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狂与艺术相距究竟有多远?带着这个疑问,南京当代艺术家郭海平住进了市郊的一家精神病院,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探索。他带来了画板、蜡笔、油彩、橡皮,还有茶和香烟,他让长期与世隔绝的精神病人们在放松的环境中,拿起笔,任意涂抹他们心中所想的任何画面。他说这是一场试
患有精神病的艺术大师
患有精神病的艺术大师
凡·高
1853年生于荷兰,被视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艺术大师。面对当时冷酷和污浊的社会现实,这位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上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不停地作画。在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他曾经用剃须刀片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在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1890年他由于精神病而自杀身亡。
爱德华·蒙克
蒙克(1863-1944)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西方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5岁那年母亲患肺结核去世之后,父亲抑郁的神经开始强烈地感染蒙克。13岁时,他年长两岁的姐姐也因肺病去世,再次刺激了蒙克的神经,接下来,妹妹也患了精神分裂症。这一系列的打击,使得蒙克在1908年精神分裂了。但在接受治疗后,他仍以很高的热情坚持创作。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草间弥生
1929年生于日本长野,为日本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具有多重创作身份:画家、雕塑家、即兴表演者、小说家,同时也是服装设计师。她从小就患有精神病,并一直生活在幻觉的折磨中。她的少年时期过得很艰难,时常有自杀企图。至今常年自愿居住在精神疗养院,并以70多岁的高龄继续从事艺术创作。
他们是谁?精神病人究竟是怎样一群人?
在医学上,“精神病”有很多类,包括: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型精神病等。主要表现在由于丘脑、大脑功能紊乱而引发的感觉、记忆、思维、感情、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精神病患者可能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均可能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
然而,医学上对“精神病”的定义和患者的强制治疗,长期以来一直饱受以哲学、历史和艺术为代表的人文学者的强烈反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声音来自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于1961年完成的作品《疯癫与文明》。福柯通过详细考察西方精神病院制度形成的历史,在书中提出:“疯人”其实只是一个历史中形成的文明现象,精神病并非一种确切意义上的“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在西方中世纪以前,疯癫一直被认为是和“理性”一起构成文明深度的两个元素,到了16、17世纪人们开始将疯癫与愚蠢联系在一起。一直到18世纪末,疯癫才被命名为一种精神疾病,“精神病人”被实行禁闭政策。在福柯看来,“疯癫”纯粹是理性人群对非理性人群加以迫害的历史。
而在艺术界,实际上很多艺术家也并不同意“精神病人”这一说法,他们认为:相对于经验的意志,生命本身的意志更应该被强调,而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肯定人的非理性的价值。诸多艺术家以此为由反对以“精神病人”给这些非理性人群命名。在艺术史上,很多大师就被认为是“精神病患者”,其中凡·高、蒙克这样的天才人物。
也并不是所有精神病医学家都选择与哲学家艺术家对立。著名的意大利精神病医学家塞拉·隆布罗索曾经专门写了一部专著《天才的人》,来详细论证“极端聪明的人都是极端癫狂的”,他坚信“事实是,不要说有众多的天才人物在他们一生的某个时期,都是妄想幻觉的人或者精神错乱的人。还有多少大思想家,他们的一生都表明他们是偏执狂或妄想狂”。
医学上对“精神病”的定义和治疗手法广受争议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到目前为止,精神病都是“病因不明”的,目前用于治疗的药物成分大部分是神经阻断剂,只是克服了精神病的表现症状,对患者神经系统却有很大伤害。
中国政府卫生部门于2005年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的重型精神病病人总数达1600万,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达600万人次,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10万名的速度增加。如何建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机制,帮助他们回归社会,改善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