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2011 8款128GB固态硬盘年终横评

PChome | 编辑: 孙伟 2011-12-26 05:32:00原创 返回原文

我们为什么现在做128GB固态硬盘横评

即便还未成气候,但是这个市场如今已经非常热闹了。固态硬盘这个新兴产品,虽然现在还只是高端DIY玩家手中的玩物,要让大众PC用户了解并接受它还需要一段时间。笔者曾在去年12月份的文章中认为2010年是固态硬盘的普及元年,现在依然坚持这个观点。对于今年呢?或许可以称为进化的一年,又或者可以说是混战的一年。

当然,进化和混战两个词只用来形容今年也许太狭隘了,可能每一年都会以不同的形式来不断诠释这两个词汇。对于2011年来说,SATA3.0的全面爆发、20纳米级工艺闪存的演进,这是进化;频发的固件门事件、蜂拥而上规格混乱的SandForce固态硬盘、Marvell阵营的绝地反击、三星加入战局、OCZ收购Indilinx之后发布Octane、非存储厂商推出固态硬盘产品等等,不仅说明了今年的混战状态,也预示了明年或将上演更为激烈更为有意思的战况,也为固态硬盘的发展增添一丝趣味。

也许这几点也正是今年固态硬盘市场的几大关键词,它为市场竞争增加了几分变数,也为我们消费者的选购带来很大的疑惑。和机械硬盘只有三五个品牌的情况大大不同的是,固态硬盘的品牌从十余个到几十个,人人都想在这个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厂商就像做U盘一样在做固态硬盘,真正在用心做产品的少之又少。

我们为什么现在做这个横评?正是要抽丝剥笋,透过多款产品的对比,将不同主控、不同规格产品的特征经测试一一例举,为我们的选购提供最佳参考。虽然不同产品在性能上的表现大相径庭,但是在真正决定我们选购的绝不仅仅只是容量、性能和价格。

考虑到当前固态硬盘的价格走势,以及用户的系统使用需求,64GB的固态硬盘已经逐渐沦落为入门级用户尝鲜选购,性能也受到容量的限制;而128GB取得了在价格和性能方面的平衡,会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关注重心,同时笔者认为明年128GB固态硬盘将会降至千元价格;对于256GB的固态硬盘来说,依然是高端用户的不二之选。

进化历程:三星Intel助推SSD市场起步

应该不必再重复介绍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与众不同之处了,作为没有机械结构的半导体存储器,其响应时间之快绝不是机械硬盘磁头寻道所能比拟的。相比之下,属于磁存储设备的机械硬盘结构精密,零部件众多,基本上若缺失任何一个环节都会造成硬盘难产,此前泰国洪灾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固态硬盘的核心部件只有闪存颗粒和主控芯片,不仅速度快,结构简单,而且更加轻便,体积更加紧凑。

三星2005年推出的IDE接口固态硬盘

我们不提太过遥远的事,三星在2005年发布了基于NAND闪存的IDE接口16GB固态硬盘可谓是这个市场的开端,读取速度只有57MB/s,并在2006年进一步展示了32GB的产品,尺寸为1.8寸。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消费级固态硬盘还处在概念阶段。

英特尔的Turbo Memory迅盘产品

2007年固态硬盘便开始热闹起来,不过想必更多的人所熟知的还是“迅盘(Turbo Memory)”吧。在英特尔SantaRose平台中,迅盘通过结合ReadyBoost和ReadyDrive功能将用户使用频繁的数据存在NAND闪存中,利用闪存高效的随机存取性能提升系统应用感受,而后希捷的第一代混合硬盘以及2010年发布的第二代混合硬盘乃至第三代产品都沿用了这一机制,英特尔今年主打的“智能响应技术”也大同小异,更多是摒弃了对操作系统的依赖性。混合式硬盘的搭配,有望成为未来一段时间PC平台的标准配备。

英特尔X25-E固态硬盘

2008年英特尔终于发布了第一代固态硬盘X25系列,主要包含X25-E和X25-M系列,采用50nm级闪存。而在2009年发布的第二代固态硬盘X25M G2几乎在一年多时间里成为高端玩家的必备,采用34nm闪存,还加入的对TRIM的支持。此时JMicron主控在中低端市场叱咤风云,Indilinx则主攻中高端市场。应该说2008年到2009年英特尔无论在技术还是在产品方面都有着明显的领先优势。若说英特尔引领了这个市场的普及毫不为过。

进化历程:固态硬盘市场N大阵营形成

2009年SandForce的出现成为固态硬盘主控市场中的一支奇葩,当时它凭借超高的标称读写性能285MB/s和275MB/s一举达到了当时SATA2.0时代固态硬盘的最高性能水准。事实上这与其DuraWrite技术的即时数据压缩机制密不可分。而这一特性也让普通MLC闪存的耐久度可以接近部分SLC闪存的水平,加之价格合理,几乎成为了2009~2010年中高端固态硬盘的不二选择。

SandForce SF-1200系列主控

而Marvell更是率先引入SATA3.0固态硬盘主控,几乎成为了当时最快的方案。同时随着支持TRIM指令和4KB扇区格式的Windows 7的发布,2010年固态硬盘市场的成熟度和用户接受程度开始不断攀高。2011年SATA3.0固态硬盘更是成为市场主角,而20纳米级制成的闪存也进一步促进了固态硬盘价格的降低。

首款支持SATA3.0的Marvell 88SS9174-BJP2主控 

这里面我们还是要提到三星,三星长期以来居于固态硬盘市场的第二战线,他们为像OCZ、海盗船这样的厂商设计产品,并主抓OEM市场,主控技术也是稳步提升。最终也是先后于去年和今年发布470和830固态硬盘进军零售市场,最终的市场表现依然不错。可以说三星作为全球最大的DRAM和NAND制造商,同时还拥有ARM处理器制造技术,可以牢牢把握上游资源。将三星认为是固态硬盘的潜在杀手毫不为过。

苹果MacBook Air已经开始使用固态硬盘

在2010年笔者看到了苹果将MacBook Air的硬盘更换为SSD倍感欣慰,而今年则看到了英特尔Ultrabook更是将固态硬盘作为标准。所以从桌面级应用来看,固态硬盘作为半导体存储设备,被赋予的价值更多在于应对今后越来越多的小型化、手持终端设备。没有那个用户在乎手机中采用的闪存芯片可以达到多高的读写速度,他们只在乎的是这个手机有多大内存,同时价格是怎样的。

进化历程:对于SSD泡沫式增长的思考

2011年的固态硬盘市场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不断有新的厂商(存储外设甚至是显卡和机电厂商)介入这个市场,不断有固态硬盘主控方案爆出Bug,可谓“尚未普及现已混乱”。固态硬盘市场会否是呈现以泡沫式的增长笔者不做过多猜测,但通路厂商是否真能靠贴牌来赢得市场呢?就像显卡领域若没有各类各样的非公版产品存在那这个市场还有什么意义?

不论替代与否,可靠性和稳定性是存储设备最关键的地方

固态硬盘是作为舆论所认为的在PC中替代传统硬盘的最佳选择,作为存储设备,可靠性必然是第一要素。若厂商只以做U盘、移动硬盘的态度来做固态硬盘,那么我们的数据安全到底有无保证?

英特尔320的8M问题让许多人困惑不已

但令消费者们更加关心的还是固件问题,就今年来看,英特尔出现了“8M门”事件,序列号变成BAD_CTX 0000013x,基于SandForce主控的固态硬盘也出现过因固件故障所导致的蓝屏死机等问题(BSOD Bug),即便是基于Marvell 88SS9174主控的美光M4和浦科特M2P也出现过因NOR中一些信息的丢失导致的问题。当然,机械硬盘发生此类故障的几率也不再少数,比如希捷3年前出现过的“固件门”等等。

SATA支持热插拔,但不建议这样使用

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更新固件的方式减少问题发生的几率,但作为用户来说,即便是DIY玩家,也需要减少SATA热插拔的操作频度,尽量减少强行关机和重启的次数。而另一点则要求我们做好定期备份的好习惯。

进化历程:放眼未来闪存价值终将体现

放眼2012年,Marvell和SandForce的新一代主控都可能会崭露头角来配合1xnm级闪存的到来,英特尔也将推出自己的SATA3.0主控方案。目前大家最为关心的莫过于英特尔520系列固态硬盘,它采用的是SandForce SF-2000系列主控搭载自家25nm闪存。当然新一代制程闪存的到来我们可能再次面临寿命缩短的问题,但随着主控算法的不断改进、ECC校验能力的不断提升,这一问题终究可以得到缓解。

英特尔Ultrabook已经将SSD作为标配

介于英特尔Ultrabook概念的推广,讨论笔记本电脑的春天是否能再次焕发还为时过早,但它终究可以推动固态硬盘的发展。以Ultrabook的构造来看,mSATA接口的固态硬盘恰恰是另一大全新市场,利用闪存集成度高易于多变等特性,mSATA固态硬盘还被英特尔用于其“智能响应技术”,与传统硬盘混搭成为了今后的主流趋势。

未来,手持移动终端必将会是闪存的天下,假若我们的PC真可融缩成手机那样的大小,也自然需要高速内部数据交换,对于闪存的管理也就成为必然的问题。也许今后的固态硬盘主控芯片会全部变成Chip-On-Board设计,同时用户不必担心不同主控方案的优劣。未来的事,谁说的准呢?既然是在当下,我们依然有必要分清不同解决方案之间的差异性。

阵营介绍:SandForce的五大技术精髓

SandForce是2006年于美国加州成立,由多家风险投资公司所注资,于2009年4月宣布了其第一代SF-1200/1500系列固态硬盘主控方案。SandForce系列主控的最大特点就是其DuraClass技术,可以将写入放大降低至0.5,以此可以让普通MLC闪存芯片的耐久度接近部分SLC闪存芯片的级别。

大体来说DuraClass技术涵盖DuraWrite、ECC&RAISE、Wear Leveling、Read/Program Disturb Management、Recycler。

DuraWrite是DuraClass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独特的实时压缩/解压缩技术,减少实际写入闪存的数据量,从而减少写入放大。SandForce宣称其主控写入放大为0.5倍。关于这部分会在后面的“写入放大”讲解部分有更多介绍。

ECC&RAISE则是类似于RAID5的功效,是一个独立的冗余数组结构。如同组建RAID5需要至少三块硬盘一样,采用SandForce主控的固态硬盘都划分出一段OP(Over Provisioning)预留空间用于RAISE和磨损平衡等机制。

随着NAND闪存密度的上升,数据存储出错的几率也随之上升。SF-2000系列主控支持更强劲的ECC校验功能,从以前的每512字节数据添加24bit校验,升级到每512字节数据55bit校验。拥有更大的预留空间,纠错能力自然也越强。

ECC校验技术对固态硬盘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主控在对闪存中某一个Block进行擦除操作的时候也会对其他Block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也会随着闪存工艺制成的逐步递增而放大,所以ECC校验对保证固态硬盘的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出现数据出错甚至是丢失映射表、固件导致无法正常识别的现象。

Wear Leveling不用多说,但SandForce主控支持静磨损平衡,这点后面会有所提及。

Recycler其实就是垃圾回收,只不过SandForce改用了自己的名字。SandForce主控支持实时垃圾回收操作,即在处理数据的同时来做垃圾回收,性能十分强大,同时保证了颗粒的寿命。

断电保护也是SandForce针对企业级市场推出的主控型号特有的功能。但英特尔在所有第三代固态硬盘中均支持断电保护,不过两者的解决方案不尽相同。SandForce SF-2000的方案是配备有一个0.09F的大容量电容以保证断电之后数据还可以写入到闪存当中,防止丢失。

