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归来脱胎换骨

互联网 | 编辑: 邹震 2009-04-16 11:3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第二页

进军SaaS不迟疑

 

CA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来推动SaaS业务,目前已经有3种服务。同时,在全球建有3个数据中心来支持这3种服务。

孙定: 刚刚你谈到CA在IT治理方面的产品Clarity时,说它是一种SaaS模式的产品,能详细介绍一下CA在这方面的打算吗?

檀林: Clarity的架构设计完全采用了SOA架构,它也是CA的第一个可以以SaaS模式提供服务的产品。换而言之,该产品设计采用了多租户模式。当然,客户除了可以租用Clarity的服务外,也可以按照通常的产品销售模式来购买产品。

事实上,SaaS模式已经成为CA重要的产品服务模式。在2008年夏天,CA单独成立了一个部门,即On demand business division。这个部门现在提供3种服务: 提供风险控制和合规性方面的服务,即GRC(Governance Risk Compliance); 为新产品研发,IT治理和专业服务自动化提供项目与项目组合管理服务; 提供及时数据恢复和容灾的在线服务。为了支持SaaS模式,CA在全球建有3个数据中心。

孙定: IT管理方面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是否也提供SaaS模式的服务?

檀林: CA在IT管理方面还没有完全采用SaaS模式,从长远来看,CA肯定会往SaaS方向发展。在这个领域,CA正在培养一批MSP(Manage Service Provider),它们购买我们的产品,然后向最终客户提供服务。对最终客户而言,同样不用购买软件和相应的硬件,只需要订购这些MSP提供商的服务就可以了。目前,这方面的收入已经占到了CA销售额的20%,而且增长的趋势很明显。

孙定: 看来,CA的业务在向SaaS模式靠拢,CA在中国有这样的MSP开展合作吗?CA是否计划在中国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

檀林: 我们正在中国找MSP合作伙伴,但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合作伙伴,还需要一些时间。因为MSP的门槛比较高,它必须有自己的网络运维中心(NOC)。国内只有类似中国电信这样的公司或者一些大型的软件公司,像东软、石化盈科等具有这种能力。

CA也考虑在国内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但出于国家政策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在国内更倾向于寻找合作伙伴,这个合作伙伴必须有自己的网络运维中心、自己的数据中心和专业化的IT服务团队。CA可以为合作伙伴提供企业IT管理平台、前期的架构和服务组合设计,以及业务模式的落地等等。
力争3年内重返高峰


要在3年之内达到CA在中国最高的水平,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团队,还需要有渠道和合作伙伴的支持。

孙定: 从整个CA全球的业务来看,CA在中国的业务占多大规模?CA对中国市场有什么预期?

檀林: CA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最高不到全球业务的1%,显得有些微不足道。这也反映出CA这些年在中国市场做得并不太成功,从2004年到现在大概经历了5任不同的中国区总裁,前任们把一些国外的做法直接移植到中国来,但效果不是太好。这也许是CA决定启用本土IT职业经理人来尝试破冰的一个原因。目前CA对中国市场的预期是在3年之内达到CA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如果抛开金融危机和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来说,实现这个目标还是有可能的。通过这几个月对CA产品的了解,我十分有信心。

孙定: 要在3年内达到CA在中国的最高水平,你主要的挑战在哪里?

檀林: 主要挑战来自三方面: 一是需要改变人们对CA的印象。这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做事情,保证让每一个客户都满意、都成功; 第二是要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加大对合作伙伴的培养力度,让它们能对CA新的业务、新的技术方向认同和理解; 第三是要以创业者的心态来做事情。

孙定: 具体到2009年,CA在中国会有什么样的计划?

檀林: 在中国我们有3个工作方向: 一个是与行业内更为广泛的系统集成商结成合作联盟; 第二个,按产品线来发展服务合作伙伴; 第三个就是推动OEM业务,具体包括采用类似于CA与SAP在全球的合作模式,与本地软件应用供应商合作,把CA的应用性能监控产品嵌入到对方的解决方案中去,另一种是积极地与本土硬件制造商合作,类似于CA与戴尔的全球性合作,戴尔在北美已经把CA的XOSoft(连续数据保护)产品作为自身解决方案的一部分直接向用户推荐,就像销售自身产品一样; 现在我们也希望能将这一模式在近期引入到国内来。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