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页
第三,“视觉文化”带来了叙事结构的变化,尽管语言和图像都是在传达某种信息,但是它们之间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读写文化”时代的艺术作品表现方式因为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叙事结构上的一些特点,最直观的有:一、语言是线性的,因而“读写文化”是线性叙事结构,所谓线性就是语言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来写,一个字一个字地来念,一个字一个字地来听,它是一个线性的过程。第二,语言是有序的,必须排列,必须按照语法规则和使用习惯来排列,它是有秩序的,因而“读写文化”下的叙事结构也是有序的叙事结构。第三,语言是概念,它是抽象的,任何语言都是抽象的。因此“读写文化”下的叙事是一种抽象化的表述。而图像跟文字又不同。第一,图像是空间并列的,它不是线性的。第二,图像是同时出现的,图像的秩序和语言的秩序不像语言那样有序。第三图像是感性的。因此,“视觉文化”时代的叙事结构也就是所谓的后现代叙事结构是一种杂乱无章的叙事结构,很多情况下,是给观看者一堆破碎的叙事镜头也就是所谓的片断叙事,它要求欣赏者的参与把这些叙事碎片犹如玩拼图游戏一般自己整理出一个头绪出来,这是很多标榜自己是后现代和先锋化的电影的共同特点。就像笔者前几天刚刚看过的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名作《俄罗斯方舟》,主角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圣•彼得堡美术博物馆中穿行,也是以一个旁观者在俄国各个重要的历史时间中穿行,时间和空间都是一堆破碎的结构,唯一的联系就是代表观众的主角。对于这种感性化的破碎的叙事结构,甚至电影艺术评论家认为,叙事结构越破碎,越杂乱无章越好,因为这样的电影像人的思维,更贴近人的情感,但是这样做也不可避免将电影变得非常的感性化和个人化,因而成为了一种小众化的文艺。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即使后现代电影叙事一直试图采用这种片断式、破碎的叙事结构,但是它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就是电影的叙事方式本身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线性方式,它只能很有限实现这种并行的信息传递,由于物理条件所限,它也无法真正实现后现代电影一直妄图实现的和观众的真正互动,电影并非是“视觉文化”时代的一种好的文化载体,他身上还带有太多“读写文化”时代的文化特质。
第四,“视觉文化”与以往的文化形态相比,更强调客体的选择性与参与性,因而也显得更加的个性化,在“视觉文化”时代的这一种平等的表现权利下,视觉文化时代的人都是一个个拥有极强表现欲的个体,他们被海量的文化产品包围着,通过选择其中的某些产品来构建自己的身份,通过选择达到一种自我认同,通过选择来感受到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眼光、品味、格调等一些与选择相联系的词汇就成为了我们自我认同的手段。很多消费社会的理论认为消费品或者消费行为本身对我们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对我们的身份感都是具有作用的。而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根据一些学者研究,就特别强调视觉的因素。比如说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指出,目前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一种视觉观念,我们这个社会是用视觉观念组织起来的,这个视觉观念之所以变得越来越重要,取决于两个原因。一个我们越来越生活在都市里,越多的形象实际上包围着我们。第二,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中,人们越来越追求一种快感、娱乐。特别是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和选择过程,文化产品本身拥有较强的文化意义因而带来更强的身份认同感,另外“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化产品因为信息消费者和信息传播者之间地位的均等化,而越来越强调文化消费者的参与性,就像后现代电影所强调的观众参与性那样。注意,这里所说的个性化和一开始所说的大众化之间并不矛盾,一开始所说的“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化大众化发展倾向是指“视觉文化”降低了它的门槛,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参与者,而参与者多了自然有人不愿意自己的个性被埋没,在泛滥的信息海洋中通过选择性来表现自我,也就形成了“视觉文化”的个性。
网友评论