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媒体Macworld近日发表文章,称iOS 7的界面设计虽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但整体来说令人欣喜;这是一个“从仿3D到真2.5 D”的变化,多愁善感是做不成好设计的。以下就是全文摘要:
根据苹果的说法,iOS 7最重要的工作是通过放弃拟物化来强调用户的内容,但是iOS一向以来都把用户的内容放在每个应用的首位这是该公司人机界面原则自诞生以来的主要信条之一。
在过去,这就意味着使用丰富的、像照片般逼真的细节和模拟隐喻,来帮助用户直观地了解如何使用一个应用,让他们尽可能快速、尽可能简单地访问内容或者完成任务。但是,曾经帮助我们了解如何使用一种全新类型的设备的视觉线索,现在已经变得繁琐和过时了,因为我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使用这些设备,因此iOS 7虽然放弃了拟物化,其实对界面模式的改动并不大,它只是去掉不必要的干扰因素。
从仿3D到真2.5D
苹果放弃了3D图像技术,放弃了深阴影、高亮和光泽感,开始依靠轻快的动画和平面的视差效果来传达的深度感。开发者曼通·里斯(Manton Reece)把这形容成多平面摄像技术。在我以前工作的动画工作室里,我把它称作是“2.5 D”,但我们说的都是一回事:使用After Effects,我可以把背景和图像设置在z轴的不同平面上,让虚拟摄像头穿过它们,在它们的周围移动。这些平面看起来不是完全三维立体的,但是跟简单地从左到右移动一幅图像相比,它的视差和景深效果更好更逼真。
iOS 7利用2.5D来增进你的深度感,而在以前版本iOS中使用的仿3D效果,可能会与之发生冲突,从而减弱这种效果。你只要略微倾斜一下手机,就能获得元素相对于彼此(以及背景)的位置的微妙暗示。从主屏到文件夹再到应用,iOS 7界面给人的感觉非常奇妙,比它第一眼看上去的感觉好得多,整体效果令人欣喜。
一些不足之处
大家在发布会上看到的静态截图,实际上是在给iOS 7帮倒忙,因为它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了元素处于冻结状态时的样子了,但iOS 7界面的美丽在于它的深度和运动方面。虽然这样,专业批评者和业余批评者提出的一些问题也确实存在。虽然设计通常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但人们注意到的iOS 7问题,很对都是那些已经有解决方案的问题。这些令人不爽的问题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系统字体使用Helvetica Ultralight是个错误。我自己视力本来很好,看着它也有些吃力,知名字体专家艾里克·斯比克曼(Erik Spiekermann)也有同样的看法:他称选择Helvetica Ultralight是“年轻人式的愚蠢”。字体大小为13-point时,文本完全看不清楚。而iOS让用户可以在整个系统中调整字体的大小,这可能是一个不好的兆头,也许会有很多用户默认使用增大的字体。
iOS的图标网格也是“错的”,图标内的glyph看上去不太平衡。Panic公司的设计师Neven Mrgan曾专门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在观看WWDC主题演讲中iOS7主屏上的静态图像时,图标就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我仍然希望他们在iOS 7的最终版本正式发布之前就纠正这个问题。
最后一个大问题,就是选择之间缺乏重点和区分。尤其是Action sheet,我觉得它目前的形式过于质朴,按钮边框没有了,“推荐选项”唯一的指示就是它的文字略有加粗,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我很担心这会让用户觉得莫名其妙。破坏性最小的选择是哪一个,你无法一看便知,而且有时你也很难分辨哪些是内容,哪些是UI。
虽然iOS 7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总的来说,我对iOS7的设计感到很满意。这是针对一个已经成名的操作系统进行的重大改变,只花了7个月时间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已经很不错了,而且我觉得它进化的方向也非常酷。
多愁善感做不成好设计
苹果是重新创造方面的高手。放弃拟物化,走向扁平化是苹果早就该采取的一个大胆举动。当一个东西不再有效,或变得过时陈旧了,它就必须被清除掉这是苹果的特质,也是创造性活动的普遍特质。多愁善感做不成好设计。
iOS 7的变化不仅仅是品味问题,而是迈向一个新的、令人兴奋的方向所必需的步骤。通过放弃仿3D,走向更真实、更动态的2.5D ,苹果正在试图让设备本身消失:从某种程度上说,iOS 7的轻盈灵动,让已经非常简约的苹果设备更增加了一份“外表纤薄,内涵丰富”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