天介绍的套头,另外还有一款25MM F1.4的标头,目前还不知道其价格,但恐怕更是天价的一塌糊涂;适马作为这个系统的镜头伙伴,并没有特地为4/3系统设计过什么镜头,倒是把一些,卖的不错的数码镜头改了接口,提供4/3规格机身使用。详细的镜头列表可以参见:http://www.four-thirds.org/en/products/lense.html

现在镜头方面的问题是,奥林巴斯的镜头最全但是价格太高,徕卡镜头价格不光高且品种太少,适马镜头价格和品质都可以接受可惜其焦段大多本身是为APS-C或DX幅面的DSLR设计的,用在4/3系统上广角牺牲太大。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其它系统上大卖特卖的18-125MM镜头(在APS-C或者DX幅面上广角等效焦距是27-28MM的广角)用在4/3机身上广角只剩下可怜的36MM了。。。

所以想要解决镜头问题,一是要让奥林巴斯松下适马等几家厂商联合起来,发布一批定价适中的新镜头,适马即使不单独为4/3开发新镜头,也应该把更多出色的镜头接口4/3化,至少那几款超广角镜头的4/3化必须加快。至于O.I.S,松下你就别一个人藏着了,该给奥林巴斯就大方点给吧。

其次是机身,可恨松下搞了这么久的才出来的L1机身却只有配合自家生产的徕卡D头才能解决方便调节光圈的问题,奥林巴斯和适马的镜头在它身上用起来这个麻烦就不用提了。松下如果下代机身还要坚持在光圈问题上这么搞独立,自己又没有更多规格更便宜的镜头出现,恐怕下场会有些悲惨。奥林巴斯别的不说,自己先设法搞定类似仅有三个对焦点,高速镜头驱动之类技术问题,如果能够搞出机身防震那是更好。在感光元件问题上,大家喊了好多年的富士SUPERCCD以及X3三层CMOS究竟还又有没有希望?毕竟这个技术在适马手上,如果能够拖着适马一起开发4/3的机身,那前景可要比现在光明许多了。

4/3的路还能走多远?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看4/3联盟下的这几家厂商的决心有多大,互相之间合作的诚意有多大,技术交流的程度有多深。无论是靠奥林巴斯还是松下或者富士适马柯达,他们中任何一家想要自己靠4/3规格去对抗C,N以及索尼几乎都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但是如果他们一旦能够真正的相互联合起来共享自有的那些尖端技术和推广方法,那么或许4/3的路还能继续走下去。

别再搞一些只在自己品牌上才能玩的溜的产品了,不联合,就是死。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10 页< 上一页78910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