然而英特尔表示这样的设计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种高速缓存的数据量很小。为此,英特尔为320系列配备了6个470μF并联电容,同时报告指出,多电容并联可以带来更好的可靠性,就算其中一个坏掉,其他的电容还可以正常工作。

有人可能对SandForce主控固态硬盘都没有配备外置缓存从而产生质疑,事实上SandForce主控使用了一家名为Tensilica公司的570T处理器,内部集成了有SRAM缓存,速度比DRAM更快。SandForce主控固态硬盘使用这部分缓冲区作为“写缓冲”。

阵营介绍:SandForce阵营规模很庞大

目前采用SandForce主控芯片的固态硬盘数量相当庞大,这并非因为该主控价格便宜,而是因为其支持的闪存种类相当全面,即便品质迥异,但都能够通过DuraWrite技术在部分测试软件中达到标称理论性能,对产品的营销非常有利。

OCZ目前是SandForce最核心和合作伙伴,他们在2009年10月率先发布了基于SandForce主控的固态硬盘产品,同时产品线遍布企业级和消费级市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有Vertex 2、Vertex 2 Pro、Vertex 2 Pro EX、Agility 2等等。也由此取代了OCZ采用Indilinx主控作为高端固态硬盘的策略。

随着SandForce SF-2000系列主控的推出,OCZ也在第一时间于2011年3月推出了全新一代的产品,包含定位企业级的Vertex 3 Pro和定位消费级的Vertex 3系列,后续还接连发布了Vertex 3 Max IOPS、Agility 3以及Solid 3系列,以固件和闪存种类进行细分,几乎是SandForce主控家族产品线最具代表性也最为齐全的品牌。

具体来说,当前高端的SF-2281固态硬盘采用的均为东芝32纳米Toggle DDR NAND闪存芯片,也有采用英特尔25纳米ccMLC NAND闪存甚至是eMLC等规格的闪存。而在中高端则大部分采用同步模式MLC闪存,而定位更低阶的则为异步模式。因此消费者在选购SandForce主控固态硬盘时首先就是要做到认清颗粒种类。

阵营介绍:Marvell阵营潜力终被挖掘

Marvell早期的主控芯片为88SS8014-BHP2,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则是浦科特在2010年年初推出的M1S系列,采用SATA2.0接口,支持垃圾回收,但是并不支持TRIM。浦科特M1S的读写性能仅在140MB/s和70MB/s左右,随机读写成绩也较为一般。

(图片来自网络)浦科特M1S采用的88SS8014-BHP2主控

但Marvell于去年年中推出的88SS9174-BJP2却是全球第一款支持SATA3.0接口主控芯片,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就是美光的Crucial RealSSD C300以及威刚的S501。C300的读取性能真正突破了SATA2.0接口3Gbps带宽的瓶颈,达到了当时最高的360MB/s,同时随机读写性能和对NCQ的支持也非常到位,可以说是2010年最强的产品。但由于采用主动垃圾回收机制,同时没有类似SandForce的数据压缩机制,耐久度表现相对稍差一些。

美光Crucial RealSSD C300固态硬盘

采用25纳米制程闪存和88SS9174-BKK2主控的美光Crucial RealSSD C400于今年年初正式推出,而面向零售市场的则是大名鼎鼎的Crucial M4,于4月正式出货。Crucial M4最初标称读取性能可达415MB/s和40K IOPS,但是通过8月份推出的0009固件优化,其持续读取和高队列深度下的随机读取性能大幅度提升高达20%以上的性能。

同样采用88SS9174-BKK2主控的固态硬盘还有英特尔510系列和浦科特M2S、M2P以及最新登场的M3S系列。浦科特M2S系列于今年年初登陆国内市场,在性能方面与英特尔510相仿,持续读写性能不错,但随机读写仍差一些。但浦科特在9月份推出了经深度优化的M2P系列,效能大幅度提升甚至超越搭载0009固件的Crucial M4,而最新发布的M3则主要是在M2P基础上将采用的东芝Toggle DDR NAND闪存从32纳米制程升级到24纳米制程,同时提供5年质保服务。

Marvell 88SS9174-BKK2主控更多采用主动和闲置垃圾回收结合的策略。但是闲置垃圾回收会额外地增加写入放大从而影响颗粒的擦写寿命,因此如何在垃圾回收和性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也是衡量固态硬盘开发团队实力的重要因素。

综合来看,采用88SS9174-BKK2主控的固态硬盘,尤其是出货量较大的Crucial M4没有出现过诸如英特尔320固态硬盘“8M门”事件,也没有出现过基于SandForce SF-2000主控固态硬盘蓝屏卡死的现象,加之其价格十分合理,成为今年最受欢迎的产品绝不为过。

阵营介绍:三星-默默崛起的潜在杀手

三星其实很早便介入固态硬盘主控市场了,在2009年,三星为OCZ和海盗船这样的厂商做代工,并未在零售市场推广自己的品牌,而且在OEM市场和服务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采用三星方案的OCZ Summit固态硬盘

早先采用三星S3C29RBB01-YK40主控的代表产品有海盗船P系列和OCZ Summit系列,虽然该主控方案拥有不错的持续读写速度,但随机读写性能并不强悍,同时对NCQ的优化仍不明显。在后期通过固件更新支持了TRIM和闲置垃圾回收功能。

2010年8月,三星终于针对零售市场开始推出470系列固态硬盘。所谓“470”即是标称持续读取250MB/s和写入220MB/s的数字之和,便于记忆。三星470固态硬盘采用SATA3Gbps接口,主控S3C29MAX01是基于ARM Cortex A9的双核心处理器,同时采用三星自家32nmNAND闪存,并带有三星自家的Magician管理软件。

2011年9月三星也终于发布了最新采用SATA3.0接口的830系列固态硬盘,但该系列所能达到的最高读写速度分别为520MB/s和400MB/s,并非两个指标的数值之和。同时随机读取性能可达80K IOPS,而随机写入最高也可以达到36K IOPS。

830系列采用的主控为S4LJ204X01-Y040,是基于ARM Cortex A9的三核心处理器。更多的核心显然有利于在多任务处理下获得更加出色的性能。同时830系列还采用了三星自家27nm工艺的Toggle DDR NAND闪存芯片。

作为三星的最新力作,830系列128GB将是本次横评中的重要一员。

阵营介绍:JMicron和Indilinx归来

作为我国台湾智微科技(JMicron)早在2009年便推出了固态硬盘主控芯片产品JMF 601/602,但是没有外置缓存,性能不佳,经常遇到卡死的问题。不过作为当初比较廉价的方案,基于该主控搭配MLC闪存的固态硬盘也让玩家们尝鲜了一把。

JMicron JMF602主控芯片

在2010年JMF612/616大规模的普及,基于ARM9架构,加入了外置缓存,整体性能得到提升。同时加入了对TRIM和垃圾回收的支持,但是对NCQ的优化并不到位,依然只能作为入门级固态硬盘主控解决方案。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是金士顿SSDNow V系列和V100系列。

金士顿SSDNow V100 128GB系列固态硬盘

在2011年的Computex台北电脑展上,智微科技又展示出了最新的JMF66x主控芯片,支持SATA3.0接口。该主控依然基于ARM9架构,支持ONFI/Toggle闪存芯片,标称的读写速度可以达到500MB/s和400MB/s。预计采用新款JMF66x主控的固态硬盘是金士顿不久前发布的SSDNow V200系列,但具体的性能表现目前还无从得知。

早先著名的Indilinx Barefoot是在2009年间主打中高端固态硬盘市场的一款优秀的主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芝奇Falcon II和OCZ Vertex等等。该主控在持续读写和随机读写方面都较为不错,针对NCQ也有较好的优化,并通过固件升级加入了对TRIM的支持。

基于Indilinx Barefoord的芝奇Falcon II固态硬盘

2011年3月,OCZ以3200万美元收购Indilinx公司,并于一个月前正式发布了基于全新Indilinx Everest主控的Octane固态硬盘。根据测试来看,这款固态硬盘搭载英特尔25nm同步MLC颗粒,其持续读写性能非常出色,可达560MB/s和400MB/s,随机读取性能也可以达到45K IOPS,但随机写性能依然较弱,仅19.5K IOPS。

OCZ Octane固态硬盘

但这只是OCZ在收购Indilinx半年多时间里的第一款产品,OCZ若进一步掌握了固态硬盘的核心技术,在未来该市场的竞争中仍会处于有利地位。

不过限于新品上市不久,这次的横评暂不加入基于这两款主控的固态硬盘产品。

SSD相关知识:闪存类型与磨损平衡

在做评测之前,我们依然要温习一下和固态硬盘关系密切的几大词汇和基本知识:

SLC和MLC主要区别

固态硬盘是以闪存为存储介质的硬盘,对于采用NAND闪存芯片的固态硬盘来说分为SLC(单层单元)和MLC(多层单元)两种。SLC通过一个阀值电压来区分0或者1,因此其每一个单元只能存储一个二进制信息,而MLC通过设置多个阀值分界点来划分多种状态,可以存储两个二进制信息乃至更多。显然相较来看,SLC的可靠性是要高于MLC的,而后者也要求更为强大的电路控制技术做支撑来保证可靠性。

简单来讲,SLC闪存写入速度更快,性能更好,寿命也更长。而MLC写入速度较慢,寿命也更短,写入循环次数只能达到SLC的1/10,但最大的优点就是成本更低。目前大部分消费级固态硬盘均采用MLC颗粒。

随着闪存工艺制程的逐步更替,栅极氧化层的厚度也会越来越薄,把持电子的能力逐步下降。因为对闪存擦除的动作即是剔除氧化层内的电子,但当氧化层厚度的不断减小会导致漏电电流的产生,因此本身就需要复杂电路控制技术的MLC闪存想要再这种状态下继续把持电子自然难上加难,其寿命自然会远低于SLC闪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8年英特尔在导入45nm节点时引入了HKMG技术,更换采用二氧化硅为主材料的栅极氧化层为金属材料,其拥有的高介电常数可以减少栅极漏电的问题。今年尔必达也开始将这种技术引入DRAM产品中,至于何时会应用于NAND闪存中我们拭目以待。

在基于当前技术的25nm制程节点下,MLC闪存的编程/擦写(P/E)周期仅为1000~3000次,ccMLC(Client Compute NAND MLC)可以达到5000次,eMLC(Enterprise Compute NAND MLC)可达1000次,而SLC闪存依然可以达到10万次。但介于当前主控的错误校验技术越来越先进,同时容量也越来越大,通过划分更多冗余空间也可以增加基于MLC闪存固态硬盘的耐久度,因此当前一些企业级固态硬盘也采用了MLC闪存。

磨损平衡(Wear Leveling)

为了延长NAND闪存的寿命,目前固态硬盘中均应用了Wear Leveling(均衡磨损或磨损平衡)机制,它可以尽可能地将文件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区块(Block),保证对每一个闪存块的编程/擦写次数一致,避免对某一部分区块的过度地重复进行擦除操作而报废,从而有效延长了固态硬盘的写入寿命。

磨损平衡算法一般分为静态和动态,当前所有主流的固态硬盘均支持动态磨损平衡。动态磨损平衡是指主控尽量选择那些“较新”的区块来使用,这种算法的优点是复杂度低,易用控制,不会占用太多资源,但缺点则是这种算法还不是最优。

基于动态磨损平衡之上的静态磨损平衡,则是对那些“不经常更新”的文件占用的区块进行优化处理,将他们剔除转移至一个“较老”的区块中。因为这些文件不常被修改,所占用的区块被磨损的次数更少,以此来达到优化的目的,进一步发挥“磨损平衡”的功效。

