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经理世界:中国行业信息化作用报告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6-06-21 11:00:00转载 返回原文
  以往,国内媒体对信息化的报道多以微观组织的应用为主体,而一个行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对于行业的作用力如何,却是一个少有涉及的话题。

  从《IT经理世界》创刊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中国信息化的关注、对CIO群体的关注,8年多来,积累了大量的个案。2002年以来,《IT经理世界》和IDC中国每年都会进行“中国优秀CIO”评选,4年下来共选出162位优秀CIO,他们所在的组织几乎都是不同行业信息化的最佳实践者。通过对他们所在组织的分析,我们发现制造型企业数量最多(97家),占总数的59.88%;其次是金融企业24家,占14.81%;交通行业的企业17家,占10.49%;零售企业5家,占3.09%,医疗行业3家,占1.85%。这组数据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这仅是信息化与行业互动、产生作用力的一个侧面。信息化个案的积累和对CIO群体的深入报道,让我们能多维度地观看、探讨信息化对行业的作用程度。尽管我国各个行业的信息化作用力存在差异,但经过10多年信息化建设的积淀,IT已经渗透进了不同行业的局部或全部业务流程,很多组织的设立、发展、拓展已经对信息化产生了不同的依赖。此外,IT对不同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切切实实的作用,甚至IT在有些行业已经成为其必不可少的战略要素,因此才有“业务可以想得很远,但IT到不了的地方,业务一定也到不了”之说。

  那么,信息化对我国各行业发展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除了感性认识,我们更希望通过理性分析,找到不同行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以及信息化对不同行业的具体作用力。于是,《IT经理世界》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CIO领导力项目组历时1年,对我国9大行业(消费品制造业、电子与通信制造业、重型制造行业、金融行业、零售与流通行业、物流与航空行业、医疗行业、政府、电信行业)的信息化作用状况作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这个调查的目的既是为了对我国10多年信息化进程作一个阶段性回顾,也为了对现阶段中国信息化状况作一个横切面上的描述。

  除了对行业信息化作用进行了面上的扫描和定量分析外,我们还在每个行业选取了3个“最佳实践案例”,并对信息化对这些个案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次我们首次采用点面结合、一线采访与理论分析结合的方式,对我国9大行业的信息化作用状况进行了全方位报道,目的就在于从行业层面拓展对信息化发展阶段和作用程度的认识。

  信息化在各行业的作用程度

  我们在设计调查指标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IT管理水平和IT在组织中的应用。IT管理水平包括3个指标——IT资源、IT战略规划、IT投资管理;在问卷中分别用12个问题来测度这3个指标,其中IT资源借鉴了Gartner的调查问卷;IT应用水平主要有4个指标——IT对战略决策的支持、IT对组织沟通的支持、IT对业务活动的支持和IT与业务的匹配度,问卷用21个问题测度了这4个指标。而IT与业务匹配度则参考并简化了Luftman教授在1996年对业务和信息技术战略匹配成熟度的研究成果。


图1:9个行业在IT投资管理和IT组织应用中的总体水平

  图1反映了这9个行业在IT投资管理和IT组织应用中的总体水平,也可以将这些数据视作信息化在不同行业中的不同作用水平。从数据看,消费品制造行业、金融行业、电子与通信制造行业的IT作用力较高,而医疗行业的IT作用力相对比较薄弱。


图2:中国行业信息化作用总均值

  图2反映了9个行业在信息化管理和IT应用7个指标上的均值比较。数据显示,这9个行业在IT资源上的整体水平最高,但在IT支持业务活动指标上的水平相对最低。在我们的问卷中,IT支持业务活动有4个问题,分别是企业利用ERP管理主要业务数据和流程、企业实现在线销售、企业实现在线采购、企业为客户提供在线业务追踪,这些指标显示了企业进入了网络化阶段后的业务活动状况。各行业在这方面的均值较低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与业务特性也有一定的关系。这个雷达图还反映出消费品制造行业在IT应用水平的各个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要高于总体平均水平,而医疗行业同总体平均水平相比,各项指标相对较低。


图3:IT投资管理在不同类型企业中的应用水平

  作为副产品,我们还可以发现外资企业的各项指标和总体水平(4.16)均高于国有企业(3.65)和民营企业(3.64),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IT管理与应用水平非常接近,在IT战略决策、组织沟通、IT支持业务活动方面,国有企业均高于民营企业,但民营企业在IT投资管理方面的水平高于国有企业(见图3)。

  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基本模型

  在对9个行业进行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试图从两个维度来分析和归纳不同行业中的组织信息化的作用程度和阶段。在对最佳实践案例进行研读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分析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基本模型(见图4)。在图4中,横轴代表组织信息化的业务层面——战术层和战略层,纵轴代表信息系统所集成资源的广度和范围。从这两个维度对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在现有行业最佳实践案例中,不同的信息化阶段主要分为4个中心:以流程为核心、以平台为核心、以供应链为核心、以网络为核心。

  以流程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以密集性制造行业为主,其信息化的策略是效率导向的,强调了信息化对生产流程的支持。它重点关注的是整个生产体系的控制和执行能力及资源组配的合理性。在资源整合程度上,这类企业主要关注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应用。

  以平台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以服务型行业为主,其信息化策略是管理导向的,特点是强调信息化对跨部门、跨组织和跨区域的办公管理、业务协作与沟通支持,以降低管理成本。以平台为核心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最大优势是各方成员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通过共享资源以实现集成化管理和协同工作,特别适用于多元化、复杂和规模不断扩大的组织结构,可以说它是超大型企业和政府降低管理和协调成本的“轻身之道”。海航和中国海关的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此外,这种信息化平台特别适合离散分布式的组织结构,尤其对于大型集团企业来说,集团总部如果没有统一的运作和信息交流平台,对下属分子公司、分区域的信息搜集和管理协调将会耗费巨大的管理成本,甚至面临资源流失、浪费和失控的风险。在资源整合层面,这类组织非常关注集团范围的资源整合和开发,并通过大型信息平台将内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

