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页
第三个文化形态叫做“视觉文化”,它是电子媒介的文化,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而诞生,也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社会形态的文化特点。电子信息媒介的发展进一步解放了信息转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视觉文化”时代,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让信息通过诸如电话、电视、广播之类的电子媒介进行实时的远距离传播,而且传播的信息已经不局限于语言文字,而是可以尽可能的还原人面对面交流中占最大数量的图像信息,不仅如此,技术的进步更赋予了“视觉文化”时代信息传播的互动性,这让信息的传播方和接收方从语言文字时代的那种居高临下的对立转变成一种地位上的均等,因而,“视觉文化”带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另外,图像作为一种感性知觉,让“视觉文化”的文化传递直接跳过了理性载体转化的阶段,于是在图像占据中心的文化环境中,文化的主体和客体都趋向于一种感性的体验。
比较有趣的一点就是,决定社会形态的实际上是文化记录或转述或者说是信息传递的技术限制,在两个人面对面的交流的时候,实际上并不存在信息传递上的限制,可以自由的选择交流方式,而在这种情况下,最大量的信息实际上是从视觉途径获得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中,有80~90%是通过视觉而获得的,视觉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主导感觉。但是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得不让传递的信息被过滤因而被大大地打了折扣,因而在文化形态中留下来信息传递方式的烙印,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正在被逐渐的取消,人们可以如同面对面的交流一般接受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信息,特别是拥有交互性的视觉信息。咋一看,技术的发展让信息的传递就像兜了一个大圈子,还是回到了原来的道路,那么在以前技术条件的限制下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形成的一些诸如理性主义的文化沉淀会不会在新的“视觉文化”文化形态下被废弃呢?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持悲观态度,也有人持乐观态度,所以没有确定的答案。
进一步思考文化形态的变化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语言、文字为中心到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变化还只是一个表象,实际上信息载体对于社会文化形态的变化是先通过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的,本质上还是人的思维习惯因为交流方式的变化从理性化回到了感性化,判别一个文化现象是属于“视觉文化”还是“读写文化”时代的文化形态其实还是应该看他整体上是遵循那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具体传递了多少视觉信息,比如博客这种现代电子媒体中的文字表现形式,尽管它仍旧还是主要使用文字进行交流的,但是它却拥有“视觉文化”时代信息交流的一切特点。而且,“口传文化”和“读写文化”都是理性化表述的,而“视觉文化”则是感性化表述的,与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视觉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形态的一系列变化可能更具有革命性意义,还有,对于任何改变总是存在支持者和反对者,革新者和守旧者,于是也就存在这个问题,如何看待这种以文化视觉化为特征的变革。
总之,曾经雄霸世界若干世纪的语言,文字文化正由中心滑向边缘,代之而起的是蓬勃发展的“视觉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