静态磨损平衡最大的优点自然就是对固态硬盘的寿命进行了充分优化,但显然,它的缺点在于复杂性较高,会大量占用主控资源。

所以说固态硬盘寿命的长短不仅仅取决于闪存的P/E次数,磨损平衡算法甚至包括后面的垃圾回收机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SSD相关知识:TRIM指令与垃圾回收

TRIM指令

TRIM是从Windows 7和Windows 2008 R2开始支持的一个ATA指令,他的作用就是由操作系统告诉固态硬盘,标记那些存有无效数据的地址,以提升后续垃圾回收的效率。

这条指令有什么用呢?我们在删除数据时,Windows会先标记被删除的扇区,但此时对于硬盘来说该数据仍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就有误删除数据后恢复数据的可能性。在有新的数据将要写入该扇区时,对于机械硬盘来说可以直接写入,但是对于固态硬盘来说必须先进行擦除操作,再将新的数据写入其中。所以长期如此写入数据之前总要进行擦除操作,性能自然逐渐下降。

如果固态硬盘支持TRIM,在数据被删除或者格式化分区之后,就会被标记为“无效”,待主控在做垃圾回收将所有的“有效数据”合并时,就会对这些“无效数据”进行擦除再写入的操作,当然使用哪些区块则依赖于磨损平衡算法,两者相辅相成。也就是说,当操作系统有新的数据需要写入固态硬盘时便不必再进行额外的“先擦除”的动作,保证了性能。

所以支持TRIM的固态硬盘增加了垃圾回收的效率,因为不必过多去操作那些“无效数据”,这也是保证寿命的有效途径。

但是目前并非所有主控芯片均支持TRIM,这需要用户在购买时进行核实,固件的更新也会跟进提供支持。除此之外,我们要确定操作系统已经启用了TRIM指令(Windows 7和Windows 2008 R2默认是开启的),同时已经安装了支持TRIM的磁盘驱动程序。另外,当前TRIM指令还不支持磁盘阵列(RAID),所以组建固态硬盘RAID的用户还需小心行事。

启用了TRIM指令的固态硬盘确实可能造成误删除数据之后“没有后悔药”,尽管可能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机械硬盘由于硬件层面就不支持TRIM,也就不存在上述问题了。

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

刚刚有提到垃圾回收,现在来说说这个名词。垃圾回收其实就相当于固态硬盘的碎片整理,它是固态硬盘自身的一种机制,不依赖于操作系统。

垃圾回收的功能是将所有Block中的有效Page合并到一个新的Block中,并将旧的Block进行擦除,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减少寻址负担,另一方面留出更多的空闲Block。所以垃圾回收对固态硬盘的性能和寿命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垃圾回收分为闲置垃圾回收和被动垃圾回收。顾名思义,前者就是在固态硬盘闲置时做垃圾回收操作,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占用额外的主控资源,能够让固态硬盘尽可能地保持较高的效能,但缺点就是会增加额外的写入放大。

而被动垃圾回收则是在数据输入/输出的同时做垃圾回收操作,这个机制会大量占用主控资源,对有数据请求时的“响应时间”产生一定影响。这个机制也可以称为“实时垃圾回收”

总的来说,垃圾回收操作由于将不同Block中的有效Page进行合并,有额外的擦除操作,会增加写入放大。因此过于频繁的垃圾回收会对NAND寿命产生影响,但又需要进行这样的机制来保证性能,怎样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是衡量固件算法的重要指标。

SSD相关知识:写入放大是如何小于1的

写入放大简单来说就是指实际写入的数据量大于需要写入的数据量。

对固态硬盘来说,对一个存有“已被删除但未被TRIM标记为无效的数据”的Block(块)进行写入操作,就必须先擦除这个Block,然后再进行写入操作,而不像机械硬盘那样直接覆盖即可。

以英特尔最新25纳米制程NAND颗粒来看,SLC闪存的1个Block一般包含128个Page(页),而MLC闪存则为256个Page,1个Page的大小为8KB。Page是最小单位,但固态硬盘的擦除操作的最小单位是Block。

假如我们只需要写入8KB的数据,但是由于要擦除整个Block,因此必须经过“读取(到缓存中)-修改-擦除-写入”的过程,这样的最终结果是可能实际重新写入了256个8KB即2MB的数据,这就是写入放大为256倍。

显然,固态硬盘中存在的这种“已被删除但未被TRIM标记为无效的数据”越多,间接导致的写入放大就会越大。因为此时垃圾回收的运作还需要带上这些“无效的数据”,从而多擦除了很多数据还占用了资源。

所以,TRIM指令对减小写入放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将被删除的数据标记为无效,减少了垃圾回收操作需要合并的数据量,也就是减少了实际写入到新Block的数据量。

根据写入放大的原理来看,这个倍数不可能小于1,它依赖于固件的算法,遇到最坏的情况该数值可以突破100。在实际中,较低档次的固态硬盘写入放大率一般在10到20倍左右,英特尔的方案可以达到1.1倍,但SandForce的方案则只有其一半,平均为0.55倍。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DuraWrite技术的优越之处,它可以将需要写入的数据进行实时压缩。SandForce的测试指出,完整安装Windows 7和Office 2007需要写入25GB的数据,但是经过压缩实际写入的数据只有11GB。当然我们在系统中所看到的仍为25GB。这种压缩算法可能是一种重复数据删除技术,或者说是一种数据约减算法。

也就是说,操作系统传送数据给主控时,主控将数据进行“压缩”然后再写入闪存,而在读取时,由主控进行“解压缩”操作,再传给操作系统。

实际写入的文件少了,写入放大自然会减少,而且实际的看到的数据传输速度也自然会更快。

同样,经过压缩的数据使闪存的实际磨损程度被减小了,这就变相使得MLC的写入寿命得到延长,甚至接近SLC的写入次数,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和延长MLC写入次数产生的连带好处就是,均衡磨损机制有了较大的剩余空间可以发挥,而TRIM功能同样受益。

不过这种压缩算法在面对已经被压缩的数据时就无能为力了,比如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文件或者一些容量很大的压缩文件。所以笔者建议使用SandForce方案的固态硬盘的用户不要存放太多此类文件,除非你的剩余空间确实足够大。

SSD相关知识:ONFI与Toggle DDR闪存

我们前面就提到过同样基于SandForce主控的固态硬盘,但由于搭载的NAND颗粒的不同,最终性能也能带来较大的差异性。这实际上是因为闪存也分为很多标准。其中,以英特尔、美光、海力士为首的NAND厂商所主打制定的闪存接口标准为“ONFI”,而以三星和东芝阵营为首的NAND厂商当前所主打的则是“Toggle DDR”。

ONFI 1.0标准诞生于2007年1月,除了包含一些闪存指令、引脚排列、电气参数等标准之外,还将传统的Legacy接口标准从每通道的40MT/s的带宽提升到了50MT/s。

2008年2月ONFI 2.0标准诞生,最主要的改变就是将每条通道的传说带宽从50MT/s一举提升到了133MT/s,由此也大幅度提升了采用多通道机制的固态硬盘的性能表现。

而在2009年2月ONFI 2.1标准被制定出来,将每条通道的传说带宽进一步提升至166MT/s~200MT/s,同时增强了ECC纠错能力。直到2009年10月ONFI 2.2标准出台,针对一些细节上做了改进和加强,并沿用至当前主流产品之中。

今年3月,ONFI 3.0标准正式宣布,接口带宽更是一举提升到了400MT/s,笔者预计该接口闪存将被下一代固态硬盘主控芯片所支持,但目前还不清楚12Gbps的SATA接口标准何时出台。

至于我们经常说的“同步和异步”模式,这是在ONFI 2.0标准中新加入的特性。简单来说,主控可以通过发送同步指令激活NAND闪存上的同步时钟信号,以工作在同步模式。从性能测试来看,工作在同步模式下的固态硬盘在持续性的读写操作上有着更好的性能表现,目前中高端SandForce SF-2281固态硬盘均使用的是同步时钟。

Toggle DDR Mode标准源自三星和东芝于2010年6月联合制定的全新NAND闪存接口标准。这里所谓的“DDR”其实和DDR内存的道理是一样的,利用DQS信号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进行一次数据的传输,速度自然翻倍。

目前Toggle DDR Mode依然是1.0的标准,其接口带宽可以达到133MT/s,而最新的2.0标准和ONFI 3.0一样可以达到400MT/s的接口带宽。

目前,主流的SandForce SF-2000系列主控和Marvell 88SS9174-BKK2主控都已经提供了对ONFI 2.x和Toggle DDR Mode标准闪存芯片的支持,应用广泛。

产品介绍:参测8款SSD主要规格对比

这次笔者共收集到了8款SATA3.0固态硬盘,其中5款采用SandForce SF-2281主控、2款采用Marvell 88SS9174主控、而另一款则是三星830固态硬盘。

通过这个表我们可以看出8款产品具体规格方面的差异,首先是采用SandForce SF-2281主控的产品,其中OCZ Vertex 3 Max IOPS和博帝Wildfire都采用的是东芝32纳米Toggle DDR MLC NAND颗粒。从官方资料宣传来看P/E次数达到5000次。

而威刚S511、金士顿HyperX SSD以及博帝PyroSE则采用ONFI 2.2标准的NAND颗粒,其中前两者均采用英特尔颗粒,博帝PyroSE则采用美光颗粒。但英特尔的颗粒也分为三六九等,威刚S511采用的颗粒最后5位编号是AAME1,定位较为低阶,而金士顿HyperX SSD采用的是品质极佳的ccMLC颗粒,P/E次数可达5000次。至于美光的29F64G08CBAAB颗粒定位属中上乘,P/E次数为3000次。

美光Crucial M4采用的也是自家25纳米制程NAND闪存,而浦科特M2P则为东芝32纳米Toggle DDR NAND颗粒。至于三星则是自家27纳米Toggle DDR NAND颗粒,P/E为3000次。

P/E次数较低的颗粒随着使用时间的不断加长,出错率比P/E次数较高的颗粒更高。也就是说出现故障的几率更大,这就需要主控有更强的ECC校验能力。但对于普通玩家来说,尚不用担心这方面的影响,至少在质保期内无论你怎样折磨它都不太会因为闪存寿命损耗而挂掉。

产品介绍:OCZ Vertex 3 Max IOPS

作为SandForce的最顶级合作伙伴,美商饥饿鲨(OCZ)的Vertex 3 Max IOPS系列于今年4月份正式推出,仅包含120GB和240GB两个型号。

Vertex 3 Max IOPS包装,延续经典风格

包含3.5英寸硬盘支架和必要的螺丝,没有其他的附件

Vertex 3 Max IOPS正面,采用ABS树脂材质,经过磨砂处理

Vertex 3 Max IOPS背面为铝合金材质,经拉丝处理,质感强烈

Vertex 3 Max IOPS内部

Vertex 3 Max IOPS PCB正面8个颗粒,墨绿色PCB,编号03-2011

Vertex 3 Max IOPS PCB背面同样有8个颗粒

SF-2281主控芯片和东芝32纳米Toggle DDR闪存颗粒

OCZ还拥有自己的Toolbox管理软件,目前已推出界面不错的全新版本,可以用来检测信息、擦除、在线固件更新等等。

产品介绍:美商博帝Wildfire野火SSD

美商博帝(Patriot)在北美市场一直叱咤风云,但在国内一直不温不火,只有少数内存玩家了解这个品牌。其Wildfire系列隶属顶级系列,是为数不多采用东芝Toggle DDR NAND颗粒的产品,包含120GB、240GB以及480GB三种型号。

