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应链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要求企业在供应商、生产商和客户之间有快速的信息交流渠道和响应能力。作为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快速将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扩散到市场销售的最前端和采购的最上游,通过开放性平台和让渡价值来实现对整条供应链信息流的控制、管理和分析。尽管信息流在供应链中的共享弱化了企业的边界,但当企业在行业内建立了有效的资源整合体系,并有能力将企业外部的稀缺资源(如客户信息)转化为企业内在资源(通过客户信息管理实现产品定制和需求管理),它一样能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以确保自身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领先地位。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即借助信息网络将自身庞大复杂的组织结构连接起来,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数据集中和整合,进而实现对网络型组织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如金融企业、电信企业);第二种是自下而上的模式,即制造型或服务型企业面对大规模的客户,为了有效地掌握市场销售和需求情况,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销售渠道和销售终端网络的管理和信息采集,从而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如零售行业和制造行业)。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策略解决的是超大型的组织规模与前端数据采集与集中管控之间的矛盾,一旦网络建设并应用成功,这类企业就可以变成“快速行动的恐龙”。
不同行业信息化的作用程度的差异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与行业自身的发展阶段有关;二是与具体组织所看重的信息化价值有关。
那些处于成长期的组织更关注内部管理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是为了练好“内功”,以实现在管理稳定性和变革动态性中的平衡。采用自下而上或从内向外路径的组织大多是先从打信息化基础做起。处于这一阶段的组织大部分资金有限,既有生存压力但又有成长空间,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小步快跑”,流程建设和平台建设是这一阶段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处于转型期的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找到能够有效适应市场的新商业模式和成长空间,使其运营系统真正实现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开始有目的地整合供应链上的资源,借助外力扩大自身在行业中的影响,并逐渐建立本企业在供应链中龙头地位。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巩固现有市场份额、提高快速应变能力并发现新的机遇,有效地防止“大企业病”。这个阶段,企业期望通过信息化提高整个供应链或价值链的运行效率,提高竞争对手的准入壁垒和赶超成本。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更强调信息化的财务价值——从战略拓展和投资回报率的需求考虑,希望信息化投资能尽快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或提高收益率。处于转型期的企业强调的是信息化的业务价值,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加强控制的需求出发,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体系和业务系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强企业价值链的内部运作能力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更强调信息化的客户价值,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投资信息化建设时,建立了市场导向的信息服务体系,将其作为增强客户体验(如快速、便捷、友好)、集成客户服务渠道、实现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重要途径(如银行、电信企业)。这类企业(特别服务企业)并不把降低成本看作首要任务,而是把客户关系管理看成生存大计。
行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和发展路径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不同行业信息化的建设重点和发展路径也有所不同,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内部系统和数据的高度集成,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多种电子网络渠道部署和使用。航空和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提高业务系统效率和管理信息的智能化(如电子商务、CRM系统、决策支持平台),通过数据集成优势来科学地调配实物资源。零售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有些企业重点在建立ERP系统上,以实现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四流合一”;有些则在ERP基础上开发商业智能系统,实现决策支持。政府的信息化则强调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办公和便民服务,在政府和民众之间建立“直通车”。
总体看来,我国行业信息化作用的差异是由若干因素造成的,可以从4个方面解释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是从行业成熟度看,我国的一些行业(特别是服务业)与重型工业制造行业相比,比较年轻,这些行业仍处于市场的高增长期(如电信、金融等行业)。企业的高速成长、产业格局的形成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变化对信息化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其信息化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二是从行业的竞争态势看,高竞争性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在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要求企业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如消费品制造行业),企业要凭借自身管理体系的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对信息化有较高的内在需求。
三是从行业发展所依存的战略资源看,可把行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自然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信息与知识密集型。信息密集型行业(多集中在服务业,如金融、物流、零售等行业)对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的依赖度相当高,信息化平台已经成为企业的命脉。
四是从行业集中度看,集中度高的行业环境中,领先企业规模较大、管理控制体系比较完善,对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比较成熟,否则企业将无法解决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实时运营和高效管理问题。根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龙军生和潘小龙最新的研究成果,我国电力、银行、石化、电信行业的集中度大大高于美国,而肉制品、糖业、零售业和烟草业的行业集中度则较低。
实践经验表明越是竞争激烈、市场化程度高、高动态性和信息密集型的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作用程度应该越高。另外,行业中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平台会对与其配套的企业产生带动作用。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是与其产业地位是吻合的。对服务业来说,中国加入WTO后服务业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特别是金融、电信、航空等原来相对垄断的行业,如何快速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确保企业资产的价值、获得国内外投资者的信任,就需要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转型。而那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如零售、医院、政府等)在一些行业发展及突发事件的压力下,也将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因此,研究不同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差异和作用,对了解行业信息化的限制和趋势并据此制定具体组织信息化策略和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和研究中国行业信息化作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从行业视角看信息化的发展和作用水平,可以在宏观上帮助我们了解国家支柱产业的整合管理和网络化经营的基础和条件,发现不同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差异,并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而随着未来中国产业格局进一步走向整合,行业龙头企业、领先组织的信息化标杆作用将更加突出。点面结合观看信息化的作用程度将有助于组织决策者和CIO拓展战略视野,洞察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站在行业高度,有效地把握IT投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