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也经常有主次不分的情况:明明信息化是为业务服务的,但说起来、做起来,却好像成了一切都需要业务服从、为信息化服务似的。
经常有些事情,在办公室和客户谈太严肃,在咖啡厅里和客户边喝点什么边谈,正合适。可总是觉得这些公共场所的音乐声音太吵,吵得双方谈话都听不清,让服务员关小声点,服务员还不高兴,仿佛这音乐不是为客人准备的,是给他们自己消磨时光用的。本来作为背景音乐的声音成了主体,本来为客人服务的服务员成了主人,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地方也有,信息化过程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信息化有哪些类似情况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也经常有主次不分的情况:明明信息化是为业务服务的,但说起来、做起来,却好像成了一切都需要业务服从、为信息化服务似的。
首先,宣传舆论把信息化说得非常重要、相当重要,有了信息化,所有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有位军事信息专家说:夸大地宣传信息化的作用,就像在说一列火车只要火车头不要车厢一样可笑。
其次,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总有人说信息化可以取代这个那个。信息化可以取代客户关系吗?发了电子邮件就可以不见客户吗?如果真这样认为,就好像在说,吃饭可以取代睡觉、睡觉可以取代上学一样可笑。
还有人在评估信息化时说,信息化可以节约成本。慢着!说节约成本时,要把信息化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扣除,把其带来的负作用扣除,再去计算结果。
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信息化的作用,而是要说明业务才是主体,信息化要辅助主体业务。
背景大小与发达度成反比
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出国访问,我发现,在欧、美、日等一些国家,越高档的饭店,咖啡厅的背景音乐声音越轻,有时轻得让客人去猜这仿佛是什么……
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80年代初,日本的秋叶原流行卖收录机,声音开得大大的,一家盖过一家,结果客人进去询价都听不清。到了90年代这种情况就变了,因为收录机不再是主流电器了,大彩电、计算机、打印机成了主流电器。于是乎开始比画面,但大家都关上了声音,怕影响生意。
在欧美参加一些展览会,好像都没听到展台上开音响,但在国内的一些展览上,会生怕参展者听不到自己展台的音响,一时间忘了自己来是展出产品的,倒像是来比声音、比背景的。
都比背景我也得比
现在中国,卖手机的专卖店成了主流电器店,听听他们一家比一家音响开得大,再加上他们经常搞促销活动,啧啧,要卖手机可要心脏健康才行,知道为什么手机老积压吗?明白为什么手机厂商亏损吗?把背景音乐作为主体来放、还大放特放,这就是原因之一。
那我一家卖手机的专卖店不放行吗?照样不灵,人家放大音响卖不好,我不放也可能更加卖不好了,于是乎我不放也得放。
我们写字楼里的员工餐厅做得更过份,上个月,大约连续一周都在放《熬鸡汤》这首歌,再好听的歌,听上一周也腻了。我敢肯定这里生意越来越不好的原因之一,是客人们怕听这歌,就改到别处吃饭去了。可能世界上只有我这个受不了的人,不闲麻烦告诉他们。一天中午,我把一个服务员叫来对她说,“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对你们老板说。”她真把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叫来了,我对她说:“这歌放了几天了?”老板无语,我说:“大概有10天了吧,为什么?”她还是无语,我又说:“你知道这餐厅的生意为什么越来越差了吗?都是这歌把客人烦跑了。”
还好,老板信了我的话,立刻改成了放金属乐,啧啧,还不如鸡汤歌呢!谁吃饭时受得了金属般的振动?看来,她还是没理解我的意思,把自己当成客人了,自己想听什么放什么,没有让到餐厅吃饭的人听到合适的、音量适度的背景音乐。
主体花钱被背景统治
社会上还有许多主次不分的现象,例如小区的物业管理者,明明是业主们请来的保姆、管家,却搞得自己是主人似的,业主们交了物业费,给了他们就业的机会、工资,还要服从他们领导。甚至把业主按建筑面积花钱买的楼梯、电梯都卖了广告,卖的钱当奖金发了,这理上哪儿能讲通啊?
还有,坐出租车,出租车上的司机总喜欢听评书、足球、音乐。可客人坐上出租车后,也许并不想听这些,想看看路景、打打电话、发发短信。有时客人要求把收音机关小声点,还会惹得出租车司机师傅不高兴,只是象征性地按下按扭,还继续听他们的评书、足球、音乐。既然已经坐上了车,还有急事要赶路,也只有忍耐了,这不是花钱买罪受了吗?
结束语
打倒背景当主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