博帝Wildfire包装,红黑色调,大气高雅

附件较为简单,只包含一个3.5英寸支架和必要的螺丝,没有其他额外的东西

博帝Wildfire 120GB正面,烤漆金属外壳,磨砂质感

博帝Wildfire 120GB背面

博帝Wildfire 120GB内部

博帝Wildfire 120GB PCB正面,可以看到布线较少,推断使用了更多层的PCB

博帝Wildfire 120GB PCB背面,正反总共16个颗粒

SF-2281主控芯片和东芝32纳米Toggle DDR闪存颗粒

产品介绍:金士顿HyperX SSD固态硬盘

此前金士顿一直主打采用JMicron和Toshiba主控的SSDNow系列固态硬盘,直到今年6月份在Computex台北电脑展上首次展示了基于SandForce SF-2281主控的HyperX SSD系列固态硬盘,但采用的是英特尔25纳米高端的ccMLC闪存,P/E可以达到5000次,档次高出同类产品。

金士顿HyperX SSD固态硬盘的包装盒非常大气,黑红色调主题突出

附件包含:3.5英寸台式机硬盘支架、USB2.0移动硬盘盒、SATA数据线、硬盘镜像备份软件光盘、固态硬盘安装螺丝套件

金士顿HyperX SSD 120GB正面,铝制外壳经拉丝处理

金士顿HyperX SSD背面

(图片来自网络)金士顿HyperX SSD内部有大量的固态硅胶导热垫

金士顿HyperX SSD 120GB PCB正面

金士顿HyperX SSD 120GB PCB背面

目前金士顿以及推出了自己的Toolbox管理软件,但界面较为简单,功能较为基础,用户可以从网上下载。

产品介绍:美商博帝PyroSE火焰二代

除了Wildfire以外,美商博帝(Patriot)后续还推出了采用异步闪存的Pyro系列,而PyroSE则是继Pyro之后推出的采用同步闪存的产品。但从包装来看,没有了Wildfire大气的包装,Pyro SE看上去更加亲民。

Patriot Pyro SE 120GB包装,但内部没有附赠3.5英寸支架,更没有其他配件

Patriot Pyro SE 120GB正面,烤漆金属外壳

Patriot Pyro SE 120GB背面

Patriot Pyro SE 120GB包装内部,带有一个奇怪的导热垫

Patriot Pyro SE 120GB包装 PCB正面,做工不亚于Wildfire

SF-2281主控芯片和美光闪存颗粒

产品介绍:威刚S511系列固态硬盘

威刚(ADATA)目前采用SandForce SF-2281主控的固态硬盘拥有两个系列,S510和S511。其中S511采用ONFI2.2同步模式的闪存芯片,而S510则采用异步模式的闪存,以此来来开两者的性能差异。

威刚S511的包装简洁轻便

包含3.5英寸台式机硬盘支架和必要的螺丝

威刚S511 120GB正面,黑色铝合金外壳

威刚S511 120GB背面

威刚S511 120GB内部

威刚S511 120GB PCB正面,做工出众

威刚S511 120GB PCB背面

SF-2281主控芯片和英特尔闪存芯片

威刚也提供有Disk Migration Utility档案复制工具,方便用户装机使用,但是需要自行下载。

产品介绍:美光Crucial M4固态硬盘

美光Crucial M4固态硬盘几乎是今年最受欢迎的产品,它采用Marvell 88SS9174-BKK2主控,特别是在更新了0009固件之后,读取性能大幅度提升,最高4KB随机读取性能甚至超过了80K IOPS。此外,美光Crucial M4系列售价合理,可选容量范围丰富(从64GB到512GB)。

美光Crucial M4的包装蓝白色调,简洁大方

附件太可怜了,盒内只有一本说明手册,没有3.5英寸支架和其他东西

美光Crucial M4 128GB正面,烤漆工艺外壳

美光Crucial M4 128GB背面

产品拆解,内部配有一个黑框,去除黑框即可当做7mm超薄笔记本硬盘使用

美光Crucial M4 PCB正面,大量激光打孔,增强电气性能

美光Crucial M4背面,配有美光DRAM缓存芯片

Marvell 88SS9174主控芯片和美光闪存颗粒

产品介绍:浦科特PX-128M2P系列SSD

浦科特M2P固态硬盘是继今年年初推出的M2S系列之后,经过固件深度优化之后的另一款产品,其固件和最新发布的M3系列没有太大区别。但由于M2P搭载的是东芝32纳米Toggle DDR NAND闪存,写入效能非常强悍,几乎超越了美光M4。

浦科特M2P蓝灰色调包装,凸显“TrueSpeed实境效能”技术

配件丰富,包含3.5英寸硬盘支架,以及Acronis True Image OEM软件光盘和安装指南

浦科特M2P正面,全金属拉丝处理铝制外壳

浦科特M2P背面

浦科特M2P内部,配有大量的固体硅胶导热垫增强散热性能

浦科特M2P PCB正面,128GB和256GB都只有8个颗粒

东芝Toggle DDR Mode NAND闪存芯片

两颗南亚256MB缓存芯片,但128GB版本仅使用256MB缓存

产品介绍:三星830系列固态硬盘

三星830固态硬盘于今年夏季推出,采用自家三核心主控方案、27纳米Toggle DDR闪存、256MB DDR2缓存。综合来讲这是470系列的升级之作。特点是读取性能非常强劲,最高4KB随机读取性能也达到了80K IOPS。

三星830系列包装整体色调灰色,并用橙色做搭配

三星830由于分为笔记本套装和台式机套装两个型号,而笔者所拿到的是笔记本套装。两者的区别只在于笔记本套装附带SATA转USB2.0适配线,台式机套装则会包含3.5英寸硬盘支架。但都附带Magician Software固态硬盘管理软件和Norton Ghost软件用于制作硬盘镜像、恢复文档等用途。

三星830是本次横评中唯一一款原生7mm厚度的固态硬盘,适用于超薄型笔记本电脑,配有黑色底框可用于支持9.5mm厚度硬盘的笔记本电脑。

三星830正面,黑色金属拉丝外壳,左下角为橙色烤漆工艺容量标示

三星830固态硬盘背面

三星830固态硬盘内部,配有导热贴方便散热

三星830 128GB PCB正面,仅4颗32GB颗粒组成

三星830 128GB PCB背面

三星830三核心Cortex A9主控,以及三星256MB DDR2 800缓存芯片

三星27纳米Toggle DDR Mode 1.0 MLC NAND闪存芯片

产品介绍:希捷Barracuda3TB机械硬盘

本次横评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不同固态硬盘之间的差异,同时我们也要加入传统机械硬盘作为对比,了解固态硬盘在性能方面带来了多大的质的飞跃。为此,笔者特别选择了目前最新发布的单碟1TB规格的希捷Barracuda 3TB硬盘。这几乎也是目前速度最快的7200RPM机械硬盘。

全新的希捷Barracuda 3TB采用三碟装规格,单碟容量为1TB,64MB缓存,转速7200RPM,磁记录密度达到每平方英寸625Gb。它还采用了4KB高级格式化技术。

最新一代才的产品希捷取消了以往的7200.XX的命名方式,同时也即将停产5900RPM转速的Barracuda Green系列,而Barracuda XT将升级为固态混合硬盘。也就是说未来希捷3.5英寸机械硬盘,每一种容量仅有一种选择。

新的产品型号为ST3000DM001,参测产品的批号9YN166-300,固件版本CC47,产地泰国。

这款产品也是集最新技术于一身,“SmartAlign”可以完美解决4KB高级格式化技术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问题,使用“DiscWizard v13”软件可在大部分操作系统下轻松突破2.2TB容量界限,而“OptiCache”技术具备更为出色的缓存效率,“AcuTrac”伺服技术则通过双磁头可以在超高的磁记录密度下更快速定位。

希捷Barracuda 3TB读取性能

希捷Barracuda 3TB写入性能

性能方面,得益于单碟1TB的超强规格,Barracuda 3TB外圈最大的持续传输速率超过了210MB/s,而内圈也接近90MB/s,平均速度在155MB/s左右。

得益于“AcuTrac”伺服技术,Barracuda 3TB硬盘的随机存取时间得以维持在一个正常数值15.2毫秒左右,没有因为磁头的瓶颈造成过长的寻道时间。

评测项目:基于理论的连续与随机读写

3.1测试方案介绍

此前笔者时常浏览像PCEVA、Anandtech、Tom's Hardware这样的网站,研究如何来更加全面地衡量固态硬盘的效能表现。软件罗列式的方式只适合U盘和移动硬盘的评测。况且很多用户还不了解固态硬盘,如此多的数字到底有多少是有价值的,我们要做哪些测试,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测试,同时要怎样理解测试结果,有必要在这里来讲清楚。

连续读写性能测试(Sequential Read/Write Performance)

连续读写能力是衡量硬盘在进行较长文件长度(一般不少于128KB)顺序读写操作时所具备的性能,简而言之它类似于我们进行单个大容量文件拷贝时的性能。对于固态硬盘来说,更高的NAND接口带宽、更强的主控以及更多的通道都有助于提升连续读写性能。对于MLC闪存来说,其寿命和写入速度都落后于SLC闪存,因此更大的容量对提升写入速度有明显帮助。

连续读写能力只是硬盘性能指标的其中一项,对于各类存储设备来说,厂商最喜欢用该数值作为标称值,水分很大,也造成了很多用户选购存储设备的误区。

测试项目:一些国外媒体认为使用128KB的文件长度来测试硬盘的连续读写性能是最为标准的,但仍有不少基准测试软件使用1MB的文件长度来进行测试。因此这里笔者会使用IOMeter 2008软件同时测试硬盘在两种文件长度下的性能表现。为了照顾大多数用户习惯于使用简单易用的基准测试软件,笔者同时加入了CrystalDiskMark软件的1MB连续读写性能测试成绩。

随机读写吞吐量性能测试(Random Read/Write Throughput Performance)

随机读写性能是衡量固态硬盘表现最重要的指标,在官方宣传时一般以IOPS的数值来体现,即每秒进行的IO操作次数,可认为是吞吐量指标。

小文件操作是我们平日系统应用中最为频繁的,现在你就可以打开你常用的软件的文件夹,一定充斥着大量的DLL一类的小文件,在软件运行时会频繁地调用它,尤其是在启动的时候。

所以当你在使用固态硬盘去启动系统或者软件的时候,会明显低感觉到性能的提升,特别是在系统越来越庞杂的时候,固态硬盘会大幅度改善系统的应用体现而不会出现卡顿现象。

对于队列深度(QD)来说,它反映固态硬盘在多线程并发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在开启AHCI模式下启动NCQ功能,就可以获得高队列深度下的性能提升了,目前主流的固态硬盘都能够很好地提供对AHCI的支持,但是不要过度迷信高QD下的性能,日常我们系统应用几乎也就用到QD3的水平。

测试项目:对于随机读写性能的测试,笔者使用IOMeter 2008软件将分别对比不同固态硬盘在QD1、QD3以及QD32下的性能表现。同时还会将每款固态硬盘4KB随机性能虽QD的增长而增长的折线图一并体现。

随机读写响应时间测试(Random Read/Write Performance Response Time)

以往我们只考虑固态硬盘在不同文件长度下所表现出来的传输性能,但是对响应时间这个问题我们关注得明显不够。对于数据存储而言,响应时间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我们使用HDTune来测试机械硬盘的响应时间,对于固态硬盘而言IOMeter、AS SSD Benchmark软件更为合适,这里笔者选用AS SSD Benchmark的测试成绩。

