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相望到如在眼前 感受身边3D世界

PChome | 编辑: 陈嘉就 2010-10-26 04:45:00原创 一键看全文

在早前时间的《立体形态的蔚蓝天空 追溯3D历史起源》一中,我们从古埃及的金字塔走到了现代的IMAX3D影院中,了解了3D技术的发展简史。在此基础上,而今天我们再走进3D世界,我们要从应用层上深入了解3D技术,感受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D电视都来了

与PC领域高举3D Vision旗帜相比,电视领域则是另一番景象了,简单来说就是百花齐放、九龙治水,每个成气候的电视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3D电视,但是各自为政、采用专用的标准、互不兼容。

在技术上,无论是外国的松下、夏普,或是国内的海信、创维都是采用主动式显示技术——当3D影响信号进入电视后,经处理,电视实现100Hz /120Hz帧序列的格式实现左右帧交替显示,同时通过信号发射器把同步信号传送给3D眼镜,同步后的3D眼镜开关快门让观众左右眼观看对应的图像,并且保持与2D视像相同的帧数(60Hz或50Hz),观众的两只眼睛看到快速切换的不同画面,并且在大脑的作用便观看到立体影像。

松下3D等离子电视TH-P65VT20C

看起来3D电视的应该是一个很容易实现,电视上早已出100Hz/120Hz驱动,甚至是200Hz/240Hz驱动的,只需要增加信号发射器和3D眼镜便能实现3D显示了,但是实际总是没有想象中的美好。自液晶显示器出现之初,其响应速度慢就已经倍受责备,即使是液晶电视开始风行时仍未能摆脱此毛病,因此为了改善电视拖尾效果,厂商纷纷使出新招,而倍频插帧就是为了解决该问题的其中一项措施。在使用倍频插帧后,电视图像信号进行倍频插帧,即将原50Hz/60Hz场频改变为100Hz /120Hz。在具体实施既可以用插频技术,也可以采用插场技术。插频是处理器根据两连续帧的相连,对运动的像素进行估计,计算出新的过渡帧插在原来两帧中间,最终实现图像更流畅的显示。而插场技术则是在两帧图像之间无图像的黑场或灰场,以增加场频、减少拖尾,最终也是实现更流畅的画面显示。当插频和插场两种技术结合起来之后,就成为200Hz/240Hz驱动了。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