  以供应链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要求企业在供应商、生产商和客户之间有快速的信息交流渠道和响应能力。作为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快速将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扩散到市场销售的最前端和采购的最上游,通过开放性平台和让渡价值来实现对整条供应链信息流的控制、管理和分析。尽管信息流在供应链中的共享弱化了企业的边界,但当企业在行业内建立了有效的资源整合体系,并有能力将企业外部的稀缺资源(如客户信息)转化为企业内在资源(通过客户信息管理实现产品定制和需求管理),它一样能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以确保自身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领先地位。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即借助信息网络将自身庞大复杂的组织结构连接起来,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数据集中和整合,进而实现对网络型组织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如金融企业、电信企业);第二种是自下而上的模式,即制造型或服务型企业面对大规模的客户,为了有效地掌握市场销售和需求情况,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销售渠道和销售终端网络的管理和信息采集,从而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如零售行业和制造行业)。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策略解决的是超大型的组织规模与前端数据采集与集中管控之间的矛盾,一旦网络建设并应用成功,这类企业就可以变成“快速行动的恐龙”。

  不同行业信息化的作用程度的差异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与行业自身的发展阶段有关;二是与具体组织所看重的信息化价值有关。

  那些处于成长期的组织更关注内部管理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是为了练好“内功”,以实现在管理稳定性和变革动态性中的平衡。采用自下而上或从内向外路径的组织大多是先从打信息化基础做起。处于这一阶段的组织大部分资金有限,既有生存压力但又有成长空间,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小步快跑”,流程建设和平台建设是这一阶段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处于转型期的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找到能够有效适应市场的新商业模式和成长空间,使其运营系统真正实现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开始有目的地整合供应链上的资源,借助外力扩大自身在行业中的影响,并逐渐建立本企业在供应链中龙头地位。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巩固现有市场份额、提高快速应变能力并发现新的机遇,有效地防止“大企业病”。这个阶段,企业期望通过信息化提高整个供应链或价值链的运行效率,提高竞争对手的准入壁垒和赶超成本。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更强调信息化的财务价值——从战略拓展和投资回报率的需求考虑,希望信息化投资能尽快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或提高收益率。处于转型期的企业强调的是信息化的业务价值,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加强控制的需求出发,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体系和业务系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强企业价值链的内部运作能力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更强调信息化的客户价值,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投资信息化建设时,建立了市场导向的信息服务体系,将其作为增强客户体验(如快速、便捷、友好)、集成客户服务渠道、实现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重要途径(如银行、电信企业)。这类企业(特别服务企业)并不把降低成本看作首要任务,而是把客户关系管理看成生存大计。

  行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和发展路径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不同行业信息化的建设重点和发展路径也有所不同,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内部系统和数据的高度集成,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多种电子网络渠道部署和使用。航空和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提高业务系统效率和管理信息的智能化(如电子商务、CRM系统、决策支持平台),通过数据集成优势来科学地调配实物资源。零售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有些企业重点在建立ERP系统上,以实现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四流合一”;有些则在ERP基础上开发商业智能系统,实现决策支持。政府的信息化则强调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办公和便民服务,在政府和民众之间建立“直通车”。

  总体看来,我国行业信息化作用的差异是由若干因素造成的,可以从4个方面解释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是从行业成熟度看,我国的一些行业(特别是服务业)与重型工业制造行业相比,比较年轻,这些行业仍处于市场的高增长期(如电信、金融等行业)。企业的高速成长、产业格局的形成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变化对信息化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其信息化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二是从行业的竞争态势看,高竞争性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在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要求企业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如消费品制造行业),企业要凭借自身管理体系的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对信息化有较高的内在需求。

  三是从行业发展所依存的战略资源看,可把行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自然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信息与知识密集型。信息密集型行业(多集中在服务业,如金融、物流、零售等行业)对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的依赖度相当高,信息化平台已经成为企业的命脉。

  四是从行业集中度看,集中度高的行业环境中,领先企业规模较大、管理控制体系比较完善,对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比较成熟,否则企业将无法解决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实时运营和高效管理问题。根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龙军生和潘小龙最新的研究成果,我国电力、银行、石化、电信行业的集中度大大高于美国,而肉制品、糖业、零售业和烟草业的行业集中度则较低。

  实践经验表明越是竞争激烈、市场化程度高、高动态性和信息密集型的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作用程度应该越高。另外,行业中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平台会对与其配套的企业产生带动作用。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是与其产业地位是吻合的。对服务业来说,中国加入WTO后服务业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特别是金融、电信、航空等原来相对垄断的行业,如何快速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确保企业资产的价值、获得国内外投资者的信任,就需要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转型。而那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如零售、医院、政府等)在一些行业发展及突发事件的压力下,也将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因此,研究不同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差异和作用,对了解行业信息化的限制和趋势并据此制定具体组织信息化策略和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和研究中国行业信息化作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从行业视角看信息化的发展和作用水平,可以在宏观上帮助我们了解国家支柱产业的整合管理和网络化经营的基础和条件,发现不同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差异,并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而随着未来中国产业格局进一步走向整合,行业龙头企业、领先组织的信息化标杆作用将更加突出。点面结合观看信息化的作用程度将有助于组织决策者和CIO拓展战略视野,洞察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站在行业高度,有效地把握IT投资方向。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