大家应该可以想到响应时间所代表的含义,它的意思就是延迟,代表从接到传输命令到数据开始传输这段时间,就像你打开电脑进行工作一样,工作的速度或许可以代表吞吐量,而打开电脑所需要的时间则是延迟。显然,延迟反映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任何地方。

对于机械硬盘来说,延迟时间基本上等于寻道时间和平均等待时间之和,主流桌面级7200RPM硬盘的延迟时间大概在13ms左右,15000RPM企业级硬盘大概在5~6ms之间,而固态硬盘通常不会高于1ms。所以,文件长度越小的操作(如4KB),就越能凸显响应时间带来的影响。

因此,即便某些拥有超过持续100MB/s写入速度的机械硬盘,如果是进行对小文件的操作,那么其性能依然不及写入可能只有持续60MB/s的小容量固态硬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经常会感觉到机械硬盘在加载文件时出现的卡顿现象,而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测试项目:对于此项测试笔者使用IOMeter 2008软件,分别衡量每款固态硬盘的平均I/O响应时间和最大I/O响应时间,可以较好地表现出主控不同算法、不同种类闪存之间的差异性。

文件长度对连续读写性能的影响(Sequential Performance VS Transfer Size)

除了考察固态硬盘在固定文件长度的连续读写和随机读写性能下的差异以外,我们还需要考察对不同文件长度下的读写性能的影响。我们已经知道在日常应用中队列深度一般不会超过4,而根据Tom's Hardware的研究,即便在运行大型游戏(如孤岛危机2)时,队列深度也不超过8(大部分也仍在4以下),而请求的文件传输大小则集中在8KB~256KB之间,而其他的游戏如《魔兽世界》和《文明5》也有类似的表现。

测试项目:笔者将使用ATTO Disk Benchmark软件测试每一款固态硬盘,最终通过绘制成折线图的形式对比每一款固态硬盘对文件长度的敏感程度。也许我们更多关注8KB~256KB文件长度的性能即可。

评测项目:系统基准与稳定态模拟测试

系统基准性能模拟测试

此前笔者一直使用PCMark Vantage软件的测试成绩作为该项目的核心考量点,如今随着PCMark 7的到来它相比上一代在测试固态硬盘时分数会更加准确、稳定。

PCMark是Futuremark最新推出的一款整机性能测试软件,它采用脚本测试的方式模拟实际使用情况,在PCMark 7中的存储部分针对SSD的应用做了一些多任务测试。但是不会需要很高的队列深度,对固态硬盘不会造成太大的负载,主要基于随机读写操作,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我们系统实际应用时的效能。

PCMark存储项目测试的整个过程将花费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一般包括Windows Defender、游戏、Windows图片加载、Windows启动、MovieMaker视频编辑、Windows媒体中心,WMP音乐加载等项目。

测试项目:运行PCMark Vantage和PCMark 7的硬盘测试项目,记录总分并进行对比。

固态硬盘可用空间对性能的影响

很多固态硬盘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出现性能下降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这是固态硬盘的固有缺陷,实际上却是正常现象。就像机械硬盘在充斥着大量碎片后也会出现使用体验下降是一个道理。固态硬盘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垃圾回收等机制都开始运作。

测试项目:限于各大主控拥有自己一套唯一的算法,因此笔者并不会再针对每一块固态硬盘都进行此项测试。对于SandForce阵营笔者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OCZ Vertex 3 Max IOPS,对于Marvell阵营笔者选择了浦科特PX-128M2P,对于三星阵营自然是830系列。

测试步骤大概分为,使用Iometer填充整盘分区,在使用空间至80%、90%、第一次99%、删除数据重新填充再次至99%以及快速格式化后分别使用CrystalDiskMark进行性能测试,观察硬盘的性能变化情况。一般来讲,固态硬盘越接近满盘状态,垃圾回收就会越繁忙,会严重影响随机写入性能的表现,当然这也取决于其算法的设定。这时候若固态硬盘本身就有更多的“预留空间”,就可以增加垃圾回收的效率。

但此项测试并非基于使用固有测试数据模型和时间限定的标准测试软件,全部手动进行,因此测试的结果只作为参考和研究。加之不同主控方案有自己的“兼顾性能和寿命”的方式,用这个结果来衡量不同固态硬盘的优劣实属片面。

稳定态模拟与垃圾回收效率测试(Steady State & Garbage Collection)

在谈及这个之前我们应该再了解一下“稳定态和GC态”这两个概念。在整个固态硬盘的使用周期内,99%的时间都在做垃圾回收操作。当固态硬盘的所有颗粒都被编程过一次之后,整个SSD可能充满零碎数据,TRIM和垃圾回收机制开始运作,既是进入了GC态阶段。

如果是从空盘状态下进行十几个小时的压力性测试(如QD32下的4KB随机写入操作),直至传输速度达到一个稳定的数值不再继续降低的时候,则是进入稳定态阶段。稳定态性能是衡量企业级固态硬盘的重要指标,但对桌面级应用来说,我们不可能让固态硬盘长期跑高负载的随机写入测试,只关注GC态即可。

进入GC态之后,将可能会影响读写性能,其性能变化主要依赖于Trim的执行频率和垃圾回收算法所影响。而对于SandForce主控来说,进入GC态后固态硬盘的写入性能将会被限制,对于Marvell主控来说,性能下降不会很明显,但依然依赖于固件算法的优化。

测试项目:针对120/128GB容量的固态硬盘,笔者这里使用Iometer软件在没有分区的固态硬盘上进行3次每次10分钟的QD32下的4KB随机写入测试,共30分钟让固态硬盘完全进入GC态。然后使用HDTune软件检测写入性能的变化,测试垃圾回收的执行效果。最后进行全盘格式化即执行TRIM指令,测试TRIM的执行效果。

评测准备:测试平台与系统调试说明

关于测试平台的构成,可以参见如下表格。

在测试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呢?首先,笔者在BIOS中关闭酷睿i7 2600处理器的睿频加速功能和所有有关节能降频的选项,这样CPU的频率将会锁定在3.4GHz。

平台所使用的三星40纳米级Green DDR3黑色PCB窄版内存条默认频率为1333MHz,但为了使平台性能发挥更佳,测试中均超频至1600MHz,时序9-9-9-24。

在BIOS开启AHCI,确保NCQ机制启动,以发挥固态硬盘在高队列深度下的随机读写性能。同时在BIOS中关闭主板通过板载芯片提供的USB3.0功能。

笔者未对新安装的Windows 7 Ultimate x64系统做任何的“优化”或者关闭某些服务,仅在安装最新的驱动程序的前提下,同时关闭不必要的启动项目。

评测准备:对固态硬盘进行固件更新

SandForce固态硬盘的固件更新(3.3.2)

笔者收到的大部分固态硬盘,固件都未处于最新版本。固件更新通常会修改Bug、优化性能。而从当前固态硬盘主控芯片的设计复杂度来看,出现Bug是难免的,有时会是严重的可以造成卡死、蓝屏或者无法识别等故障。因此更新固件至关重要。

目前SandForce已经推出了最新的3.3.2版固件,除OCZ Vertex 3 Max IOPS使用自己的2.15编号以外,其余基于SF-2281主控的固态硬盘均升级至3.3.2,但效果都基本一致。该版本固件修正了如下Bug:

1、修正一个罕见的问题,当主硬盘从SATA睡眠模式或者S3/S4休眠模式中恢复时,可能会导致Windows系统出现蓝屏死机错误。

2、修正一个罕见的问题,当固态硬盘设为主盘并安装操作系统时,可能会导致Windows系统出现蓝屏死机错误。

3、修正一个极端罕见的问题,当出现媒体读取错误时,可能会导致硬盘锁死,或者Windows系统失去响应。

4、深入改进安全擦除的可靠性,避免可能的低级别数据结构错误。

5、大幅改进TRIM,增强系统稳定性。

美光Crucial M4固态硬盘的固件更新(0009)

笔者收到的美光Crucial M4固件版本仅为0002,通过官方工具升级至0009固件。该固件在读取性能方面有着深度优化,主要改进如下:

1、改进吞吐性能。

2、提升PCMark Vantage测试分数,从而在大多数操作系统中改进用户体验。

3、改进写入延迟,提升在繁重写入负载下的性能。

4、缩短启动时间。

5、改进与最新芯片组的兼容性。

6、修正SATA 3Gbps芯片组、SATA 6Gbps设备之间的SATA传输速度问题。

7、改进在特定主控制器上冷启动时的间歇性失败问题。

浦科特M2P固态硬盘在9月份刚刚推出时均配备的是1.03版固件,但在10月份已经全面升级为1.05版固件。截止笔者发稿为止,最新的1.06版固件已经可以下载。

而三星830固态硬盘的固件更新速度不是很频繁,笔者手中产品的固件版本为CXM0,依然为最新版本。用户可以使用产品附带软件在线更新固件。

连续读写:基于CrystalDiskMark 1MB

CrystalDiskMark软件,是一款来自日本开发者开发的硬盘测试工具,简单易用,可以测试1MB和512KB文件大小的连续读写速度、4KB随机读写速度和32位队列深度下的4KB随机读写速度。

CrystalDiskMark软件测试涉及LBA寻址空间不超过4GB,默认为1GB文件测试五次取最佳值。由于SandForce主控固态硬盘拥有独特的数据压缩机制,因此这里设置“随机”和“全0”两种数据模型分别进行对比。

基于CrystalDiskMark的1MB连续读取性能测试

除了浦科特PX-128M2P 128GB的以外,其他各款固态硬盘的连续读取速度均超过了500MB/s,一些细小的差异可以认为是误差。由于已经接近SATA3.0接口带宽极限,因此采用SandForce主控的固态硬盘作用没有凸现出来。

基于CrystalDiskMark的1MB连续写入性能测试

在写入方面,在随机随机数据模型下,三星830和浦科特M2P达到了320MB/s左右,美光M4则接近205MB/s。两款采用32纳米东芝Toggle DDR NAND闪存的OCZ和博帝性能接近260MB/s,基于25纳米英特尔ONFI 2.2 NAND闪存的三款固态硬盘不到170MB/s。

而全0的数据模型体现出了SandForce固态硬盘的压缩机制的优越性,除了保持原有的高性能读取速度之外,写入速度也都达到了490MB/s左右,远远超过基于Marvell 88SS9174主控的浦科特M2P和美光M4,当然三星830也没有这样的机制。

连续读写:基于Iometer 2008 1MB

Iometer是一个单机或者集群的I/O子系统的测量和描述工具,最初由英特尔公司在1998年2月17日的英特尔开发者论坛(IDF)上宣布。由于Iometer的自定义项目非常丰富,可以调节测试范围、数据块大小、处理模式等等,因此很多评测并不将它作为测试项目,因为各家的测试环境设置不尽相同,你很难在不同的设置环境下获得相同的数据。

Iometer 2008增加了测试数据模型的选项,这里笔者分别使用“Pseudo Random”和“Repeating Bytes”两种数据模型,来体现SandForce主控在不同数据模型下的效能差异。先进行1MB文件长度的连续读写性能测试。

基于Iometer 2008的1MB连续读取性能测试 

基于Iometer 2008的1MB连续写入性能测试

透过Iometer 2008 1MB文件长度的连续读写性能测试来看,三星830固态硬盘表现非常优异,而美光Crucial M4的长项依然在于读取,相较来看浦科特M2P则是读写方面比较均衡。

