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中国的逆转前奏

互联网 | 编辑: 邹震 2009-04-16 12:3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第三页

记者手记
此次美国之行,作为惟一一名中国记者,同时也是将CA总部的声音带回中国的惟一渠道,责任和任务与以往自是不同。

因为和檀林一同出发前往拉斯维加斯,几天的接触让我对这位大中华区的新晋渠道总监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此行和CA大中华区技术总监Christopher Mills、东软集团技术战略与发展部部长赵立军、神州数码增值软件事业部总经理李胜利、台湾精诚资讯专业服务部产品处长吴德利等人的频繁沟通,也让我对CA中国的“换血”重新认识一番。

早在一年以前,CA撤出中国的传言一度甚嚣尘上,大幅裁撤销售人员、撤销北京分公司职能,在北京进入2007年严寒的深秋时,这样的消息更让CA中国显得前途黯淡、处境萧索。

直到今年7月3日,曾经的传闻终于尘埃落定,CA召开了颇具规模的新闻发布会,宣布由神州数码企业系统事业本部全面接管CA在中国的销售渠道,并成为其惟一的销售界面。彼时,CA中国不仅没有总经理的职位,甚至连渠道总监一职都是空缺。尽管官方消息称此举是“根据中国市场进行战略调整”,但仍难掩CA中国的尴尬与落寞。

所以,此时接手CA中国,颇有些临危受命的悲壮色彩,这也是CA大中华区第一次启用成长于中国本土的带队人。而上任仅两个多月的檀林已带给CA与以往不同的新鲜空气,加之曾在甲骨文、赛贝斯、蓬天等多家软件公司任渠道总监,对于中国人的生意经,他自是精于此道。CA大中华区终于有了一位真正懂得中国文化的人来做领队,也算此番伤筋动骨终有所得,“深耕”中国市场有望不枉虚言。

其实,关于CA中国的传言,起于外界,却缘自CA本身。早前的直销与渠道混合模式之下,甚至有CA的个别销售人员为了抢单而不惜破坏报价体系和渠道规则,且置售后服务质量于不顾,售后与销售脱节,无怪乎客户怨声载道,渠道合作伙伴颇有微词。

变,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举。

而在缩水之后的CA北京办公室,虽然销售团队仅有不足30人,但在一层之隔的CA中国研发中心,还有10倍于这个人数的研发队伍—CA总部非但没有放弃中国的本地化,还将一部分全球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也移至中国。

但CA中国的市场宣传力度似乎尚欠火候。记者在CA World就听到其合作伙伴的不解疑问:“他们还有300多人在做研发,为什么从不对外界讲呢?CA中国明明还有很多员工啊。”看来,檀林上任之后除了深入行业扎根客户之外,还要重新树立中国市场对CA的认识和信心。

从CA World回来,总有一个词在我脑海里翻腾—力挽狂澜。一个有着海外求学经历、深谙西方语言文化的渠道总监檀林,和曾在中国生活过12年、讲着一口流利中文的技术总监Christopher Mills,一个如此互补又奇妙的组合,这对拍档能否像郭士纳之于IBM一样,力挽狂澜并重塑CA中国?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不会太远。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3 页< 上一页123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