而SandForce阵营方面,采用东芝32纳米Toggle DDR闪存的两款固态硬盘表现优于其他三款,而在写入方面尤其如此,领先幅度达50%。

此外,若采用Repeating Bytes数据模型测试写入性能,那么则是SandForce阵营绝对领先。

连续读写:基于Iometer 2008 128KB

基于Iometer 2008软件,进行128KB连续性能测试,而数据模型依然分为“Pseudo Random”和“Repeating Bytes”两种。

128KB的文件长度被认为是测试连续读写性能的最好标准,这是因为它和我们的日常使用情况最为接近,后文会有详解。因此从这方面来看,厂商所宣传的大都基于1MB、2MB、8MB这样文件长度下测试出来的数字也完全只是理论值而已。

用一句话来概况就是,这些数字的确可以达到,不是虚标,只是对普通用户来说没有意义。

基于Iometer 2008的128KB连续读取性能测试

基于Iometer 2008的128KB连续写入性能测试

若完全以128KB文件长度来衡量,那么三星830和美光Crucial M4在读取方面拥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前者甚至是唯一超过500MB/s的产品,浦科特M2P在这方面就显得有些悲剧。

而在写入方面,浦科特M2P和三星830表现也同样出色,SandForce阵营只有在使用Repeating Bytes数据模型下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当然这一优势也非常有用。相对来说美光Crucial M4的写入速度就平淡无奇了。

连续读写VS文件长度:ATTO DiskMark

刚刚我们的连续读写测试都是基于1MB和128KB文件长度来进行的,同时指出128KB文件长度是最佳标准。但是在实际使用当中仍会遇到其他长度的文件,比如16KB、32KB等等。那么在面对这些长度文件时不同固态硬盘之间的性能差异何在呢?笔者使用ATTO Disk Benchmark软件来测试。

ATTO Disk Benchmark是一款简单易用的速率检测软件,可以用来检测硬盘,U盘,存储卡及其它可移动磁盘的读取及写入速率,该软件使用了不同大小的数据测试包,数据包按0.5K,1.0K,2.0K直到到8192.0KB进行分别读写测试,测试完成后数据用柱状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很好地说明文件大小长度不同对速度的影响。

此外,笔者的平台使用ATTO软件的写入测试成绩都偏低,无法超过500MB/s。原因待查。

笔者将最终成绩绘制成折线图方面观察。

基于ATTO Disk Benchmark软件的连续读取VS文件长度的测试

从走势来看,相比希捷Barracuda 3TB机械硬盘,固态硬盘在小于4KB文件长度方面竟然占不到优势,当然这也限于固态硬盘本身以4KB为一个页面的大小有关系。

我们关注其他数据,三星830表现十分优秀,美光Crucial M4和SandForce阵营也不错,而浦科特M2P的表现则差强人意。

基于ATTO Disk Benchmark软件的连续写入VS文件长度的测试

写入方面,三星830和浦科特M2P得益于超过300MB/s的连续写入能力,在这项测试中领先是非常正常的,但如果遇到可压缩的数据模型,则是SandForce的天下。美光Crucial M4受到200MB/s的设定限制,表现一般,但依然在随机数据模型下领先采用英特尔25纳米ONFI2.2颗粒的SandForce固态硬盘。

连续读写VS压缩比率:基于AS SSD软件

刚刚我们提到了很多次SandForce主控的DuraWrite机制可以在可被压缩的数据模型下有着非常强劲的性能表现,CrystalDiskMark和Iometer的测试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我们也只能单纯地设的要么是完全随机的数据模型,要么是完全重复可被压缩的数据模型,对于实际应用环境来说这两种模型都是极端情况。所以我们有必要取观察在非极端情况,也就是数据模型中随机和重复的数据类型同时存在的情况。

AS SSD Benchmark软件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它是一款来自德国的SSD专用测试软件,可以测试连续读写、4KB随机读写和响应时间的表现,并给出一个综合评分。这里笔者使用这款软件的Compression Benchmark项目,它可以给出一个曲线,描述随着数据模型中可压缩数据占有率(压缩比)的增高,性能的变换情况。

这个测试项目专门针对SandForce主控固态硬盘,但笔者也加入了两款Marvell 88SS9174的产品和三星830的结果。

SandForce SF-2281阵营固态硬盘

OCZ Vertex 3 Max IOPS 120GB

博帝Wildfire 120GB

金士顿HyperX SSD 120GB

博帝Pyro SE 120GB

威刚S511 120GB

●Marvell 88SS9174-BKK2阵营固态硬盘

美光Crucial M4 128GB

浦科特PX-128M2P 128GB

●三星830 128GB固态硬盘

三星SSD 830 128GB

毫无疑问,非SandForce主控的固态硬盘的绿线(读取速度和压缩比的关系)以及红线(写入速度和压缩比的关系)都是直线或有规律地(受到算法和缓存的影响)平稳前进。

基于SandForce主控的产品两条线都呈上升趋势:随着数据模型中可压缩数据比率的增高,传输速度也就越来越快。但两款基于东芝Toggle DDR闪存的固态硬盘写入速度起步较高,红线的增幅显然比其他三款低,但波动高于这三款产品。

应该说,增幅越小的产品在不同实际使用环境中性能的的发挥更趋于稳定和一致性,而增幅较大的产品显然在不同环境中性能差异较大,使用体验不尽相同。

总之,SandForce主控固态硬盘都可以通过压缩数据将写入性能拉大到500MB/s左右,但你只有在极端情况下可以获得这个数值。

随机读取性能:基于Iometer 2008 4KB

基于Iometer 2008软件,进行4KB随机读取性能测试。而数据模型依然分为“Pseudo Random”和“Repeating Bytes”两种。测试在8GB分区下进行。

基于Pseudo Random数据模型的4KB随机读取性能测试

基于Repeating Bytes数据模型的4KB随机读取性能测试

在这项测试中,美光M4、三星830以及浦科特M2P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前两者在QD32下甚至超过了300MB/s,远超基于SandForce主控的固态硬盘。但在较低队列深度(QD1和QD3)下,则是基于Marvell 88SS9174主控的两款固态硬盘处于领先地位。

另外我们注意到,两款采用东芝32纳米Toggle DDR NAND闪存的固态硬盘QD32下的成绩比采用英特尔25纳米ONFI 2.2 NAND闪存的固态硬盘高了近70%。而对随机读取来说,SandForce的DuraWrite特性作用并不明显。

随机写入性能:基于Iometer 2008 4KB

基于Iometer 2008软件,进行4KB随机写入性能测试。而数据模型依然分为“Pseudo Random”和“Repeating Bytes”两种。

基于Pseudo Random数据模型的4KB随机写入性能测试

基于Repeating Bytes数据模型的4KB随机写入性能测试

Pseudo Random数据模型下浦科特M2P的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在QD32下更是如此。同时我们注意到三星830的增幅很小,即是说三星没有对高队列深度下的4KB随机写性能做优化。

两款采用东芝32纳米Toggle DDR NAND闪存的固态硬盘表现也不错,达到了200MB/s,领先美光M4和其他SandForce主控固态硬盘。

但是从大多数实际应用情况下我们只会用到不会用到太高的队列深度,此时QD1和QD3的成绩更值得参考。

随机读写VS队列深度:Iometer 2008

基于Iometer 2008软件,分别对每个硬盘进行QD1、QD2、QD4、QD8、QD16和QD32下的4KB随机读取性能测试,而数据模型依然分为“Pseudo Random”和“Repeating Bytes”两种。结果绘制为折线图,以此来观察每个固态硬盘对NCQ的优化能力。

基于Iometer 2008的4KB随机读取性能与队列深度的关系测试

结果很显然,基于SandForce SF-2281主控的固态硬盘在随机读取性能上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而采用Toggle DDR颗粒的产品依然领先。读取方面表现强劲的仍是Crucial M4、三星830以及浦科特M2P。

基于Iometer 2008的4KB随机写入性能与队列深度的关系测试

在写入方面,基于SandForce SF-2281主控的固态硬盘若是透过DuraWrite机制即可在重复数据模型下达成85K IOPS的超高成绩。而基于Marvell 88SS9174-BKK2主控的两款产品和三星830表现也同样不错。特别是浦科特M2P在随机数据模型、高队列深度下的表现一枝独秀。

此外,三星830固态硬盘对高QD环境下没有优化,导致结果接近一条直线。

随机响应时间:基于Iometer 2008 4KB

基于Iometer 2008软件,进行4KB随机读写性能测试,并统一使用“Pseudo Random”数据模型,记录在QD1下每款固态硬盘的平均延迟和最大延迟,也就是响应时间。事实证明,在QD1下该延迟受数据模型的影响并不大。

相较平均延迟,最大延迟时间更加值得参考,因为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不同主控、不同闪存类型在这方面的差异。

基于Iometer 2008的4KB随机读取响应时间测试

在读取方面,基于Marvell 88SS9174-BKK2主控的美光Crucial M4和浦科特M2P都有着极其出色的表现,而两款采用东芝32纳米Toggle DDR NAND的OCZ Vertex 3 Max IOPS和博帝Wildfire的表现明显优于采用ONFI 2.2 NAND的威刚、金士顿和博帝PyroSE产品。至于三星830则处于中上游水平。

基于Iometer 2008的4KB随机写入响应时间测试

而在写入方面,Crucial M4和浦科特M2P同样出色,而几款采用SandForce SF-2281主控的固态硬盘表现相当,三星830居于中游水平。

这是因为SandForce主控更多采用实时的垃圾回收机制,能够保证每时每刻全盘都可以保证同样的性能;而Marvell主控更多采用闲置垃圾回收策略,性能可以在大部分时间保持较高的性能,但会增加额外的写入放大。两种方案各有优点,而三星830显然则是在其中取得了一个平衡点。

综合效能:AS SSD难压缩数据测试总分

AS SSD Benchmark这款软件的基准测试更多只有观赏意义,特别是对SandForce主控固态硬盘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它默认只使用随机难压缩的数据模型,无形中将DuraWrite技术扼杀。所以其实我们关注的只有另外三款固态硬盘。

总分没有太大争议,Marvell阵营超过800分,三星830凭借超高的连续读写性能位居第三,而东芝Toggle DDR阵营的OCZ和博帝Wildfire则并列第四,剩下的就是连续写入性能被进一步限制的另外三款SandForce固态硬盘了。

从读取的得分更可以清楚看到各个产品的差异,Crucial M4、三星830以及浦科特M2P的读取性能都非常出色,而SandForce阵营确实落后了一些。

写入方面同样如此,但三星830落到了最后一名,显然是没有对高QD下进行优化的原因,SandForce阵营却凭借着这些优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总之,大家可以透过AS SSD软件看看SandForce固态硬盘在最差环境下的表现,而不要将其当成一步到位的评估。

系统基准:PCMark Vantage/PCMark7

PCMark Vantage更加适合用来测试机械硬盘,所以我们从结果看到的相比希捷Barracuda 3TB高达10倍的优势显然有些夸大其词,毕竟这款软件讲求实际应用效能。因此,我们认为PCMark 7的测试结果更加值得参考。

从结果来看,得分最高的浦科特M2P也只比得分最低的威刚S511高出4.2%,其中还包含一些误差。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是普通玩家或者家庭用户,这些固态硬盘都能够给你带来很好的体验,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并不大。

所以从成绩上来看,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从传统机械硬盘更换成固态硬盘所带来的质的飞跃,而不是纠结这些成绩接近的固态硬盘之间的细小差异。

全盘填充测试:OCZ V3MI和博帝野火

进行这项测试前我们必须清楚,这种完全通过手动进行的测试,只能大概衡量出固态硬盘随着剩余空间不断减小的性能表现。由于在测试的数据、时间上没有准确把握,因此无法直接做横向比较。

本次横评的5款SandForce主控固态硬盘分为两大阵营,其一是采用东芝32纳米Toggle DDR Mode的MLC NAND闪存,代表OCZ Vertex 3 Max IOPS和博帝Wildfire。笔者使用OCZ的成绩代表这个阵营的表现。

空盘下的性能表现,注意写入测试项目

填充了80%的空间,写入速度已经开始出现下降

填充至90%时读取没有太大影响,但写入速度全面下降至180MB/s以下

第一次达到99%,随机读写性能均受到明显影响

第二次到达99%,对随机读写性能的影响依旧

但此时使用全0的数据模型,速度依然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状态

此时使用PCMark7测试,最终成绩下降了1.2%,不影响整体使用感受

格式化之后读取速度正常,写入速度被限制为原来的70%

综合来看,对于SandForce SF-2281主控+东芝32纳米Toggle DDR MLC NAND闪存的固态硬盘来说,写入性能会随着剩余空间的减少而产生下降。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剩余空间太少会影响磨损平衡和垃圾回收的效率,增加写入放大,因此主控优先保证此时闪存的寿命,对写入速度做了限制。更何况SandForce是做实时的垃圾回收,主控负载较高。

但在99%时我们依然测试了全0数据模型下的成绩,非常出色,因此随后的PCMark7的测试也证明了,即便在限制了速度的情况下,通过SandForce特有的DuraWrite技术依然能够保证较好的系统应用体验。

SandForce主控在保证颗粒寿命的前提下牺牲一些性能,但通过DuraWrite技术依然可以保证性能的发挥,实在是一把双刃剑。

全盘填充测试:金士顿/博帝火焰/威刚

另一大阵营则是基于英特尔/美光的ONFI 2.2标准的同步MLC NAND闪存,来看看它的表现。笔者使用金士顿HyperX SSD 120GB作为该阵营的代表。

空盘时的性能表现,写入速度默认即被主控限制在165MB/s左右

填充了80%的数据,此时性能尚无明显变化

填充至90%,写入性能开始下降,平均幅度达23%

第一次到达99%,性能大跌,QD32下的4KB随机写入性能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次达到99%,随机写入性能均呈现大幅度下跌,QD32下比QD1成绩还低

使用全0数据模型,速度就非常完美了

使用PCMark7测试,性能下降了0.8%,同样不会影响使用感受

快速格式化之后,写入速度被限制在了原有80%的水平上,读取没有变化

和前面使用Toggle DDR闪存方案的盘表现类似,这个成绩也受到了剩余空间不足时的严重影响。但由于测试过程无法被准确控制,不能以此来断定Toggle  DDR闪存方案性能损失更少。

我们注意到99%时QD32下的随机写入成绩甚至不如QD1,这显然是剩余空间太少,垃圾回收效率很低,写入性能大降,根本无法利用多通道做多线程并发的随机写入操作,这反而还成为了主控的负担,性能自然不如单线程下的性能。

但有一项结果可以断定,就是SandForce的DuraWrite机制依然非常奏效,可以充分保障实际使用感受,同时不会对闪存的寿命造成太大负担。

全盘填充测试:美光Crucial M4 128GB

下面是美光Crucial M4 128GB的填充测试成绩,它搭载的是自家ONFI 2.2标准的25纳米同步闪存,配合0009固件,让我们来看看它有多大能耐。

空盘下的性能表现,写入速度超过200MB/s,QD32随机写185MB/s

填充至80%时,读写性能均没有明显影响

填充至90%时,性能依然没有影响,值得欣喜

第一次达到99%,只有4KB随机写入性能有些许影响

第二次达到99%,QD32下的4KB随机写性能受到一定影响

满盘下的PCMark 7测试结果,性能只有0.1%的损失

快速格式化之后,性能几乎得到了100%的恢复

由于笔者的失误,导致进行填充测试时全部使用了全0的数据模型,但之后产品归还无法重新测试。好在数据模型对美光Crucial M4没有什么影响。

可以看到美光Crucial M4的表现非常完美,即便在满盘情况下写入性依然没有明显下降。这是因为Marvell主控采用闲置垃圾回收策略,在碎片不是很多的情况下,尽可能保证了性能的发挥。只是因为剩余容量太少导致QD32下的性能有23%的跌幅。

全盘填充测试:浦科特M2P系列128GB

浦科特M2P系列主打“TrueSpeed实境效能”,意是旨无论使用什么数据样本,无论是在Dirty State或是在空盘情况下,都能保证完全一致的性能表现,不会对使用体验产生任何影响。下面来看看它的表现。

这里由于时间关系,笔者使用了以前的历史数据,尚没有采用全新的测试流程重新进行评估,待日后笔者将会进行补充。

空盘下的性能表现,非常和谐

99%状态下相比空盘略有下降,QD32下的跌幅较为明显,但由于M2P初始性能设定较高,整体表现依然优于美光Crucial M4

删除一些数据使剩余容量在62%左右,此时性能几乎完全恢复

快速格式化,性能完全恢复,完好如初

浦科特M2P的性能表现,和美光Crucial M4的情况相当。同样是在满盘环境下,多线程下的随机写入性能受到一定影响。但因为浦科特M2P初始写入性能更为出色,所以最终的性能表现依然不次于美光Crucial M4。

综合来看,浦科特M2P的写入性能大幅度领先于Crucial M4,而读取性能则是后者略微领先。如何取舍就看玩家自己了。

全盘填充测试:三星SSD 830系列128GB

从前面的测试来看,三星830系列固态硬盘似乎综合了主动垃圾回收和闲置垃圾回收的特点,那么在实际填充过程中表现如何呢?

空盘下的表现,完美无缺

填充至80%时发现性能没有明显变化

填充至90%,仍无变化

第一次达到99%,只有512K随机写性能有少许影响

第二次到达99%,发现此时4KB随机写入性能都只有97MB/s,降幅不到20%

PCMark 7的性能跌幅不到0.1%,非常不错

格式化之后性能完好如初

三星830固态硬盘的性能表现和前面两款采用Marvell主控的固态硬盘相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似乎证明了在实时垃圾回收和闲置垃圾回收之间找到的一个平衡点的重要性。

总之,无论是SandForce、Marvell还是Samsung,他们对固态硬盘剩余空间的减少时有着自己的策略,尽管从数字上来看SandForce的不太好看,但那时以闪存寿命为前提的情况下所得的。性能不是唯一衡量固态硬盘表现的标准,如何在性能和耐久性方面寻得一个平衡点则是很重要的内在因素。

GC与TRIM测试:OCZ和博帝-随机数据

关于这个项目的测试目的和流程前面已经描述过了,但这里要注意一个前提就是不能忽略SandForce主控的特别机制,因此我们在默认使用Pseudo Random数据模型之外,针对SandForce主控固态硬盘还要使用Repeating Bytes数据模型进行。

下面首先还是采用东芝32纳米Toggle DDR Mode MLC NAND闪存的OCZ Vertex3 Max IOPS和博帝Wildfire 120GB固态硬盘的成绩变化情况。同样使用OCZ作为代表。

首先在空盘下用HDTune记录写入性能,为390.6MB/s

测试开始时,性能为221.92MB/s,IOPS高达54179

30分钟后结束时性能为35.93MB/s,IOPS仅为8771

测试完成后立即运行HDTune,曲线波动非常之大,最终结果位209.7MB/s(54%)

闲置5分钟之后的结果,恢复到262.1MB/s(67%)

再闲置15分钟之后,性能为271.7MB/s(69%)

再闲置30分钟之后,性能为273.8MB/s(70%)

全盘格式化(TRIM)之后,性能为318.3MB/s(81%)

可以看到碎片对这个盘的影响比较大,但由于SandForce主控采用实时的垃圾回收策略,因此全盘的性能表现比较均衡和一致,很有规律。

也正是得益于实时的垃圾回收,虽然在Iometer上显示只有36MB/s的性能,但在HDTune方面却达到了209MB/s,为原有的54%。

而后续的垃圾回收操作,让性能恢复到空盘的70%时就不在继续,显然是考虑到闪存的寿命做出的折中选择。因为闲置的垃圾回收操作会造成额外的写入放大。

在进行全盘快速格式化之后,性能恢复到81%,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达到接近100%的成绩。想必这也是为了配合DuraWrite机制而做出的一种考虑。

GC与TRIM测试:OCZ和博帝-重复数据

同样基于OCZ Vertex 3 Max IOPS固态硬盘,使用“Repeating Bytes”数据模型进行测试。

空盘下用HDTune记录写入性能,为390.6MB/s

开始测试,此时性能为332.42MB/s,IOPS高达81157

30分钟后速度依然有320.04MB/s,DuraWrite机制优势一览无遗

立即运行HDTune软件,平均速度为246.2MB/s(63%)

闲置5分钟之后为280.5MB/s(72%)

再闲置15分钟之后为290.8MB/s(74%)

再闲置30分钟之后为293.4MB/s(75%)

进行全盘格式化发现后半程性能降低,比较诡异

如果使用完全可压缩的数据模型,我们发现这对SandForce固态硬盘完全没有压力。而在实际的无论桌面级应用还是高负载的企业级应用环境中,都会发挥出优势,因为实际的数据模型肯定有部分是可被压缩的。

“弄脏”之后的固态硬盘性能恢复情况比使用随机数据稍微好一些,最后恢复幅度达到了75%。只是最后执行TRIM之后的性能走势比较诡异。

GC与TRIM测试:金士顿HyperX SSD-随机

使用采用英特尔ONFI 2.2 MLC NAND闪存的金士顿HyperX SSD固态硬盘,代表威刚S511和博帝PyroSE这个阵营的成绩。首先是采用“Pseudo Random”数据模型的测试结果。

空盘下使用HDTune的测试成绩

开始时速度为171.28MB/s

30分钟后测试结束,速度仅为33.56MB/s

完成后立即进行HDTune测试,速度为185.9MB/s(47%)

闲置5分钟之后的测试结果239.7MB/s(61%)

再闲置15分钟之后的测试结果255.2MB/s(65%)

再闲置30分钟之后的测试结果258.4MB/s(66%)

快速格式化之后为298.2MB/s(76%)

同样是SandForce主控的固态硬盘,结合之前的测试结果,这个盘的成绩比采用东芝32纳米Toggle DDR MLC NAND芯片的产品要差一些,但是算法都完全一致。

垃圾回收最后将性能恢复到了原有的66%便几乎不再增加,但金士顿采用的是耐久性更高的ccMLC颗粒,在和其他同类产品同样提供3年质保的前提下,事实上可以把性能进一步放开。当然最终的效果依然取决于厂商的设定。

GC与TRIM测试:金士顿HyperX SSD-重复

使用Repeating Bytes数据模型,测试金士顿HyperX SSD 120GB的性能变化情况。

空盘下使用HDTune的测试成绩

开始时的成绩竟然达到了340.58MB/s

30分钟之后依然坚挺达到282.85MB/s

立即使用HDTune测试,结果位242.9MB/s(62%)

闲置5分钟之后为268.1MB/s(68%)

闲置15分钟之后为272.9MB/s(69%)

闲置30分钟之后为274.2MB/s(70%)

格式化之后为314.4MB/s(80%)

使用这种数据模型下,用Iometer的长时间测试,性能坚挺。而垃圾回收将全盘的性能恢复到原有的70%便停止,但全盘依然保证一致的效能。这是实时垃圾回收的特征,不会增加额外的写入放大。

所以可以看到,SandForce由于拥有了DuraWrite机制,在各项应用中均对写入性能、垃圾回收的效率做了限制,在保证耐久性的同时,又不会太多影响实际使用感受。

可见SandForce确实是为企业级应用而生,DuraWrite几乎是个多面手,可以大幅度提升终端用户的使用感受。

GC与TRIM测试:浦科特M2P系列128GB

浦科特M2P所采用的Marvell 88SS9174主控更多采用闲置垃圾回收策略,因此在使用Iometer进行30分钟的测试过程中都不会进行垃圾回收操作,性能得到一定保证。下面我们来看在填充完毕之后其曲线的走势情况。

空盘状态下为312.5MB/s

使用Iometer测试初始为288.3MB/s,结束时为63.52MB/s

完成后立即运行HDTune,成绩为52.5MB/s(17%)

闲置5分钟之后恢复到114.9MB/s(37%)

闲置15分钟之后达到176.4MB/s(56%)

再闲置30分钟之后为224.6MB/s(72%)

快速格式化之后为310MB/s(99%)

笔者相信继续闲置一段时间,性能还会得到进一步的恢复,而且跑完30分钟的测试之后闲置5分钟的时间性能即从17%恢复到37%,效率非常高。

而整个恢复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曲线的规律和SandForce主控产品有明显差别,进行高负载的测试之后全盘的性能降到了一个无法形容的地步。此时垃圾回收开始运作,从前半段到后半段性能一点一点地恢复,可见闲置垃圾回收策略的体现。

这种垃圾回收方式会增加额外的写入放大,因此回收的太快反而对耐久性会造成一定伤害,这就要看开发团队如何取舍了。

而执行快速格式化之后,效果立即恢复到99%。可以说,Marvell系列主控的固态硬盘,性能不是不会下降,只是恢复得太快。毕竟在实际应用中怎么会遇到持续30分钟的小文件不间断的连续写入操作呢?

GC与TRIM测试:三星SSD 830系列128GB

前面我们看到了三星830的性能的稳定性十分出色,这是否以为着在进行大量碎片填充的情况下,也拥有出色的表现呢?

空盘下的测试306.3MB/s

开始Iometer测试,开始时为158.46MB/s

结束时为40.48MB/s

测试完成后立即运行HDTune,结果位57.8MB/s(19%)

闲置5分钟之后恢复到79.9MB/s(26%)

闲置15分钟之后为94.4MB/s(31%)

再闲置30分钟,仅达到105MB/s(34%)

快速格式化之后的测试,为198MB/s(65%)

闲置一小会再进行一次测试,为302.5MB/s(99%)

首先来看三星830在进行完测试之后性能下降比较厉害,只有空盘下的19%,和Marvell方案的产品类似,我们可以认为这是采用了闲置垃圾回收策略,节省主控资源,应该能够在轻负载的应用下保证良好的性能发挥。

而在后续的恢复过程中,我们看到其恢复的速度比较缓慢,而从曲线的走势来看,和SandForce方案的产品比较类似,并非Marvell那样逐一、完全地恢复至100%。

所以说三星830的主控方案的确是结合了闲置垃圾回收和实时垃圾回收的特点,而且在耐久性面前做了取舍,以牺牲性能为代价。这种策略其实比较适合桌面级应用,保证持续良好的应用体验。只是没有类似DuraWrite的技术,加之垃圾回收速度较慢,因此在高负载测试、碎片状态下的综合表现不会优于SandForce主控固态硬盘。

结果筛选:哪些测试数据是我们需要的

可以看到我们刚刚进行的评测项目非常全面,除了后续的满盘填充和稳定态测试代表了固态硬盘随着使用的深入产生的性能的变化以外,其余的理论测试结果我们该如何理解呢?也就是说,在我们实际的使用当中,这些数据对我们都有用吗?

你可以看到我测试了QD32下的4KB随机读写性能,但在实际的系统应用当中,90%以上的时间里只用到了QD1;你也可以看到我们使用ATTO Disk Benchmark软件测试了固态硬盘面对从0.5KB到8MB各种文件长度下的性能表现,但在实际应用当中,不同长度的文件都分别会占到多大比例呢?

国外权威媒体Tom's Hardware曾撰写过两篇文章,分别为《SSD Performance In Crysis 2, World Of Warcraft, And Civilization V》《SSD Performance In The Office: Nine Applications Benchmarked》,基于OCZ Vertex 3 240GB固态硬盘分别测试统计了在实际游戏和系统软件应用当中,系统对固态硬盘的I/O请求操作的种类和数量,非常全面,具备很好的参考性。

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出,游戏在运行过程中,会写入很多的数据,所以运行游戏并非简简单单只是做一些读取操作。同时,在玩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大多时候均为连续读写操作。

对于队列深度的分布,除了《孤岛危机2》和《文明5》可能会用到QD2~QD8以外,《魔兽世界》大部分时间都处于QD1环境下。而不同长度文件的分布,主要集中在4KB和128KB两种长度的文件。只是《魔兽世界》用到的文件长度较为分散。

从这张基于实际系统和软件应用的统计中,可以看出偏重随机操作和连续操作的软件类型。从队列深度的分布来看,除非是需要大量数据导入的应用,否则QD1依然占据主流,而不同长度文件的分布,占据主导的还是4KB和128KB。

可以看到128KB长度的文件在不同应用环境下都有很高的I/O操作频率,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将128KB长度文件作为衡量硬盘持续读写性能的最佳标准了。

为此,为更加贴近我们的真实使用环境,我们就需要将前面的测试数据重新锁定到一个更小的范围来衡量。

结果筛选:连续读写VS文件长度评定

下面来对前面进行过的“连续读写VS文件长度”的测试结果进行筛选,注意到128KB和4KB长度的文件使用最为频繁,而16KB和32KB其次,其他长度的数据用到的就很少了。笔者用明亮暗来区分这些筛选结果。

●筛选后的连续读取性能VS文件长度测试结果

筛选后我们只关注2~4个测试结果就可以了,可以看出在随机数据中三星830占尽优势,尤其是128KB文件长度,Crucial M4的表现也不错,这也符合前面Iometer的测试结果。当然大家参考第31页的测试也没有任何问题,笔者认为Iometer的测试会比ATTO Disk Benchmark更加准确。

●修正后的连续写入性能VS文件长度测试结果

写入方面浦科特M2P的表现也让人折服,但三星830并不处于劣势。而Crucial M4受限于200MB/s的写入速度在16KB、32KB以及128KB方面的表现就要吃一些亏了。而SandForce阵营则凭借着可压缩数据的特性在全0的数据模型下,写入速度达到尖峰。

综合来看三星830在持续读写方面比较优秀,而SandForce则要取决于数据模型。

结果筛选:随机读写VS队列深度评定

下面来对前面进行过的“随机读写VS队列深度”的测试结果进行筛选,QD1肯定是最常用到的,QD2就少了很多,QD3~QD8只在高负载情况下依照固态硬盘QD1下的表现而决定。既然Tom's Hardware的编辑用的是OCZ Vertex 3 240GB固态硬盘,那么对本次笔者横评的产品,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修正后的4KB随机读取性能与队列深度的关系测试

低QD下表现优异的依次是Crucial M4和浦科特M2P,然后是三星830,随后是采用东芝Toggle DDR颗粒的两款SandForce固态硬盘。

修正后的4KB随机写入性能与队列深度的关系测试

写入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浦科特M2P在QD1下的表现垫底,但是上涨很快。但这项测试SandForce阵营表现确实优异,三星830在QD1下只能说能够基本满足需要,QD2就不要想了,而Crucial M4整体表现居于中上游水平。

全文总结:挑选最适合你的固态硬盘

从理论上讲横向评测需要对每一个产品进行综合评分,但固态硬盘可不是个简单的东西,读取性能高的写入性能不一定高,连续读写性能强的随机读写不一定强,高队列深度下表现强劲的低队列深度不一定强,更何况还受到数据模型的影响。加之各个产品在垃圾回收方面都各有一套,真的很难用一个数字来综合代表他们的性能表现。

因此笔者只能针对这些固态硬盘做比较主观定向推荐,当然最后选谁还是由您说了算。

事实上综合各个主控的表现,Marvell 88SS9174系列更加适合于大众用户和游戏玩家、三星830则比较均衡,而SandForce阵营独特的DuraWrite机制使其更加适合于应用强度较高的环境,比如网吧等等。

最适合大众用户的固态硬盘——美光Crucial M4 128GB

美光Crucial M4在更新了0009固件之后读取性能大增,使它在读取方面能够与三星830一较高下,而低QD下的随机读写方面更是占优。但是它的写入速度只有200MB/s,在面对持续数据导入导出的应用环境下就不太合适了。但是如果是普通家庭用户或者大众游戏玩家,M4依然是出色选择。

另外这款固态硬盘目前价格只有1200~1300元,非常超值。可惜目前大家能够买到的美光Crucial M4都不配备3.5英寸支架。

最佳的应用多面手固态硬盘——三星830和浦科特M2P 128GB

之所以将这两款产品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之间实在太难取舍。三星830拥有更加强劲的持续读取性能,而浦科特M2P则拥有更加出色的随机读取性能,写入方面也占一定优势。同时这两款产品也是随机数据模型下持续写入性能唯一超过300MB/s的产品。最为面对音视频应用或者桌面级系统应用的环境,三星830和浦科特M2P都是不错选择。

两款产品在配件上也比较类似,但价格上浦科特M2P便宜一些,现在量还很多,可惜M2P仍是限量发售,马上就会比M3取代了。而三星830刚刚登陆大陆市场,量比较少,价格也稍贵一些。

最值得购买的SF-2281固态硬盘——OCZ Vertex 3 Max IOPS 120GB

该系列也隶属于Vertex 3系列最高性能系列,采用的东芝32纳米Toggle DDR Mode MLC NAND闪存在性能方面表现极佳,虽然某些方面不及Marvell和Samsung主控的产品,但却达到了SF-2281阵营的顶尖水平。超过250MB/s的持续写入性能使它在文件拷贝、压缩/解压缩、音视频处理等环境中也有出色表现。

目前OCZ Vertex 3 Max IOPS的价格也降低了不少,加上430showcase不断完善的售后服务,SandForce的粉丝们一定不要错过这款产品。

最贴心的固态硬盘——金士顿HyperX SSD 120GB

毫无疑问,金士顿HyperX SSD固态硬盘在做工和用料上高出同类产品一个档次,不仅采用高等级的英特尔ccMLC闪存,耐久性很高,还配有大量的导热垫,在配件方面也是尽可能地考虑周全,方便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用户升级使用。目前价格趋于合理,如果你希望寻求一块长时间使用、踏实省心的固态硬盘,金士顿HyperX SSD固态硬盘会是不错的选择。当然前提是SandForce的固件要稳定!

性价比最高的SF-2281固态硬盘——威刚S511 120GB

威刚S511 120GB以不到1200元的售价当值无愧地成为本次横评中性价比最为出色的SF-2281主控固态硬盘。虽然威刚S511所使用的英特尔“ME1”颗粒定位较低,但是配合SandForce特有的DuraWrite机制,即便是1000次的P/E仍然不是问题。

考虑其价格较低,附有基本的3.5英寸支架,网吧应用、办公场所应用等等比较合适。

国内最具潜力的固态硬盘新星——博帝Wildfire和Pyro SE 120GB

博帝不是个新牌子了,但是目前在国内市场是知名度实在太低了,同时渠道较少,这样就会让购买的用户担心其售后保障。我们可以看到同样陌生的浦科特也凭借着M2P一炮而红,受到中高端玩家青睐,渠道和宣传也趋于完美。

从产品来看,Wildfire采用了东芝32纳米Toggle DDR Mode MLC NAND闪存,性能和OCZ Vertex 3 Max IOPS持平,而Pyro SE也采用美光25纳米的ONFI 2.2同步模式MLC NAND闪存,质量均属上乘。同时做工优秀,不失为一款佳品。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